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就"霸业"?

原本溯史


"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壮,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在这些说法中,有两位君主基本上得到了全票的认可,一定是"春秋五霸"的成员: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对"霸主"这个称号的定义,正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得来的,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一、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二、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三、举行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晋文公的称霸路线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击败了被称为南蛮的南方强国楚国之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举行了践土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颇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和楚庄王,在"五霸"评选中的得票率也非常高。

这两位君主都是以其赫赫武功而名列霸主之位的,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拓展领土,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建立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而楚庄王则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但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晋国,为先祖雪耻,而且问鼎中原,"窥中国之政",楚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周天子的脚下,中原诸国大多臣服楚国。

但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

而剩下的那一霸,每一种说法,就真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辞通》所认可的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曾经箭射周天子,两次击败周天子组织的诸国联军,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有霸主风采的君主,但郑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他所打败的也基本都是虢、卫、蔡、陈、鲁这样的小国,根本没有与春秋的四大强国齐晋楚秦交过手。

《四子讲德论》、《白虎通·号篇》和《汉书注·诸侯王表》所认可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确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对中原传统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短时间的冲击,吴国曾经几乎灭掉楚国,打败齐国,但一般学者认为吴国的霸权只是区域性的,根本不能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所创造的霸业相比。至于越国,它除了偷袭灭掉吴国之外,在与中原大国的战争中,胜迹寥寥无几。《淮南子》则认为,越国的霸权和吴国一样,也只是小范围内的霸权。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越国顶多只能算称霸江淮罢了,是不能称为天下霸主的。

《鲒崎亭集外编》的观点则比较与众不同,作者全祖望认为,春秋时期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称霸或者说堪称霸主的国家,真正的建立长期稳定的霸权的诸侯国只有晋国,因此,在晋国称霸的百年时间里的稍有作为的君主都是霸主。于是才有了一齐四晋的五霸组合。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还是《史记索隐》中的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列为五霸的说法,虽然宋襄公打仗不给力,但是他的确尊重周天子,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也举行了会盟,是有一些国家愿意尊奉宋襄公为霸主的。

这也是本人所比较倾向的一种关于"春秋五霸"的观点。


煮酒君


如题“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至今还有一些争议的。以下两种说法比较多普遍,却依然存在争议。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当然在我看来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但又不全对;因为宋襄公在争霸的时候都被楚国绑架了怎么能算一霸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宋襄公换成越王勾践(之后说明原因)。
一霸齐桓公。这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坐上王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大度的启用了管仲这个原来的敌人。从此天下无敌,成为诸侯中最强者。他之所以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毫无争议。除了他实力强之外还因为他第一个得到了周天子分封的“伯”。

二霸晋文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成为国君之前在外流浪了19年。可以说在流浪的时候吃穿都成问题,却有很多人愿意陪他吃苦;甚至有人愿意割肉给他充饥。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魅力。坐上国君后第一封赏也是教他如何处世的大臣。在位9年成就霸业,不可谓不成功。

三霸秦穆公。五张黑羊皮换来了70岁的百里奚。用百里奚,用蹇叔;后又三用孟明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肯给手下犯错误的机会。这是一个好领导,所以孟明视最后打败了晋国。同时秦穆公统一了西戎20多个少数民族,先称霸西部再俯视中原。

四霸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理朝政,以后突然出手用贤才杀小人。稳定内部之后,出击争霸天下大破晋军后果断退兵。又在周天子的城下阅兵。“问鼎中原”典故就是出自楚庄王。


五霸宋襄公?这是《左传》中说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自不量力,没有实力的国家在争霸过程中讲究仁义不肯出战。非要等到敌人渡过河,排好战阵才和敌人一战的君子不能算是一代霸主。

所以我认为第五霸应该是越王勾践。因为越王勾践能屈能伸,奴隶两年受尽凌辱;回国后又卧薪尝胆。用二十年时间发展壮大自己,最后灭吴并问鼎中原。

看看他们的故事就大概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就霸业了。


这些霸主要不然自己才能突出,受尽挫折。如晋文公,勾践。或者知人善任,如齐恒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

这些成就霸业的人都具有宏伟的气概。格局高,情商高,不意气用事,会用人,能识人再加上自己能吃苦;最终成就了霸业。


蚁史为谏


春秋五霸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吕越王勾践。齐桓公之所以成功除了有高超政治权谋比如通过假死骗过管仲赶回齐国即位,同时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等贤良使齐国迅速强大,晚期却因亲近佞臣沉迷酒色最终不得善终活活饿死。晋文公楚庄王两者先后称霸,同样也是高超政治权术,如楚庄王十年不发一鸣惊人。吴王阖吕与越王勾践则是晚期先后称霸,只不过两者实力功业远逊前三者!吴王重用伍子胥,勾践重用文重范蠡。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甘愿在夫差牵马尝便,此等隐忍之功非一般王侯豪杰所及,三国刘备可堪与之比肩。此五霸一有政治权谋,二有知人善任,三是胸怀大志,懂得知进退,隐忍。五霸称霸后迅速衰落皆因自称霸后自得意满得意忘形,失去进取之心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最终此一时彼一时。隐忍胸怀勤奋进取知人善任是成大事者必备条件,贪图享乐好大喜功偏信小人是成功者晚节不保重要原因,人性弱点使然谁也无法避免,历史案例比比皆是,如秦皇汉武如曾国藩洪秀全。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历史之所以反复循环在于君主之专制,国君贤明则国家繁荣昌盛国君昏庸则国家陷入动荡民不聊生。唯有民主,权力高度制约,还政与民,民众有高度的政治权利,执政者才不敢肆意妄为,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美苏争霸苏联难道只是国力原因?斯大林赫鲁晓夫以及后来继任者犯下种种严重失误却无人能纠正扭转,导致一错再错,反观美国一时处于守势但很快能纠正过来迅速形成对苏联优势。高度集权只在特殊时期能发挥极高效率,但在平时民主才是正途!此番话盖梦中人酒醉未醒不知所云尔,切勿信之!


胡杨与斗士


“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东周春秋时期五个霸主的称呼。我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襄公、晋悼公

春秋时期,周王失势,诸侯逐鹿,先后有很多诸侯国会盟,号称霸主。历史上对五霸的记载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7种。

《史记索隐》记载的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荀子·王霸》记载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白虎通·号篇》记载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辞通》记载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四子讲德论》记载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汉书注·诸侯王表》记载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鲒崎亭集外编》记载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从这七种记载可以看出,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数合诸侯,数次会盟,真真正正的霸主。争议在另外三霸。

第一霸——齐桓公

小白的故事大家都是到,不用赘述。

第二霸——晋文公

大家都很熟悉,一段流浪史,一段逆袭史,老同志们的鼓舞史。

第三霸——楚庄王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以静观动、以感辩奸,重用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国力不断扩大。

在公元前611年,灭掉了庸国,之后攻陈,伐宋,打郑,灭舒,晋国不敢争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

前597年,邲战称霸,大败晋国。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迫使郑、许归附,继而灭萧,攻宋。导致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中原诸侯谈楚色变。

前596年开始,楚国联齐制晋,使得晋国忙碌于在北方与齐国周旋,无暇南顾。

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而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绝对是楚国贡献的一位霸主。

第四霸——晋襄公

第四霸我在秦穆公和晋襄公之间犹豫,这二人都很厉害。秦穆公称霸西戎,晋襄公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 垂拱而治,继承了文公的霸主地位。

有于晋国经略中原,而秦被晋挡在了西边,所以第四霸选择晋襄公。

晋襄公最大的功绩是北伐狄人,南略楚国,东征卫国,西征秦国,重组六卿。

第五霸——晋悼公

第五霸的人选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晋悼公。

前面二位都曾经会盟中原,但是势力偏于东南一带,而晋悼公镇齐、慑秦、疲楚,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天下不能与之争衡,所以我选择了晋悼公。

晋悼公十四入主晋国,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

晋悼公救宋攻楚,伐齐伐郑,与单、宋、郑、鲁、卫、莒、邾、齐、陈等会盟鸡泽,威震天下。之后八年之中,九次和诸侯会盟。连年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使楚疲于奔命,使郑残破凋零。

前572年12月,晋悼公主盟,与宋、卫、鲁、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齐盟于萧鱼,大败楚国,服郑回归中原。萧鱼之盟,宣告着晋国霸业的复兴。

晋悼公通过邢丘之盟,确立列国朝聘之礼,同时取消诸侯对天子的朝贡义务,此后诸侯不朝天子被合法化。晋国成为新的领导中心!

此时的晋悼公和天子无异!

可惜,他仅仅活了27岁,否则,嬴政统一中国的历史有可能提前!


桃花一簇开无主


“春秋五霸"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就"霸业"?

春秋五霸指的是下面这5位人物。

第1位是齐桓公。他也算是这五霸之首,他也算是捡了一个便宜才登上了国君位的。当时国内几大公争权夺位,最终却都死于内乱,故而这个位置才落到了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看人的眼光也很准,他让管仲当了相臣,辅助他将天下治理得很好。他在位的时候,也做了很多有利于国民的事情,比如推进社会改革,推行军政统一等等。最后渐渐地才使得齐国越发强大起来,这才登上了一方霸主之位。



第2位是晋文公。他这前半生过的也并不是很如意,最初被逼得离开了晋国,去到了齐国的地盘上。因为被齐桓公喜爱,所以在那个地方他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但随着齐桓公的死亡,齐国的内部正忙着推人上位,无奈之下,晋文公就只能离开这里,继续开始了漂泊生活。之后他历经了苦难才终于回到了晋国,并且杀了怀公,自己登上了国主之位。晋文公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几次作战都取得胜利,慢慢地就成为了中原霸主。



第3位是宋襄公。宋襄公这个人也是野心很大,当初齐桓公过世,他就想成为和齐桓公一样的人,继续当一方霸主。他作为宋国国君,自然不能继承齐桓公的位置,所以他又拥立了齐孝公当君王,借机就拉拢了齐孝公,他当然也就因此名声大增。可能因为当时他的能力比齐孝公还大,所以在史记当中,他也成了五霸中的一位。



第4位楚庄王。历史上对于这位楚庄王的评价是极高的,据说他继位之后,就一步步的将国家壮大。在他之前,楚国的地位很尴尬,中原的争霸似乎就和楚国没关系。但楚庄王上位,就开始吞并周边的一些小国家,以此来增强自身国力。最后他们的势力甚至超越了齐国,可以和晋国旗鼓相当。之后在598年,楚庄王带领的部队战胜了晋军,成功坐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第5位秦穆公。当初秦晋两国联盟,对两国也是好事,晋国在繁荣发展的时候,秦国也是在不断地壮大。但随着晋文公去世,这两国的联盟也作废了。秦穆公也曾经想要出兵中原,可奈何地理位置受限,通往中原的道路基本上都被晋军所阻碍。无奈之下,秦穆公只能转头向周边的小国下手,最后称霸西戎。


紫禁公子


对于“春秋五霸”,中学的历史书上和《史记》中的的说法都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这五位霸主。

齐桓公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与他用了管仲是密不可分的,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有采取了管仲的主意,打出了当时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口号——尊王攘夷,以周天子为主导旗帜,尊崇周王室,讨伐周边的戎狄,保护中原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齐桓公开始了次数众多的会盟,最终齐桓公利用尊王攘夷这样的手段,灭掉了许多与自己不和以及反对自己的国家,最终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霸主。

晋文公 春秋是一个战乱的年代,要想争霸,国家的武装力量是必须要够硬的。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了先轸,这位有元帅之称的军事统帅,并进行了军事改革,著名的“晋国六卿”,就是这时候进行的,它能够让国君在指挥军队的时候,如臂使掌,如掌使指,将晋军的攻击效率最大化,确保了接下来的城噗打败楚国等一系列战争的取得胜利,从而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 善用人才和支持是楚庄王称霸的前提。自从城濮之战失败后,楚国就失去了称为霸主的能力。楚庄王继位以后,对楚国的政局和忠良贤才有 一个基本的 了解。他重用 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 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开创 楚国大业。为 使国家强盛,能够雄踞中原,他大力选拔和使用人才。他知人善任,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楚庄王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 很大的改善。凭借强盛的国力,楚庄王先平南方与吴越结盟,在北进中原,楚晋之战又大败晋国,完成了自己的霸主梦。

秦穆公 他可以说是典型的奋斗型,秦穆公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与百姓打作一团,经常将百姓的疾苦视为自己的责任,以能减轻百姓的流离失所,振兴弱秦为自己的任务。而且他惜才爱才,他在位时期用了一大批人才,比如说百里奚、比如说由余、比如说孟明视等。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弱秦变成了强秦,晋文公死后,秦晋交恶,而此次秦穆公也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于他确曾主持过诸侯会盟。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扶周室。但宋国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国力不强。不过宋襄公有两点倚仗,一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国的爵位尊贵,由于宋国是商朝王室后裔立的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诸侯中算是数一数二的,连齐国都只是侯爵,其它还有如晋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礼制他以公爵身份统帅诸侯也是说的过去的。


康康先生


“春秋五霸”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以下九位春秋时期的诸侯均曾成就了霸业:齐桓公—尊王攘夷 晋文公—会盟天下 秦穆公—独霸西戎 楚庄王—问鼎中原 郑庄公—四方是维 晋景公—续霸中原 晋悼公—独霸中原 吴王夫差—争霸中原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这些诸侯称霸成功的原因:

1、善于选拔、使用、信任人才,辅佐自己。

2、自身素质都较高,为了霸业勇于牺牲自身的一些利益,收敛自己的性格,勇于自责,奋发图强。


跪射俑


三个人比较确定: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认同的人最多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其次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

还有一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比较接近,只不过认为宋国实力太弱,宋襄公算不上称霸,而晋国强盛的时间较长,在晋文公之后晋悼公时期依然称霸,所以这种观点认为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Ahba春秋


常见的版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还有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一位著名的上单选手


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时期风光无限的诸侯盟主,是因为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