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药用植物的生产现状如何,对生境的要求都有什么?

是谁的篮球


金樱子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冷背药材,主要功能用于小孩夜尿,用于泡酒。金樱子自然资源开始枯竭,山上的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每年冬季金樱子供不应求,且价格特高,2019年的批发价都达到了8元一斤。如果有人实行大规模人工种植,肯定很有前途。







吉庆养蜂基地


下面我将以枸杞为例,来分别讲述一下枸杞的生产现状和对生境的要求:

生产现状:

枸杞种植面积相对小,产量低,)病虫害数量多,危害重,枸杞病虫害100余种,常发生的有38种,螨害5种,病害5种。

在中宁县枸杞主产区,枸杞生育期发生频率高、危害重的病虫害有十几种,如枸杞蚜虫、枸杞木虱、枸杞红瘿蚊、枸杞负泥虫、红斑芜菁、枸杞蓟马、枸杞实蝇、枸杞红长蝽、牧草盲蝽、枸杞瘿螨、锈螨、茄红蜘蛛、玉米叶螨等,枸杞炭疽病、枸杞白粉病、枸杞褐斑病、枸杞根腐病、枸杞流胶病等。

特别是虫害,世代交替严重,加之枸杞生长适宜温度为28度左右,与多数害虫的生长温度相一致,加速害虫繁殖速度。防治枸杞病虫害的可用农药少,用药次数多,枸杞全年度使用农药一般6-8次,要求间隔期为10-15天,但采果期每6-7天采摘一次,农药的间隔期较短,致使采果与喷药交替进行,严重影响枸杞产品的安全质量。 

枸杞和大宗作物相比种植规模相对较小,农药使用量少。农药生产企业因为难以获得经济回报而不愿在枸杞上登记农药,目前在枸杞上登记使用的农药只有2种,造成生产中违规使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给枸杞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对枸杞产品稳定出口造成制约。防治用药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用药病虫害的防治。

生境要求:

枸杞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轻壤土栽培为宜,盐碱土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2%,在强碱性、粘壤土、水稻田、沼泽地区不宜栽培。枸杞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当气温稳定通过7℃左右时,种子即可萌发,幼苗可抵抗-3℃低温。春季气温在6℃以上时,春芽开始萌动。枸杞在-25℃越冬无冻害。

枸杞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生产上为获高产,仍需保证水分供给,特别是花果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长期积水的低洼地对枸杞生长不利,甚至引起烂根或死亡。光照充足,枸杞枝条生长健壮,花果多,果粒大,产量高,品质好。枸杞多生长在碱性土和砂质壤土,最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上栽培。


多伦淖尔我的家


你好,我是乡村李大大,希望采纳,谢谢

一、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195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提出“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并且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人工栽培”、“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办法”、“各地在引种外地品种的时候,由于土壤、气候对中药材的品质有影响,必须经过试验以后,再逐步推广,达到自给”。30多年来各地普遍栽培药用植物,出现了许多新的药材产区。据1984年统计,新产区生产的药材占栽培药材总量的1/3以上。国家医药管理局、各级药材公司均有相应的机构,领导和组织各地药材生产和科研工作。吉林、北京、四川、浙江、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先后成立了代表不同气候类型的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专门研究机构及基地,许多省市的中药研究所设有栽培研究室。许多医药院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课,吉林农业大学(原吉林特产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西北大学、四川省中药学校(峨眉)开设有关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科技人才。在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各地先后出版了《中药材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药用植物栽培学》等书籍及《天麻》、《茯苓》、《薄荷》、《浙贝母》、《巴戟天》、《人参栽培及其研究》等专著不下数十种,这些出版物在指导各地进行引种试种和药材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此同时,一些重要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良种选育方面,如江苏省海门县用薄荷的两个品系687和409杂交育成新品种“海香一号”,鲜草亩产3000kg,精油薄荷脑含量可达85%以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用新状元和武陟一号杂交育成“北京一号”,用小黑英和大青英杂交培育成“北京二号”,大面积亩产平均鲜品700—1250kg,高产田为每亩1500—2000kg,已在北京郊区及河南推广生产。山东省通过茎尖培养得到怀地黄无病毒植株,运用胚珠试管受精克服自交不孕和运用花药培养培育纯系怀地黄,为地黄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总结丰产经验方面,如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调查并总结了石柱黄连栽培六条经验:(1)宽厢栽培、壮苗全苗;(2)增施肥料,结合培土;(3)调节荫棚,先促进、后抑制地上部分生长;(4)延长生长期,抑制发育;(5)精细管理;(6)细挖细炕,不损失黄连。贯彻以上措施黄连大面积丰产田亩产125kg,小面积达250—392Kg。又如江苏省昆山县根据南京药学院研究结果,将薏苡由旱生改为湿生,使亩产量由40kg增至300kg。引种驯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例子如由于掌握了天麻与蜜环菌及其它共生菌的关系,天麻大面积引种获得了成功;又如番红花由于发现了花芽分化与温度的同步关系,克服了球茎变小的障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近年来在栽培研究与化学研究工作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人参、三七、唐古特莨菪、黄连、八角枫、盾叶薯蓣等。这标志着栽培研究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如人参植株不同部位的皂甙含量的测定,为地上部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供了依据,从而可大大地增加经济效益。

对皮类、树脂类药材的研究,近年来也有了很大进展,突出的如杜仲的环状剥皮取代了砍树剥皮。广西药物研究所用乙烯利处理安息香树干,促进分泌组织的形成,使每株割脂由40g增至250g。广东进行了天竺黄形成原因及人工结天竺黄的研究,使产量提高4—5倍。

药用真菌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麦角菌发酵培养成功,云芝、猪苓、茯苓、雷丸等繁殖研究都获得一定的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无性系繁殖方面如广西植物研究所培养的罗汉果试管苗移植于苗床后,当年已结薯块。生物合成方面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三分三的组织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2mg/l水解乳白脘,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含量分别为0.554%及0.495%,比原茎(0.139%)约高4倍。三七块茎愈伤组织中皂甙元含量为10.24%,比原块茎高4.08%。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对人参进行组织培养结果,愈伤组织中人参皂甙含量最高达4.06%,与北京地区栽培的6年生人参皂甙的含量相近。

以上情况说明药用植物栽培的科研工作已从50年代初总结农民经验发展至实验生物学,甚至细胞生物学水平。化学、实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已相继渗入栽培学科。

二、展望

虽然我国的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研究的水平与深度还存在着不足,与某些国家相比,有些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他们对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有效成分积累动态,以及采收期、土壤肥料对药用植物产量及含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将药用植物栽培与化学的研究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深度。

我国在现有的基础上加速实现药用植物研究的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为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注重经济效益,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解决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把药材生产搞上去。同时也应适当加强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栽培研究的水平,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今后我们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综合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必须要有多学科的配合,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也不例外。例如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到一系列的生态平衡问题。任何一种药用植物引种栽培过程中都要涉及到这种植物的物种问题,生态学问题,各种栽培技术问题。栽培成功后还存在着质量问题。栽培技术与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又涉及到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转化,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动态,以及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与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深度有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多学科的紧密协作,要有农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药学和植物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专业的工作者共同努力。因此,要迅速发展我国的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开展综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生物学和农业上的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很快,许多在农业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应尽快地应用在药用植物研究上。例如选种工作,国外采用新技术取得了不少成绩,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今后应在现有的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使用单倍体、多倍体、细胞杂交、辐射育种、激光育种,甚至遗传工程定向地改变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工农业和生物科学技术提高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水平。通过对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开展抑制光呼吸作用的研究及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结合药用植物特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采用自动喷灌、滴灌等合理灌溉等。因地制宜地实现农田操作的机械化,用电子遥测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开展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新技术的研究等。此外,还有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无性繁殖系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无土栽培法对一些经济价值高的药用植物进行工业化生产研究等。

3.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从微观上对细胞器、花粉、染色体进行研究并应用电镜、放射免疫技术、组织化学等方法加强药用植物生理、生化、遗传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着重研究与植物有效成分有密切关系的次生物质,如生物碱、甾体化合物、黄酮类、烯萜类的生物合成与转化,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代谢与基因控制的关系,开展遗传工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为提高药用植物产量与质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应受到重视并逐步开展起来。

当今药用植物对生境都有什么要求

1.药用植物生态及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药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我国主要10个科的药用植物和10个特有种?

1菊科:菊花、红花、旋覆花、款冬花、紫菀、漏芦、天名精、佩兰、牛蒡子,苍耳子。蒲公英和鳢肠(墨旱莲)等2豆科: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等3毛茛科:乌头(川乌)、北乌头(草乌)、黄花乌头(关白附)、短柄乌头(雪上一枝蒿)和甘青乌头。4唇形科:丹参、黄芩、藿香、广藿香、紫苏、益母草、薄荷、毛叶地笋(泽兰)、香藿、荆芥和夏枯草等5 蔷薇科:乌梅、杏、桃、郁李、皱皮木瓜、枇杷、金樱子、玫瑰及山楂等。6伞形科:当归、白芷、重齿毛当归(独活)、紫花前胡、辽藁本、川芎、羌活、珊瑚菜(北沙参)、明党参、新疆阿魏、白花前胡、蛇床子和茴香等。7蓼科:何首乌、拳参、红蓼(水红花子)、蓝蓼(蓼大青)、扁蓄和虎杖等。8五加科:五加、无梗五加、刺五加、三叶五加(白簕)和红毛五加等9百合科:有浙贝母、川贝母、暗紫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及百合、山丹、黄精、玉竹、天冬、知母、华重楼、麦冬、土菝葜(土茯苓)、藜芦、萱草、小根蒜(薤白)和老鸦瓣(光慈菇)10木兰科:红花木莲

特有种:1土沉香2天目山3冬虫夏草4降香黄檀5七叶一枝花6龙胆草7铁破锣8银杏9马蹄香10金铁锁

3.中药材质量的基本内涵。

药用植物的品质是指其产品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及其临床疗效。评价药用植物的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主要指药用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主要是指产品的外观性状,如色泽(整体外观与断面)、质地、大小、整齐度和形状等。

代表性传统中药材的质量内涵就是:有明确的药性(药效谱),所含化学成分群及各成分的比例相对稳定,整体的变化范围相对较窄,性状质量好,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学成分整体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在中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对中药材进行各种学科的科学研究,都是为揭露中药这个对象的真实性服务的一种有效工具性手段,我们必须保证中药学这个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的存在,不能肢解地对中药进行分割研究。在没有确切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材品质评价的错误之前,应该认为中医药学对中药材质量评价的认识是正确的。

4.中药材GAP栽培及其主要内容?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的缩写)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 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达到药材“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5.光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光照

大多数绿色药有植物,必须在一守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积累有效成分,如脂尖、蛋白质、核酸、挥发油、甙类。而各类药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亦各不相同,如薄荷、菊花、山药、川芎、丹参、白芍、地黄、防风、元胡等宜种植在向阳的环境,称阳生植物;而人参、三七、黄连、玉竹等宜种植在阴凉的环境,称阴生植物;还有许多药用植物,如贝母、郁金、百合、麦冬、白姜、党参、白术等在向阳或稍荫蔽的环境下均能生长,称中生植物。因此,喜光的植物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使枝条生长充实,茎杆粗壮,叶片肥厚,干物质积累较多。若光照不足,则茎杆细长,叶片嫩黄,容易倒伏,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而喜阴的药用植物,不耐强光直射,因此,人工栽培必须搭设棚架来调节阴蔽度,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6温度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二、温度

药用植物从种子萌发、出苗、生长、发育直至开花结果,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不同类的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如亚热带药用植物砂仁,喜高温,生长适温为22-23℃;又如吉林人参,性耐寒,在冬季-40℃的严寒条件下,不致冻死,仍能保持生命力。一般药用植物在低于0℃时不能生长,在0℃以上时,生长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高于35℃生长逐渐趋停止,甚至死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7.水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水分

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水分最重要。因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分在植物体中含量最丰富,据测定约占植物体总重量的80%-90%。水分 过多或过少,对植物生长发育均不利,严重时造成死亡。

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甘草、麻黄、芦荟、景天等有发达的根系或茎叶呈肉质,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能贮藏大量的水分,称为干旱植物;又如莲藕、芡实、泽泻等因输导组织简单,根的吸收能力很弱,宜在水田或池塘中生长,称为水生植物;而黄连、细辛、秋海棠、蕨类药用植物等旱能力较差,缺水就影响其生长发育,必须在湿润或阴湿环境中栽培,称为湿生植物;大多数药用植物宜生长在干湿适中的环境,如白芷、白术、红花、地黄、山药、丹参等,称为中生植物,而金鱼藻、水王孙等其根、茎、叶全都在水下生长,称为沉水植物。因此,在发燕尾服药用植物生产时,要掌握各类药用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能,就是同一种类的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一样。

8.土壤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四、土壤

土壤是药用植物生和工发育的场所和基础。土壤是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肥力,因此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生长时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营养物质。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有机整体,固体部分是组成土壤的“骨架”。根据土壤黏性和砂性程度的不同,可将土壤分为黏土、砂土和壤土。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通常用pH值表示。简易测定方法是,将土壤适量水溶解成土壤溶液,用广泛石蕊试纸测定,再与比色板对照。凡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尝之有涩味;凡pH值小于7的为酸性土,尝之有酸味;pH值等于7的为中性土,不涩也不酸。大多数药用植物喜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性土壤中生长;但少数药用植物,如厚朴、栀子、肉桂等喜在酸性土中生长;枸杞、酸枣、甘草等则宜在碱性土中生长。

9.道地药材品质形成与环境条件关系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陇西白条党”、“陇西黄芪”“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

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

一是遗传基因层次。遗传基因层次是从物种的遗传变异与自然环境相关性的角度研究中药材的道地性。目前对于药用植物道地性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道地性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种观点是道地性受遗传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但遗传因素是主导。还有一种观点是道地性主要由生态环境决定。从生态学的角度讲,长期的环境演变与同时期的空间异质决定了物种遗传基因,因此从遗传基因与环境相关性的角度研究道地性是解释道地性的基础。

二是生态环境层次。生态环境层次研究道地药材的生境特点包括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群落环境。目前广泛开展了土壤环境与道地性的研究。张重义等专家曾比较了5个不同产区同一种质金银花的地质背景系统(GBS)及土壤理化状况,发现:金银花的道地性受GBS的制约,分布于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的中性或偏碱性的砂质土壤区。赵杨景等专家开展了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的综合研究,认为生态环境是

形成当归道地性的主导因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这一层次上往往忽视研究道地药材生长的群落环境。

植物生长的群落环境(包括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决定着物种的生存、多样性、演替、变异等方面。很多研究表明,同种人工栽培的药材比野生道地药材的质量低、易发生病虫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工栽培的药材往往是单种大面积栽培,忽视野生群落小环境及植物他感作用对药材道地性的影响。因此,研究道地药材生长的最适群落环境是道地药材与环境相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时应重视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气

候、土壤、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等)的调查研究。

三是种内多样性层次。“物种内质量变异有时大于种间差异”是现代道地论的核心思想。冯学锋等专家在分子水平上对黄芩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黄芩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83%,居群内变异占81.17%,种内差异远大于种间差异。

名解:

1生态因子、最小因子、环境因子、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总称。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p11

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就是最小因子定律

环境因子: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限制因子:

泛指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或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的生物或非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又称主导因子。

任何生物体总是同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每一因子都不是孤立地对生物体起作用,而是许多因子共同一起起作用。因此任何生物总是生活在多种生态因子交织成的复杂的网络之中。但是在任何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个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这时,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受这一因子的限制,这就是限制因子。例如,在干旱地区,水是限制因子;在寒冷地区,热是限制因子;在光能到达的海洋部分,矿物养分是限制因子等

2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p16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不同种的生物,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趋异适应与生态型。p17

一群亲缘关系相似的生物有机体,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为趋异适应。生物由于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称为生态型。(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3长日药用植物、短日药用植物

长日植物。日照必须大于某一临界日长(一般12~14 h以上),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例如红花、当归、牛蒡、萝卜、紫菀、木槿及除虫菊等。

短日植物。日照长度只有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一般12~14 h以下),或者暗期必须超过一定时数才开花的植物。例如紫苏、菊花、穿心莲、苍耳、大麻及龙胆等。

4生态位、生境

生态位。p18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包括三层意思:1。物种在特定生物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功能关系2。物种在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3。物种和群落中其他种群的关系

生态位原理。p19

生态位原理:竞争排斥,有限共存,长期共存,泛化与特化,

生境(habitat,Biotope 希腊语 bios = 生命 + topos = 地点)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为了避免混乱,识别生境的这两种用法是很重要的。

5需水临界期,最大需水期





乡村李大大


我们中药厂用量挺大的,一千五百种中药



正定囝哥


常见药用植物主要有兰科、豆科、五加科、毛茛科和伞形科等。下面列举几种说明一下。

第一、白芨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分布范围

白芨原产中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主要产自贵州西南部、陕西南部、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第二、甘草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

甘草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

地理分布

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

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朔州野生为主。人工种植甘草主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

三、人参

生长环境

人参多生长在具有1月平均温度-23-5℃,7月平均温度20-26℃的气候条件下,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一般生长在气候条件为年积温2000-3000℃,无霜期125-150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500-1000毫米的地方。人参喜冷凉湿润气候。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土壤要求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5.5-6.2为宜。

分布范围

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45度,东经117.5°-134°之间,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

总结,社会药用植物一直是个热门的方向。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种植药物主要是选对市场找准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因失地制宜,因地制宜。




A小武哥


1长久以来,我国依赖药用植物防治疾病。但随着人口激增、生境破坏,致使药用植物野生资源锐减、质量下降,缓解药用植物供需压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方面应用广泛。

我是河南的,就拿河南说吧。

2河南自然环境,

河南发展药用植物有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河南位列全国十大药市的三大药市及众多中小药市的建立,以及多处药用植物的集中地,说明了河南大力发展药用植物的生产有其优越条件;

3药用植物对生产环境要求有什么?

药用植物和所有的绿色植物一样,在其完成自身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获得必要的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药用植物因种类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时,必须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获得优质高产,产生经济效益。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料和生物因子等。







农民新见


我国中草药发展不上去,就是因为没有成熟制作中药的技术,要想发展中草药可以试用酒厂用的蒸锅,用智能控温控温的发展中药事业,因为我国有几千年的中药使用历史,适合发展中草药,把中药制作当成产业发展,让世界更多国家认识中药,从而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致富渠道


乡野真人


药用植物要看那种药植物,也的看市场需求大不大来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