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高一,很不听话,玩手机成瘾,我们该怎么办?

工程师李生


在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孩子玩手机上瘾的情况我想可能大部分家长都遇到过。个人认为之所以孩子能够沉溺于玩手机,主要责任还是在于父母。

父母在平时生活中,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试想一下,孩子在家里如果经常看到父母手机不离手的话,那么孩子是不是也会想玩手机?

那么既然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做呢?

第一,最重要的是家长要首先做好表率,在家里除了必要的情况外,尽量不要玩手机。

第二,在尊重孩子以及理解孩子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跟孩子进行交流,谈话。要争取让孩子明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可以跟孩子定一个合约,在学习累的时候,适当玩一段时间手机,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具体时间限制。

第四,在周末或者假期,多带孩子出去,让孩子多接触不同人和事,多亲近自然。

第五,父母切忌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责骂,一定要保持一个平等的心态。


低调100米


其实作为一名95后的教师,对于高一的孩子迷恋手机的事情算有很深的了解。

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吧,我初中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接触手机、互联网之后,我对她非常的沉迷,手机上的互联网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世界,没有年龄人种国界的限制,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在这里可以览尽天下大事,在这里可以发现全新的未知的新技术或者又是黑科技,在这里可以学习到全新的文化,每个人都像一块吸水棉,一刻也不停歇的从互联网上汲取水分。

但是这些水分不只是营养的,也有有害的、违法的。但是我们接入互联网,只是被动的,猎奇式的去探寻,因为对于初高中的我们来说,没有法律的概念,因为我们未从得知。

但是互联网的24小时包围使我们的日常时间中大部分都交给了手机,而忽略了正常的学习任务。我们觉得从互联网上接触的都是“高级”的知识,而现在课堂学习的都是“低级”的知识。未免兴致缺缺,并逐渐开始厌烦。

只是我们忘了,或者也没有这样一种概念––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低级”知识的铺垫,哪里能支撑得起“高级”知识的框架。

所以,一系列的后果产生了,成绩下降,厌学,逃课,甚至辍学。

所以我们现在作为家长或者即将作为家长的成年人应该怎么做呢?杜绝玩手机?

我觉得这是不太现实的。有句话说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堵不如疏,我们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们能从虚拟世界寻找的陪伴与温暖,我们现实中给于他:孩子们能从虚拟世界渴求的“高级知识”,我们亦能给于他。因为互联网,就是根植于现实生活啊。最后初高中生正值确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合作,才能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码字不易,谢谢点赞~)(以上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风见一姬丶


高一的学生喜欢玩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身为老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呢?



在谈解决的方法之前,叶落先说一下自己的个人经历,当年我刚读高一的时候,那时候智能手机也恰好才普及,鉴于我中考考的还可以,所以便央求父母帮我买了一个智能手机,自暑假开始,像是魔障了一般,我开始疯狂的着迷于玩手机,哪怕直到高中开学,我还是离不开它,整天不是玩游戏就是看小说,甚至有时候上课还偷偷拿出来看一下。因此,没有任何奇迹发生,高一上学期我的成绩可以用一落千丈四个字形容,我爸妈对此很着急,屡次劝我不要再沉迷于手机了,可那个年纪的我哪里会听他们教诲,依旧我行我素。



等到高一下学期,我依旧还是那个堕落的状态,爸爸妈妈实在是没办法了,于是就联系了当时的班主任,班主任在了解情况之后,二话不说就直接找到我,将那部我视作命根般的手机给没收了,顿时我心中就十分愤慨,正准备找他理论一番,没想到班主任却率先开口了,他说只要我下一次月考能进步十名,就将手机还给我,但若是再下一次月考退步,就再将手机没收,反正总体来说就是考试不能倒退,不然中间一个月都得不到手机。

当时的我虽然很不爽,但好歹还是有个希望,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第一次开始认真读书,等到月考之后,我的名次在班级进步了十二名,班主任也遵守约定的将手机还给了我,不过不同的是,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也不敢整天到晚的沉迷于手机,不然学习退步,手机又将会被没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孩子戒掉玩手机成瘾的毛病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的配合,而且实施的手段不能太过于强硬,不然会引起孩子反弹。试想一下,若是当初班主任把我手机没收后一句话也不说,也不给个希望,那么我肯定不会再继续努力读书,甚至成绩继续下降也在常理之中。



如今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手机里的诱惑比当初大多了,光游戏就有王者荣耀、吃鸡等等,孩子们上瘾很简单,戒掉相对而言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学校应该出台一些措施,比如严格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时间的观念等,父母在家也应该限制孩子上网玩手机的时间,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等到孩子们过了这个年纪,自然也就对手机没那么重视了。

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


叶落临秋DX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教学中经历过的一个学生和手机的事。

这个学生是我教学生涯中见过的对手机最痴迷的学生。曾经创造了一个学期被老师没收过八次手机的惊人纪录。前两次被抓,态度端正,写保证书,各种认错求情,把手机讨要回去,后来有几次被没收后班主任跟家长联系,把手机还给了家长,但家长根本管不住,手机到头来还是回到他手里。最后班主任说啥也不给手机了,本以为他会消停一阵子,没想到他跟家里撒谎,说买书买资料,找同学借钱,凑了钱就买新手机。

因为玩手机,班主任联合所有的任课老师随时盯着他,但挡不住他半夜躲被窝里看小说玩游戏。因为玩手机,他那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没什么文化的母亲直接跪倒他面前求他,却也阻拦不了他第二天继续偷家里钱去买手机。因为玩手机,他本来能走一本的成绩一落千丈,半年时间掉到班级倒数。有时候看到家长和班主任的无奈,恨不得想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就该送去给雷电法王”调教“一下。

这个学生在学校坚持到了高二上学期结束前,因为各方联合实在玩不了手机,他以死相逼坚决要退学,要跟他同村的哥们去打工。

这个学生作为典型,后来被我们多次讨论,他之所以玩手机成瘾,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逃避,学校高强度的学习让他觉得压力巨大,又索然无味,于是在虚幻中寻求慰藉,再加上母亲对他言听计从,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有力的约束。

这是2018年底的事,本来我以为此事到此为止,但前不久听说他又回到了学校——原来当初班主任可怜他,没有办退学,而是休学。他休学后在家过了一个没人管的春节,然后就跟着同村人去大城市搞装修当学徒了——然而他只坚持了不到三个月,就哭着喊着要回来重新读书。

我不好想象他在那三个月的时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想来无外乎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不被尊重的呵斥使唤,简陋的居住条件以及弥散着刺鼻气味的工作环境。——他觉得小说中的世界那么精彩,而世界给了他现实一击,这种打击竟然在三个月内就治好了他的”手机癌“。

据说,现在这个学生变得很稳重,每天都能静得下心来学习,虽然成绩还很差,但目前为止,尚未被发现存在玩手机的情况。

这个故事很极端,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手机控都扔到社会上去体验一把现实的酸楚,来明白虚幻毕竟是虚幻,手机并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但我还是认为,让孩子在假期体验一把生活,见识一下外界的残酷,不失为最后的办法。

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做足够多的努力,比如别把孩子逼得太紧,多关心孩子学习之外的情况,和孩子约法三章以疏代堵,甚至是家长陪读。


金牌小书童


高中生玩手机游戏很普遍,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瘾头,

在我的很多学生案例当中,

有的孩子从来没有玩过游戏,

有的孩子没有手机,

测试的时候孩子也说很想玩游戏,

家长认为这样很奇怪,

从来不玩游戏的孩子怎么也想玩游戏呢?

社会现象,社会整个环境,

学校是个大熔炉。

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的孩子躲避不了,

也不会去躲避,

反而偷偷的去看一眼,

偷偷的去关心一下,

这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骚动。

我这来参加学习态度训练管理的都是初中和高中学生,

大部分是学习成绩倒数,

谈恋爱,玩手机成瘾,

上课睡觉,考试不参加,

和老师对着干,不要学习的。

也有一部分是成绩中上等,但,

考好高中好大学还有一定距离的,

要求我们训练管理半年一年学习态度的,

也有要求我们承包中考高考的,

我来讲一下三年前的一个案例:

一个富阳最低流普高的292名中等生,

所有课程总分蒙得200多分,

在学校公开谈恋爱,

每晚在寝室玩游戏到后半夜两点。

星期六星期天回家继续玩,

上课几乎听不懂,有时睡觉,

功课蒙得二三十分,

最好的功课也在四五十分。

为了游戏父子有打架现象。

此学生小学在最好的民办,

初中也在最好的民办。

培训补课十年从未停过

高中还在补课,成绩退步千万丈。

经过学习态度训练管理

补课停了

孩子游戏停了,恋爱断了,

家庭关系和谐了,

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了,

每天盯着老师不离不弃了,

放学,有时老师回家吃饭,

这孩子在学校门口拦下老师的车,

要求老师教会几道不懂的题在放行。

这位数学老师非常高兴,

盼到了一位学生在创造奇迹了。

一年后,

这位学生进步到全校第23名,

数学进步到全校第二名。

每一位学生要想在学生时代走向成功,

打开孩子的智慧开关,唯一钥匙

是学习态度的训练管理。


学习态度训练管理


我小时候是不爱学习的,初中没毕业就不读书了,上了社会以后深切的感受到了凭我的本事不读书是真的赚不到钱,于是也回去读的高中,拼命的学虽然只考了个师范,但是也比当小工好一些。我姨家的儿子是迷恋街机高中都考不上,我姨就狠下心来给我弟锁在房间里锁了两个月,房间里只有床和课本练习册,出来就参加中考,考了重点高中,又上了重点大学,又考了研究生。


马洪薇


高一的时候,是学生手机上瘾的高发期,即便是重点高中,也有很多学生抵制不了手机游戏,如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的诱惑,而一旦玩手游上瘾,成绩必会一落千丈!所以,高中生,必须有顽强的自控力,低质这些“精神鸦片”,但是难度,是非常大的。要想帮助孩子彻底戒掉网瘾或者有度的使用手机,认真分析原因,是最根本的。

一、高一的学生,为何会手机成瘾?

高一,确实是学生玩手机的高发期,是手机的泛滥期,很多学生因为处理不好和手机的关系,导致高一成绩一落千丈。高一为什么会是手机成瘾的高发期?

1、手机游戏的刺激:手机和网络越来越普遍,游戏越来越成绩,玩手机游戏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经常聚在一起,玩起联机游戏,玩的不亦乐乎,这在中小学生中,更加普遍。

2、中考结束后的放纵:中考结束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出现放松心理,以前孩子玩手机,家长还会制止,孩子还会比较有节制。但是,中考结束后,手机游戏成了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成了孩子给家长讨价还价的“砝码”,大家都觉着这个时候玩手机游戏,是合理的,殊不知,一旦成瘾,就很难再把孩子的心收回来。

3、高一学生的放松:高一阶段,没有初三的压力,没有高考的紧迫感,很多学生经过短暂的努力,在同学们相互熟悉之后,就变得懒散起来,经历了中考的紧张激烈的角逐,他们作为胜利者,在这个时候也有放松自我约束的心理,总觉着高一玩玩还可以,到高三再拼命学,一样可以考上大学,在老师眼里,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都是“高一懒、高二散、高三惨”的学生。

4、学习的吸引力下降:学生迷恋玩手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习不能再给他带来乐趣和信心,你想,如果他玩游戏,每次都被人虐的很惨,他同样不会再玩这个游戏,问题是他能经常赢,所以输了就不服气,尤其是那些“半生不熟”的孩子,更容易上瘾,因为人家打的好的,早就已经没有了对手,看穿了一切。同理,如果孩子每做出一道题,都能找到成就感,找到乐趣,你还愁他被游戏迷惑了?真正的学霸,就是那种以学习为乐趣的学生,以刷题为乐趣的学生,以考试为乐趣的学生。所以,当学习对孩子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时,一些别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即便不少手机,也可能时网瘾、贪恋爱、迷恋篮球、玄幻小说等等。

二、孩子有手机瘾,家长如何做?

说实话,对待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理方式,有的处理方式,对这个学生管用,对另外一个学生未必管用,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强制下戒了手机,有的学生则在家长的逼迫下选择了自杀。所以,任何处理方式,都要因人而异,不断变化,与时俱进。

1、坚决禁止孩子带手机进校园!

这是原则性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这应该是家长最坚定的立场。现在各个中小学,都禁止学生带手机,尤其是智能机进校园,山东省在这个问题上, 已经明确立法。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不要惯孩子,如果你要害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吧。

高一分班不久,我就查到两个学生使用智能机,一个是女生,手机主要用于聊天;一个是男生,手机主要用于玩手机游戏。这两个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绩一蹶不振,所以才在高一选科时,选择相对容易的政史地组合。

另外,这两个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欺骗老师和家长,其中一个学生,谎称带手机和家长联系,家长给她一个老年机,然后她“偷梁换柱”,自己又买了个智能机,就这样一直偷偷使用智能机,最终在课堂上使用,被我收走。

另外一个,也是家长属于管理,自己偷偷买了个手机模型放在家里,躲避家长的检查,把家长蒙蔽了很长时间,才被家长不经意间发现。

所以,孩子一旦带手机进校园,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如果一个宿舍或者一个班级有几个学生带了手机,这几个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就废弃了。

2、在家里引导孩子适度使用手机!

有的孩子,在学校里没有手机,但是周末回家,就一刻不能放下手机,这个时候,家长处理起来,不能过激,也不能不管,孩子虽然有网瘾,但是也只是在家里周末使用,影响相当小些,如果玩游戏,也就是到了学校相互交流一下,没有手机,无法“切磋”,所以成瘾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所以,家长在家里,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要有度的使用手机,和孩子一起约定好时间,如果孩子到点就能放下手机,则问题不大;如果孩子不放下手机,就容易成瘾,家长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比如外出吃饭、看电影、散步、逛街等方式,把孩子“骗出去”,家长陪孩子的时间多了,手机陪孩子的时间就少了。

3、家校合作,才能彻底解决孩子手机成瘾的问题!

如果孩子玩手机成瘾,单纯依靠家长或者老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必须要家校合作去解决。我高一这一个学期,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

学生小刘是从乡镇私立初中考到高中的学生, 中考成绩优秀,在班级前几名,但是家长长期不在家,疏于管理,沟通不畅,导致孩子比较内向。其实,他初中就有比较大的网瘾,只是在成绩的刺激下,依然坚持学习。

到了高中,第一次考试,成绩就有了明显的下滑,之后每次都下滑,一度到了班级的中下游。起初我还以为是私立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适应起来比较慢,后来发现,原来这孩子私自带智能手机,我跟家长交流,家长一口咬定,没有带手机。

终于在一次大休的时候,家长在他的被子里发现了智能机,这才知道,他背着家长,买了一部二手的智能手机,这才想到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约定,家长唱白脸,老师唱红脸,共同解决,家长把孩子狠狠凶了一顿,把手机没收,老师则在他返校后,假装不知道这个问题,跟他谈心,问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分析,得知他就是因为自我定位不准和在高中课程的打击下,出现了逃避的心理,才开始玩手机的。

找准原因,我跟各科老师商定,要提高这个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更加关注这个孩子,适时的把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抛给给他回答,就这样,他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多了,自信心也逐渐恢复,在之后的考试中,成绩逐渐回升到原有的水平。

所以,解决孩子手机的问题,要找准原因早预防,一旦成瘾,要早发现早治疗,对待手机问题,要有原则有立场有手段,家校合作,软硬兼施,标本兼治,才能挽救孩子。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


赢在高三


儿子高一,应该是十六七岁,有不听话、玩手机的现象,纯属正常,但若“成瘾”,恐怕就不正常了。

先聊聊“不听话”的话题。

儿大不由人,不听话、叛逆,说明孩子在成长,青春期的独立自主意识尤其强烈,我们做父母的要理解、接纳孩子这一时期生理、心理的成长“怪异”。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当年的那段青春岁月,换位思考,以自己的“出格的行为”比照儿子的“怪异”,那就见“怪”不怪了。



针对儿子的不听话的叛逆行为,我们只要学会尊重孩子,凡事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征求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最终是不会做出“不好”的决定的。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最忌的就是父母的不理解不接受,简单粗暴地用“封建家长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威”去要求孩子当听话儿的乖儿子,不然就训斥、打骂,说其忤逆不孝。如此硬碰硬,针尖对麦芒,除了激化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外,于事无丝毫的益处。有时父母的谆告可能孩子就是不听,不妨采取自然惩处法,让孩子面对事情的后果,自己承担责任,在教训中自我成长。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父母对事情的后果可以“预料并可控”。



再聊聊玩手机的话题。

手机作为当今社会的信息通讯工具,对孩子禁止、杜绝的一刀切的办法恐怕是行不通的,也不现实。存在即合理,宜疏不宜堵。有的父母强制禁止,剥夺孩子接触手机的一切权利,结果呢?孩子就不玩手机了?现在的孩子渠道多的是,借、租、或自己偷偷地买,如此会逼迫孩子由“地上”转入“地下”,父母就更难以控制了。所以正确的态度是面对现实,进行科学合理地教育、引导,适当地从时空上控制:不能带入学校,不能影响了学习的时间,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让孩子学会抵制诱惑。

至于孩子玩手机上瘾,父母首先应反省自己的失责: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孩子一开始玩手机的时候加以教育、引导、控制呢?所以父母应和孩子面对面地坐下来,在孩子手机成瘾的问题上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然后和孩子共同商量对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逐渐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和次数的计划,父母向孩子承诺履行好监管的职责,孩子向父母保证执行好规定。

第二,在孩子的空余时间,父母多陪伴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如跑步、散心、打球、爬山、游泳……一方面可以挤掉孩子无聊的时间,有效地抵制孩子对手机的诱惑;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些感受和心得,既能增进和孩子的情感距离,又能寻机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这样的说服教育才真正有效。



第三、 父母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自我克制。孩子学习时,自己陪在一旁读书;绝不要在孩子做作业时,你却在一旁边玩手机——这会增加对孩子的诱惑。



第四、多和孩子的老师联系,让老师监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绝不能出现旷课、迟到的行为,更不能带手机、玩手机。孩子在学校玩手机,家长的责任更大,一般学校都明确不让学生带手机到校,但有的家长却扭不过孩子的纠缠,疏于管理,放任纵容。这一方面,父母必须立下规矩,狠下心来。有的孩子以“不让拿手机就不上学”来要挟父母,我的态度是绝不屈服于孩子,告诉孩子,不上学可以,那就陪父母做事情,最好是苦事情、累活儿,让孩子在生活体验中觉悟。

结束语:网络流行一句警语——毁掉孩子成绩的最快方式,就是给他一部手机!确实手机耽误孩子学习的事情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媒体报道,法国国民议会已表决通过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相信我国相关部门也会采取措施,给祖国的孩子们带来福音。


浮尘微草


高一男孩,十五六岁,青春叛逆,不好好学习,手机网络成瘾。

这个状况,仅靠空洞苍白的说教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人说,要想改变被宠坏了的孩子就带他去三个地方:

第一、带他去火车站,看一看乘坐普通慢车的旅客们。让孩子亲眼目睹,奔波在生活线上的农民工忧郁焦虑的神情,憔悴的面容,匆匆的脚步,感受他们为了生活奔波的艰辛。然后告诉他,不好好学习将来自己的人生就会为了生活这样去奔波。

第二、带他去高铁站。让他亲眼目睹一下高铁的乘坐环境,及乘坐高铁人的身份和特征。然后告诉他,只有通过努力自己的人生旅途乘坐的可能就是高铁。

第三、带他去飞机场。让他亲眼感受一下飞机的便捷和速度,然后看一下乘坐飞机的旅客的身份和特征,然后告诉他,如果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能够乘坐飞机,那是需要条件的,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的。



我不完全赞同这样的做法,感觉太过功利了。

但这个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可以参考,它传递出来几个明确的信号:

1.幸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

2.人和人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缩短和改变。

3.美好生活不是坐享其成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争取的。



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教,根本问题就在养尊处优被完全宠坏了。

要想改变被宠坏的孩子:

第一、要触及孩子心灵的深处。

第二、必须要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触及到孩子心灵的深处?

我特别欣赏和佩服我一个原同事的做法。他的儿子就是这样的情况,说什么都不听,油盐不进。没办法,他就利用假期带孩子去做公益活动——关爱慰问留守儿童。

他让孩子深入的和这些留守儿童接触,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他们的心里法,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自己掏钱,让儿子给这些留守儿童献一份爱心。引导儿子用自己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通过实际行动来触及儿子的内心世界,让他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然而,自己却没珍惜,而是把大好的青春荒废在网络游戏中,沉溺在懒散颓废中。



我原同事的孩子现在已经上了大学,现在还一直在资助和关注留守儿童李亮亮。

每次放假回来都给李亮亮带很多学习用品和一些吃的和穿的。真的感觉到,不仅李亮亮得到了关心和资助,更重要的是也改变了我同事的孩子。

因此,建议家长也可以借鉴类似的做法。引导孩子去做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公益活动。经过孩子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一般都会收到效果。只要家长引导到位,陪伴到位,指导到位,操作到位,一般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让孩子亲身去体验生活的艰辛?

建议让孩子去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让他真正知道生活有多么的艰辛和多么的不易。如果家在农村,那就不用去寻找和搭建这样的平台,直接带孩子下地干活。劳动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深入的,时间较长的,不能是三天两天就草草结束。

如果家在城市的,就想办法搭建平台让孩子去打工体验,时间稍微拉长一点,不能是三天两天的体验,最起码要持续一段时间。

劳动实践完毕后,再和孩子谈理想和目标。多听一听孩子的感受,想法和计划。然后,有针对性的再给他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总结:通过触及心灵和劳动体验,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这时,家长就要做好真正的陪伴,帮助孩子巩固和延伸这样的成果。切不可认为孩子有了内心的触动和亲身的体验,他就会彻底改变。孩子毕竟是孩子,反弹的可能极大。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松懈,必须要做好监督和陪伴。监督陪伴的过程中,必须要多鼓励,多支持,多关怀,多帮助,多指导,只有长期的陪伴和不懈的坚持,孩子才能真正的实现转变。


教育探微


高中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1)青春期有点叛逆

(2)学习上开始有压力

我们来简单分析,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什么特征:

(1)故意和家长,老师对着干

(2)对压力非常敏感

(3)对朋友的信任大于对父母的信任

(4)理性思维几乎没有,感性思维很强。经常做出破格的事,家长无法理解

(5)讨厌别人说教。

孩子喜欢玩手机或网游等,是因为孩子:

(1)在学习感到压力,无法释放

(2)家长的责骂让孩子无法接受,家长的唠叨让孩子厌恶。

(3)游戏给孩子带来操控感,团队意识,失败可以重来,成功了有奖励,哪怕是虚拟的。打游戏有朋友,不打游戏没有和朋友聊天的话题。

既然意识到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了:

(1)家长和孩子沟通,少说话,多听孩子说。千万别唠叨,别责备孩子。

(2)多关注孩子本身的需求。和孩子做朋友。

(3)别给孩子多的压力,尽量不要问成绩,主要是问孩子的身体和生活需要,

(4)配合老师,多表扬孩子,发现孩子的进步和长处,真正鼓励孩子的进步。不在乎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孩子会偷偷观察我们家长的行为。

(5)保持家长的温馨和团结,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尽量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

(6)带孩子出门走走,一起参加活动(体育的,艺术的等),开拓视野,增加关系,消磨玩游戏的时间,每次活动都让孩子来设计和参与,增强孩子的责任心。

(7)给孩子自信和肯定,在外人面前也经常表扬孩子,让孩子的朋友来家玩,给孩子把把关,也给孩子面子,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有尊严。

因为各个孩子不同,没有统一的方法,但以上这些方法通常有效,推荐给家长们,给孩子自信,安全感和责任心,是大原则。

希望这个回答让你满意。你的关注,转载和评论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有关家庭教育的小知识请关注我的小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