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为什么越来越没有过年的气氛了呢?

小瑀哥讲游戏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是魔都小吃痴。

说道在上海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我来说下我的感受吧!

从环境卫生和安全隐患方面来说,上海是禁放烟花爆竹的,所以这里就缺少了热闹的气息;

接下来是上海本地人或者新上海人,他们一到过年就会全家总动员外出旅游,放松心情!而像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会提前回家过年,一年到头就是盼的过年回家陪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聊聊家常……

这样一来,每到过年期间,上海的都市就特别安静,路上车辆也减少了,交通也不那么拥堵了!再加上我们都长大了,少了孩童时期的稚嫩,多了一份成熟,内心的感受自然不一样的!





江南莹莹


上海人现在连上海话都说不好了,也就没有了上海文化的根基,都说海纳百川,以前外来人员以会说上海话做上海人为荣,现在外来人员在上海定居的都是较有钱的,还不一定看的起上海人,节日了又都衣锦还乡了,上海人的好多小的一辈有条件的都出国了,不如意的就混混过着日子,上海的节日气氛和荣光也只能在老的一批上海嘴巴里讲讲了


一帆515


我记得小时候,那时外婆在世,我们过年真的很开心。外婆在过年的前一星期就准备食材,开始做菜了,过去没有冰箱,有的菜要提前做好,到时候再加工就可以吃了。家里有阿姨们,舅舅们,表哥表弟,弟弟妹妹们,要三桌圆台子,我外婆做的菜真好吃,比饭店的好吃多啦。特别是狮子头,咬上一只,又香又嫩还有汁水,大大的狮子头,一人吃不了。大家庭的过年氛围真好,每天大家轮流去的长辈家拜年,吃吃吃。太热闹啦,每到过年就想起外婆在世多好啊。现在过年,大家几乎不走动,都太冷清了。还是怀念小时候,穷开心。


用户3195874651803


在上海越来越没有过年的味道(气氛)是因为社会进步了呀。

以前为啥过年味道重?老老少少大家开心😁呢?因为穷呀,因为屋里人多闹猛呀。

我记得老早过年,爷娘老早就要做准备了。姆妈要帮阿拉小人做衣裳,拿阿拉小人叫到缝纫机边上量大小,试穿穿,阿拉心里是捂心煞了。姆妈还要炒瓜子,水磨糯米粉,做肉圆蛋饺。爷老头子也忙的,要腌咸鸡咸肉,买回来的冬笋要捂了黄砂里,小年夜前头就要开油锅了。阿拉小人有的晨光也要帮大人做事体,吃力归吃力烦归烦,开心还是开心的。

大年夜早上头就可以吃年货了,姆妈会拔阿拉几粒糖,话梅糖的酸,大白兔的香到现在起记得,糖纸头不舍得厾脱的,玻璃纸的糖纸头更加稀奇,摆了手里会圈起来的,小朋友有的晨光还要斗糖纸头唻。

年夜饭菜多啊,鸡鸭鱼肉样样有,大多数是荤腥,小人要吃到喉咙口快潽出来了~才肯停。

年初一就好拿压岁钿了,穿新衣裳了,还好放炮仗,到条件好的人家去拜年,还有可能吃到巧克力唻。整个过年吃吃白相相,和小朋友一道疯天疯地骨头再轻爷娘也不会骂搿。

现在呢?天天有的吃,新衣裳也不稀奇了,零用钿无么了就问爷娘讨,钞票也不稀奇了,还有啥个事体会有劲呢?

现在过年总感觉少了点啥,想来想去就是为了过年而忙的事体少了,现在天天过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

其实在上海过年味道重的地方也是有的,这搿地方就是大饭店的年夜饭……

过年不关味道(气氛)重不重,闹猛不闹猛,大家开心就好。


苏舟2


出生在一个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我们是一个四世同堂的15个人的大家庭,在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过年是一件大事,好像提前二个多礼拜大家就都要准备起来了,腌鱼腌肉,风鸡风鸭,小孩也有任务,我的任务是磨糯米粉,摊蛋饺,松芝麻粉,完成任务后可以从大人手里换来一串鞭炮,那时有100响已经很值得在小伙伴中炫耀一下了,一个个拆开兜里,一声声中就慢慢挪进新年里了。

结婚后我和我老婆都是独生子女,在我们那一代也算是异类了,不过也没省多少事,我这边姑妈娘舅五六家,我老婆那边也差不多,初一到初七连中午带晚上将将可以安排过来,感觉走亲戚比上班还累。后来改成大年夜放到初六,这下就安排不过来了,只好把元宵也搭上了。

渐渐地亲戚越来越少走动,鞭炮声也渐闻渐远,终于不见。以前七天假顿顿饭局不愁,现在不想做饭了大街上饭馆还关了一大半。偶尔兴致上来想教儿子做做汤圆蛋饺结果是自讨不痛快,想想要不明年还是农家乐找一找年味的感觉?

越来越没年味的上海。


雷154135693


现在上海过年是没有过年的年味了,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要吃什么想吃什么都能用钱买到,过去一间房住七到八口人,现在基本上成年结婚每人都有一间住房不认大小,现在兄弟姐妹只要父母还在,每年很少还会走动一下,如父母不在了基本上没事也不会走动,尤其是亲戚老的在还很少走动,农村也一样亲戚兄弟们也是不走动的除非家里有事,过去上海我们小的时候,过年还有二个月左右就在盼着,那时计划生活买什么都要票,你有钱没票什么也买不到都是凭要供应,那时盼过年每户人家五口以上大户,五口以下小户票分大小户,买的东西就有多少,因为只有过年凭票能多买二到三斤肉和鱼,平时基本吃不到肉和鱼,要吃肉只有一点点要么炒点肉丝咸菜,那时过年是我们上海人最重大的节日,那时的年味现在真的是没有了,过年走亲戚现在也没了,尤其现在的小孩问他什么是过年,他们只知道过年放假七天可以多玩电脑了,真无语;!


平凡诚实1


过年最有气氛的原素是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有肉就有蓆,无肉不成蓆!今年猪肉从十几元一斤涨了一倍,到了三十多一斤,隨之,什么都涨价!那家里过年的气芬自然少了,腊腸做不成了,腊肉做不成了,腊鸡腊鸭腊鹅的制作成本高了也就不做了!这些充满过年气息的热闹气氛沒有了或少了,自然越来越没有过年的气氛了!


阿杜6416196914


记得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时妈妈总会用攒的布票,去买点零头布拼凑一件件新衣服分给姊妹几个的。那个开心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有种要飞的感觉!化个几角钱买个一千响的鞭初一大早放一下!心情那个敞亮痛快!好像一年的忧愁苦恼全部随风而散!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注重环境保护,逢年过节,特别是严禁烟花爆竹的第一个春节。打工者回家过春节了,所有歺饮娱乐行业全部都停业,大街上冷冷清清,让人觉得怪怪的,一点都不自在,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过年出门饭店照常营业,十分方便。现在上海的空气质量比十几年前好很多。年味十足,静中取乐!幸福感满满滴!


yjn蓝天白云


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现在大家却普遍感觉“年年过年,年年味淡”。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对过年的心理期待降低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薄弱,上海也不例外!

人们感觉年味儿变淡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平时基本已经得到满足,对春节并无太多期待。与此同时,不少人都面临着工作竞争、子女教育、买房还贷等多方面压力,无处不在的焦虑也就没有心思去张罗一年一度的春节。

第二,我国主要社会关系逐渐从家族转向社区。上海也随着城市的变化,过去在二级旧里、石库门弄堂四世同堂的“蜗居”大家庭结构的变化到从大家庭分支出来的小家庭的独门独户的居住小区,也是造成上海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

第三,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下降。采购年货、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舞龙舞狮、玩花灯、猜灯迷等是以前过春节的“标配”。但现在,不少人嫌传统过年方式太麻烦,认为唱歌、逛街、桌游、旅游这些现代文化休闲活动更简单、有趣。很多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已经难以激起人们的兴趣。

第四,“洋节"盛行。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却总能吸引许多人,甚至有许多年轻人和中小学校在读的学生。各种节日过得多了,春节年味儿也就淡了。近日,我到上海的几条主要马路去转了一圈,春节的气氛尚未形成,要形成春节欢天喜地节日和平时的日子不一样的氛围,要使人感觉到春节是新的一年里重要的节日!

第五,电子设备转移了兴趣。以往除夕年夜饭,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边聊家常。现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人们宁愿刷朋友圈,也不愿跟身边的亲友聊天;宁愿群里“抢红包”,也不愿忙前忙后张罗。

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是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我们应以更为严肃、庄重的态度来对待春节,而不是“随随便便”过个年。找回失去的年味,首先要增强春节的仪式感,仪式感能给原本平凡普通的事情增添庄重感,让人们有敬畏之心。比如:大年初一忌倒污水、垃圾、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还有忌打破盘、碗等物品,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待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还有大年初一不能骂人、训孩子、夫妻吵架的。实际上春节期间的每一天的风俗自古以来都是有讲究的。要宣传和懂一点这些风俗和讲究,对全年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帮助和好处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每个人过好了"守规矩”的传统春节,在新的一年里才有好的兆头,好的收获,好的成果,好的成功!


俊53116982413


现在的上海,过年没年味,整个上海没有原来的上海味!外出购物.吃点心等必须讲国语,否则寸步难行,沪语渐渐的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