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独钓孤海一只鱼


台湾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和大陆发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不过一直到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之前,大陆的政府并没有在台湾地区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里,台湾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

元代至元年间,设立澎湖巡检司,这被普遍看作是我国在台湾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的开始,也是台湾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

不过即使设立了政府机构,当时的中央王朝对于台湾的认识也不全面。像明代嘉靖十一年就出过一件乌龙事件。

这一年,琉球使者来到大明王朝,希望天朝上国可以派来使者对琉球进行册封,嘉靖皇帝很愉快的就答应了,派遣陈侃前往琉球。

陈侃是一个比较合格的使者,他在前往琉球之前先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记载,提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结果陈侃到达琉球之后有点懵,这里的一切怎么和书里写的都不太一样?

一直到陈侃回来之后,大明王朝的高层们才发现,原来一直有两个琉球——也就是台湾和现在的冲绳……

所以一直到郑芝龙、郑成功时期,台湾地区才开始得到全面的开发。

不过在宋代时期,大陆与台湾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有不少大陆人移民到台湾。之所以来到蛮荒之力台湾,一个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动乱,大陆充满战争,为逃避混乱的时局,求一方安定,所以越过海峡前往台澎一带;还有因为随着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中国南方人地矛盾激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急剧缩小,一些无法获得耕地的人民,希望在海峡的那一头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于是前往台湾澎湖一带。

另外,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台湾和大陆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的考古学家曾经在台湾北部以及澎湖进行考古调查挖掘时发现了大量来自大陆的瓷器和大批的宋代铜钱,这些都证明了双方经济的联系。

而且根据宋代将领汪大猷写的《汪公行状》一书,我们可以得知,南宋政府甚至已经向台湾澎湖一带"遣将分屯",驻扎了一部分士兵在那里。


崖山海战之后,南宋小朝廷正式败亡,也标志元朝终于统一了中国大陆地区,日本部分学者也叫嚣"崖山之后再无中国",那么南宋小朝廷,为何非要在崖山死战,就不能和郑氏家族、和委员长一样先前往台湾,再图光复呢?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原王朝政府对于台湾的认识不足,而且对于台湾的开发不足,此时的台湾仍然是一片"蛮荒之地"。

另外,宋代政治一向以保守而著称,宋代著名的大臣王安石在评价北宋政治时就曾经说过,北宋政局"因循苟且",到了南宋,更是偏安一方,不思进取。即使真的流亡到台湾也是继续换个地方,换个方式,苟且下去。

还有,当时南宋残存势力并不愿意离开故土。崖山之战之后,南宋最后的名将张世杰,曾经想带领部下势力向西前往占城,先保全实力,再徐徐图之。但是他手下的士兵们并不愿意离开故土,强迫张世杰回到广东,结果在海路上遇到飓风,几乎全军覆灭,大多数人没能重新返回故乡。

所以南宋政府在被元朝攻灭之后,残余势力想要奔逃至台湾,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一盘拉条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萨沙简单说一说。

第一,台湾没有开发?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台湾的开发是很晚的。

到了清朝初年的1684年,台湾汉人仅有12万人。

12万人什么概念?南宋崖山海战跳海的军民都有好几万人。

而汉代中国人口就有5000多万。

就算逃到台湾去,依靠这点人口,不要说和元朝对抗,就算吃饭都是大问题,还是一个死。

第二,蒙古人不会追击吗?

很多人拿郑成功作为例子,其实郑成功和南宋张世杰他们有着巨大的差别。

满清其实是捡漏占领中原的,基本都是陆军,海军非常烂,经常被郑成功打的落花流水。

而郑成功老爸时期,就已经控制台湾海峡,并且将汉人移民运到台湾,轻车熟路。

但当时蒙古水军是相当强大的,从襄阳战役后连续击败南宋水军。

后来远征日本,蒙古人能够一次运输10万兵力。

就算南宋能够逃到台湾,蒙古水军必然追击,到时候也还是一个死。

第三,穿越台湾海峡不容易。

台湾海峡看着不宽,但实际上从福建出发渡海前往台湾比前往冲绳或菲律宾要难十倍。

具体不多说,主要是季风和海峡的航道复杂。清朝渡台悲歌中形容移民台湾是六死三留一回头,就是这个意思了。

如果海峡真的很容易渡过,以福建人的威力,早就占满台湾了。

而当时南宋水军均是平底船,不具备长距离远洋航行能力。

甚至遇到台风以后,就算在近海也是非常危险。

前一个小皇帝和大将张世杰本人,都是死于风暴,而船只明明就在海岸附近。

当时想要将10万军民用平底船运到台湾,等于是自我毁灭,九死一生。


大体就是这些原因了。


萨沙


《台湾四百年》曾记载过,1603年以前的台湾并不被中原朝廷重视,而当时的原住民还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人口不到十来万。

清代的《裨海纪游》写到,去往台湾的路上可谓是艰难险阻,所以娇生惯养的南宋皇帝和官员们,能不能撑到台湾还是个问题。

再说,当时的台湾经济水平那么低,属于完全的蛮荒之地,中原朝廷也没将其划入版图,一直到了元朝时期才将澎湖列岛划入福建管辖,所以即便南宋朝廷跑到台湾,人家懒得理你,搞不好还要经历各种恶战。

我们再看当时两方的军事力量,当时的元军不但在陆地上有着绝对优势,在海上由于金朝汉人张弘范那些的努力发展,已经和南宋不相上下。而在1276年谢太后投降后,留在杭州的南宋海上力量几乎都被元军给收编了。

陆秀夫和张世杰的船队也都是浙江、福建的民兵,让民兵跟正规军对打,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为什么崖山海战是南宋十多万打不过元军一两万人。在这样的海上力量对比下,如果流亡政府逃亡台湾,在半路被元军堵截,那么死的更快。

1276年谢太后虽然投降,但两广、福建、江西一代还有人支持南宋政府坚决抵抗,这些的确对南宋政府来说还是有着可控的地方。也就是说,这看似小小的地区其实比蛮荒之地的台湾更好,台湾还未被开发,而对流亡朝廷来说起义军如果纳为己有或许还有一拼之力。

1279年的流亡朝廷能控制的地区已经被压缩到了只有广东珠三角和海南岛这点地方,等到流亡朝廷从浙江到福建再到广东,黄花菜都凉了,就是想逃也不可能了。在崖山海战之前,流亡朝廷其实想逃到占城,也就是越南南部地区,他们是想离元军越远越好。

因为离元军遥远,张弘范会因为后勤的原因不详再追,而元军如果沿越南海岸线南下必定会被越南北部的陈氏王朝阻拦,对流亡朝廷有心无力。但事实,流亡朝廷最终还是没有想逃亡别国的想法,最后才有那么多人跳海自尽。

按照上面的分析,南宋政府其实心里面还是想利用可控地区的力量再拼一次,而台湾在当时处于荒凉之地,进入这个岛除了要面对元军海上力量的围追堵截,在到达之后还要重新发展自己的势力,已经面对原住民的对抗等等因素,所以流亡朝廷根本没想过要逃亡到这样的地方去。


大国布衣


南宋末年的时候,元朝的实力过于强大,整个世界几乎都被蒙古骑兵给肆虐,南宋也不例外。虽然南宋抵抗了很长时间,应该是所有抵抗蒙古骑兵的政权中抵抗时间最长的一个,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南宋也到了被灭的时候。

当时人们觉得很奇怪,南宋皇族们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就如同当年郑成功一样,在台湾岛上再建立一个流亡政权呢?事实上在台湾岛上再建立一个政权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当时的台湾岛不是现在的台湾,而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地带,根本就无法支撑起一个像样的政权起来。当时南宋政权那么多人,如果跑到台湾岛上去的话,估计不用敌人打来,自己就会饿死了。

而且当时逃亡的南宋政权那么多人中,估计能够真正安全到达台湾的人会非常的少,因为台湾和大陆之间毕竟有一条不短的路程,而当时南宋的逃亡政权并没有多少资源,所以能够最终安全到达台湾的人估计非常有限。而且对手蒙古骑兵并不是完全是一只陆军,当时事实上具有了相当强大的水师,即使逃到台湾岛上,蒙古军队也会派一支强力的水师来进行围剿,当年蒙古是打日本的时候就至少在10万人以上。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南宋王朝虽然比较弱,但是也是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不可能离开这个故土,跑到一个荒凉的岛上去。毕竟当时的南宋虽然很弱,但是南宋的君臣还是非常有骨气的,所以最最后在崖山一战中,虽然面对着优势敌军的包围,但是最终也坚贞不屈跳海自尽。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公元1276年,元朝攻破了南宋首都临安,年仅5岁的南宋皇帝宋恭宗成了俘虏,太后抱着恭宗投了降,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终于走到了尽头。

不甘心失败的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成立小朝廷。但面对元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南宋残余势力不断逃亡至南方,直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

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与蒙元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陆秀夫不忍看到“靖康之耻”再次重演,毅然背上年仅8岁的赵在广东崖山投海而死,南宋的十万军民也相继跳海殉国,宋王朝正式灭亡。

而这个时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南宋朝廷不退守台湾或者其他地区呢?非要再陆地跟元军死磕,其中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台湾荒凉未知

那时候的台湾可以说真正称的上是蛮荒之地,不仅人口稀少,而且远离大陆。台湾的开发时间非常晚的,知道清朝初年的时候人口才多一些,南宋未必对台湾等东南亚地区没有了解,但当时那些地方属于不毛之地,只有流放的犯人才会去这些地方,对于当时的南宋大陆人来讲,背井离乡去未知的台湾,还不如拼死一战。

元军来势汹汹 没有机会

当时的元军军事实力正处于巅峰期,不要说毫无准备兵少将缺的南宋了,即便是日本,元军都可以一次性派出十万的远征军。而当时的情况,南宋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准备十来万人横渡台湾海峡的一切条件;船只、粮食、武器,以及合理的调度,谁为先锋,谁来断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解决,毕竟这不是一两人过去,而是十几万人过去,可能将这些问题逐步落实都需要耗费大把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讲,背水一战才是最后的希望。

汉人正统 不忍流落海外

南宋一直以汉人正统自居,对于海外蛮夷之地根本就看不上,即便真的跑去了台湾,如何生活,如何重建政权,元朝的追兵是否会赶来?另外如果跑去台湾了,以后还能称为南宋吗?自己的国土都没有了,还能叫皇帝吗?在小地方称王称霸有何意义呢?要知道,南宋的士大夫阶层还是有些骨气的,当时管事的也是他们这些人,他们如果不愿意去,在怎么也没有办法啊。


春秋乱舞


1276年,蒙古大军攻占临安,俘获宋恭宗,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宋端宗和宋少帝,继续抵抗蒙元进攻。在1279年,崖山之战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南宋政权主要活动在广东一带,虽然有相当长的时间里漂泊在海上,但始终留在大陆海岸线附近,没有逃往台湾,以此为根据地继续与蒙古人对抗。原因就在于虽然台湾很早之前就被大陆先民所发现,但纳入中国版图比较迟。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在这之后,各朝代陆续加大对台湾的开发力度。

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但此时的台湾本岛基本上处于待开发的境地。

南宋君臣当然可以前往台湾避难,但此时的台湾基本上没有汉人定居,只有为数众多的山地民族生存,即使南宋君臣来到台湾,面临的也是一片蛮荒,这样的地方只适合短期内避难,却无法长期扎根,也不能从台湾本岛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并不是理想的根据地。相比之下,依托广东忠于赵宋政权的军民持续抵抗蒙元进攻,是相对更理想的战略选择。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南宋政权大势已去,即使南宋军民奋力抵抗到底,崖山之战也还是悲壮的结局,只留下“崖山之后无华夏”的感叹。


沧海拾遗录


当时的台湾岛尚处于原始的状态,根本无法承载南宋政权居民的生存需要,更无法支撑南宋王朝以此为根基继续与蒙古人抗衡。这也是为何南宋王朝与蒙古人经过崖山海战战败之后,南宋王朝的小皇帝和丞相陆秀夫以及南宋军民不得不跳入汪洋大海之中,以死而明心中之志。



北宋时期蒙古部落原本是一盘散沙。各蒙古部落之间战争矛盾不断,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当时的蒙古部落不得不屈服于辽国的统治。后来辽国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金国所取代。蒙古部落也从受辽国的欺压转为了受金国的管制。而金国也多次举兵南下攻破了北宋的首都开封汴梁,得以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在南方百官的拥护下在临安称帝,历史上称其为南宋王朝。


此时的南宋王朝与相隔甚远的蒙古部落之间并无太多瓜葛。但是后来蒙古部落之中出了一名民族英雄铁木真。铁木真逐步的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且建立了驰骋天下的蒙古铁骑。后来更是打败了自己曾经的宗主国金国以及近邻西夏国。到了铁木真的儿子和孙子蒙哥、忽必烈一辈儿,蒙古帝国开始拼尽全力进攻南宋王朝。

经过几十年的抗争,大宋王朝还是在风雨飘摇之中走向衰亡。毕竟当时的南宋朝廷内部奸臣当道、统治昏庸、前线将士得不到该有的抚恤。但是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尽管南宋王朝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在蒙古大军入侵南宋的过程中,还是涌现了一批忠于朝廷的国士。



但是不断的败退,不断的收缩地盘使得南宋王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王朝的小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再无退处。最终纷纷跳入汪洋大海之中以死明志。

而之所以当时南宋王朝不愿意或者没有采用转移到台湾岛,并以此为根据地伺机反攻蒙古。就是因为当时的台湾岛本身不足10万汉人,大多数地方都是一些未经开化的土著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古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在台湾岛并没有任何的根基。



再加上台湾海峡对于南宋王朝的遗孤遗民来说,犹如一条鸿沟难以逾越,想要顺利的登陆到彼岸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因此南宋王朝的小皇帝和丞相陆秀夫不得不选择投海自尽这条绝路。


珞珈山的猫


根据南宋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澎湖列岛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归属于南宋领土,并派兵戍守。

所以确实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何对台湾有了一定了解和控制权的南宋政府,不选择逃亡台湾岛呢?我想答案应该有两点。

其一,宋元水师实力的对比。

谈到退守台湾岛,就不得不对比一下当时宋元的水师实力,似乎蒙古人在水师上丝毫不占优势。

显然南宋的水师是十分强大的,宋代的造船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一度拥有强大的水师。反观蒙古一方,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连精通水性的人都没几个,更不要说操舟控舵、水上对战。

然而崖山之战的结果却告诉我们,并没有怎么简单。

崖山海战,南宋一方1000艘战舰、蒙古一方400艘战舰,最终南宋落败,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跳海自尽,十万军民一同殉国。君主跳海,十万浮尸,代表着宋王朝的彻底终结,也告诉我们,蒙古人的水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弱小。

尽管崖山海战有蒙古占据陆地优势、战术取巧等因素,但蒙古人的确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水师。

事实上,蒙古人一路的征战中,一直在吸收各国的军事实力,不仅早早地拥有了较为强大的火器,还掠夺了很多南宋沿海的船只,在一些南宋叛降水师官兵的指引下,建立起相当实力的水师。

所以即使是宋朝残余势力溃逃到了台湾岛,台湾海峡也无法阻挡蒙古水师的进攻,这并不是一条可取的路径。

其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水师的实力对比只是客观因素,南宋朝廷之所以没有逃往台湾,更主要的还是在主观因素。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儒家传统思想来看,中华大地才是王朝的根本,即使像高丽、占城这样陆地毗邻的地方都是蛮夷之地,台湾这样孤悬海外的岛屿则更低一等。一旦大陆的根基被断绝,海外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所以南宋政府压根没有想过逃往台湾,他们把岭南之地作为最后的根据地,认为失去了这里就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霄林天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宋朝求和遭到拒绝,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两个儿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逃到福建时大臣拥戴7岁的赵昰做了皇帝,是为宋端宗。

两年后,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借船遭到阿拉伯商人蒲寿庚拒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遭遇台风,小皇帝所乘的船倾覆,宋端宗溺水生病。不久崩逝,由7岁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赵昺逃到崖山。文天祥在江西和广东抗敌,因为寡不敌众最后被俘。

公元1279年(祥兴二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对崖山三面包围。1279年2月6日,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投海,随行10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首先,南宋时期的台湾,还没有开发,一片荒凉,只有少数打渔为生的人停留在台湾。其次,南宋需要大量的船只,估计上万艘来运兵和粮草,当时肯定来不及准备。

最后,即便能逃到台湾,几十万宋朝军队的粮食问题得不到解决。耕种也要一年的时间,宋朝军队主要是无法解决几十万军队所需的粮食。逃到了台湾,几十万人没有吃的,士兵不投降也会自相残杀,最终也会被剿灭。所以,在大陆与蒙古对抗,粮草可以解决,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对古人来说, 逃亡台湾,看不到任何希望,还不如决一死战。

不过在《台湾史》中记载:“蒙古崛起,侵灭女真,金人泛海避乱,漂人台湾。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名为部落,自耕自赡,同族相扶,以资捍卫。”蒙古崛起的时候,也有金人漂流到台湾避难,宋朝灭亡以后,也有残兵逃到台湾。

此外,元朝征讨蒙古失败以后,准备第二次征讨日本。遭遇飓风,在台湾西岸短暂停留后回到了福建。整顿过后,元朝又准备征讨日本,不过没有出海。元朝就命令海船副万户(元朝官职)杨祥、合迷、张文虎为都元帅征讨琉球,设置了左右两万户府。这么说来,台湾岛上也有宋朝残兵。只是,大规模的兵员涌入台湾不可行。上面我们也说了,台湾地区荒凉,大量的人涌入,没有足够的粮草是很难生存的。

公元1628年,郑芝龙投降明朝,福建巡抚为了解决数以万计的饥民问题,希望郑芝龙将饥民移到台湾垦荒。传说郑芝龙提出给饥民渡台的优惠方案是“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也有更优惠的说法是“每人给银三两,给牛一头” 。可见,移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当时的明朝政府还有奖励措施。住在大陆的人民,迫不得已是不会移民台湾。毕竟当时的台湾还是一块为开垦之地,所以南宋那个时期就更加荒凉了。南宋小皇帝流亡时期,还有大量的军队跟随,移民台湾显然不适合。


谋士说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到台湾继续和蒙古人周旋呢?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台湾和海南岛当时都没有开发,南宋那一波人去台湾和台海南岛生活非常困难,当时的台湾和海南岛的瘟疫流行,生产力水平相当低,别的不说炼铁和炼金属的工业几乎等于0,你让南宋那一拨人跑到台湾去,实际等于自寻死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说明了当时的台湾和海南岛的生产力实际情况,郑和当时送给了台湾几个部落的首领一些铜铃,结果这些铜铃一直被当做传家宝,被这些部落首领一直带着,哈哈,这个还是明朝初期的事情,台湾在南宋末期的金属冶炼水平可想而知了,如果南宋的朝廷逃到台湾,结果肯定是灭亡。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和满清政权隔海对峙,结果满清政权居然采取了禁海政策,就是让沿海的居民向内地迁30里,采取这样措施的原因就是为了杜绝沿海居民和郑成功政权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交流,结果郑成功政权的生活和发展也是遇到了极大困难,这个还是康熙时代的事情,你可以想象南宋末年台湾的生产力水平到底落后到了什么地步。台湾由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实际台湾土著有的到了20世纪初期才摆脱原始社会,当然这些原因很复杂,你不到实地考察也不一定能搞明白,有可能是特殊的瘟疫或者缺少金属矿产,或者地形气候不利于生产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