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打不怕,说不听,怎样能让他和父母好好沟通?

异乡人oyz98


从题主的问题来看,平时我们和孩子惯有的沟通方式不是打就是骂,孩子怎么能和家长好好沟通,一个孩子对待别人的方式就是由别人对待他的方式决定的。

题主还问了一个问题如何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自律的前提是高自尊,只有高自尊的孩子才能有高自律,一个天天被打骂的孩子他的自尊一定是极低的,所以所以,问题的本质应该是我们如何和孩子好好沟通。

一、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让孩子和我们好好沟通若通沟通的前提是我们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技能,需要练习,只有当孩子感觉被人倾听,才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若父母倾听孩子就像听一个高水平的演讲家,那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二、注重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家长用的方式是指责批评、说教。但是孩子的行为和他们的感受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有好的行为!我们经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没必要这么难过”等,当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最终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演变成了争吵。所以当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理解他们,改变我们的说话方式,你会发现,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会容易很多。

三、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在与孩子沟通前家长要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去尊重孩子,这是我们和孩子合作的开始。

四、代替打骂等惩罚方式的方法

我们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实质上也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代替惩罚的方法: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五、学会赞赏孩子

因为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更愿意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和克制性。我们作为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学会如何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结束语:

作为家长,我们是需要学习的,以上的方法和技巧也是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希望以上五点可以为家长提供一种和孩子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





育儿导师林老师


一个自律的孩子能拥有开挂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这样父母就不会那么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从小开始培养,最好是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开始,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正面管教中说到: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们父母就是要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家庭气氛。

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


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很难把握和善而坚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坚定呢?

现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里会看很长时间的动画片。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孩子也不愿吃,继续看。父母会感到很头痛,在对孩子说上几遍而不起作用后,于是会开始上演一场父子大战。我们来看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控制型)

父:快来吃饭,别看动画片了。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我跟你说话呢!你听见没有?吃饭了。

子:我这一集还没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饭,不准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这集马上就看完了。

父:你听到没有?过来吃饭!

子:等下。

“啪!”父亲一巴掌打了过去,电视关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气愤。他气势汹汹的对爸爸说:凭什么你们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饭了。

孩子不愿听。

场景二:(溺爱型)

父:儿子,现在要吃饭了。不看动画片了好吗?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儿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吗?

子:不行,我还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钟吧?

10分钟到了。

父:儿子,我们来吃饭吧!

子:这集还没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场景三:(和善而坚定)

父:儿子,妈妈做好了饭菜,我们要吃饭了。(和善)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看看现在几点了?我们要做什么了呢?(走到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说话。)

子:要吃饭了,但我还想看。

父:这部动画片非常好看是吗?(带着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欢看。

父:嗯!有些动画片确实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欢看。不过我们现在到了吃饭的时间了。(认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这一集。

父:这一集还要看很久。儿子,来看看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菜?我们一起来吃饭吧?(转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还记得我们以前的约定是什么吗?(启发式提问)

儿子不说话。

父:我们说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钟的。是你关电视还是我来关呢?

儿子有点生气了。

父:如果你不想关那我就来关了。

父亲把电视关掉了,拉着儿子的手去吃饭了。尽管孩子不高兴。(坚定)

父亲并没有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也没有打孩子、骂孩子。他认同了孩子的感受,这使得孩子不会感到父亲太强势。接着用启发式提问去问孩子,让他自己去思考该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后在孩子不关电视的情况下保持了坚定,自己关掉了。

当爸爸把孩子的电视关掉后,虽然孩子会不开心,但是这让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说的话是说话算话的。爸爸不会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他会坚持原则帮助他做到。当孩子按照每天的时间安排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秩序就建立起来了。时间长了,就会培养出自律的品质。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打不怕、骂不听的现象呢?

打孩子会造成孩子愤恨、报复、叛逆和退缩的行为。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产生“我是一个坏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干脆就继续扮演一个坏孩子的形象,与父母对着来。还有的孩子已经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当时会听,但是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就又恢复了原样。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出来。


而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坚持原则的决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在纠正前要先与孩子连接。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父母总会去指责孩子哪里做得不对,却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沟通方式有哪里不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要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运用反射式倾听。

没有谁喜欢听命令的语言。用启发式的提问去问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去接纳他们的感受。当孩子在说时,不要马上打断他们。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让他知道你是很关注他的,并对孩子的话要有所回应。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评价。

当孩子不自律时,我们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孩子:你真是个懒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们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见你的床上堆满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现在还没有写作业。当孩子听到你这样说时,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父母有了某种感受和想法时,要诚实的表达出来,不要隐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写作业,很想发脾气。但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于是就忍着,最后孩子以后妈妈允许他这样做。妈妈可以表达出来:我感到很担心,因为你今天玩了很久还没写作业,我希望你能早点把作业写完。通常,当父母这样表达出来后,孩子们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语言态度也影响着孩子对你的态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既照见了孩子,又照见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就让我们一起走在这条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进行留言。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


雨后山林静


要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你打的方式用了,骂的方式也用了,但他就不听你的。如何才能让孩子好好的跟父母进行沟通呢?

看到这个标题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反问一下,怎么样能让父母跟孩子好好沟通?

一:首先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孩子的行为正面的折射出了父母的养育效果!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以及父母创造出来的教育环境。

年龄越小,他的学习的经验越来自于生活环境当中,和它紧密相关的亲人影响。(模仿)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养成很好的自律习惯的时候,首先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通过孩子的这种现象来找自己(父母)身上的原因。

很多父母只是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去行动,而没有给孩子解释好行为背后的价值!

所以与其苦口婆心的要求孩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不如父母自己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用言传身教的办法,让孩子自主的模仿学习。

二:是很多家长只知道养成自律的好处!但却不知道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方式方法。

家长要一定了解养成好习惯的最简单的一个原理是当一个引发习惯的初始动作的动力大于行动本身带来的阻力的时候,这个习惯形成的可能性就大。总之,在习惯养成上阻力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

而好的习惯于你重复的次数(频率)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你坚持每天写一分钟的字(健身,早起同理)!坚持一年也好过抽出一天里的时间连着写10小时!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来决定的!

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当中强行的要求他坚持多久时间,而是要估计他每天增加好习惯出现的频率!

三:《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好习惯都是从一个微小的习惯开始的!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来塑造孩子,给他反馈和认可。让他强化。好习惯带来的收获!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微小的细节以及家长的鼓励和认可。让他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惯常行为!同时引导孩子,让他看清好习惯所带来的收获以及奖励。最后加上频率这个因素!好习惯自来!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助到您。


学生叫我大圣


孩子没有自律的好习惯,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家长。俗话说:孩子是一张吧白纸,看你怎么画。

对孩子的爱很容易让父母掉进一些陷阱,以至于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01、解救陷阱

之前有个朋友皱着眉头对我说,孩子的作业太多了,每次做到10点都做不完,快愁死了,写不完去了老师又要训,有时候还会打,每天晚上我都得给他做一些,帮助他完成作业。

父母担心孩子去了学校会受惩罚,就替孩子解决问题,把他们从这个写作业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这种行为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写不完作业也没关系,反正妈妈会帮我写。

家长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正在让孩子错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机会。这就是父母容易陷入的“解救陷阱”,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给孩子一种总会有人替自己收拾残局的认知,最后形成事事都要依赖父母习惯。

02、火速陷阱

子谦一个人有点无聊,让我和他一起下棋,可我正在处理自己的事,于是让他等等,但他一遍又一遍地催我,显然不愿意等,我只好停下手中的事情陪他下棋。

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期望,孩子习惯了有求必应,习惯了自己是主角,习惯了自己的需求第一满足。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耐心,不愿意等待,变得不会替别人着想,以及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03、压力陷阱

别人家孩子钢琴已经5级了,这次考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那谁家孩子英语口语说的特别好,会很多单词。这些都给家长施加了很多压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当家长焦虑时,带给孩子的也是压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兴趣作为内驱力走怎么能学好呢?

孩子的能力,很多时候是源于自信心和荣誉感,而这些的获得都是源于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支持。

04、给予陷阱

孩子委屈地说:别人都有手机,就我没有。为了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有面子,很多家长有求必应。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小时候物质匮乏,很多东西都没玩过,也没吃过,因此不想让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有缺憾。

然而,我们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心态。

05、负罪陷阱

现在的父母每天除了要工作,还要做家务,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事情一多,有时候和孩子说话都没什么耐心,一不小心冲孩子发火后,内心充满了负罪感。

这个时候当孩子有所求时,就会义无反顾的满足孩子。

如果父母能避开这些陷阱,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从中进行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子谦妈妈育儿经


你好,我是空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自律习惯其实是我们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具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呢?

批评打骂只会适得其反

这个是空妈想重点跟每一个想要培养好孩子自律能力的家长强调的。

我们的自律能力其实是跟我们的自尊水平呈正比的,对孩子的批评打骂、甚至是言语侮辱都是在不断地贬低他的自尊心,降低他的自我评价意识。

如果一个孩子天天都活在父母的唠叨,跟贬低下,他是不可能有多高的自律能力的。在这种长期的极端评价下,他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的心里状态到是占绝大部分。

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仅仅只是因为在有人一直在你耳边,拼命地给予负面评价,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已。

相信孩子,多给予鼓励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以上的问题,或者你家庭中已经有了类似的情况。那么这个“相信孩子,多给予鼓励”的建议,就能够帮助你挽回目前这个“糟糕”的局面。

空妈记得有一本育儿的书籍就叫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不是套话,事实确实这样,如果你真心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够得到提升,才会更加珍惜爱护自己,才会慢慢想要去“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我们小时候都应该有过,考试考好了,受到爸爸妈妈表扬的经历。相信我们所有的人,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想下次能够做的更好,而不是破罐子破摔,以后就不努力上进了。

这就是“鼓励”与“肯定”的力量,如果这种力量来自于孩子最爱的爸爸妈妈那里,那么他们的自信心跟自尊心都会得到稳固与提升,这才是孩子愿意自主地去保持“自律”的根本原因。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自律能力不足,那请千万不要再用打骂的方式来贬低他的自信心了,这样真的无异于雪上加霜。

多鼓励多肯定,才是帮助孩子提升自律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是空妈——育儿是个繁琐长远的事情,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空妈是个处女座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应该是父母在尝试培养孩子自律习惯时遇到了孩子不配合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开来看。

第一,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持之以恒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俗话说,三岁看老。成年以后的很多好习惯,实际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

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孩子的自律性往往不够,有的做事情3分钟热度,有的写作业拖拖拉拉,有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变化。这一点,令家长头疼不已。

出现类似的问题,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外界的因素有很多的关系。比如: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相比于内向的孩子,他们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就会差一些;

有的孩子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起带,不用代人之间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容易让孩子混淆,会出现自律性差的问题;

有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里家外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东西比较多,不论做什么事情,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大,也很难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长久的专注和自律;

还有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是急性子,看到孩子做事情慢就喜欢催促,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脾气性格也比较急躁,一旦完不成预期目标,就会转到其他事情上。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呢?

自律和专注力密不可分。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一直跟在孩子身边督促他们。既然强制孩子自律这条道路走不通,那就可以在提高他们自身专注力上下功夫:

发掘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孩子专注力最好的方法。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不需要家长催促,也会很投入,很用心,能完成地很好。

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现在两代人同时教育一个孩子的情况很多。全家人对着一个孩子使劲儿,想法不一致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两代人进行充分的沟通,沟通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适度运用奖励。当孩子在自律方面取得成绩时,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对此无动于衷,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类似于“你本来就应该这样”的话是最不可取的。

奖励的方式不一定局限于口头,也不一定非要是买东西,类似于做一顿好吃的、看一场电影都可以。

第二,怎样能让孩子和父母好好沟通。

和父母没法好好沟通的孩子,一般就是父母口中“不听话”的孩子。

坐不住、管不听、打不怕……不听话的孩子,是最不讨父母欢心的。可是,听话真的就好吗?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有可能是父母的原因,比如父母经常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惩罚多过奖励等;

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情绪不佳、身体状况不好、正处于叛逆阶段等。

怎么做才能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和父母好好沟通呢?

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孩子自然也乐于和父母沟通。

杜绝简单粗暴的方式。期望孩子能和自己好好沟通,单纯靠吼是不管用的,父母要和孩子讲明事情的原因和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

注意调整情绪。当遇到孩子不想沟通时,做父母的最容易着急上火。此时不妨告诫自己,冷静下来调整心情,给自己调整情绪的时间,同时也给孩子接受意见的时间。

适当运用奖励。与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一样,鼓励的作用是大于惩罚的。当孩子乐于沟通,并且沟通呈现出积极的效果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正面的力量来不断强化。


七爸爱溜娃


自律者自由

培养自律的孩子,是每个父母成功教育的必要条件。

一个自律的人生,是一个可以掌握自己方向的人生,是可以追求自己向往生活的一生。

自律者自由,让还自己管理自己。

首要条件是信任孩子,你的信任,是孩子自律的基石。

记得孩子刚学说话时,你耐心的等待还信任,让孩子从一个字、两个字…到一句话。

记得刚学走路那会,你鼓励的眼神,让孩子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你的信任是孩子可以探索下去的动力。

如何沟通?

你说打不怕,骂不听,走到这个地步,可能孩子早向你关上了心门,人虽跟你生活在一起,但沟通之心已死。需要跟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下面几个步骤,让孩子为您打开沟通之门:

1. 打招呼、讲事实阶段。如果想让孩子与你敞开心扉,请跟孩子寻找共同点, 即使你没有,也要努力寻找相同点,尤其是孩子犯错已经很害怕了,你如果还说“你看看你,我小时候可不像你”,想想孩子的感受会好吗,会跟你说实话吗,会真实的表达吗?

2. 接纳与孩子观点与你不一致。 要接纳孩子的观点与你不一致,接纳不同,孩子说我想打会游戏,你上来就说,打什么游戏,你期末就打那么点分,想想孩子的感受。如果你可以接纳他:我知道你特别想玩游戏,这个游戏也特别好玩,虽然后面可能有:但是我们要写完作业才可以玩。但孩子的感受是自己被理解的,被认可的,只是现在不能玩而已。

3. 看见孩子情绪、沟通不畅背后的感受是什么。重要的要看见孩子的感受,重要他人可以看见孩子的感受,对接纳孩子情绪有重要意义。亲子沟通由此也会越来越顺畅,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


心理咨询师心雨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吃饭的时候爬在桌子上。

她的妈妈一批评,她就往妈妈脸上打了一巴掌。这位妈妈不痛不痒的说了一句“不可以这样哦”,事情就过了。

另一位妈妈愤愤的说:“这就是没家教,要是我,绝对打一顿,至少臭骂一顿,看她还敢不敢!”

无论是这位妈妈还是另外一位妈妈的处理方式,都有问题。

暴力的管教(包括语言和行动上的暴力),被所有的育儿书籍严肃的批驳,但是仍然被大多数的父母采用。因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用了。当你冲孩子大吼一声的时候,当你威胁要离开不管他们的时候,当你一巴掌抡过去的时候,幼小的孩子确实会收手。

但是他们不是因为理解这件事情而停止,而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亲人的爱、恐惧即将受到的处罚而停止的。

当下一次这些威胁不存在的时候,比如他们可以用别的办法(不管是撒谎、躲避还是装作满不在乎)来躲避惩罚,他们还是会去挑战那些规则和禁区的。

有多少越打越皮,越骂越不听话的鲜活案例。

有多少胆怯、懦弱、谎言是这样产生的?

不能打不能骂,也不能像开头那个例子一样,没有原则的退让。

首先,我们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

2、对他长期的成长有利

3.要有边界。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社会规则的。无法无天的孩子,父母不教育,只能在社会上被别人更惨痛的教育。

家长的职责就是在还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之前,告诉他们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立规矩。

规矩包括能做和不能做的事,以及做了不能做的事以后的后果。立规矩有这么几条原则,否则立了很可能白立。

1、提前说好

尽可能的事先埋下种子,而不是突然抛出规矩。比如,没有提前沟通好出门的时间,还剩最后一分钟了才说“再不马上走今天晚上回来就不能玩游戏了”,这就不是提前说好的规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陷入权力之争。应该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跟他提前约定好,比如,“我们今天要做这几件事,如果你能尽早出门,节约出一些时间,我们就可以在结束以后让你玩儿十分钟游戏”。大一点的孩子,要邀请他们参与到规矩的制定过程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纳这个规矩。

2、全家统一、不轻易改变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内化规矩的过程,其实并不是“理解”,而是习惯。当他们习惯了每次去碰那个罐子的时候,都会被父母抱走,他们逐渐就习惯了这个罐子不能碰的规矩。如果这个规则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或者在爸爸妈妈面前不可以、在爷爷奶奶面前可以,他们就会不断地去试探底线和边界到底在哪里。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学会钻空子。所以全家一致行动非常重要。

3、多一点与人相处的规矩,少一点自身选择的规矩

在没有干扰到别人的情况下,尽量少给孩子设太多束缚,但是一旦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这样的7行为就应该被规矩起来。这其实是中国和美国家长给孩子定规矩的一个巨大差别,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总觉得美国家教好的孩子,既懂礼貌守规矩,又没有泯灭自由自主的天性。

有了边界,孩子如果突破了怎么办?制止、强化。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需要反复的制止、反复的强调这个规矩,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通8过反复试探来理解和记忆边界的;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应该跟他一起分析违反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要注意,制止的目的是停止行为、告诫下一次不能再犯,制止及强化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涉及规则问题,怎么哭闹恳求都要坚持,但是态度一直应该是温和的、体谅的,基本话术就是“我理解你,但是规则不能变”。

总之,先他律再自律。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不可能自律,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一定自律。





黎庶女士


打不怕说不听,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孩子会无法与父母好好沟通呢?

如果没有办法建立起这种良好的沟通,就意味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是没有被建立起来的。那么,如此状况下去培养孩子的自律显然是缺乏效力的。

首先,一定是从打不怕说不听找原因。为什么还要会打不怕说不听呢?

打不听?是因为打的没道理,打的不疼,打了以后又继续讨好,还是?说不听?是因为说的太多?说了又不执行?还是说的不到位?

如果是由来已久,父母面对孩子的顽劣常带有极大情绪的辱骂,完了又心疼孩子,这样一来,第一孩子一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跟父母学,你情绪大,我耳濡目染的情绪就大。

到后来变成了,父母与孩子一有冲突,便出现巨大的情绪,父母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在这样一种抵触的情绪里,即便说的再对,孩子也已经不会听了。那么,打也是如此。

父母在孩子面前,第一要言出必行,第二要温柔而坚定。

如果父母自己能做到了,打怎么会不怕呢?毕竟打是真的疼啊。当孩子严重违反了你的规定,打是必须得。他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此,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的基础环境。除了规矩外,需要多体会孩子的心肠,尤其是善于发现孩子喜欢的事物,比如孩子喜欢狗,就让孩子多接触与狗有关的话题,甚至是数学、语文。

建立规矩,有了良好以共同兴趣为导向的沟通,再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

如:每天晚上7点半阅读绘本半个小时等等。

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养成了自律的习惯,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同样成功的大门。


暖遇亲子学习社区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思维跟方法上做得不够好,就会让孩子随波逐流。

没有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必须要做的是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自律学习的好习惯。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

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会,翻箱倒柜地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


这样一来,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每当要考试时,又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努力一些,后悔那些白白浪费掉的时间。


等到下一次,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样的后悔,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无限循环。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


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

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以上是我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