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老子和孔子,谁的文化影响力更大?

醉心创作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两人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最高峰,这两人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就影响力而言,因为两人的思想各有其特点,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影响力大小也不尽相同。

通常在偏学术偏哲学思辨的人群中,老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孔子。老子思想中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视理论思辨,这与现代学术和西方哲学中重视分析、重视论证有不谋而合之处,许多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等都比较推崇老子。相比较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套重视实践的伦理道德体系,如果不是处在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中,可能会认为孔子的学说无甚高明之处,譬如黑格尔就曾经贬低孔子道:“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对黑格尔而言,儒学只是一些道德常识,“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可以说对于浸淫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中的西方哲人而言,孔子学说没有什么思想深度,价值不大。

但就对世俗社会的影响力而言,孔子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老子。毕竟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无为,主张什么都不做,认为越做越糟糕,只有无为才能天下太平,才能长治久安。这对讲究积极入世、进取有为的现代俗世中人是极不可取的,没有哪个现代人会认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是值得推崇和追求的。相反孔子学说中的仁、义、礼、孝、忠、信等对于传统社会中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华夏五千年历朝历代,孔子学说在大部分时间段中一直是从上到下贯穿各个阶层的正统思想。“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等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无数孔子门生。这样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是老子学说不可企及的。

尽管学说不尽相同,但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思想并非是互相排斥的,盲目地褒贬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我们面对各种问题时可以查询的锦囊袋和聚宝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才是正确的态度,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老子和孔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思享书院


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加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三教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影响都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孔子的文化影响力远远大于老子。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老子做为伟大的思想家历来受人推崇。老子和孔子相比,他们虽然都是经世致用之道,但老子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而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仁义所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老子和孔子都讲天命。老子对天命的态度是顺从。而儒家虽然知道有天命,却依然要去尽人事。于是就有了“尽人事而听天命”之说。因此,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具有保守的意味,而儒家却体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很显然,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更多的来源于儒家。

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发展到了庄子时代,已经对社会政治失去兴趣,而把目光转向自我。于是,道家精神开始从“君人南面之术”向个人修练之道转变,。这时的儒家成为入世之道,道家成为出世之法。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如果有用世的机会,便会积极用世,以自己的能力造福社会。如果失去机会,便退而修养自身。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谓的“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治是入世,是孔子。独善是出世,是老子。两位老人家对中国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儒家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道家追求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世之道。入世的人永远比出世的人多。接受儒家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人也远远多于出世的。就是儒家影响力的证明。

说到文化影响力,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文化典籍的流传。儒家文化典籍的数量。远远多于道家。原因也简单,儒家的典籍,是经世济用为目的的。儒家并不以思想自秘,反而大力传播。以求造福世人。而道家思想,除了前期的老子《道德经》以及《庄子》之外,后世道家理论都成了秘技仙方。不会广泛流传。

孔子整理了六经,后因乐经的流失,成为五经。儒家思想的主体,就在五经之中。五经后来发展成七经,九经。到明清时期,除了《诗》《书》《三礼》《易》《春秋三传》之外,又加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成为十三经。对十三经的解释和发挥阐述的文献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除了十三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都在二十四史中。而二十四史的编篡和评价标准,就是儒家的标准。也就是说,中国五千人的人物,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忠奸善恶的评判,都是以儒家标准得出的。

近些年来,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丰厚积淀,正越来越显示出其文化上的优越性。中国要在世界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于是,在世界上建了许多孔子学院。之所以以孔子命名,以孔子做为中华文明的符号,其原因正在于孔子和儒家巨大的影响力。

在国际上,我们这个地区的文明被称为东亚文明,儒家文化圈。其文化的影响力所达到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日本,朝鲜,越南等等。

总之,老子和孔子都是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相比而言。孔子的文化影响力更大些。


七月流火140400643


按照现在话讲,孔子影响的主要群体是“资产阶级,”老子影响的主要群体是“无产阶级。”



孔子虽然开启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奈何古时候因为生产力底下,平民百姓一天到晚地里的活都忙不完,所以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读书认字。

而能够交得起学费,有时间有闲钱的多半属于地主富农阶层。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的主要群体是王公贵族,官僚士绅,地主富农的“上层社会群体”。

平民百姓没有时间读书识字,但晚上有时间听故事。老子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弱者生存”之道。正好符合平民百姓的口味,就如同五六十年代最流行的劳苦大众和地主资本家斗智斗勇的故事一样。久而久之,道家观念也就深入人心,成了底层百姓为人处世的范本。



儒家是“有为,”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无为,”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寡民。两者追求的层面不同,儒家的这个目标太大,远非平民百姓所可以追求的,因此只能是贵族士绅阶层的人生追求。而道家的这种安贫乐道的小康生活,正好满足了底层百姓的精神需求。


霍大胜


针对哲学范畴而言:为什么说,老子和孔子是圣人。

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思想家从“众神”的愚昧中首次觉醒,理性的思考及思辨,追问世界的本原这“第一哲学命题”时,诞生了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而且这“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一切学问的基本问题。进而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中国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理论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解释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宇宙世界,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以及解释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所以说,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代表着中国古哲人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哲人孔子“天道”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与“人道”的“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框架的伦理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伦理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万物“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即,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伦理的道德普遍原则;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

所以说,古哲人孔子解释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德或道之德,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也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之上的道德普遍原则。(注:人类伦理道德在不同的族群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中是不同的,而且相互之间的行为伦理标准具有相对性、历史时空性)

特别指出: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伦理标准次序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注:西方哲学和现代伦理学至今也无法回答到底什么是道德普遍原则?)

人类历史上中国哲学的产生是在公元前6世纪。而且中国古哲人在回答“第一哲学命题”时,在理论上就已经远远地、远远地超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所展现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的生活经验中间所感受到现象界“实有之水”,以及“自然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

的思辨。

正因为,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哲人老子和孔子,针对宇宙世界“第一推动者”是“谁”与宇宙世界“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系,给出了真理性的解答。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和孔子是圣人的原因,而且其后人也是无法企及的!


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不堪伯仲,老孔二人分别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演绎到了极致!而事实上,无论人类未来会走向何处,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都将相伴始终,二者缺一不可!理想主义者靠超前的眼光处世,现实主义者靠脚踏实地立世,就像老子把一切都看穿却一切都改变不了,孔子没有看穿一切,却终究改变了后世的一切!孔子即儒学,代表修身;老子即道学,代表修心;二者本质上难分高下,具体还要看个人追求!不过提问者你题干中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是否,我猜测你和我一样推崇道门之学!


毗陵居士


不能作比较的,孔子是作为精神层面的信仰的,其目的是要将人的原始野蛮属性转变为人与人之间是讲秩序、讲规则、讲道理的正常人属性,所以孔子更多是以老师的形象作为向原始的人类作教化的对象的,实际上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孔子当成一个老师,而不是当成什么宗教或什么文化来用的,老师就是老师,每个人做学生时代,老师当然是最重要的,敎你学问,教你做人道理,可以讲终身授用啊!但是学生毕业了,要走出社会某生了,还是百分百按老师教的东西去做,就是书呆子无脑的人了,知识和道理都要按实际情况而去活用的,在某个复杂的情况下,老师已不管用了,自己掌握自己思考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老师只是成长过程中帮助的作用,而不是什么东西都依靠老师教的去做,孔子的作用也不过是如此,而不应该过份神化孔子的作用。但老子及道家就不同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普遍都作为一种宗教信仰而存在的,与孔子教人生存的好处,个人认为道家却是教人如何面对死亡的。


喜喜羊羊喜喜人


任一是一个圣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你和他有缘说明,他对当下的你有用。

任一的一个法,只能看缘分,不分大小,也没有大小之分。

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

所以,千万记住,绝对不要分什么大小。

影响力是一样的,你站在那个角度上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生命的血液里面,你说,没有了孔子文化行吗?我们大小接受的就是孔孟之道的教育。如果没有老子的文化教育,行吗?你好好研究一下,我们的血液里面是不是流淌着他老人家的智慧。就一句话就可以昭示后人的一切:上善若水。

都离不开,所以,他们无大也无小。


东北向前


这个得分开说,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官方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以后的每个王朝大多坚持以儒治天下,但是到了唐代,由于是李唐王朝与老子李聃同姓,再加上唐朝经济发达、文化丰富、思想开放,使儒释道三家在我国同步发展。

谁的文化影响力更大,我觉得相比较来说,主流思想更认同儒家思想,因为他强调的入世思想,尊师重教,孝亲敬老,学而时习,尽人事。即通过论语等教授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认识世界,认识人类,都是一些正能量思想。而道家思想是一种出世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清净无为,强调不变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当然,无论老子还是孔子都是在历史上“轴心时代”的产物,并起到了引领时代、指点江山作用。他们都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比较他们。

所以今后生活中,我们既要怀揣入世思想,也要在心理做出世准备。看重与看轻相结合,舍和得相结合。


山若棋


从本质讲,老子是代表猎采时代的文明,讲求“天人合一",人顺应天时变化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自然生产和生存的目的。以无为为宗旨,以顺应自然为手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猎采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孔子是代表农桑文明的集大成者,讲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耕为手段,建立稳定的生产方式(即国家和社会),求大同存小异,互相协作,在人内部倡导一定秩序组织,完成农业生产,实现老幼均等,贵卑同生。对内孝悌,对外礼义,中庸和气。中国的农桑文明和猎采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东方大陆文明整体。老子和孔子,既是师生,也是圣人,更是农耕猎采文化的代表人物。


丰丰224616993


都不大,没有伟大领袖导师“毛主席”文化影响力大。他们只不过是文学家,“毛主席”是文学家、思想家、军事指挥家、政治家、诗人等洋洋俱全。所以,还是“毛主席”的文化影响力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