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后为崇祯殉国的大部分都是“祸国”的太监,感觉“爱国”士大夫却几乎消失了?

mmymmy74488



硬核游戏DW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应该这么说,大明养士三百年。确实有很多士大夫牺牲于抗清前线,比如全家被灭门的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跟侄孙相继战死,英勇殉国,最后全家男女老少总共47口人全部被清军屠杀。

但养士三百年,也惯坏了很多人。

以清军灭南明,攻下南京城时很多人的表现为例: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在南京城北扎营后,文武百官纷纷迎降,其中投降的勋贵有:

魏国公徐允爵(洪武时期中山王徐达后人),保国公朱国弼(成化时期抚宁伯朱永后人);

灵璧侯汤国祚(洪武时期东瓯王汤和后人),安远侯柳祚昌(永乐时期融国公柳升后人),永康侯徐弘爵(永乐时期蔡国公徐忠后人),临淮侯李述祖(洪武时期岐阳王李文忠后人),镇远侯顾鸣郊(永乐时期夏国公顾成后人),隆平侯张拱日(永乐时期郧国公张信后人),怀宁侯孙维城(天顺时期涞国公孙镗后人);

总督京营戎政、忻城伯赵之龙(永乐时期都指挥使赵彝后人),南和伯方一元(天顺时期南和侯方瑛后人),东宁伯焦梦熊(天顺时期东宁侯焦礼后人),宁晋伯刘印吉(成化时期宁晋侯刘聚后人),成安伯郭祚永(永乐时期兴国公郭亮后人),襄卫伯常应俊(弘光帝新封);

投降的皇亲有:

大兴伯邹存义(皇太后弟弟),洛中伯黄九鼎(弘光帝原配黄氏兄弟),驸马齐赞元;

投降的文官有:

文渊阁大学士蔡奕深、礼部尚书钱谦益、都御史李沾、唐世济,翰林院掌院事詹事府正詹事陈于鼎等。

十八日,清军进驻南京城,赵之龙特意将大中桥以东都划为兵房给清军住。这样一来,很多居民都只得搬移,人们哭着离开这里。

清军进来后,各位官员纷纷带上米面、菜果等劳军物品到马路上慰问清军表孝心,赵之龙还把演员组织起来进行慰问演出,看得多铎连投降的明军将领刘良佐求见都没理睬,直到戏演完后才撤席。

清兵到达后,总督京营戎政府和都察院各派了两个官员在道路旁跪迎,并高声报名。等到士兵高声喝起时,文武百官就出城迎接。当时天还下着大雨,却没有一个人敢落后。

这等无耻的行为,连乞丐都看不下去了。当时,一个乞丐百川桥上题诗云:“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修成命一条!”然后就投桥而死。

不过这个乞丐能作诗,可能以前也是读书人,很可能是遭遇兵灾落魄了……

但我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士大夫身上。因为如前所说,投降的勋贵和皇亲更多。而士大夫里也有硬汉。

比如,吏部尚书张捷、刑部尚书高倬、工部尚书何应瑞、左副都御史杨维垣等高级文官却纷纷自杀。

而礼部主事黄端伯不但拒绝投降,而且还在门口大书“大明礼部仪注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后来,多铎派人把他抓走。见到多铎后,左右要求他跪下,但黄端伯拒绝下跪,反而是南面盘腿而坐。在书写职名时,他自称是“大明臣子黄端伯”。多铎问:“你认为弘光是什么样的人?”黄端伯说:“天子圣明!”“那马士英呢?”“当然是忠臣!马士英不肯投降,然后带着三千兵马护卫皇太后前往浙江,怎么会是不忠?”然后他又指着赵之龙、钱谦益、王铎这些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义之徒!”

最后多铎干脆拔刀威胁,结果黄端伯竟然把头伸过去说:“头在此!”

这让多铎不得不感慨:“南来硬汉,就只看到这一个人。”随后就将他送到监狱中,后来黄端伯不幸遇害。

但这些硬汉被那些头像的文武百官所掩盖了,所以让人感觉“爱国”士大夫似乎都消失了。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俗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归根到底,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而且一直得到全社会的优待,很容易就培养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认为高人一等。这样的人会很惜命,更不可能为别人拼命。

因此当清军杀过来的时候,那些士大夫是很难为国家殉难的。试想,如果你家里有良田千倾,娇妻美妾。你轻易舍得死吗?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是家中有一千金的富人,不会靠近堂屋的屋檐处坐卧,因为怕被屋瓦掉下来砸着。

而且人钱多了,可以出卖的东西就多。再加上大明养士三百年,很多士大夫以为明清交替只是换个皇帝,自己臣服了,满清照样要依靠自己。

结果没想到……清军有八旗这个基本盘……读书人的支持其实并不重要……不听话就杀刀子。

这也是为啥明代很有名的廷杖到清代就没了……因为直接就砍了……


冷兵器研究所


刚才在一个贴子下回复,系统自动删除…

有点懵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没有臣民跟随,首先要看朱明王朝做的什么缺德事!

明亡始于朱元璋,打断了士大夫的脊梁(强行要求下跪),从古至今,汉人王朝从没有这个侮辱性的制度,在宋朝之前(包括宋朝)是有跪拜礼,但那只有在祭祀时,或者国家典礼时,那时候的皇帝代表天子,所以才跪。而朱元璋直接强制性让士大夫下跪…

所以朱明士大夫不愿为这个王朝效忠很正常。

崖山一战,多少大宋军民共同赴死?

十万!

朱明将

百姓和士大夫当做自家的奴隶,自然没人肯赴死。

看看宋朝之前的大臣,活得多么有尊严,就知道大明是多么恶心了。

当然鞑清更是恶心,就不多少了,省得说破坏民族团结。

再补充一点:明并非亡在满清手里,而是被大顺李自成灭亡的,所以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发图片评论,宋朝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弱,这是我曾写的小说截图,你们看看就好,我的态度可不会忽变。




苦涩的小柿子


明朝好太监其实很多,就像刘瑾还搞改革,很多措施利国利民,还偏向老百姓,文官集团觉得利益被侵犯,还如果太监改革成功的话文官的面子往哪里搁?就必须把刘瑾弄死,首先就是败坏他名声。魏忠贤维持朝政还比较稳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战的武将,成就了很多名臣和名将,收税的重点放在富户和工商业,减轻了农民负担,魏忠贤被东林党视为眼中钉,很多故事说魏忠贤杀了很多异己,但是首先搞肉体消灭的不是阉党,而是文臣系统对阉党 ,是文臣先挑起来的。魏党一倒台,东林党为代表的文臣立即一改魏忠贤的政策,把税收重点转嫁到农民身上,而且文臣各个私利为重,都是动嘴皮子的愤青,没有安邦定国的能力,朝政一坏再坏。


风中凌乱987


其实这事在今天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儒家祸国殃民!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敢这么说?

我们现在是有数据支撑的,公认的东亚三国在智商上全球罕有匹敌,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发展出‘科学’呢?明明我们有那么多发明发现早于西方几百上千年?

无他,愚民也!

愚民源于何时何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已!

儒家和儒学是两回事!

儒家是大门阀大地主通过科举制度控制国家,享受准贵族待遇的利益群体!

就是这帮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祸国殃民,因为皇帝轮流做,但几时见过灭儒?


617687101


要说为什么太监似乎更忠心于帝王,那就是:皇帝是太监活着的唯一意义,皇家就是太监唯一的家。

在古代中国,阉割后的太监是不能算人的,在世俗的眼光中只能算个怪物。一般要不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或者别有所图,谁愿意作贱自己去当太监……

可话又说回来,同样是当牛做马,为什么不去国家最高权力中枢,皇帝的身边当牛做马呢?万一混好了,少则富贵,多则大权在握,万一受到皇帝恩宠,那便完成了从不算人的怪物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惊天大逆袭。狗是一样的狗,主人见高低......

文官即便被赶出朝廷,回家起吗是受人尊敬的,成家立业照样不是问题。太监要是被赶走,就什么都不是了,就像大明王朝中说的,太监的根在朝廷,朝廷没了,太监也没根了……文官有退路,而太监没有。

所以,当朝廷覆灭,文官只要下跪称臣,“仍不失州郡也”,有点骨气,告老还乡,但是太监,没有选择,只能与朝廷共存亡


袁在林126


明代诗人曹学佺有一对联,上联云,忠义每多屠狗辈,下联对,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言绝非无的放矢。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者,屡见不鲜。但乱法也不是不尊国法这么简单,更有破坏规则之意。而古代行侠仗义者,那就都是“屠狗之辈”的事了!。儒家皇皇巨著,满本大谈仁义道德,又云成仁,又曰取义,但历史上真能做到舍生取义的文人比大熊猫还珍贵!!已经都成了史书中大书特书的国宝级人物了!这正是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封建时代!。鲁迅先生用特别形象的两个字,来形容“吃人”。

崇祯皇帝不是个合格的君主,也没有国家领导人的能力,但他是个有气节的皇帝。他没有苟且偷生自行了断了,临终前,给李自成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朝所谓的饱学之士还不如他们笔下的昏君,有怕水凉的,有五门外硊迎李自成的,更有世受皇恩却剃发易服降清,“大学士”!!。儒家门人何其寡廉鲜耻!强迫寡妇守节义无反顾,自己卖国争先恐后!!。


无私无畏征服星辰大海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北京城,崇祯情急之下撞响景阳钟,急召文武百官上殿议事。然而,结果却是,文官不至,武将不朝。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出东华门,在煤山(今景山)上上吊。连同崇祯一起殉国的只有大太监王承恩。这就让人感觉到好奇,那些标榜爱国、忠君的士大夫去哪了?

我们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随崇祯殉国的为何是太监。

据陈寅恪、吕思勉等人考证,太监制度起始于西周。当时,西周政权地处镐京(今天的西安),与犬戎等唬人杂居。受他们影响,西周宫廷也使用太监,以保证王室血统的纯正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帝辛(也就是纣王),取得了政权,太监制度自此便正式进入宫廷。在此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太监制度一直存在。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紫金三祭天称帝,大明王朝正式建立。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对太监制度进行严格限制。比如说,朱元璋规定,太监不准读书,不准干预朝政。然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并没有得到遵守。明成祖朱棣时期,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开了太监干预朝政的先河。到了明宣宗(朱棣的孙子)时期,太监又可以读书。此后,太监在明朝的宫廷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了明英宗时期,太监王振甚至成了左右天下安危的关键人物。而王振的崛起,也标志着明朝正式进入宦官专权的时代。

王振以后,刘瑾、魏忠贤等太监先后掌权。崇祯上台以后,扳倒太监魏忠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宦官专权的消失。就拿崇祯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来说,他就在北京被围的时候担任提督。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宦官是既得利益集团。如果明朝灭亡,他们的利益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崇祯死后,他们大多殉国而死。

另外,明朝的太监多半没有文化。就拿大太监魏忠贤来说,他本是河北的一个地痞无赖。靠着与客氏对食,他才有崛起的机会。也就是说,太监是依附皇权存在的。如今明朝灭亡,这些没文化的太监又能到哪里去呢?因此,他们也只能殉国而死。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爱国的士大夫为什么都不见了。

明朝建立以后,承袭了元朝的制度。然而,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很快就进行重大调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将胡惟庸处死。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废除丞相制。自此以后,朱元璋便大权独揽。不过,朱元璋还觉得不过瘾,他又设立廷杖和诏狱,对文臣武将进行监控。在这种高压之下,明朝大臣的处境就可想而知。

除了廷杖和诏狱之外,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据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描述,明朝的官俸是所有朝代中最低。而相比较之下,明朝的亲王、勋贵则待遇优厚。试想一下,一个公司如果工资低还管理严格,你会对这个公司有好感吗?明朝也是一样,明朝的许多大臣对皇帝不满。因此,明朝灭亡时,这些大臣不愿随明王朝殉葬。

除了历史原因,崇祯的做法也让大臣们寒心。1628年,崇祯接替明喜宗做了皇帝。此时,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外有后金的威胁。面对危局,崇祯也想力挽狂澜。然而,崇祯的领导方式实在欠妥当。比如说,崇祯曾经让兵部尚书陈新甲与皇太极密谈。然而,陈新甲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误,将和谈的事给泄露了。许多御史都上书,矛头直指陈新甲。照理来说,崇祯应该保护陈新甲。因为,密谈是他让陈新甲去做的。然而,崇祯却没有这样做。他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陈新甲的头上。类似的事情可以说不胜枚举。可以说,崇祯就是一个让底下人做事,又让底下人背锅的皇帝。这样的皇帝自然不能得到臣子们的拥戴。因此,崇祯驾崩以后,明朝的大臣排队找李自成,希望李自成给他们安排个位置。这也是明朝的悲哀之处。


这个历史有点料


总要找些人来担责任嘛,其实,明亡国,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多病交加,最基本问题还是民间赋税问题,虽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企图改变民间赋税,减少官员贪腐,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天陕西天灾,人民交不起赋税,矛盾激化,爆发起义,正当时,崇祯皇帝为了筹备抗击后金的军饷也凑不出来,官员确任然花天酒地,人民苛捐杂税,空有崇祯的一腔热血,大明也无力回天。


忘记123654


明朝的文官系统有相当牛逼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正常,战照打,钱照收;


如此强大的文官系统直接侵蚀了皇帝的部分利益,皇帝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只能让旁边

的太监作为自己人,从锦衣卫、东厂、西厂,莫不如此。


崇祯初期,魏忠贤维持朝政还比较稳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战的武将,成就了很多名

臣和名将,收税的重点放在富户和工商业,减轻了农民负担。


迫于压力杀了魏忠贤以后,反倒边关失守,各地流民造反,崇祯皇帝找了人建议出走南

京躲乱,整个文官系统居然没人答应,而且坚决反对,导致崇祯皇帝让那个提议的大臣

当了替罪羊。


整个明朝从朱元璋可是对士大夫的特权进行了剥夺,权力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中来回倒

手,整个士大夫阶层早已布满,反倒是太监是代表皇帝的意志。


明并非亡在满清手里,而是被大顺李自成灭亡的,所以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太

监陪葬也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