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專有多難考?對此你怎麼看?能比得上現在的一本院校嗎?

右惜


本人1981年參加高考。當時規定先要通過預考才有資格高考。記得預考後返校,我班50多人剩10來個同學上課。老師非常敬業,晚上還組織學習。高考成績出來,我班共三人考上學校,我也名列其中。後來才知道,當年長沙市考生高考錄取率為百分之二點四。即一百個考生有二點四個招錄指標。校長說這是預考後的錄取率。如果真是這樣,考慮到預考刷掉了百分之五十的考生,長沙市1981年本科、大專、中專的實際錄取率為考生總數的百分之一點二。即一百個學生中有一點二個能繼續學習深造。我不太清楚現在一類大學的錄取率。如高之,則當年高考中榜者皆可入學。如低之,則一類大學的生源質量確實優秀。


風帆與浪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等專業學校分為初中專與高中專,分別招收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以及同等學歷的學生。記得初中專是各地、市分別招生,參與西安市初中專招生的學校有市屬航空學校、師範學校、農業學校、紡織學校、衛生學校等;高中專是省內統一招生,與高考結合在一起,實行“一條龍”,即一次高考,錄取順序為先大學,再大專,後中專,參與陝西省高中專招生的學校有省市屬警察學校、旅遊學校、商業學校、銀行學校等。

說到難考,是說初中專難考,高中專錄取畢竟在大學、大專之後,難度也就稀鬆平常。

那時,經過11年“文革”人才斷層,考試製度剛剛回復,各行各業求賢若渴,初中畢業考取初中專,就擁有了“國家幹部”的身份,保證就業,端上了“鐵飯碗”,尤其對農村學生來說,意味著跳出了農門,吃上了商品糧。所以,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考生的志願一般是初中專、重點高中、普通高中。

我是1981年初中畢業,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英語(參考科目,不計入總分)。我們班為區(縣以下管理機構)重點,學生基礎好、老師水平高、班主任認真負責,全班64人,當年考取初中專12人,名列全縣第一;我以4分之差上了高中,部分同學不上高中,繼續奮鬥初中專,經過補習,後又考取4人。

那時畢業生多、初中專招生少、錄取率低,估計不會超過1%,難度肯定超越現在的一本院校,能夠考取者絕對是尖子生。正是因為初中專拔了尖子,才給我等資質平庸者留下了日後進入重點大學的機會。當然,也有極個別天賦異稟、胸懷大志者第一志願是重點高中。


北大屠夫陸步軒


在八十年代有初中畢業參加中師考試和高中畢業通過高考考取中專的經歷。那個時候學子們真夠拼的,但被錄取者卻廖廖無幾。怎一個難字了得!

當時初中畢業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考中等師範學校,二是上高中。但是前提條件是隻有中師預選、正式錄取後,再按分數高低才能被高中錄取。三個班近200百學生中師預選了21名,又通過正式考試被地級中等師範學校錄取了7名。能預選上的本來就是“尖子”生,而這1/3的錄取者就是“精英”人才。如今的他們多的步入仕途,科級、縣級幹部。


被中師“淘汰”下來,去高中學習的,基本上也是各所學校的佼佼者,跳出“農門”是當時農家孩子的最大願望,“天資”和後天的勤奮是他們更加地努力。待高二(或高三)畢業後,參加完高考,大專錄取後也有被中專錄取的。我當時上的是農業高中,兩個班130多人,達到高考分數線的只有2名,中專分數線的還是2名。而這些中師是非師範類的,多在農業學校深造,畢業後全分配對口的行業。1人現在還是廳級幹部。


學歷是在教育機構接受科學、文化知識訓的學習經歷,但是從目前知識現狀和文化水平,80年代的中師就是現在的三本水準,就是高中階段的中專,也絕不至於一本。

是不是有點高抬自愛了。想想不應該不對呀!


為生活而提神


我是1986年考上大學的,但我佩服83年考上中師中專的,他們如果讀高中,必然進入全國前30萬,我只是 86年的高考前40萬人左右而已,而且我是沒有考上中師中專才讀高中的。

80年代的人,都以跳出農門為榮,中師中專包分配 (吃皇糧)。如果你考上中師、中專,那麼全村人都知道了。能夠考上中師中專,那麼他的成績應該在前2~3%。

不過,那個時候的中師中專的課程安排,也就相當於高中的課程安排,一箇中師生畢業,如果考大學的話,是考不上的(一般也沒有允許考大學全日制大學)。

80年代的大學生水平必然比同期中專畢業的知識水平高,發展空間更廣闊。儘管80年代是二流水平的學生讀高中考大學,但是通過高中讀書,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全國大學每年錄取50~60萬人。大學的課程設置檔次比中專設置高了一個檔次。

80年代考中專的難度不亞於今天考985大學的難度,但是中專因為課程設置和今天中專課程設置差不多,畢業後的水平也就是高中水平。單從文化水平來看,比現在的三本也不如。


平淡是真oymlq


這裡所說的中專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初中畢業通過中招錄取的中專(中師較多),俗稱“小中專”,也就是現在的中專。一種是高中畢業通過高考錄取的中專,俗稱“大中”或“大中專”。兩種中專都很難考。

小中專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當初高中階段教育尚不普及,初中畢業能考上中專和高中的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初中畢業後就不上學了。能考小中專的,基本上相當於現在重點高中的重點班的水平。

至於大中專,是高中畢業通過高考通取的。當時的高考很嚴格,高中畢業不能直接參加高考,要由省裡給各地市下達高考指標,各地市組織“預選”考試,“預選”通過才有資格參加高考,“預選”通過率大的在50%左右(年代久遠,具有比例記不清了)。當時的高考錄取率很低,預選後,高考錄取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幾(含本科、大專、中專)。加上預選,總錄取率大約為百分之十幾。要論難度,當時沒有一、二、三本之說,只有本科、大專、中專三個層次,當時的本科(錄取量很少)基本相當於現在的985或211,當時的大專基本相當於211或普通一本,當時的中專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普通一本或二本。


用戶8639973894448


八十年代的中專生,今年五十有二。唏噓當年苦讀歲月,至今記憶尤新。

當年求學有三難。

一難,家中生活難,由於當時經濟困難,絕大多數農村家庭條件都很差。初中住校食宿自帶乾糧鹹菜,每週往返一趟。夏天每週後幾日饅頭有時輕微發黴,剝掉皮吃。冬天饅頭裂皮乾硬泡在白湯水裡吃。學校飯萊是老師或極少數的學生才能吃得起的,一般的學生每頓能吃上鹹菜就很不錯了。至於服飾,哈哈,現在都不好意思說了,連基夲的替換衣服都很少有。中學時代因生活困難發生過很多尬尷或有趣的生活小故事。至於零花錢那是不敢想的事。

二難,學校設施改善難。學校那時還沒有通上電,晚自習照明用汽燈,有時自備焟燭。食堂提供溜熱饅頭。早餐白湯,中餐開水,晚飯鹹湯。無學生宿舍。住校生都是投親靠友或借居於破危土坯民房。夏天熱暈,冬天凍死!

三難,考學難全縣幾千名初中畢業生,口只有一百多箇中專名額。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


王文軍876


我是1979年高中畢業參加中專考試,因物理得了30幾分而名落孫山。然後惡補物理第二年考了93 分而上線,考入省金融中專。學校每個月發12元伙食費差不多夠吃了,二年後分配工作月薪34.5元,每月購買國庫券5元,算是支持國家建設出力。那時自行車是鳳凰永久飛花等品牌,大概150元一輛,相當於現在的月薪與汽車價格比。文革十年導致許多商品短缺憑票供應,80年代後期通貨膨脹,生活雖然艱苦,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加快發展,日子開始過得越來越好。


無法顯示該頁面1



九四年初中畢業的時候,在家人的強烈要求下,我也考過小中專,不過名落孫山了,只好上了高中。大約十多年後,我在回老家的時候,剛好在路上碰到了曾經和我一起考中專的同學,他騎著自行車,要從學校回家。說起來真是不勝唏噓。

中專當時之所以吃香,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只要考上了,畢業後就可以分配工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了事業編或者公務員編制,是終生鐵飯碗,一直到退休後還有相應的退休金。所以,中專對當時的農村孩子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出路。

八十年代中後期以後,社會分層劉已經比較明顯了,所以很多家庭比較困難的孩子即使有能力上高中,考大學,也會因為中專畢業後直接工作,比高中畢業後大學畢業了再工作,至少提前三年就可以工作,拿工資,可以補貼家用。所以我們一屆的初中同學,有幾個學習很好但是家裡困難的,也上了中專。


當時的中專很難考,比高中的錄取率小得多,甚至和當時擴招之前的高考的錄取率差不多。但是很多人還是趨之若鶩。所以到九十年代之後,對初中學號的控制相當嚴格,一個人等於實際上只有一次考中專的機會。為此,有些人在初三畢業後如果考不上,會返回去從初一重讀一遍初中。

不過,隨著分配工作的制度逐步取消,加上大學的大規模擴招,中專就沒什麼吸引力了,寧可上高中直接參加高考,機會大得多,反正都不分配工作,都是一樣的。比如當初的師範學校,林業學校,農業學校,工業技術學校,都在九十年代之後急速衰落了。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在於,整個當時的中專體系和當時的計劃經濟體系下的工業體系是相互配套的,尤其是林業學校,財會學校,工業技術學校,農業技術學校,都是和當時每個縣的工農業相互配套的。而在九十年代後,這個工業體系逐步衰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原來配套的教育體系也就隨之衰落了。

這也是後來農村教育急速衰落的重要原因。正是因為大學擴招,師範學校招生比較困難,也不分配工作了,所以農村小學師資更加糟糕,一直到擴招之後的大專生開始進入農村小學,這個情況才有所改善。但是,因為農村地區生活不便,所以很多人即使被分配到農村小學,也會千方百計調走,調入鄉鎮,縣城的學校。


蕭武


我是92年中考,上的中專,當年我們鄉只考了兩個,那年還算多的了,我們學校是農村縣重點中學,初中兩個班,120人,從8個鄉鎮小學招,人口應該有15萬左右,,那年中考共考了26人,是全縣第一,鄉鎮中學應該就是O蛋了,要有也就是一兩個冒名的復讀生。真的很難考,而且當時有加分政策,教師子女按父母工齡一年加一分,一加就是幾十分!部分沒考上中專的,上了高中,大多上了大學!很顯然,當時中專比現在的985,211難考!但話說回來,我們上中專,真沒學到什麼,包分配,六十分萬歲,水平太多數連高中生都不如!真是浪費了,可現在看來我們這代中專生的子女絕大多讀書真的是可以的,寄希望與他們了,為我們這失落的一批人掙臉了!


歲月如飛刀10


八七年初中畢業,當時班主任讓報小師範,不幹。中專也沒報,報的重點高中,沒考上,分夠衛校,後悔了一假期,之後上了普高,三年後1991年考上省屬大專。記得那時候的升學率是三分之一吧,理科472分,差11分上本科。到了2018年,幫兒子找我當年的物理老師指點指點,老師說,你別看不起你媽,要擱現在,你媽是一本~~~呵呵😊過眼雲煙,看看現在的大專生,也包括二本生,真是不敢恭維,但是人家命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