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

无聊芒果


题目所说的王牌军队是指在云南的沐家军。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时候,唯独对云南的沐英没有下手,这是因为,沐英是真心拥护朝廷。



之所以这样说,还要从沐英小的时候说起,沐英逃难遇见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当时朱元璋与马皇后还没有子嗣,所以对待沐英非常好,视如己出,岁改名为朱沐英。

云南沐王府



自此朱沐英一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同时,朱沐英与太子朱标关系非常要好,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沐英悲伤而咳血,马皇后深受感动,自此更加信任朱沐英。而朱沐英也以自己的忠诚回报着朱元璋,由于其兢兢业业,苦心经营,长期保持了云南的稳定和发展,为巩固明朝的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朱允炆要调动沐家军来抵抗朱棣当然可行,但为何朱允炆没有调动这支力量呢?

影视剧中的朱允炆



朱允炆不会那么傻,有王牌军而不用,之所以没有用,是因为后来想调动的时候为时已晚,远水已解决不了近渴,即便诏令发到沐府,等沐府派兵前来估计南京也已陷落。

影视剧中的朱棣

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战争中,一开始双方互有胜负,在一段时间朝廷的军队占据上风,但后期因用人不当,导致军队的大面积溃败,虽然朱棣取得了胜利,但是其损失也非常严重,何况朝廷的物资保障、兵源补寄等上占据着相当优势,也许正是因为此原因,朱允炆没有调动云南沐家军。

朱棣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还是因为朝廷内部一个内臣告密,说南京空虚可图,所以其改变战略,曲线南下,最终攻破南京,夺得皇权。



朱元璋临终时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沐家军,这是由朱元璋的义子沐英亲自培养的、一支拥有30万精锐的“敢死队”。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根据嫡长子继位的原则,越过众儿子们立了朱标的长子、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允炆一上位就对自己的叔叔们实行削藩。

朱允炆的四叔朱棣身经百战,所向披靡,他本来就对朱允炆的继位心中不服,这次朱允炆削藩更触动了他的底线,他借机“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建文帝朱允炆,并成功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朱允炆的结局是在一场大火中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关于“清君侧”本来是朱元璋赋予藩王的权利,目的是防止权臣篡权。

《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苦心成了朱棣夺权的借口。

有很多人不免对正统的皇帝朱允炆心生可怜、可惜的感叹,另外对朱允炆手里那一支30万的精锐部队——沐家军抱有希望,如果这30万大军过来,朱棣根本不是对手,那么在危机的关头朱允炆怎么就不用这些精锐呢?

首先,沐家军离的太远来不及赶到。沐家军起初是沐英带领的,固守西南边疆云南,离京城数千里,长途急行军确实不便,另外面对朱棣大军压城也已经来不及。



其次,沐家军的领导人更替频繁,当时的领导者对朱允炆的衷心远远达不到祖辈们对皇帝的衷心,所以他们不愿调动沐家军。其实沐英和朱标的关系很不错,可惜朱标病逝,沐英也因此悲痛而死。沐英死后他的长子沐春接替父亲带领沐家军,可是不久沐春也死了,就有他的弟弟沐晟接替掌管沐家军。

再次,沐晟对沐家军的领导权和朱允炆上位在时间上差不多,而此时西南叛蛮刀干孟多次叛乱,分割占据很多地盘,朱允炆命沐晟随时镇压叛乱,护卫好西南阵地。此时如果调动沐家军怕云南会有新的叛乱出现,危急边疆局势。



另外,朱允炆太自信。起初朱允炆认为没必要调动沐家军,朱允炆在和朱棣战争前期胜算在握,他认为动用沐家军多此一举,就没有调动,后来想调动时已经来不及。

最后,站在沐家军的立场上看,他们的确不好出面。老朱家的人内斗,沐姓作为一个外姓掺合进来对自己百害无一利。他如果站在朱棣一边的话,打赢了,自己虽能保全,但可能会留下不忠的骂名;如果站在朱允炆一边,赢了还好,如果输了整个沐家军都会被株连。而保持“按兵不动”的话是忠于职守,无论他们谁赢谁输他沐家军保卫的都是朱家的江山,朱允炆和朱棣谁在皇位上对他们来说都一样。



事实也是如此,沐家军得到保全。朱棣登基后对沐家恩重如山,他封沐晟为黔国公,岁禄三千石,赐世袭的铁券,此外朱棣还将自己的心爱的、恭慎有礼的五女儿常宁公主下嫁给了沐英的幼子沐昕。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而沐家军也一直对朱家江山忠心耿耿,坚持守卫到明朝灭亡的那一刻。


小姐姐讲史


朱元璋确实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这就是朱元璋养子沐英(原名朱英,朱元璋登基后担心儿子们对养子有敌意,改名沐英)的沐家军,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沐家军正在云南镇守边疆。

为什么说这是一支王牌军队,而朱允炆又为何不用呢?接下来我继续为你详细分析。


一、王牌军队沐家军

沐家军的创始人沐英,也就是朱元璋养子,他8岁时就被朱元璋收养,从小与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标在一起玩耍,两人关系亲密,情同手足。


沐英12岁就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18岁被朱元璋授予帐前都尉,1376年,与邓愈一起去征讨吐蕃,立下战功,被朱元璋封为西平侯。

1381年,沐英与傅友德、蓝玉三人率兵30万,征讨云南,这支部队先后征服云南临安、曲靖、广南、浪穹、土著首领思伦、东川土酋、贵州普安、建昌等数地的叛乱。

1389年,沐英率领三万精兵大战思伦三十万大军,结果大获全胜,同年冬天,沐英率军出征景东,再败麓川,思伦发乞降进贡。此后,云南彻底平叛,沐英奉命留在云南镇守边疆。

1392年,沐英在云南病逝,朱元璋命令归葬京师,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死后,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镇守云南。

沐英的四个儿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从小是在南京长大,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建文帝)关系很好,这也是沐家军是王牌军队的原因之一,信任度高。

虽然沐家军失去创始人沐英,但是战斗力并没有衰退,依旧能力非凡。比如1397年,干孟造反,沐英长子沐春亲率沐家军前往镇压,很快就取得胜利,可见这支军队战斗力保持完好。



可惜沐春英年早逝,年仅36岁就死去(没有儿子),让弟弟沐晟继承爵位,继续带领沐家军在云南镇守边疆,当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沐家军统帅正是沐晟。


二、为什么朱允炆不用沐家军?

通过以上对沐家军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沐家军不仅战斗力十足,而且沐家军统帅与朱允炆关系还十分亲密,可信度很高,有这样一支30万大军的王牌军队,为何朱允炆不加以使用呢?其实原因主要就以下3个。

1、朱允炆轻敌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动的,之所以要说清君侧,主要是因为朱元璋留下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当时所谓的朝中奸臣就是齐泰和黄子澄,所以以此为由发动靖难之役。

作为燕王,朱棣虽然在北京有十几万大军,可始终也只是一个地方军队,朱允炆控制的是全国200万左右的大军,试想一下10万对200万,怎么可能胜利,朱允炆当然没有任何必要动用朱元璋留下来的王牌军队沐家军。

可是朱允炆确实轻敌了,朱棣这个家伙运气好得很,再加上朱允炆的残忍削藩,引起各地藩王的不满,如今朱棣揭竿而起,很多藩王都在隔岸观火,静待佳音。


所以朱棣很快就取得不错的胜利,尤其是北京周边的城市,基本都是不战而败,直接就归顺朱棣,让朱棣的信心大增。

2、考虑到云南边疆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叫沐英的沐家军去镇守云南是有很多原因的,云南当时叛乱很多,而且连通周围很多小国家,朱元璋担心那些小国家攻打云南,才派强悍的沐家军去加以镇守。

如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正是危机重重,要是朱允炆不是特殊时候就把沐家军从云南调动过来支援自己,而让云南处于失守状态,万一周围国家趁虚而入,岂不是得不偿失,与朱棣争来争去江山始终姓朱,要是云南被其它国家占据,那朱允炆不是成为千古罪人。

在面对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朱允炆断然是不会轻举妄动的,除非实在迫不得已,才可能调动沐家军。


3、来不及调动

朱允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居然会被朱棣一个地方军给搞得措手不及。

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朱允炆派出56岁的老臣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去平叛朱棣,结果朱棣老奸巨猾,采用游击战术突袭,搞得耿炳文猝不及防就失败损失几万人马。

意识到情况严峻的耿炳文提出守城不出,熬死朱棣的措施,可惜朱允炆觉得方法不妥,就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任用没有作战经验的年轻将领李景隆。

李景隆太年轻,没有实战经验,更是节节挫败,导致朱棣有时间缓冲去到内蒙古把弟弟朱权的八万大军借来一起反抗,这个时候朱棣的实力大增。

但是区区不到20万军队,还不是一个国家的零头,按理来说朱允炆胜算还是很大,可是朱棣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绕过山东直逼首都南京,一下子朱允炆懵了,来不及调动前线部队回来支援。


原本好好的一场胜算巨大的战争,就这样在朱棣攻打南京之时发生逆转,朱允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打算调动远在云南的沐家军,发现已经来不及,因为从攻打南京到拿下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总共也就几个月时间,在那个时候,从云南去到南京,搞不好就要半年一年的时间。


结语

朱棣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谋略的运用恰到好处,结果遇上没有经验的朱允炆,还有一群傻乎乎的大臣,这样的战争,简直就是天助朱棣,没办法不胜利啊,等到朱允炆恍然大悟,一切早已浮生若梦!



嗔痴历史观


在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为嫡长子朱标早逝,只能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为了防止朱允炆即位后过于年轻,难以驾驭开国老臣们,朱元璋在最后的几年当中,大肆屠戮功臣。尤其是军方,更是几乎被完全清洗了一遍。

所以,后世很多史学家也戏称,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无刺的王朝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朱元璋彻底清洗过军方之后,开国的将领近乎被全部清洗。这就直接导致朱允炆即位之后,手里可用的军事人才,非常稀少。而朱允炆手里没有可靠将领的这个缺陷,后来更是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

但是,朱元璋在去世之前,真的就没有想到这些,没想过给朱允炆手里留下足够的军事人才这件事吗?

当然不是!

实际上,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军事力量,非但不弱,而且可以说是非常之强。将领方面,朱元璋清洗掉了如傅友德、蓝玉之流的善于进攻的将领,但是却将很多善于防守的将领,如老将耿炳文之类,全都留了下来。而在军队方面,老朱更是留下了一支堪称王牌的地方军队,只要朱允炆调动,足以镇压一切。

这支军队,就是大名鼎鼎的沐家军

沐家军的开创者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深受朱元璋信赖。所以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便让沐英统领云南,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沐王府。沐家对云南的控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可以说是与国同休了。

但奇怪的是,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朱允炆却并没有调动这支王牌军队,沐家军也没有挥师勤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1.当时云南自身不稳

朱允炆之所以没有选择调动沐家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沐家军太过重要,不能轻易调动。

和其他地方军队不同,哪怕朱元璋已经一统天下数十年后,云南这一带,依然不算太平。明朝初期的云南,和今天的云南可不一样,不但地处明朝边境,而且算是半个蛮荒之地。

沐家军的存在,不但肩负了戍边之责,更需要镇压当地的土著兴风作浪。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如果朱允炆大规模抽调沐家军的主力,很容易导致沐家军军事力量空虚,继而导致云南不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沐家军的处境,和秦末时期秦王朝手中最强大的岭南军队类似。都是最强大的一张底牌,但却又都不能轻易动用。

另外,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沐王府内部,也不是很太平。靖难之役爆发于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而云南沐王府的建立者沐英,在七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当时继承沐英位置的,是沐英的此子沐晟。因为种种原因,沐晟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才刚刚顺利继承沐英的爵位,统辖云南。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沐晟还在尽力接管云南,很难抽出太多力量北上勤王。

2.靖难之役刚爆发的时候,朱允炆没必要动用沐家军

实际上,靖难之役刚开始的阶段,朱棣并没有任何胜利的把握,甚至连半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当时朱棣手里,不过只有原本隶属于燕王府的两三万主力。哪怕后来朱棣成功绑架了宁王,接管了宁王手里的朵颜三卫,主力部队也不过五万多人而已

相比之下,朱允炆手里能动用的,却是超过六十万大军。

六十万比五万,就算是纯粹用人命去填,朱允炆也能轻松胜出了。靖难之役一共持续了四年,但是前边三年的时间里,朱棣最多也就只打到了山东济南,战争也只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

但是,朱允炆过于迂腐的性子,却成为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派遣军队剿灭叛军的时候,朱允炆甚至要求将领,不得伤害朱棣。

靖难之役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就在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进入山东后,并未选择正面进攻,而是选择绕过了重兵防守的济南,选择直接偷袭南京。

这个决定,成了靖难之役胜负的关键。

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燕军就打到了南京城下。从时间上来看,根本来不及从云南调集沐家军,远赴千里之外的南京勤王

另外,更重要的是,就算朱棣兵临城下,当时建文帝仍有一战之力,而且胜算较大。当时南京城内,尚有近十万军队。距离南京不远的淮安,更有前朝驸马梅殷统帅的十余万大军。而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主力,人数不足五万。只要朱允炆能够坚守南京城超过两个月,朱棣的主力,绝对会被从各地调来的勤王军队耗死

然而讽刺的是,朱允炆明明占尽了优势,可是当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守将李景隆却直接开城投降,使得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打下了南京。

靖难之役前期,朱允炆没有必要去调动远在云南的沐家军。但是等朱棣兵临城下,李景隆直接开门献降的时候,朱允炆已经来不及调集沐家军了

3.沐家军未得宣召,不能擅自入京

在古代,外地官员和藩王,不得擅自入京,这是一条铁律。尤其是带兵入京,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像云南沐王府这种世代镇守边关的大将,更是只有在得到天子诏令后,才能率兵入京。否则的话,便会被视作叛乱。

而在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心中,远在云南的沐王府,未必就比已经起兵造反的朱棣更加可信。靖难之役发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客观来说,朱允炆的削藩对象,虽然大多是皇族藩王,但对于远在云南的沐家,朱允炆说不定比对几大朱姓藩王更加忌惮

这种局面下,朱允炆自然不可能草率的宣召沐家军来勤王。历史上边关大臣进京勤王,最终把持朝政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比如东汉末年的董卓,便是如此。

所以,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允炆是绝不可能让云南的沐家军来勤王。

总之,靖难之役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性格过于愚直。甚至可以说,朱允炆是将朱元璋留下的一把好牌,活生生给打的稀烂。朱棣刚刚起兵时,手里不过万余人马,朱允炆手里则有超过百万大军,依然僵持了四年,最后被兵临城下。所以,就算沐家军能够及时赶到,多了这远道而来的十几万边军,最后能不能改变结果,也未尝可知。


深蓝妖火


看过小说《鹿鼎记》的人,应该对里面的沐王府印象深刻,在小说里,它可是影响力很大的一派江湖势力。

其实沐王府并不是真正的王府,它的主人世袭“黔国公”,始祖就是明初的著名将领沐英。只不过,沐英后人一直镇守云南,保卫当地的黎民百姓,出于尊重,大家就称它的府邸为王府,言下之意就是把沐家人的爵位拔高了一个等级。

沐家世代为大明效忠,所以在《鹿鼎记》里,已经失去爵位的沐家人,还在一直从事着“反清复明”的活动,这多半就是在尊崇祖训。

沐英——朱元璋养子,和朱标感情深厚

沐英不但军功累累,而且与朱元璋的私人关系不浅。他八岁的时候,遇到朱元璋,并被其收为义子,朱元璋夫妇待其如同亲子,长大后就随同朱元璋征战四方,并立下赫赫战功。大明建立后,被朱元璋派到云南去镇守,为明初局势的稳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沐英比朱标大了十一岁,但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朱标死后,沐英痛苦万分,仅仅两个月后,就在悲痛中病逝。从南京到云南,即便快马传递消息,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日,可以想象,沐英正是在接到朱标噩耗之后不久去世的。

沐家军——传说中朱元璋留下的一支王牌军队

也就是说,沐英与朱标一样,都是死在了朱元璋之前。然而近些年来,网上却有一种说法,说是朱元璋临死之前,特意给朱允炆留下了一支王牌军队,以备不时之需,可是朱允炆到死都没有运用,这支王牌军队,正是沐英率领的几十万大军。很显然,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的,靖难之役发生之时,连朱元璋都已经死了,更何况死在他之前的沐英?

不过即便如此,王牌军队一说也不见得就完全错误,毕竟沐英虽死,其子却可以为继,就是换了一个将领而已,在必要的时候,朱允炆仍然可以调用。再者,以沐英和朱标的关系,他的儿子也应该与朱允炆关系很好才对。可为什么靖难之役一连四年,却不见沐家军的身影呢?

靖难之役时,沐家已不复当初

要说这里面,还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沐英死了之后,接替他位置的是长子沐春,这个人的志向与父亲一样,也是太子朱标一党,更与朱允炆关系非同一般。然而可惜的是,朱允炆继位才几个月,沐春就因病去世了,比他老爹沐英还要短命。沐春无子,于是由其异母弟沐晟接位。

所以说,靖难之役发生之时,远在云南的沐家军其实正在经历一场轮换,而且是突然发生的轮换。沐春死时才三十六,正常来说,作为弟弟的沐晟是没有可能接班的,更不可能在此之前就做好接班的准备。

哥哥死后,沐晟肯定要做一番整顿,以便树立自己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是朱允炆主动调他勤王,他也得掂量掂量,毕竟内部的整合都是个问题,他又怎敢轻易离开云南的大本营呢?

鞭长莫及,朱允炆有心无力

另一方面,镇守云南本身也是一大要事,倘若朱允炆贸然调离沐家军,恐怕南方后院就会立刻失火。如此一来,北有强敌,南有叛乱,他这皇帝还怎么当?

所以说,除非是情况特别危急,朱允炆是断然不会调动沐家军北上的。然而真到了危急时刻,就算他想动用沐家军,也是毫无可能的,毕竟云南离南京实在太远,圣旨传过去,就得一两个月,再等到沐家军北上勤王,恐怕局势早就翻转了。

不过据野史记载,朱允炆并没有直接死于靖难一役,而是逃到了云贵一带躲藏起来。倘若这份传言为真,那至少可以说明,沐家军在朱允炆的心中,始终是一大依靠,以至于他失败之后,也会优先逃向由其镇守的地盘。从这个层面来看,朱元璋留给他的王牌军队,也确实是“派上用场”了。

《明纪》等


汗青正浩


“靖难之役”,从1399年7月朱棣誓师出征,到1402年6月南京城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时间长达近3年之久,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这支王牌军队——沐家军,完全有机会调动,朱允炆又为何不动用呢?

为何说沐家军是一支王牌军队呢?

8岁时,沐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12岁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18岁被授帐前都尉。1376年,以副帅身份,随同邓愈征讨吐蕃,因功受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1381年,他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讨云南。这支部队先后征服云南临安、曲靖、广南,浪穹、土著首领思伦、东川土酋,贵州普安,建昌等数地的叛乱。

可以说,这支30万的大军经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血与火的考验,已然成长为一支王牌劲旅。云南平定后,沐英便率领这支30万大军镇守云南。

  • 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动叛乱,入侵摩沙勒寨,沐英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率领大军30万,再次侵犯定边。沐英亲率3万精骑前往救援,并下令“今日之战,有进无退”,大军英勇出击,惊退蛮军象兵部队、斩下敌军左帅首级、斩首4万余人,思伦侥幸逃脱,沐家军大获全胜。
  • 1389年冬,沐英率军出征景东,再败麓川,思伦发乞降进贡。之后,沐家军再次平定阿资叛乱,至此云南诸番尽皆前来进贡。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在云南任所病逝,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其子沐春袭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镇守云南。
  • 1393年,维摩十一寨叛乱,沐英派瞿能征讨平定。
  • 1394年,平定越巂蛮,立澜沧卫。
  • 1397年,麓川宣慰使思伦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沐春以征虏前将军身份,率何福、徐凯进行征讨,于南甸大败贼众,斩酋首刀名孟。接着,夜渡怒江,击崆峒寨,爱降7万于人,刀干孟乞降。

令人遗憾的是,年仅36岁的沐春突然病逝,因其无子,其弟沐晟继承爵位。

沐晟镇守云南期间,同样不坠父兄之志,于永乐元年打下重镇多邦,平定广西胡一元父子叛乱,因功受黔国公。

所以说,云南的这支沐家军,绝对是一支王牌军队。

朱元璋为何独对沐家军信任?

朱元璋向来生性多疑,为何独对沐家军如此信任,并将这支王牌部队留给孙子朱允炆呢?

原来,沐英和皇太子朱标感情非常深厚,如同铁哥们一样。所以,当他得知朱标病逝后,痛哭数日,因过度悲伤,不久也在云南任所病逝,年仅48岁。

同时,沐英的四个儿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从小在京城长大,又和皇太孙朱允炆关系非常亲近。当沐春病逝后,朱允炆直接任命沐晟继承爵位。

因此,朱元璋才将云南的沐家军留给孙子朱允炆,以备不时之需。

朱允炆为何不动用呢?

“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之所以没有动用这支王牌沐家军,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没有动用的必要;二是想动用时,已失去了动用的机会。

为何会说没有动用的必要?

1399年,朱棣设计擒杀监视自己的北平布政使张昺、正二品都督指挥使谢贵,接着令燕王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连夜领兵夺取北平九门。待完全控制北平后,他便以“靖难”之名,誓师出征。

起兵之初,燕军仅有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兵弱。对于朱棣的反叛,朱允炆任命古稀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讨伐燕王。同年8月,燕王于滹沱河北岸大败耿炳文主力部队。

同年9月,朱允炆又调集50万大军,任命纨绔之弟李景隆为大将军,驻扎河涧,征讨燕王,又被燕王大败,李景隆“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1400年4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人,同燕王战于白沟河,燕军受挫。同年5月,由于南军政令不一,李景隆又被燕王所败。当燕王追至济南,被济南都督盛庸、山东布政使铁铉阻拦,连续三月难有寸进,无奈撤回北平。

同年10月,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对战燕军,并大败燕军,燕王亲信将领张玉战死,燕王被困。幸亏朱能援军拼死相救,这才得以突围。

1401年2月至年末,虽然燕军屡战屡胜,攻占多处重镇(如:顺德、广平、大名等地)。但是南军兵多势大,常常得而复失,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为此,燕王非常苦恼,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南京宫廷中的一名太监因对建文帝不满,遂给燕王送来一封密信,说到:“南京城防御空虚,可以直取。”

1402年正月,燕王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决定绕过山东,直取南京。当燕军已过徐州时,山东守将盛庸这才急忙进行追截。四月燕军抵达宿州,被南军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大败。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建文帝的优势依旧非常之大。所以说,根本没有动用沐家军的必要。

为何没有机会动用?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建文帝竟然将徐辉祖的部队调回南京,从而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而南军的粮草又为燕军所截,因此南军又被燕王大败于灵璧。同年5月,燕王率军突破南军的淮泗防线,顺势攻下扬州、高邮、通州(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

这时,建文帝想同燕王议和,以长江为界,各治南北,但被燕王拒绝。6月13日,燕军攻至南京的金川门,守卫李景隆和谷王开门迎降,南京城陷,建文帝不知所踪。接着,燕王进城,文武百官纷纷于道旁跪迎,并在君臣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由此可见,从建文帝由强转弱,再到燕王攻占南京,用时仅有一个多月。如此以来,建文帝就算想要向4000里外的沐家军救援,显然已是鞭长莫及。其实,纵观整个“靖难之役”的经过,建文帝的失败并不在于有没有沐家军,而主要在于他用人不当所致。


祥子谈历史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后,传皇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没过两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攻进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顺利篡夺皇位。历史上,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什么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没有动用,而导致自己的失败灭亡呢?事情还要从这里说起。

1、“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中国自古继皇帝位者大多数都是皇长子,也就是咱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说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太子。朱元璋当皇帝时立的太子是朱标。但这太子短命,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并且朱元璋的二儿子、三儿子也相继去世(可能是皇子们整天花天酒地不注意锻炼的原因吧),于是朱元璋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这使得皇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心里相当反感,况且朱棣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资历比皇长孙朱允炆强得多,更适合太子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立朱允炆为太子。以至于朱棣与朱允炆产生了矛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力封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各地藩王。其中以秦、晋、燕诸王实力最强。朱元璋做出这个决定,名义上奖赏,实则是为巩固自己的大明功业。一方面,天下初定,各地还有不少残存的抗元势力,分封儿子们为藩王,坐镇一方,有利于国本稳固。另一方面,将各个儿子“发配”到各地,他们远离了朝野,也就不会威胁到朱标的太子之位,有利于政治稳定。谁知,太子朱标短命,朱元璋顿时乱了方寸,事态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东宫无主,朝野必定动荡,朱标之子被选为继位人选,史称“建文帝”。为给这位柔弱的皇太孙扫除一切障碍,晚年的朱元璋滥杀功臣,监督秦、晋、燕王的一举一动。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秦王、晋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相继因病去世,形成了燕王朱棣一家独大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不但和父亲一样性情宽厚,而且身上也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外边的藩王已经有很多都手握重兵,而燕王朱棣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削藩可以说是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藩王势力如此做大,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齐泰、黄子澄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正式激化。

2、“靖难之役”的原意。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3、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神秘王牌军部队。

当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后可能会有人谋反,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他专门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队,这些人能够帮助朱允炆翻盘。他们便是镇守在云南的30万沐家军。这支军队为什么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这支镇守西南的沐家军有三十万之多。沐家军的首领沐英是个孤儿,后被朱元璋收养,认作义子。他从小就跟随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元璋将他看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长大后屡立战功,洪武三年被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又掌管天下兵马,沐英行事果断,总是能及时解决问题,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再后来沐英平定云南之乱,此后一直镇守云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生死之交,他听到朱标的死讯后,十分难过,最后甚至因伤心过度去世了。沐英的儿子沐晟从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继位后,立刻就把沐晟封为侯爷,让他带兵去云南平叛,镇守云南。

4、朱允炆为什么不动用这支强大的沐家军。

一是朱允炆错判形势,没必要动用沐家军。朱棣挑战朱允炆,从实力上来讲,朱棣一点儿胜算都没有,因为朱棣是地方对抗中央,虽然他手下有十万军马,即使扩军也不过二十万,而朱允炆手下的将士达到了百万之上,因此朱允炆占据着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朱允炆认为燕王是以卵击石,以至于错判形势,而没有调动王牌军队。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没及时动用沐家军。朱允炆因为亲戚的关系,对于没有才能又不忠诚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本来可以防守一段时间,但是李景隆却下令打开城门,迎接燕王,这使得朱允炆反败为胜彻底无望了。朱允炆没有想到李景隆会败的那样迅速,朱棣的大军会那么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调动镇守云南的沐家军。因为他知道沐家一定会帮助自己,所以出宫后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让沐家保护自己。

三是朱元璋的镇守遗命。朱元璋曾下令,沐家军要世代镇守在云南,不得离开,如果朱允炆为平息内乱,而使国家边境失守,就真的是内忧外患了,如果这样做,朱允炆就成了明朝的罪人,所以他没有调用沐家军。

四是云南离南京路途遥远,通信不便,来不及调用沐家军。在对战朱棣军队上,一方面是错信李景隆,另一方面朱允炆的中央军中很多将军是燕王朱棣曾经的手下,面对朱棣这曾经的统帅根本就是不战而降,朱允炆的部队面对朱棣的大军溃败的实在是太快了,再加上云南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了,古代的通信不便,从传递消息到他们出兵到达南京勤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朱棣的军队实在是进攻的太快了,很快就兵临城下,朱允炆根本就没有去调兵的机会。

总之,小编认为,朱允炆在此之前有很多次机会是能够获得胜利的,但是他太过犹豫,太过优柔寡断,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再加上朱允炆没有战斗经验,无论是政治手段还是军队影响力都不如燕王朱棣,并且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30万沐家军虽然强大、忠心,但离得太远,不利于勤王,所以最终导致了朱允炆失去了江山。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朱允炆,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朱允炆,你会怎么做?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您问题中所谓的王牌部队指的是云南沐王府吧。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沐王府的来历。

沐王府的主人是沐英,他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从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由于和太子朱标是同龄人,他们两个关系也非常好。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沐英为副将军,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讨残留在云南的元朝势力。两年后,云南初定,朱元璋召回傅友德和蓝玉等人,而把沐英留在了云南。沐英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管理地方政务也得心应手,他安抚夷越百姓、发展教育和生产,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云南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至于靖难之役时,沐王府为什么没有参与,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当时沐英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沐春继承了他的位置,朱允炆和沐春的关系没有那么好,不像朱标和沐英那样是发小(据说沐英听说朱标死后,也吐血而亡)。

2 朱允炆当时是要削藩,他们沐家在云南势力很大,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他们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3 也可能是云南太远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再加上这是老朱家的内乱,不管最后谁做皇帝,他们忠的是大明王朝,所以没有在这场皇族贵族中的战役中站队,估计也还来不及站队。所以说所谓的留给朱允炆的王牌部队这一说是不存在的,准确的说法是留给大明一直王牌部队。人们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沐家的后人做得也很够意思,在明朝灭亡后,沐家人一直反清复明上百年,甚至还帮助救国。


渊源历史小课堂


这支王牌军队就是指镇守云南的沐英,但是题主的问题并不正确,因为他并不是朱元璋留给任何皇子的军队,既不是朱标,也不是朱允炆。

而且,“靖难之役”整场战争打下来根本用不上沐英,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沐英镇守云南的意义

当时云南大部分被段氏占据(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大理段氏),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令蓝玉、傅友德以及沐英帅兵进攻大理,并取得了成功

但是云南的形势比较复杂,蓝玉等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一离开就立马发生了叛乱,最终沐英返回平定了叛乱。

出于长期维护云南以及边疆的政治安全,朱元璋于是下令沐英世代镇守云南。这一点沐英和秦始皇时期派遣五十万军队南征岭南,巩固边疆的意义是相同的。


师出无名的朱棣

随着朱允炆上台,他开始着手进行削藩政策,朱棣借着《皇明祖训》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名义打出了“诛齐黄,清君侧”,或“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

但实际上朱棣一开始就出师无名,因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须“天子密诏”,而且必须“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

所以,哪怕朱棣最后击败了朱允炆,但是他也不能自己当皇帝,最多只能惩治奸臣。所以,朱棣后期才会大量诛杀朱允炆时期的官员,以便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


靖难之役初期朱允炆占据优势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积极调派军队围剿朱棣一方,在初期的作战中,朱允炆一方的南军实际上占据了许多优势,燕军从北平起兵,一路南下,虽然击败了朱允炆一方的耿炳文,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久便退回北平。

不过,朱允炆听说耿炳文失利后,就换了“寡谋而骄,色厉而馁”的李景隆做帅,可以说正是这一步棋走错了。

耿炳文是沙场老将,早年击败张士诚,跟随徐达、常遇春征战多年沙场。尽管在和朱棣的作战中屡屡失利,但是比起李景隆这个完全不知运筹帷幄的纨绔子弟,至少耿炳文有经验,有一定能力。

李景隆上台后,朱允炆一方节节败退,战争形势急剧转下,但我为什么说朱允炆一方依然占据优势呢?

●兵源充足,辎重充足

●人心所向,师出有名

●形势有利,朱允炆是以一国之兵剿一藩王

相比较于朱允炆,朱棣一方各方面都显得不足,臂如病源不足,常常攻占了一个地方,却无法流派士兵驻守,只能是打一个丢一个,无法有效扩大领地。

所以,“靖难之役”一直是打打停停,一会谈判,一会打仗。


中途换帅后朱棣屡屡受挫

鉴于李景隆的无能,朱允炆换了盛庸上台,并且在“济南之战”中险些活捉朱棣,在接下来的“东昌之战”中,朱棣也是屡陷险境,屡次差点被捉,

但都因为朱允炆的一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让士兵陷入了被动。

因为既不能伤害朱棣,但是又难以一下子活捉到他,这么一来,朱棣反而成了一个自由人,士兵看见他也没办法,只好让他自由活动了,可见战场是不能有半点仁慈的。

就这么着,朱棣在盛庸的手下吃尽了苦头,双方各有胜败,但朱棣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后他决定不再和朱允炆驻守在各国的军队纠缠,转而进攻京师,这才较为顺利。

来不及的朱允炆

而这时候朱允炆再想调派沐英北上勤王已经来不及了,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沐英勤王,因为“靖难之役”实际上并不是全面战争,而是一场局部战争,很多人都觉得朱允炆会胜利,他占据了太多优势。

实际情况也表明朱允炆一方在战争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最后朱棣回过神来直捣黄龙,这倒打了朱允炆一个措手不及,从建文三年十二月到建文四年六月,仅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朱棣就攻进了京师,但真正算起来,朱棣的转机是在五月才出现的。

五月发生了的“灵璧之战”使得朱允炆一方的主力军队受到重创,说起这个“灵璧之战”还有一个巧合,当时深陷困境的朱允炆军队决定以三声炮响为突围信号,而朱棣一方也决定以三声炮响为进攻信号,慌乱之中,朱允炆的军队误把对方的信号当成自己的信号,士兵都忙着逃命,军队大乱,朱棣因此获得了胜利。

自此直到六月十三朱棣进入南京,只有了一个月左右,朱允炆一方就彻底战败,形势之快,根本来不及调动沐英。因为在五月之前,朱棣和盛庸的军队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当时朱棣一方失利,士兵甚至要求返回北平休整,但被朱棣拒绝。


可见,朱允炆并不是不想调动沐英,而是他根本来不及,或者压根就没有想到要调动沐英北上勤王。而朱棣也违背了“清君侧”的旗号,也违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遗训

“在京不过五日而还”,进入南京的朱棣不到半个月就登基做了皇帝。

实际上,所谓的“清君侧”从一开始就是彻头彻尾的谋反。


围炉谈史


1392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了不让他的其他儿子因为皇位骨肉相残,同年,朱元璋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储君。

1398年6月30日这天,朱允炆在南京继位,也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建文帝。

朱元璋在世时,为了能让朱允炆坐稳皇位,他不仅杀了很多手握重权的大臣,还留给了朱允炆一支特种军队——沐家军。

可是在“靖难之变”,朱棣兵临城下时,朱允炆也没有调用沐家军,来维护自己的江山,这是为何呢?
(朱允炆剧照)


沐家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他们到底会不会听朱允炆的?

其实沐家军最早的统帅是木沐英,朱元璋后来虽然猜忌功臣,而沐英功劳又很大,朱元璋却从不猜忌他,其实是有原因的。

沐英跟着朱元璋时,只有8岁,朱元璋收他为义子,从小都是由马皇后负责教育。后来沐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他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所以朱元璋很清楚他的秉性,自然也就十分信任他。

1381年,傅友德和沐英一起带兵出征,平定云南战乱。这次沐英让一些精兵猛将游泳渡江,打了敌人措手不及,取得全胜。

1383年,朱元璋命沐英留守云南,其实他这也是想让沐英在云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万一南京有变,那么沐英也可以带兵勤王。

沐英后来48岁就去世了,他的沐家军由儿子沐晟带领,继续担任大明的特种部队。
(朱棣剧照)


“靖难之变”,朱允炆为何不调用沐家军?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他改变了朱元璋以前的酷吏严刑,开始施行仁政。不过他发现自己的几个叔叔,也就是当时的藩王,势力太大,在黄子澄等的建议下,朱允炆采取了削藩。

当时燕王朱棣是驻守在北平的,朱允炆借军事调兵,准备拆减朱棣的军队。这下朱棣不干了,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毕竟只是一路藩王,势力远不如朝廷,所以起初朱允炆派耿炳文北伐朱棣。不过耿炳文却并不是朱棣的对手,最终战败。

耿炳文败了之后,朱允炆换李景隆为帅,继续与朱棣作战。李景隆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和朱棣两人僵持不下。不过没多久,李景隆还是节节败退。

1401年,东昌之战时,朱允炆的军队取得胜利,朱棣身边最得力的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本人也被包围,可是谁曾想此时朱允炆下了令“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他手下将士害怕伤了朱棣,朱棣这才逃走。


(朱允炆剧照)

所以起初朱允炆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对抗朱棣,他自然也就不想动用杀手锏沐家军。事实上朱允炆也确实有实力。

不过朱棣败退后没多久,就卷土重来,这次朱棣来的突然。朱棣这次采用了“闪电战”,来的十分迅猛,1402年6月8日,朱棣就兵围南京城。朱允炆还来不及调兵,7月13日,朱棣的军队就进了南京城。

其实,朱允炆不调用沐家军,主要是因为起初他手中的军力数倍于朱棣,他完全可以与朱棣对抗,等他反应过来自己不是朱棣对手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