一覺醒來,呵呵,假期又延長了一週,倒也挺好的,畢竟似乎每年春節往返都是在來去匆匆中度過,難得有一次如此長假,正好多陪陪家人以及自己。
既然春節檔沒得看了,自然開始看起往屆的,正好"金主大大"免費買下十幾部大片的版權,那就二刷一次吧。
要說今年春節檔最期待的大片,還屬《唐人街探案》系列的第三部,都說事不過三,從"囧"系列來說,還真是,到第四部的《囧媽》果真,不但幾乎脫離了"囧"的核心,還反向打起了溫情牌。
但是,撤檔了,沒得看,於是就二刷了《唐人街探案》第一部,這部2015年的春節檔,開門紅的票房就高達8億多,在各種類型各異的大片中"殺"出一條路,靠的也是自身的質量過硬。
畢竟最初評分高達8.4分,後經歷了陸續的52萬餘的評價覆蓋,也堅挺到了7.6分的高分,不管是以喜劇定位的"賀歲片"也好,或是以懸疑、探案定位的"智商"片也好,都是在水準以上的大片。
實話說,回想起那年的春節檔,如《唐人街探案》一般,既讓觀眾感到開懷大笑,又讓情節的懸疑、探案部分顯得不那麼"傻",大多合情合理還兼有反轉效果戲劇感的,十分尊重觀眾"智商"的大片,真的太少了。
這次經過五年後的二刷,倒又有了點新的看法,於是想以《唐人街探案》為例,說說這類用戲劇法來處理的,喜劇式懸疑探案片的閃光點與敗筆。
喜劇的"追求",就是讓"笑點"長在觀眾身上
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喜劇的最大意義就是"好笑"二字。
最早的黑白默片時期的代表是卓別林式喜劇,這一類的喜劇表演法,主要運用的誇張的肢體動作、表情來傳遞"笑點",這其中的分寸感是十分重要的,畢竟只有黑、白加灰度的顯色,且無聲,要製造笑點,本就十分困難,少了不好看也不好笑,多了顯得尷尬且無聊。
而後不管是仿卓別林式喜劇的憨豆式喜劇,還是後續結合本土優勢延伸的港式喜劇,其實都是一種對卓別林式戲劇表演法的一種融合和延伸。
如我們比較熟悉的以成龍、洪金寶等演員為首的動作類喜劇片,以周星馳、王晶為首的本土化港式"習俗、無厘頭"式的喜劇片,都是一種模仿後的創新喜劇演繹方式。
不管怎麼說,回到喜劇的本質,觀眾們想要的也不過只是"好笑"二字而已,如此一來,對於"好笑"的理解,或者說怎麼搞笑,就是一部喜劇片最重要的內核。
正如很多觀眾看喜劇片最喜歡吐槽的點:"就怕不是搞笑,是尷尬。"一樣,其實喜劇片最忌諱的就是強行搞笑,換句話來說就是創作者不要把自以為的"好笑",強加在觀眾身上,因為這樣通常都會適得其反,顯得尷尬。
但是話說回來,如何去拿捏其中的分寸?
以《唐人街探案》為例,如果細分情節本身而言,它的搞笑方式還是最原始的"卓別林式表演法",就是通過"人"誇張的肢體和表情去演繹"笑點"。
主演王寶強演繹的唐仁就是最好的代表,這個人物從一出場的既誇張,但放在當地背景下又極為"合理"的痞子小人物的造型,以及後續一連串的"合情合理"的誇張肢體動作和行為,一下子就把觀眾的笑點"長"在了他的身上,隨便走個路,說個話,都是"好笑"的。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的"製造笑話"是不夠的,對於觀眾而言,看久了,習慣了,就不好笑了,所以再來一個看似"正常"的,嚴肅的,還自帶"好人、乖寶"光環的秦風(劉昊然飾演)來做強烈對比,這樣一來一正、一歪的兩相組合,去演繹"矛盾"的互動,才是拿捏"笑點"的最佳典範,也是把"笑點"長在觀眾身上。
當然,演員之間的配合,把控情節的"適當"節奏,也是必不可少的,"笑點"不可太過集中,當然也不可太過分散,必須在推進情節的基礎上,在適當的點,"放下"合適的"笑點"才可以。
如其中"唐仁大鬧警察局"的情節正是如此,此前在經歷了一系列"平靜燒腦"的推理情節過後,勢必來個與之強烈對比的搞笑情節,於是"大鬧"的群體誇張"笑料"就是最好的"助笑劑",把觀眾從前一刻"緊張"的氣氛釋放出來,進入玩笑式戲劇性的"倒黴警察"的場景中,一張一弛之間,歡欣大笑。
總的來說,就是創作者要以觀眾的角度去製造"笑點",把"笑點"長在觀眾身上,而不是演員身上,也不是場景身上,如《唐人街探案》一般,把懸疑、探案元素巧妙地融合進喜劇的組成元素中,可謂是極有亮點的喜劇處理,或許也是它比較成功的原因之一。
何為"懸疑",觀眾的"猜不到"和"反轉"
這些年,觀眾其實已經經歷了很多喜劇片,喜劇演繹方式的洗禮了,但是發展到現在,對於觀眾而言,對喜劇的"要求"依然沒變,還是"好笑"二字而已。
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對於喜劇片的創作者來說,卻是一大"難題",畢竟這些年,如動作、懸疑、犯罪、甚至歌舞、感情等,幾乎什麼類型的喜劇片,都被演繹地既豐富又透徹,能發揮創新或者說"突出重圍"的機會,真的不多了。
這部《唐人街探案》,雖然"還是"把懸疑、探案等"老派"元素加入喜劇,形成一種半舊半新的喜劇式懸疑探案片,但把重點放在了"平衡"喜劇元素與懸疑探案元素的分寸上,是極為難得的。
因為很多時候,這類喜劇懸疑探案片,很容易"傾斜"成一正一副的"單純"喜劇片:
或者懸疑探案片,要麼純搞笑,懸疑探案部分"傻"到連附加都不算;
要麼純懸疑、探案,把搞笑的部分變成一個大寫的尷尬"笑話"。
而《唐人街探案》則不然,它既是在"認真"搞笑,也是在"認真"製造懸疑且探案,正是這一嚴一笑的強烈對比,一張一弛的節奏拿捏,才讓這部看似"老派"的喜劇懸疑探案片"殺"出一片新的天地來。
如果說喜劇片,觀眾對其要求是"好笑"二字的話,那麼對於懸疑探案片,觀眾的"最低"要求就是"猜不到",如果加上一些"反轉"當然更好,換句話來說,"底線"就是起碼要尊重觀眾們的"智商"。
雖然以平均來說,不管是太"小白",還是太"燒腦"都是不可取的,畢竟觀眾們的"年齡層"和"背景"等都有區別,想要一視同仁地讓大家在"看得懂"的基礎上"猜不到"加"反轉",本身怎麼去"編"就十分困難,加上"口味"的問題就更是難上加難。
以《唐人街探案》為例,如整個製造懸疑的部分,像是"黃金案"和"殺人案"的嵌套,黃金消失之謎,殺人動機之謎等等的製造懸疑的情節部分,設計地還算不錯,尤其對於殺人動機這塊,意猶未盡的"幕後兇手"的"搖擺",和沒說完的"失蹤"事件等等,都是一大亮點。
而如線索的追尋和"巧遇"的關鍵點的突破,還有"不合理"的查案過程等探案的部分,卻顯得有點"蒼白、空洞",雖說是為了凸顯"笑點",但也略有"太過順利"的瑕疵,這一點還是有點不足的。
綜合這兩部分,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地"正常"演繹,但是"反轉"的加料,到是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引出殺人動機的"救美",還是當頭棒喝般發現"真相"回到病房的那番似講故事般的"剖白",都是非常點睛的妙筆,尤其最後小蘿莉瞬時切換的那抹"微笑",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何為"懸疑"二字,真真厲害!
算是"完美"地體現了探案元素中的核心——"真相"的意義,是的,有時候所謂"真相",真的不是最重要的,而其中的"人性之道德"和"理性之法"的拉扯,才是其意義所在。
拿捏"好笑"與"精彩"的平衡點靠"戲劇化"
當然,如《唐人街案探》來說,既然是喜劇懸疑探片,單獨把喜劇或者懸疑探案的部分拎出來對比,其實都不算"上佳"之選,畢竟兩者在其中都沒有發揮到"極致",在喜劇片中,不算好笑,在懸疑探案片中又不算"燒腦"。
但如果把兩者結合,此片卻可稱為"典範"之選,也是拿捏"好笑"與"精彩",放大觀眾笑點與尊重觀眾"智商"的平衡範例"操作"。
劇本和演員的選擇固然重要,但運用何種表演方式,或者說演繹法,才是重中之重,以《唐人街探案》為例,就是巧妙地運用"戲劇化"去安排整個情節的推演,好平衡其中的喜劇與懸疑探案元素。
如"大追捕"一幕正是如此,把合理化的"追兇手"和好笑的每次都"逃脫"的情節戲劇化處理之後,正好平衡了其中的衝突,既顯得好笑,又沒有太"小白",對觀眾而言算是"意料之中"的精彩演繹。
而把整個"警方"都戲劇化處理地"沒用",更是對整個故事的一種全局鋪墊,尤其突出了有能力但倒黴的黃Sir與無用但幸運的泰哥之間的強烈對仗,更是把整個故事情節的連接"盤活",最後再來個泰哥任命"副局長"的"高潮"處理,更是一種製造潛在笑料與精彩的"巔峰",讓覺得好看至於又忍俊不禁。
如此這般的笑點與精彩情節的拿捏與平衡的設計還有很多,都做的比較成功,或許也正因為此,才促成了這部大片的後續,也讓此片成為了令人期待的系列劇。
結束語:
其實,對於一部2015年上映的春節檔大片來說,《唐人街探案》在一眾大片中是資質"平庸"的,但是,其巧妙地把喜劇與懸疑探案的元素結合起來,加上這個特殊的檔期"加持",引發的效果就變得尤其不同。
雖任由在情節上和"邏輯"上有敗筆,但故事的設計和人物的貼合,情節的推進及最後的反轉都亮點頗多,所以總得來說,五年之後的二刷,筆者還是很滿意的。
它在喜劇片中不算"好笑",而在懸疑探案片中表現得又算中規中矩,但以喜劇懸疑探案片來說,卻是其中的"頂級"所在。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它的整個故事是真正尊重了觀眾們的"智商",所以,在這個又空閒一週的假期中,筆者推薦大家去看看這部既好笑又精彩的《唐人街探案》。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閱讀更多 長了鹿角的兔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