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遲到》,如何面對未來趨勢,快人一步

讀完了《謝謝你遲到》,作者是三度普利策獎得主托馬斯弗裡德曼,他還有一本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不過我並沒有讀過,我讀過另一本書叫做《每天工作四小時》,受到的就是《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的啟發,把工作都外包出去,而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的事。也曾聽有人效仿,可是最後因為數據洩露而差點鋃鐺入獄。

有些書是有時效性的,過了這個時間點再去讀,意義就會大大削減,有些甚至會變成誤導。

書的開頭說的是現在生活節奏太快,沒有時間暫停下來仔細思考。因此利用他人遲到的時間,成為了可以仔細思考的契機。而我們走得再快,哪怕跑得再快,我們真的可以追趕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嗎?作者給了我們一份指南。


《謝謝你遲到》,如何面對未來趨勢,快人一步

一、超新星

書中提到的一個新概念就是超新星,其實超新星就是我們所說的雲計算,之所以稱雲計算為超新星是因為正是由於雲計算的出現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書裡說的,“我們可以讓大海撈針變為一種常態。”

雲計算能夠快速的處理大數據,這讓我們的購物方式,娛樂方式,出行方式等等變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因此而催生了一種新的模式——共享經濟。Airbnb的創始人舉過一個例子,“美國有8000萬隻電鑽,平均每隻的使用時間只有13分鐘,每個人真正需要自己買一隻電鑽嗎?”答案自然是不需要。事實也證明,出租屋和出租車都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而未來,通過超新星的強大計算能力,我們以前覺得是笨辦法的辦法都會變成最有效的方式,因為能夠將每一個個體考慮在內,對於每一個人進行定製化的服務。

二、終身學習

由於超新星的出現,讓處理大數據變得更加方便,人工智能有了賴以發展的基礎。這當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好處,可是這也給許多從業人員帶來了恐慌,因為機器會取代他們,導致他們失業。

作者告訴我們,成功的唯一辦法就是維持動態平衡。

所謂的動態平衡就像你在下行的電梯往上跑,你只有不斷地奔跑,你才能跟上腳步不被淘汰。現在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許多技能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不再需要了。我們的父母那一代人,學了一個手藝就可以保證一輩子的飯碗,現在這種情況不會再存在了,如果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就會被無情的淘汰。

對我們的教育來說,我們需要重塑從教育到工作到終身學習的整個流程。學校應該儘量與企業緊密合作和聯繫,確保學生所學習到的技能是企業所需要的。只是時代變化的腳步實在太快,能否及時地調整以應對變化,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對企業來說,招聘的要求應該從技能變成質量的考量。技能的需求隨時可能改變,那麼員工本身的素質就變得極為重要。企業需要通過培訓來重塑員工,讓員工得以在快速迭代的工作環境下,跟上腳步,創造價值。

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需要像自己創業一樣,把自己作為一家公司來經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並不斷髮展和創新自己。以前的社會迷戀高學歷,可是現在這一套不管用了,高學歷只能代表過去的成績,未來會怎樣,還需要重新開始考量。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不同,現在誰也不能依靠某一階段的勝利就笑到最後,或許現在才是更加公平的時代,考驗的是長期的耐力。我們希望我們能比我們的父母過得更好,我們的父母似乎利索當然地就能做到,而我們必須竭盡全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

作者給我們指明瞭一個方向,以後科技+情懷的工作會更加容易獲得高薪。“機器正在自動處理很多事情,因此具備軟技能,通曉人情味,知道如何補足技術的短板,這些能力至關重要。”

三、全球變暖

這個主題裡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

我問他是否聽說過”氣候變化“?

恩蒂阿耶說:”我們曾在電臺裡聽到過,但我們見證了氣候變化。“

而我們呢?未曾見證,但是我們經常在電視裡看到。這是完全不同的經歷。對他們來說,因為全球變暖,導致了土地乾旱,導致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去追尋那一絲生機。從一個無序的世界,去到另一個戰亂中的無序世界,以求有點滴希望去到有序的世界——歐洲。從敘利亞或者尼日爾到利比亞,再尋求機會逃入歐洲。

有個難民這樣說,“當你連為生病的母親買一片阿司匹林的錢都沒有就不要去計算概率了,只管上路。”

其實,我們也未必可以獨善其身,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難民湧入歐洲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也會影響到進出口等等,其實這都是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事件,只是我們離源頭太遠,不知不覺。

全球變暖遠遠沒有我們所想的只是熱一點而已。我們現在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會影響到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我們下一代的,我們下下代的,而且對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都是如此。

我們應該有主人翁意識,不僅僅侷限於我們的家庭裡,也包括我們的國家,甚至是世界,我們的一言一行所能影響的遠不止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四、多元化

作者是一個猶太人,而在他求學時所住的社區,誕生了許多有名的人,有猶太人也有非猶太人,包括電影導演,參議院,副總統等等等等。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社區足夠多元化,足夠包容。

多元化一詞,我在十幾年前就見過了,只是沒有留下太過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深刻印象是在讀達里奧的《原則》,他對多元化有著極致的追求。因為他認為只有多元化,才能幫助他避免思維盲區,做出最佳決策。

本書作者也認為,之所以這個社區能夠培養出這麼多傑出人才,也是源於那是一個包容且多元化的社區,容納猶太人、黑人、白人、拉丁裔、亞裔等等,這樣子能夠培養一種多元化的思維,能夠更加開放的看待問題,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就像作者解釋的,“多元主義意味著不以孤立的視角看待我們之間最深的分歧,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差異,而是以相互聯繫的方法看問題。”只有碰撞才能產生最好的想法。

要達成多元化並非易事,前提是要有足夠的信任。而信任的建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現在中國的環境裡,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薄弱了,就算身處人群之中,也依然有人感到無盡的孤獨。這是我們最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網絡的發展所帶來的衍生品。

毫不誇張地說,互不信任所帶來的成本已經成為了商業活動中最大的成本。

我們現在正遭遇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發展極為迅速,可人類治理的發展卻沒有跟上;環境破壞導致地球的健康正面臨到臨界點;政治以及氣候的原因,導致世界流動的增大,無序世界正在併入有序的世界。

我們站在這樣的拐點,要將視野放得更遠,不僅要不斷地奔跑,還需要往正確地方向奔跑,那我們就需要是不是停下來思考,以免南轅北轍。

慢慢來,比較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