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过世,父母随礼了,晚辈还需要随礼吗?

用户742178548700


如果未成年可以不随礼,成家了就要随礼。


hongyun6899


我外婆过世后,我爸妈给了1200元,我也随了600元,也有可能大家的那边风俗不一样吧!我外婆总共有兄弟姐妹5个,舅舅2个,姨妈2个,我爸妈和我2个姨妈姨夫还又买屋给我外婆坐又给了1800元。反正我爸妈说给多少,要做什么我就是照做啦!因为我也不懂,在我舅舅舅妈家里待了几天,下葬后我们中午吃完饭后便回自己家。那也是好早好早的事了,我外婆06年过世的,我还是很想念我外婆,我从小就是我外婆带大,对我百般照顾和疼爱。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留给我,对我特别关心。外婆我爱你哟![微笑][微笑]


温文尔雅59


丧事可是大事,特别是长辈的过世,是件极其慎重的事。除了到场帮忙,参加丧礼之外,还有一件事可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必须要随个份子钱的。其实,就是随份子钱还是有点说头的。比如父母已经随礼了,晚辈再需要随礼吗?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不同对待,毕竟晚辈既指儿子,也包括了女儿:

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随一份礼就行

对一个家庭来说,只生了一个儿子的,绝大多数的还是要选择与自己的父母居家过日子。这其实就是养儿防老思想的体现。父母只有你一个儿子,是好是歹要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否则会让人笑话,自己的良心也过意不去。再说了,父母若不老,还可以帮着带孩子,做农活或者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其实,这儿子是赚了。父母在,父母为大。有长辈去世了,儿子应该主动给父母礼金,让父母以他们的名义是随礼。


是女儿的,若招了上门女婿的仍与父母一起居家过日子。既然父母随礼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女儿不用再随礼。

与父母分锅另灶,自己还得随礼一份

过日子的事也不好说,有了老人有时候还会成为“累赘”。有些也只生了一个儿子的,想过“二人世界”的生活,竟和父母“分家”了。这就是各开门另“当家”的事,父母随的是自个家的,儿子你也掏钱随你家。


当然,也有两个或几个儿子的家庭。随礼既是风俗,也是人情。随礼的情形是一样的。有几个儿子就是几个小家,以家为单位,各家各随自己的“份子钱”,因为父母又不是你“本家”的人。

若是“出嫁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甭说,就要另备一份份子钱,待丧礼之日亲自奉上。

礼金历来是你来我往,你情我愿的事情。礼金的多少是随亲情和友情远疏而变化,也由当地乡土习俗而有所不同。不过,礼金是不会收“重复礼”的(即一家人两次随了礼金)。除女婿为岳父家随礼外,一般来说,都会退回其中的一份礼金。也许,这也有地域的差异,当地还真有这样的规矩。

【#为生活而提神】


为生活而提神


长辈过世,父母随礼了,孩子还需不需要随礼呢?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在我们这里,随礼是按家说的。一家一礼。几家几礼。

如果你的长辈过世,你和你的父母还没有分家,那你的父母随了礼,你们就不用随礼了。你的父母就可以全权代表你了。

如果你结了婚,并且和父母分门另居,那在你的长辈去世时,你的父母上一份礼,你也要上一份礼。如果你不上礼,那就缺了礼数,会被人笑话的。

在我们家里,不管是红白喜事,我们都会通知到儿女。因为他们已经结婚,居家过日子了,所以就必须告诉他们,让他们出礼。如果他们没空,我们就把他们的礼上到,绝对不能缺少这一份礼。

十里不同俗,一户一家法,你们那里是什么风俗?你应该打听清楚,按乡风民俗去做。否则失了礼数,就会被人瞧不起。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随礼的讲究

农村是个人情社会,随份子也是人之常情,虽说眼下有个别地方出现过于频繁、攀比成风、管理混乱等现象,在利用教育及乡规民约约定的同时,一些必要的随礼还是要保留的,传递的是亲情,守护的是传承。虽说各地规矩不同,但随份子这事大致也有个讲究,不是乱随的,我们这说的是“三随三不随”,也是有点道理的,分享一下。

一叫“随亲不随表”,是说亲戚之间,姑、姨、舅只随亲姑、亲姨、亲舅,不随表姑、表姨、表舅,双方老人都在,由老人出面上礼,儿孙是不用单独再随的,一方老人不在,对方老人去世,是弟兄们都要到的,代表自家的老人,至于双方老人都不在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可以断亲了,如果维系这种表亲,要看双方的态度了,其实已经是“亲友”而非“至亲”了。

二叫“随白不随红”,是说同村非至亲近邻的人家办事,白事要尽量去,红事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去可不去,原因其实很简单,农村有名俗话一语道破天机,“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办白事是大事,是需要人手的事,是村子里想到帮衬办理的事,因而人们也很重视,也有“隔三差五”之说,是说红事随至三代的堂兄弟,白事随至出“五服”,至于题主问的老人去了,自己还随吗,哪要看你是否成家立业了,若是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分家了,最好独立承担起这份亲情责任,自己随。老人如果没有能力了,自己更要独立承担,毕竟礼多人不怪啊。

三叫“随来不随往”,是说随礼这事多是礼尚往来,我办事人家来了,人家办事你要回礼,讲究个人情往来,如果不是“新亲戚”,随礼讲究个“兴起不兴落”,以前没有来往,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最好不“扯捞”为好。

当然,这只是一般见解,不是什么硬性规定,一切还是按你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好。

 

 





一哥于一


农村长辈去世,本家族要上供,街坊叫随礼。比如,村民去世了,在以前,送把鞭,到灵前行个礼。后耒生活好了,家家送块布,叫帐,以示哀思。再后耒送帐变成现金了,有的送20元,有的送30元,50元。钱多的送成百上千的都有,以示帮助。既送礼,就要记账,以后人家有事,按账面上的钱数再给人家送礼。长期以耒,相互耒往,这就叫随礼了。随礼以家为单位,不分辈份高低。

你所说随礼,实际上是说的上供。本家族上辈去世了,下辈是要上供的。以前上供上的是肉十碗,馍25个,现在也都送钱了。多少也各有不同。也是记账上,以兔忘记。

上辈去世了,父母上供了,即祖父去世,父辈上供了,孙辈要不要上供?这也是一个随礼的问题。

一般家族内祖辈去世,父辈这一辈堂兄堂弟不止一家,孙辈这一辈就更多了。随与不随,一般是族内协商,或高辈决定。风俗是结了婚的才能考虑。

如是自已的亲生父母,亲生祖父母,去世,倒不上供随礼,只负责全部操办。出门的女儿,一定要上供随礼,出门的孙女也是要上供随礼。


未雨绸缪180973058


长辈过世。父母随礼了,做儿女的如若结婚了成立了新的家庭,应该随礼,没有结婚同父母一起生活的,一般不随礼,至亲者为出孝心也有出礼的,我们邢台这一带是按门户随礼的。

在农村有讲究,老人了是最大的事,无论是家族中的长辈,不出五服的爷奶叔伯,还是亲戚长辈老爷老娘姑姨等,都要回家吊孝跪拜,如若不回来,家里人会计较的,等到下葬这天,也必须回家穿孝服送葬,随礼就是按门户而定,白事可当大事,常说,白事不补礼,红事因自己有事不能去,礼到就可以了,就是礼没到,以后也可以补。在农村自己家族中长辈过世自己家的不上礼,要守灵,亲戚长辈过世必须上礼,这叫亲戚礼到,礼不到就断亲不行走了。丧葬文化很多学问,很多讲究。有些传承至今,有些易风移俗了,但死者为大还是要讲的,平辈亡了,哥弟也吊孝随礼,十里不通风,八里不同俗,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各村也不一样,各成风格。

礼节礼仪也是随着社会民风而在转变。


竹叶青zyq12345


长辈过世,父母和你们同去祭悼,父母随礼了,你们晚辈们,就不要再上礼了。因为是丧礼,同时父母又都健在,图个吉利。丧礼上,父母全权都代表了你们晚辈。亘古至今,丧礼是最讲究的啊!

假如是喜礼,父母去随礼了,你们晚辈们,都可各随各的,这叫皆大欢喜,必须都随礼!父母对新人随礼,是对他们爱的庇佑;你们随喜礼,是对他们大喜的祝贺!

尊敬好文友们,请您说说呢?




宏宏老师


按照习俗,老辈随礼了,小辈不需要再随礼!老辈随礼,说明亲戚是老辈的,礼当然由老辈的去随了!


应鳴ym


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这个也不好怎么针对,随礼也行,不随礼也行。

而湖北这边,主要是看你是否成家,如果你没有成家,父母随礼也就够了,你不随礼也行,毕竟你没成家之前,你和父母还是一个整体。

如果成家了,那就看你是否想一自己单独的家庭和对方讲来往,而不仅仅只是靠父母这边的感情。一般来说,只要成家了,都是需要独立随礼的。否则你这边如果有什么红白喜事,对方那边也只是看着你父母的情分,随一次礼而已。


当然,如果你钱多,或者重感情,这个无所谓结不结婚,现在也没那么多讲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