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生存圖鑑:去你的三十而立

週末參加了朋友旦旦30歲的生日,按照流程我們說:“旦旦,30歲了,許個願吧。”

旦旦想了很久,卻不按常理出牌,沒有許願讓自己多賺錢,趕緊找個女朋友成家,而是大聲的喊:“去你的,三十而立!”

我們驚訝之餘也明白了他的“怨”。

30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左邊是意氣奮發的年輕人,右邊是35歲的中年人。

30歲的人,夾在當中,艱難的生存著。

子曰:“三十而立。”這句話成為了父母眼中的期盼,也成了90後的第一個奮鬥目標。

但也正是是因為這句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甚至成為了壓死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曾看過一個很喪的帖子:“我,今年 30歲,存款為 0,差不多到了該自殺的年紀了。”

在知乎上,你隨便搜一搜“30歲”,就會有很多關於30歲的焦慮。

“30歲的男人,得有多少存款才正常?”

“30歲沒結婚的女孩是不是怪物?”

“男朋友30歲了還沒有成績,值得與其共度一生嗎?”

“女性30歲就開始掉價了?”

“30歲男人一無所有怎麼辦?”

……

問了一圈周圍的朋友同事,他們同樣害怕“30歲”。

人們常說生命就是一場旅行,而三十而立,就像是一位凌晨五點咣咣砸門,打擾你美夢,託你出溫暖的被窩,然後不停喊著:“快點快點,不然就趕不到下一站”的煩人導遊。

我們都忘了三十而立這句話後面的還有一句:“不知禮,無以立。”

我們都把三十歲和成家立業、有房有車畫上的了等號,真正的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麼,知道的人又有幾個。

90後生存圖鑑:去你的三十而立

1、立的是人生方向:知道方向,明確責任,腳踏實地生活

和多人大學四年畢業後已經二十三歲,讀到碩士畢業二十六歲。

在這二十多年裡,他們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學校的幫助。

當他們離開學校後,需要面對角色的轉換,他們有摸索和試錯的過程,這時候你對他們說“三十而立”真的為時過早。

每個時代都會不一樣的。有數據統計,這一屆90後應屆生在工作的前五年內,他們的平均收入只有8000元,更何況,現在的90後負債率高達12.52%,攢錢更是難上加難。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說的是當人在高壓下工作時,人的工作水平會隨著壓力的增大而下降。

最後的結果並不是壓力越大動力越大,反而是在高壓之下不斷出現一些影響他們一生的錯誤。

人在年輕時,並不需要像王健林說的那樣定個賺他一個億的“小目標”,而是找準方向,定一個一個踮起腳尖能夠夠到的理想。

別急著催第一批90後三十而立,請允許他們有成長的過程,這段路請讓他們慢慢走,走的坦蕩且自信。

90後生存圖鑑:去你的三十而立

2、立的是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很多人都覺得過了十八歲,自己就是個大人,更別說三十歲,已經是個成熟的大人了。

可是成熟不是體現在的年齡上,而是你的心智。

很多人30歲還在家啃老,靠著父母的養老金度日;在工作中不懂得學習進步,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願意學。

這樣的人何以成熟?

真正的成熟是你思維模式的變化,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有條理,對你往後的人生是否足夠負責。

30歲的你不用很有錢,但你一定要很有“頭腦”。

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不會自亂陣腳,沉著冷靜的處理問題,不逃避有擔當,你的職場才有進階。

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自暴自棄不抱怨他人,找到真正的問題本質,成為更好的人。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寫道:以後我要真誠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爾一樣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樣攻擊風車。無論寫詩或是做愛,都要以極大的真誠完成。

真正的三十而立,無關金錢和物質,而是能否成為獨立的人,認真對待你的人生。

90後生存圖鑑:去你的三十而立

3、不能三十而立,大器晚成也無妨

其實,三十而立的背後,是大家對生活的焦慮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需要你一開始就全力衝刺,它更像是一段漫長的馬拉松,有的熱停在了30歲,而有的人厚積薄發,爆發出驚人的耐力跑到終點。

如果不能三十而立,大器晚成何嘗也不是另一種成功。

王德順,當了大半輩子的啞劇演員,直到70多歲才開始出名,正因為無懼年齡的束縛,他才能一人活出幾輩子的精彩;

摩西奶奶,從70歲才開始學畫畫,到90歲辦畫展,因為不被年齡綁架,她就能做到人生永遠不設限;

JK羅琳被拒絕12次後,到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

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

三奪奧斯卡的華人導演李安,36歲才拍出了人生第一部作品《推手》。

如果人能活到九十歲,三十歲不過才過了你歲月長河的三分之一,人生真的沒有所謂的三十而立。

有明確的目標,有獨立的人格,一步一個腳印,跑完整場你就是勝者

就像張艾嘉曾說過的一句話,我才不過是64,跑起來,路仍長!

更多幹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這屆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