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为何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统一分裂两百八十余年中国?

Jack゛


其实,隋文帝杨坚在篡位建立隋朝时,天下一统已经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换句话说,当时隋朝征服江南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已经充分具备,江南被征服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隋文帝才能在短短四个月之内统一分裂两百八十余年中国。

首先,从天时上讲,在隋朝开国后,很快就遇到草原世界的大分裂。

大家知道,北方草原世界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通常情况下,如果北方的游牧民族实现统一,中原王朝就算保持统一,恐怕也是一种灾难;如果中原王朝处于分裂状态,那就更加可怕。

当时,在隋朝之前,突厥曾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一度让中原王朝坐立不安。问题是,在隋朝开国后不久,突厥就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

在这种背景下,隋朝就可以轻易通过与东突厥合作,从而保持对长城以北的话语权,这样隋朝进行南征时,就不用担心北方的威胁。

其次,从地理上讲,当时的隋朝早已经占据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这就意味隋朝已经占据了地利之势,因为长江险已不存在了,隋军只要愿意,随时可以顺流而下伐陈。

不仅如此,作为东部长江缓冲区的淮南地区,也早就在周宣帝时就被北方夺走,以至于陈朝只能隔着长江防线与隋朝对恃,这样一来,只要隋军愿意,分分钟钟都可以渡过长江,杀到陈国都城之下。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隋朝,是史上最强大的北朝,而陈国呢,虽然还是与宋、齐、梁并称的南朝,但它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无法与宋、齐、梁相提并论了,因为它实在太弱小了,连三国时期的东吴都比不上。面对这样的南朝,隋朝已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最后,从人和上来说,当时北朝登记在册的人口是3000万,而南朝登记在册的户数人口也就300万左右。

也就是说,北朝的人口相当于南朝的十倍,这种人力资源的差距,就足以让北朝辗压南朝。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南北朝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举个最简单例子,在东晋时期,甚至在南朝前期,如果我们看到北朝征服江南,难免会有一种江南被野蛮民族征服的感觉。但等到隋朝时,胡人汉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广泛的存在,至少说起北朝的统治者,我们很难感觉他们是异族,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习俗服饰,和汉人已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北朝虽然是带有鲜卑人的政权,但却已经不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所以隋朝征服江南时,绝对多数人都不会感觉是被野蛮民族征服。这样一来,北朝只要取得相应的军事胜利,接管江南就是席卷而下之势,普通人都懒得去反抗。

当然,也正因为征服江南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已经具备,所以隋朝征服陈国时,那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以至于最后的结果,就是韩擒虎率五百人攻克了陈国都城!


小玲子说


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教授在讲隋唐历史时,曾经谈到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严重地被低估。

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自有其特殊之地位。他是将分裂了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华世界重新统一的功臣;他是隋朝以后帝王社会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人,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科举制和行政管理方面分权设计的三省六部制;他二十四年节俭勤政、休养生息的统治,使广大的百姓受惠,为唐代盛世奠定基础。只是因为他死后十四年隋亡,没有子孙长期豢养文人去歌颂他的功德,所以他显赫的历史地位隐晦不彰。

隋文帝即位后即进行统一工作。从文帝八年(588)十月,隋设淮南行台于寿春,声言讨伐,到俘获陈后主,整个征伐过程不到四个月。他为何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很轻易地统一分裂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国?

北周的股肱之臣杨坚

杨坚是宇文泰时代八柱国大将军之一隋国公杨忠的儿子,杨家五世居武川镇,是西魏、北周的股肱之臣。杨坚平北齐有功,亦进位柱国,在朝中势力很大。北周宣帝的四位皇后之一是杨坚的女儿,故杨坚的地位很高。

北周宣帝生前淫逸无度,“耽酗于后宫,或旬日不出”,或“晨出夜归”,四处流浪。宣帝对臣下任意楚挞,“其间诛戮黜免者,不可胜言。……于是内外恐惧,人不自安”。宣帝在位八个月后,传位于年仅八岁的儿子,称自己要去“高蹈风尘”,并自称“天元皇帝”,年余而崩(580)。宣帝崩后,杨坚被拥辅政。十个月后,杨坚废小皇帝而称帝,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与“天元皇帝”的“刑政苛酷,群心崩骇”适成对照。宇文氏的宗族及鲜卑重臣对杨坚不满,起兵讨其“不臣”,今河南、湖北、四川一带均有叛变。反对杨坚的势力起兵之初都很有声势,但很快都为杨坚所敉平,民心归附是最主要的原因。

隋文帝的三项工作

隋文帝(581—589—604)在位二十四年,他的主要工作有三:修明内政、绥辑边疆(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灭陈统一中国。

隋文帝时中原已统一,在均田制之下,若无荒歉,百姓生活尚平稳。文帝个人生活很节俭,严禁奢靡,当时“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铜铁角骨而已”,一片简朴风尚。“薄赋敛,轻刑罚”是他施政的要旨。酒榷、盐税皆免除,调役均较北周减轻,百姓年五十即免役,均是惠政。

最令人称道的是严劾贪污官吏。他任命主张撤换武人任刺史的柳彧去巡察今河北一带,一次撤换贪官二百余人;护送西域贡使之人,仅接受小馈赠如鹦鹉、马鞭之类,也受严惩;“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

自后汉末叶以来,官吏贪污成风,“五胡”以降,官吏贪赃枉法、峻削百姓的情况相当普遍。经隋文帝整饬,朝廷惠政才真正施及庶众,所以史称隋文帝“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实。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又称在他的统治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这是真正的太平盛世,与所谓“文景之治”时,“人民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的境况,苦乐不可以道里计,读史者岂可不察!

世谓隋文帝勤政而不爱民。他处理朝政,自旦至昃,宿卫也不能安坐下来吃晚餐。文帝十四年(594)大荒,各地仓库盈溢,但隋文帝不开仓赈济。唐太宗讽评隋文帝惜仓库而不怜百姓,确是“啬于财”。隋文帝的节俭习惯晚年尤甚,文帝二十一年(601),政府“废太学、四门、州县学”,只留国子学七十人。魏徵说他“素无学术……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观他废学诏,似很推崇儒术,只责学者“徒有名录,空度岁时……多而未精,今宜节省”,节省学生数,自也节省国库。某年关中饥,隋文帝遣左右视百姓所食,见为“豆屑杂糠”,“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遂将近一年用膳食不食酒肉,足见其民胞物与之心,但他仍不开仓赈饥!吝啬似是他的天性,节俭是他的优点,皇帝不奢靡,天下苍生也受惠。

隋文帝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外抚戎夷”,最主要的是外抚突厥。源起于中亚的突厥,于552年灭掉柔然,征服了今蒙古国一带,成为北部最强大的部族,代替了以往匈奴与柔然的地位。时北齐、北周对峙,突厥左右逢源,势力日强,“劫剥烽戍,杀害吏民,无岁月而不有也”。隋文帝时,突厥大举入侵今甘肃、陕北一带,“六畜咸尽”。文帝十九年(599),隋乘突厥五部争雄,用长孙晟远交近攻之策,间离其内部,大军出击,破之,突厥遂分为东、西两部。隋文帝操纵东、西突厥,使东突厥降服入贡。后隋炀帝北巡云中,突厥启民可汗躬亲为隋炀帝除去帐内杂草。

吐谷浑是由辽西迁到今甘肃、青海一带的鲜卑人,齐、周之际始强大,常侵扰北周。文帝三年(583)隋曾征讨之,虽战胜,但未破其主力,故吐谷浑仍伺机患边。至隋炀帝五年(609)隋始大破之,降其部众十余万,得畜三十余万头,西疆始靖。

对隋影响最大的是征讨高句丽。隋建国后,朝鲜半岛上有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其中以高句丽最强大,高句丽亦遣使入贡。至隋平陈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不自安,恐惧成为隋的下一个征服目标,因此暗治甲兵,以为预计。隋文帝对高句丽的行为也有很多不满,曾诏责高句丽王不当侵扰臣属于隋的部族,不当利诱或杀害边境的隋民等(597)。次年高句丽进兵辽西,战端遂开。隋文帝命汉王杨谅率三十万大军伐高句丽,结果水师遇风,军舰飘失很多,陆军以粮糈运输困难,又逢疾疫流行,无功而归。高句丽王亦遣使入贡,遂罢兵。此后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成为他败亡之主因。

携雷霆万钧之势以灭陈

隋文帝即位后即进行统一工作。文帝二年(582),他派长孙览为东南道行军元帅,自寿春“水陆俱进”伐陈,适陈宣帝崩,隋军遂遵循“礼不伐丧”的古训而班师。但他仍积极进行准备工作,首先是将据长江中游的后梁政权除掉,直接控制长江中游,取得顺流而下直逼建康的军事优势(587)。他命杨素到蜀地造船,大者可载卒八百人,小者亦可容百人。文帝八年(588)十月,隋设淮南行台于寿春,宣布陈朝罪恶,声言讨伐。

隋文帝以次子晋阳王杨广(即日后之隋炀帝)、清和公杨素等四人为行军元帅,率精兵五十一万八千人,分八路进兵。陈后主陈叔宝自恃“王气在此”,群臣亦以“长江天堑”自矜,依然“奏伎纵酒,赋诗不辍”,毫无戒备。隋将韩擒虎率兵五百夜渡天堑长江,采石的陈军皆醉卧,江南父老痛恨陈后主的腐败,齐起欢迎隋师。隋军在广陵渡江,陈廷亦毫无所觉。两军直薄建康,陈军大将任蛮奴降隋,少数陈军欲抵抗,任蛮奴说:“老夫尚降,诸军何事?”隋军入建康后,陈廷群臣议对策,陈后主说:“吾自有计。”乃逃入井中,隋军呼之不出,声言将投石入井,乃与二妃并缚,从井中拉出。陈后主见隋将贺若弼,“惶惧流汗,股栗再拜”,后被送至长安,被封为“长城县公”,十五年后卒。他在隋军兵临城下时还在昏睡,降隋后亦“常耽醉,罕有醒时”。他希望能“得一官号”,以便上朝。隋文帝闻之,感慨道:“叔宝全无心肝!”隋文帝的对手是这样一个人,是他能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很轻易地统一了分裂两百八十余年的中国的原因之一。

此外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简而言之,南朝自北府兵成立开始,军权掌握在权臣手中,自刘裕开始,南朝的开国之君均拥军而自立,死后继位者多愔弱幼稚,军权遂落入昔日大将手中,隋则反是。北周的府兵为皇帝直属部队,隋文帝的五十一万大军,训练号令统一;陈叔宝的十万“甲士”,将领各有心怀,焉能御敌。其次是南朝的政治与百姓、世族均脱节,王室、大臣皆腐化到极端,与北方儒术与政治凝合的情况完全两样,所以在聚敛无度、荒淫残暴统治下痛苦呻吟的江南百姓,欢迎隋军而与之合作,也无亡国之恨。最重要的是经济因素。自北魏实施均田制至隋文帝统治已近百年,北朝物康民阜,国力雄厚,人口已逾四千万,而陈的人口仅两百万。南北相比较,强弱之势悬殊,形容隋挟雷霆万钧之势以灭陈,亦不为过。


华章同人


大势所趋,实力使然。

自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原大分裂局面即已展开。期间,晋武帝于太康元年(280年)渡江灭吴,短暂统一全国,但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去世,天下一统不过十年。

此后晋内部纷争不断,引发八王之乱,最终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北中国再度分裂,局势混乱,征伐不断。经历五胡十六国混战,至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部中国才大致统一于北魏之下。

而南方,晋残余势力衣冠渡江,与江东士族联合,延续半壁江山百年。至宋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宋政权,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对峙初期,双方实力相差无几,既有南方北伐(刘裕),也有北方南征(拓跋焘),双方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没有像后世一样,南北双方以“盟约”或“和议”的形式达成和平共处,而是完全凭实力,以征伐代替外交。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均欲灭对方而后快,统一天下。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为汉族政权,北方为鲜卑(后期为鲜卑、汉族混合)政权。

南北对峙,起初势均力敌,但宋、齐均陷入内部纷争,导致战略运用错误,国势渐衰。尤其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一直打到瓜步(今镇江),导致南方满目疮痍,一片萧条,北强南弱局面初步形成南北疆域也逐渐南移。

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建梁,梁代齐,次年南北双方于淮南展开大战,钟离之战,梁军大败魏军。此后因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国家斗争尖锐,北方六镇军民起义,延续数年的起义大大动摇了北魏统治基础,北魏政权摇摇欲坠。南北实力对比渐次向南方转移。

北魏政权在六镇起义打击中名存实亡,先后经历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权臣争斗后,分裂为东、西魏。北方再一次分裂。而南方,经历初期对于北方的优势后,梁武帝萧衍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 ,而国家承平日久,不习战事,尤其接纳东魏降将侯景,欲任用他北伐东魏。但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侯景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 。此乱导致梁武帝身死,梁社稷坍塌。之后虽经梁宗室及大臣消灭侯景,平复叛乱,但是南方经此一乱,元气大伤,再无力量与北方争胜,至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建陈代梁,南陈龟缩于江东一隅之地,蜀地、淮南、江陵诸地皆失,仅凭长江天险自守而已。

而北方,东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魏孝武帝元修,先不睦于高欢,潜逃关中,后因隙间于宇文泰,终致被毒弑。高欢先立元善见于邺,乃东魏孝静帝。宇文泰后立元宝炬于长安,乃西魏文帝。魏一分为二,东西并立之势成。

  东魏与其实际控制者高欢,及其后裔所建立的北齐,与西魏及其实际控制者宇文泰,及其后裔建立的北周,大致隔黄河对峙。在此期间,北齐历代统治者大多残暴昏庸,国力逐步衰落,国政混乱,而北周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摒弃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北周统治者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并大量地吸纳汉族人士为兵源,补充了北周的兵力,并且使得汉族和鲜卑族的将士们懂得协调作战,由此北周实力在周、齐、陈三国中最为强大。

隋文帝杨坚,就是出于西魏、北周军事大贵族之家。其父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从小就深沉少言,处事严谨。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四岁的杨坚被征辟为功曹。翌年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明帝即位,授杨坚为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父亲杨忠死后,杨坚承袭随国公的爵位。北周武帝并聘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太子宇文赟太子妃,对杨坚礼重有加。

  这一时期,北周武帝经过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并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外交上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策略十分成功。国力大涨同时,北周武帝决心出兵伐齐,统一北方。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力排众议,议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七月,北周武帝任命六军总管,率军分道并进,直入亲境,杨坚也被任命为总管之一,率水军三万,于河桥大败北齐军队。此次伐齐,因北周武帝宇文邕因病还师。

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大军卷土重来。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与北齐军大战,周军一度失利,北周武帝几乎阵亡。但北周武帝决心“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终于攻克晋阳,周军大获全胜。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军最终攻入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灭北齐。从此,北周拥有了整个北中国及蜀地、淮南,天下十分已得其七,统一大势已成,这为后来杨坚立隋代周立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同年六月,病情加重,在急速赶回回到洛阳的当天就病逝,年三十六,皇太子宇文贇继位,即北周宣帝。

北周宣帝即位后沉湎酒色,喜怒乖度,荒淫残暴,杀害大臣,国势一度衰落。而此时的杨坚,身为皇帝岳父,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大象元年(579年),任大后丞、右司武,地位和威望日益做大,北周宣帝十分忌惮。为自保,杨坚想出了两全之策,通过其他人向北周宣帝透露出自己有出藩之意。北周宣帝大悦,任命他为亳州总管。这样双方皆大欢喜。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北周宣帝宇文赟下诏传位于长子宇文阐,并改年号为大象,自称天元皇帝。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以杨坚为扬州总管,以筹备伐陈事宜。即将出发时,北周宣帝病危。 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随国公杨坚接受遗命,任大丞相,辅佐朝政。至此,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并一步步开始了篡夺北周社稷的 行动。

至次年二月,杨坚先后消灭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人的起兵,并杀北周宗室五王,朝中反对势力一扫而空,杨坚改朝换代的计划,不再受到任何阻碍。

北周大定元年(隋开皇元年,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杨坚即隋文帝。结束四百年乱世的隋王朝,终于到来。

隋建立之后,中华版图中,尚未归于隋的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后梁(西梁)。隋开皇七年(587年)九月,隋文帝令隋军出兵,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江陵归于隋。

在隋建立之前后,南方陈的国势却一落千丈,陈宣帝本趁北周灭北齐时,一度出兵,夺取淮南之地。但之后北周大军来攻,周陈两军于吕梁展开激战,周军大败陈军,陈军主将吴明彻被俘,淮南之地得而复失,江北州郡尽为北周所有,陈国势再度遭重创,由此一蹶不振。杨坚建隋第二年(隋开皇二年,陈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在内外交困、忧惧惶恐中病逝,太子陈叔宝即位,这就是著名的昏君--陈后主。

陈后主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于艺术上确实是有造诣,但是政治上一塌糊涂。在强邻在侧之,君臣上下依旧歌妓纵酒,赋诗如故,就当亡国的威胁并不存在。如此心肝,国何不亡。“是以朝经堕废,祸生邻国。斯亦运钟百六,鼎玉迁变,非唯人事不昌,盖天意然也。”---《陈书》

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次子晋王杨广出六合、三子秦王杨俊出襄阳、大将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 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陈守军连连告急,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将贺若弼率军自广陵渡江。隋将韩擒虎也攻占了采石,晋王杨广率大军屯驻六合镇,陈后主慌了手脚,召集大臣商议退敌。同时大肆扩兵,连僧尼道士也悉数征召入伍。但隋军气势正盛,一鼓作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下京口、姑孰(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直逼陈都城建康(南京)。

其时建康城尚有兵十万,陈后主却六神无主,日夜啼泣。隋军即刻攻城,排闼而入,从宫中的一口枯井中捉住后主及张贵妃、孔贵嫔等人,押到韩擒虎帐前来。隋军令后主手书招降陈朝未降将帅,一面收图籍,封府库,又将张贵妃及施文庆、沈客卿、阳慧朗、暨慧景等奸佞枭首于市。陈朝宣告覆亡,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开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天下一统,

至此,历经四百年战乱后,天下一统,隋文帝终于统一了全国。

 





伯虎42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自西晋后再次分裂了265年的中国(公元316-581年),并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事实。

但是说他“在短短四个月之内统一了分裂280余年的中国”,纯属臆想。理由是:

1. 公元581年春,7岁的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建立隋朝。其时,东南方的陈国、西北方的吐谷浑依然并存,因此尚未统一全国。杨坚称帝后,遂受到与北周和亲的突厥和吐谷浑国以其“篡位”为由的大举攻击,杨坚用了三年多时间才击溃吐谷浑,将突厥分化为东西突厥。这期间根本无暇顾及统一。

2. 公元589年春,隋文帝统一了南方的陈国及交趾,基本完成了南北统一,其时距建国已八年(虽然已经算是很好了)。

3. 直到杨坚去世,西北的吐谷浑国也还只是以和亲而建立藩国的形势依附于隋朝,并未最后统一。而征服吐谷浑是隋炀帝时期完成的。



WILLSON39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南北朝末期,中国境内主要有隋朝、突厥和陈国三大政权,隋文帝正是通过北攻突厥和南下灭陈,最终统一了中国。

这里需要纠正的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并不是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如果单算战争时间的话,隋文帝北攻突厥,从开皇三年(583年)开始,直到开皇四年(584年)结束,用了将近2年时间;而南下灭陈,从开皇八年(588年)十月开始,直到开皇九年(589年)元月结束,用了4个月的时间。因此,隋文帝统一中国总计用了2年4个月的时间。

那么,隋文帝杨坚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统一了分裂将近两百八十年的中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1、隋文帝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2、在战争指导方面,隋文帝有许多成功之处。

比如能够根据情况变化,灵活的确定打击目标;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军主力;能够军政并举,配合适当。

(隋文帝杨坚)

一、充分的战前准备。

隋文帝夺取政权后,即有“并吞江南之志”,并多次与将帅讨论灭陈及对付突厥的方略。但因隋王朝新建,实力不强,便决定先巩固内部,充实国カ,待实力雄厚、边防巩固之后,南下灭陈,然后北击突厥,统一天下。

从开皇元年(581年)起的数年内,为了增强实力,隋王朝先后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

1、经济方面

颁布均田和租调的新令,把荒芜的土地拨给农民耕种,下令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每年服役期限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四丈)改为二丈,减轻了赋税和徭役。

兴修水利,开凿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到潼关,长三百余里,以便运输和灌溉,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沿黄河设置卫州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洛州河阳仓(在今河南孟州市)、陕州常平仓(在今河南陕县西南)和华州广通仓(在今陕西潼关县北渭河口),储粮备战备荒。

(南北朝末期隋朝、突厥和陈国地图)

2、政冶方面

强化中央统治机构和完善官制,改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减少层次,裁减冗员,各级官吏均由朝廷任免,把分散的权力集于中央。

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吏和将帅,如高须、苏威、长孙最、贺若弼、韩擒虎、杨素等人,以加强军政效能。

改订《刑书要制》,废除一些酷刑峻法,取消强迫改姓的做法,缓和民族对立。同时,联络高丽和百济等,孤立分化突厥。

3、军事方面

逐步改进了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增强了武装力量,把军事大权集中于皇帝防止将领拥兵专擅。

隋文帝提倡讲武,训练出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

为了对付突厥,隋朝多次派大批丁壮加固长城北部西部地段,在东北、北、西北诸方向设十五个州,命阴寿、窦荣定等担任总管。

并州(州治在今山西太原)设河北道行台,派次子杨广主管北境防务,在长城附近和河西等地屯田,解决部队的供给。

为了准备灭陈,改进军队装备,派清河公杨素在永安(今重庆奉节县)等地造“五牙”“黄龙”等大小战船数千艘,训练水军,准备沿江东下。

开广通渠、山阳渎,以疏通水上交通,使关中、中原的物资可以调运东南,以利于攻陈时的运输补给。

又派有才能有经验的将帅如贺若弼、韩擒虎,等坐镇江北要地广陵

(今江苏扬州)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委以平陈之事”

(隋朝军队)

二、成功的战争指导。

隋文帝在战争指导方面,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1、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地确定战略打击目标。

隋朝无论初期的对陈用兵和以后反击突厥,最后大举灭陈,在决定战略打击目标时,都注意到力避两面作战。

在一个时期内,隋始终注意集中兵力打击主要的敌人,对次要的或一定时间内威胁不大的敌人,尽量争取其中立或取守势。

在对主要敌人作战的同时,又能秘密而积极地为下一步作战作好准备。

隋文帝本来准备首先灭陈,但因突厥大举南下,随即改为北攻南和、先北后南的方针。

击败突厥之后,又适时地趁战胜的余威,在已有准备的基础上,以摧枯拉朽之勢,一举灭陈。

由此可见,隋朝的战争指导者们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形势的轻重缓急来确定用兵的先后次序,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隋反击突厥之战)

2、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军主力。

隋攻陈是以大击小,以强击弱,以有备击无备,客观上已具备了制胜条件,但是隋文帝在渡江之战发起以后,仍然竭力争取以较小的代价迅速夺取胜利。

隋军面对数千里长江,兵分两个方向,八路同时出击,在各个方向上,又注意行动的突然性,力争速战速决。

隋军在以建康为主要作战目标的同时,上游下游一起行动,互相呼应,因而能够迅速地夺占京口、采石、樊口、狼尾滩等江防要地,达到了分割歼敌的目的。

在作战指挥上,杨素夜袭狼尾,强攻歧亭,斩断拦江铁锁,下游隋军利用陈军庆祝元会、麻痹松懈的时机,突然袭击等,这些都是隋军在作战指导上成功之处。

3、军政并举,配合适当。

隋王朝在以军事进攻为主的前提下,重视运用政治谋略,促进和巩固军事上的胜利。

如对突厥,杨坚就利用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分化其内部,使突厥可汗之间互相猜忌,自相残杀,自行削弱,从而为军事打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军事打击胜利后,继续运用政治策略来巩固军事胜利,前后不过四五年,就制服了强敌。

对陈先以外交等手段,使之麻痹松懈,继之以军事手段使其疲误、消耗,然后在条件成熟时,突然集中兵力给以有力的打击,使陈朝迅速土崩瓦解。

(隋灭陈之战)

总结

综上所述,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能击败突厥和陈国统一中国就在于:

隋文帝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强化了自身的力量,再加上在战争过程中成功的战争指导,最终“统一寰宇“,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长期分裂局面。

突厥和陈朝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突厥统治集团对各族人民横征暴敛,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隋统一北方、力量逐断强大的情况下,突厥统治集团内部不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是争权夺利、互相仇杀、分崩离析。

陈朝统治集团政治上腐败不堪,军事上麻痹无能,既无战前准备,又无临战决策,在强大而又有充分准备的隋军的集中突然打击下,其结果必然是土崩瓦解,兵败国亡。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一、这是民心所向。长期的战乱,让人们迫切的希望有一个统一者来结束战争。君主可能希望建功立业,名垂不朽,但普通老百姓并不是这样的。什么侵略、征服,这都与他们不相干,他们最希望的还是可以吃饱饭,填饱肚子,有自己的家庭,少纷争,和和睦睦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而且。长期的战乱,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经济。战争必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大量的劳动力被征入战场时,土地便被抛荒,农作物没有收成,农民便没有收入,没有粮食。当粮食大量短缺时,便会造成供少于求的局面,更别说,在战争时期,大量的粮食供往前线,市场上流通的粮食进一步减少,物价哄抬,普通老百姓便买不起,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且中国自古便是小农社会,自然经济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当身为奠基之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后,社会动荡,其他经济也不好发展。

二、杨坚解决了突厥这一后顾之忧。一方面,杨坚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在北部边境派兵驻防屯守,修筑长城,从军事上加强对突厥的防御。同时,采纳大将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派遣使臣联络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并于583年派重兵东边的沙钵略可汗,促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585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派遣使节表示臣服。就这样,杨坚解决了灭陈的后顾之忧。

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北朝长期的动荡、分裂局面必定由一人来解决,就像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一样,历史没有规定这个人便是杨坚,它只是抛出了这个机会,巧的是,杨坚抓住了它。并且,经济的发展,物资的流通急需统一,杨坚作为一名有雄心壮志的君王,自然不会让机会从手中溜走。

四、北强南弱局面的形成。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远远超过了南方的陈朝。而此时陈朝每况愈下,政治腐败,疆域狭小,人口锐减,军事力量远不及隋朝。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由北方统一全国成为大势所趋。

五、民族融合。由于政权的不断建立、更迭,少数民族的入侵,造成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使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生活,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严重的民族矛盾其实已经消除了,建立统一的国家,使生活安定下来,逐渐成为当时的共同心愿。

六、杨坚本来就是汉人,容易得到汉族地主官僚的认可。虽然,杨坚建立的隋政权的前身是匈奴人统治的北周,但杨坚毕竟是汉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汉人的统治地位,政权并没有被少数民族夺取,并不算民族危机,所以,杨坚统一全国收到的抵抗力少。

七、隋朝制定了严谨,可靠的军事战略。杨坚接受大臣高颎的建议,利用南北气候差异,干扰陈的农业生产,使其后方粮草不足。在陈朝应该播种或收割的时候,隋朝就佯攻,陈朝不得不集中兵力来应对隋朝的攻击,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便会大量减少,陈朝的财力得到大规模的减弱。且隋朝经常派兵焚烧陈的仓库,破会军事储积,使陈的财力进一步减弱。且隋在攻陈时故意拉长战线,陈的兵力本来就少就少,战线一拉长,陈兵力少的弱点立马体现了出来。


跪射俑


隋文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被低估的皇帝,而且是严重低估。隋文帝本身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不到半年之内就统一了分裂280多年的中国,并且在政治建设上是秦始皇之后的又一巅峰。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而隋文帝重新确立中央集权制并使其法制化,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主要制度设计者。

不论是科举制还是行政管理地方管理包括军队,财政,经济税收,等等在隋文帝以后大多,后世王朝都对其直接仿效,部分创新而已。他在位24年,休养生息,节俭勤政也受到民众的爱戴。既恢复了长期割据战乱时各地的经济状况,同时也给唐朝整个盛世阶段奠定坚实基础。只不过因隋朝短命,所以没有人为隋文帝歌功颂德。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只要一个王朝寿命超过百年。那么开国君主或者明治君主的统治时期都会被后世帝王歌功颂德,以此来彰显自己作为天下圣人的功绩。其实隋文帝的发家史长达数十年,但是自从隋文帝八年在寿春事师讨伐陈后主,陈朝灭亡,共计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也是隋文帝明确发出命令,要统一中国的整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前期铺垫不仅仅包括隋文帝,更涵盖了200多年的发展史。

自汉末三国鼎立一直到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这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有无数政治家和君主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重新统一华夏地区。期间有南方的,有北方的,有少数民族的,也有传统汉族人,但都因为民族矛盾的问题而无法成功。对于这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必须要等到民族观重新确立才能够谈统一问题。而杨坚无疑站在了时代想让他站到的位置上。

在具体的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其实宇文泰为杨坚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基础。当时宇文泰实施少数民族和中原汉地相结合的一个军制改革,设立八柱国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而杨家就在其中。他的父亲杨忠被封为隋国公,并且平定北齐有功杨坚也成为柱国大将军,在朝中有极强的势力。

当时的北周昏庸内部矛盾尖锐,杨坚由此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最终废除小皇帝自立为帝。隋朝由此建立。隋文帝建立以后法治清明节俭,与之前苛政酷刑形成鲜明对照,很快赢得民众的支持。但是鲜卑贵族们对他并不满意,多次发动叛乱也都被杨坚剿灭。在一系列政变以后杨坚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隋文帝共计在位24年。主要做了三个大事。

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中原就已经统一,当时已经实施数十年的均田制逐渐发展完善,并且结恢复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得到检验。隋文帝继位之后将它真正推广到全国。使得民众安乐,国库丰盈。在税收方面由于均田制得以实施,所以税收在当时较轻,民众负担进一步减弱。同时在官吏治理上杨坚严格惩治贪官污吏。并由中央派出专人核查地方,官吏政绩是否有水分?300多年以来,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得以净化,太平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

隋文帝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统一中国。

隋文帝继位以后就一直进行的统一国家的准备工作,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就出动了军队进攻陈国,控制了长江中取得得了一系列的军事优势,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内部统治不稳所以选择了保守一些。五年以后的588年隋文帝在寿春宣布陈朝罪恶讨伐,这次进军势如破竹。只有少数陈军抵抗。之所以隋文帝杨坚的统一道路如此迅速,其实有很多原因。首先,军事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南方在侯景之乱以后,国家实力就一直处在收缩的过程当中。陈朝建立之初,就已经是个残缺政权。

而且自北府兵成立开始,军权就掌握在权臣手中,虽然南朝的开国君主由军队拥立。但是开国君主除外的其他国君大多软弱无能。根本没有抓住军权,也没有进行实时的改革。又由于300多年的动乱南朝一直存在,本土和外来贵族的联合政权统治之下,相互之间矛盾深深。百姓,士族与政府经常脱节,行政体制很容易腐化,这些都是隋文帝杨坚能够迅速统一南方的基础。

第三件事平定边疆。

最主要的便是突厥,突厥在当时已经是强大的势力,多次南侵。曾灭掉了与北魏纠缠不清的柔然。取代了匈奴与柔然,在北齐北周时期与中原王朝对峙,突厥所占据的范围十分广阔。整个漠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全部都受突厥人的控制。在隋文帝时,由于隋朝刚刚建立,突厥便大举入侵甘肃河北一带,给中原地区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双方实力还没有决定性优势,所以隋文帝依然主要以内政治理为主,突厥五步分裂相互攻伐之时,隋文帝采用部下远交近攻之策大举出击,各个击破迫使突厥分为东西突厥,受降突厥启民可汗,一举奠定边疆局势。

同时对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吐谷浑。一方面采取招降,另一方面采取镇压的措施。使当地的鲜碑人羌人也归附于隋朝。在东北地区高句丽已经崛起,对隋朝的地区影响甚大。一开始高句丽入贡与隋朝通好。但是不久就想自立为王,并且要统一新罗百济两国。这对于隋朝而言并不利于边疆控制,而且在对北方战略问题上两者分歧慎重双方决裂。

在598年高句丽与隋朝双方大战。隋文帝虽然下定决心,召集3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是由于水师遇到狂风,舰船损失甚大,陆军运粮困难无功而归。虽然这一次战争没有给其重创,但高句丽王依然入贡要求罢兵。但双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到了隋炀帝时期不惜动伤国本征伐这个国家。


世界史图鉴


隋文帝之所以能有这种让人拍案惊奇的表现,笼统的来说,因为他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还是一个有准备的人!

按照玄学标准分析,他面相异常,好多人都说他有帝王之相!

下面按照两点分析,他如何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统一中国。

第一点,战前原因。

隋文帝杨坚是个超级二代,父亲是北周名将,杨坚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和地位。

另外,杨坚还是老皇帝的岳父。

老皇帝沉迷于酒池肉林,不理朝政,传位于小皇帝。

见状,杨坚继续韬光养晦、并积极收纳各种人才、积极铺设各种关系网。

值得一提的是,杨坚韬光养晦期间,老皇帝因为怀疑、其他人告诫等原因,不是不想杀掉杨坚,但都被杨坚的好朋友们说服,从而改变主意,只是将杨坚调出京城。

老皇帝死后,杨坚之前发展的好朋友假传圣旨,让杨坚轻松拿到军政大权。

军政大权到手后,杨坚先是杀掉各种忠诚于皇室的文臣武将,然后威逼小皇帝禅让,并建立隋朝,号隋文帝。

成为皇帝后,为完成大一统,结束黑暗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恢复包括好多汉家世家大族在内的汉族人期冀的各种规章制度,在获得无数人拥戴后,隋文帝打算先解除北方的突厥人的威胁。

而在此之前,突厥可汗的妻子是北周公主,他以为北周报仇的理由,率先发动侵略。

杨坚根据谋士的建议,对突厥实施了离间计,让突厥一分为二,并自相残杀。

与此同时,杨坚派八路大军猛攻突厥。

发现形势严峻,突厥主动提出和平,为此,北方的威胁消失,杨坚有了统一南方的底气。

为避免战争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太重,在各种谋士的建议下,隋文帝玩了一波狼来了的战略性屏蔽计划。

确切的说,在南方陈朝自以为天堑的长江边上,派小股部队经常做出攻击的迹象,但从来不真正攻击。

另外,杨坚经常派兵在江边渔猎,进一步麻痹南陈。

隋朝这边,一直在为统一中国而努力。

如,做出在长江中上游和下游同时战斗的准备。

又如,主动断绝和南陈的联系,让南陈对隋朝这边的情况一无所知。

但是,隋朝却派遣大批间谍过江,从而执行各种破坏行动、以及执行各种侦察敌情的行动。

与此同时,南陈后主却极其昏庸,并沉溺于安逸,没有任何战争准备。

第二点,战中原因。

因为策划准备充分,加上隋文帝早就网罗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如韩擒虎、贺若弼等人,战争一开始,隋朝就势如破竹。

南陈后主这边,面对隋朝的凌厉攻势,拒绝了所有人的强烈建议,犯下一个致命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坚守易攻难守的首都南京!

重点在于,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南陈居然派出十万人马,摆出来一个长约20里的一字长蛇阵,而没指定哪个大将统领大军。

因而,当孔范部被名将贺若弼击败后,南陈大军全线崩溃,后主被生擒活捉。

攻下南京后,杨坚让南陈后主下达圣旨,让其他地区投降隋朝。

对于不愿意投降的,隋文帝派大军紧急雷霆处理。

重点在于,在战斗中,隋文帝严厉告诫将士们,不得滥杀无辜。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去除突厥的威胁,还是统一南方的过程中,杨坚除了拥有恢复汉室、结束长达数百年黑暗时期的大义外,还对老百姓实施了好多让人拍案叫绝的政策。

如均田制和科举制等非常符合当时形势的制度。

加上太子杨广文武双全,战场上表现不错,因而隋文帝更是获得无数人的支持,并在最短时间统一中国,从而青史留名!


天问鱼


从559年杨坚正式开始做官开始到581年杨坚取代北周,杨坚奋斗了22年,统一全国也从来没有四个月之说,就单纯平定江南就从开皇七年灭亡西梁开始到灭亡陈国都用了三年,四个月可谓无稽之谈。

杨坚立国是继承西魏和北周的政治遗产

杨坚家族是从杨忠开始发达的,虽然有些史载说杨坚是弘农杨氏的高门子弟,但实际上杨坚出自山东寒族(陈寅恪考证)。杨忠是西魏到北周时期的军事贵族,杨坚继承杨忠的爵位,其女还成为北周皇后,杨坚也就成为了外戚。

统一北方的功绩实际上是北周和西魏的功绩,是包括杨忠、宇文泰、等等鲜卑贵族和关陇贵族们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一过程足足持续了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21年加上北周(557年—581年)24年一共45年,才将北魏末期四分五裂的北方统一。

杨坚虽然仅仅用了8个月立国,但是巩固统治就用了7年

很多学者认为杨坚是最轻松就篡位成功的皇帝之一,实际上这是整个关陇贵族集体谈判的胜利,或者说是妥协。北周才24年就足足有7个皇帝之多,平均在位不到三年,关陇贵族迫切需要一个年富力强、雷厉风行的领头羊。

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一改北周严苛政法,收取民心。将千金公主嫁给突厥联姻结为外援,又以嫁女为名诱使宇文皇室五王入京。同为鲜卑贵族的尉迥,不满杨坚专政,起兵反抗,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不过很快被杨坚扑灭。杨坚为了安定五王之心,给予五位剑履上殿的特权,然后逐步杀害,整个北周皇室几乎连根拔起。最后拉拢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鲜卑贵族,以安定整个关陇贵族之心,于是杨坚顺利成章的建立隋,这一过程仅仅只用了8个月。

从开皇元年到开皇七年,继承北周的隋只有江南的西梁、陈、和岭南地区尚未统一,但是杨坚这7年从未动过江南一根毫毛,就是因为看似风平浪静的朝野实际上波涛汹涌,稍有差池就容易像前秦、北魏一样分崩离析。

纵观隋炀帝杨广,真正给隋朝致命一击的都是关陇贵族,李密、杨玄感、李渊、王世充这些人比早根出身的窦建德、翟让等人要有威胁的多。


尘子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他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君王,隋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拥有特殊地位的人,因为他是将分裂了二百八十余年的中国重新统一了起来。隋文帝即位开始便开始努力工作,杨坚建立隋王朝以后,便决定出兵击败突厥,解决突厥对北方边境的侵扰的问题,然后便准备征伐南陈,以实现全国的统一。南陈是当时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征伐南陈,实现国家统一,是刻不容缓,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时一百六十九年,至此结束。如果从东晋在建康立国到灭亡的一百零三年算起,前后共二百七十二年,全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隋文帝杨坚灭陈,使南北分裂的中国得到了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