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Dominattions


文物鉴定,自古有"眼学"之说,靠的是眼力。

文物鉴定是通过鉴定,准确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能分析出文物的形式和内涵,准确评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鉴定者一般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面说了,他退位后并没有搬离紫禁城,民国政府每月提供清皇室的开销。

1912年的时候,隆裕太后为他请来了众多名师学习文化。

1919年又向英国人庄士敦学习数学和外语,所以溥仪的知识还是很丰富的,底子也应该比较深厚,毕竟名师出高徒嘛。


1922年起,溥仪开始学习、研究古文字画知识。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家的古董比博物馆多多了,每天耳濡目染,鉴赏水平肯定突飞猛进。

解放后国家安排溥仪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就很好的说明溥仪在这一方面的造诣。

文物鉴赏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物鉴定做支撑。

就像你天天喝酒的人,假酒一进嘴就会知道。文物也是一样,看多了,眼力也就涨了,假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

鉴定: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时候,带走了大量文物,全是精品,说明他对文物的分辨能力是很强的,知道挑好的带。

据说有一次溥仪曾在国学大师王国维家做客,见王国维家有几个古董好像挺不错,就驻足细观,王国维在溥仪面前不断的说这几个东西如何好,正在口沫横飞之际,溥仪给了他一句:

你这几样东西,都是假的。

王国维不相信,问溥仪怎么看出来的,溥仪说:

“你这的东西,和我家里的不一样。”

这话说真霸气啊,除了溥仪,谁还有资格这样说呢?


王国维的姻亲罗振玉是当时古文物的权威,罗振玉常常为假文物做鉴定,自己还仿制造假敛财。

溥仪有一次对人说:

“他(罗振玉)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溥仪虽然有一定的文物鉴定能力,但是远远不及一些专业的专家。

罗:


“不要用你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所以,对溥仪的鉴赏水平也不要太过于抬高了。


刚日读史


不怕水平高,就怕路子野!

有个流传的故事:国学大师王国维喜欢金石收藏,而且在金石鉴定上颇有造诣,有次王国维买了一些古董。刚好溥仪来访,王国维就拿出来给溥仪看。溥仪看了几个,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是。王国维很纳闷,心里想:你也不懂古董鉴定,怎么就说是假的。

溥仪走了之后,王国维拿了古董去找专业人士鉴定。果然,溥仪说是真的就是真的,溥仪说是假的就是假的。

王国维对溥仪那是一个佩服,赶紧找溥仪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溥仪回答道:我~就~是~觉~的~和~我~家~里~的不一样!

和他家里的不一样!

你要记住,专家的鉴定讲的头头是道,很合乎逻辑,但是合乎逻辑不等于事实。

无独有偶,现在鉴宝很多,有一次一位女士拿着一幅齐白石的画来请专家们鉴定帮忙估价。专家们鉴定说:这画是假的,如果是真迹,那么这幅画至少价值5亿。女士说:你怎知道是假的。专家说:我们是专家,根据齐白石的现有作品风格看,这幅画肯定不是真的。

女士不服气,说:这画就是真的.

专家说:这画就是假的,错不了。

女士说:齐白石是我爷爷,他给我的画怎么是假的。

专家愣了,说:那这幅画就是真的。

女士说:为什么又说是真的。

专家说:因为你是齐白石的孙女。

这样的故事还有,发生在大师吴冠中身上:吴冠中说画不是自己画的不算,专家说是吴冠中画的就是吴冠中画的。

有个人买了一副吴冠中的画,买的时候是经过六名专家鉴定就是吴冠中的真品。这个人有次正好碰到吴冠中,就拿出来画给吴冠中看,说:吴先生,我买了您一幅画。吴冠中看了看说:我没画过这幅画,你上当了。买画的人愣了,于是找拍卖行。

拍卖行说,这不行,专家鉴定了是吴冠中的画。

买家说,吴冠中本人都说了不是他画的。

拍卖行:必须专家说不是才不是,需要专家鉴定。(言外之意就是吴冠中本人说了都不算)

当然最后闹得要打官司,专家们一看兜不住了,赶紧让拍卖行赶紧息事宁人。

所以,有时候专家们的逻辑听着似乎头头是道,但是要记住,只要是人都会犯错。再厉害的推测都抵不过亲身见证。


嘟嘟读读


听过一个传闻,就是当年一群专家,认为某一幅画,绝对是真品,只有个别几个说不是,然后僵持不下,后来有人去溥仪,溥仪只去看了一眼,就说是假的,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当年在宫里临摹的时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而这个画没有,肯定是假的,其实就算没有内地么应该她也会知道。



第一,耳濡目染。

皇宫是他家,家里摆设都是极品,字画古董如果是赝品,也是极少数,基本上睁开眼看见的古董都是真的,就跟咱们家自己的东西一样,把你家东西放到同样一堆东西里,就算一眼看不出来,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是不是你家的了。

第二,艺术修养。

清朝皇子比我们上学惨多了,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来学习,一年也没有暑假,寒假,就正儿八经的假期只有一天,除了有重大活动,你必须要每天学习,所以清朝皇帝,真没有昏庸的,大多是比较平庸而已,可以做个守成君主,所以溥仪的鉴赏能力比半路出家的专家要强。



就像作赝品的,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真品,哪个是山寨高仿,从小浸淫在里头,想不懂都难,至少比一般的专家高明多了。


琅琊小少爷


溥仪应该没有专门学习过文物的鉴定技术,但他整日看的都是真文物,猛地给他看一个假文物,他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溥仪曾在1922年将六大箱共计1200余件精品书画拿到宫外保存。1924年,他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为了维持他的奢华生活,他便时常从这批书画中拿出一些卖掉。比如: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北宋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南宋江参的《林峦积翠图》、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图》等。

听过一个传闻,就是当年一群专家,认为某一幅画,绝对是真品,只有个别几个说不是,然后僵持不下,后来有人去溥仪,溥仪只去看了一眼,就说是假的,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当年在宫里临摹的时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而这个画没有,肯定是假的,其实就算没有内地么应该她也会知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溥仪赏玩文物之多,一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现在很多文物鉴定专家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么多高质量的精品文物,只是按照业界总结的经验去鉴定,出现“打眼”的经历再正常不过了。

而溥仪一出生就活在文物窝子里,手里随便拿个玩意儿,说不准都价值连城。这是一种经过耳濡目染之后而历练出的灵性,是任何文物鉴定的理论和经验都无法替代的。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一个烟鬼,闻一下烟丝,就知道烟的真假。一个酒鬼,不用品尝,闻一下酒气,就知道酒的真假。同理,溥仪做为满清最后一个皇帝,打小生活于皇宫,饮食起居的环境都是最高级,文物的鉴定水平,他不用刻意学,一眼看过去就知道真假。



北京的收藏家,也是观复博物馆的馆长马未都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马未都的一个同行前辈李某在清末民初时,拿着一个他眼中的极品瓷器,准备去找高人作鉴定。

当李某路过一个地摊时,发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让他大吃一惊,因为她是溥仪的妹妹。原来冯玉祥攻占北京,清廷退位后,溥仪的几个妹妹流落民间,而他的这个妹妹竟然沦落到要摆地摊为生。

李某觉得这个女人既然是溥仪的妹妹,对文物鉴赏水平一定很高。于是呈上瓷器,请求她作个鉴定,哪知溥仪的妹妹对瓷器看了一眼之后,就还给李某,懒得再看了。



李某好奇地说,我觉得这瓷器应该是个极品呀,你怎么看了一眼就不看了,难道我这瓷器是个赝品,不值得你鉴定?

溥仪的妹妹则淡淡地说,你这瓷器不是赝品,在民间也许是极品,但若与当年皇宫里面的瓷器相比,它简直就是灰(灰在彼时指不干净、无价值的东西,相当于现代的垃圾。)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看出,溥仪的妹妹,早已对文物等奇珍异宝习以为常,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子丑寅卯。这个故事也侧面说明,溥仪长期居住于皇宫,他对文物的鉴定水平自然不在他的妹妹之下。



早年在收藏界也盛传过这么一个故事,但不知道它是否属实。故事说收藏家得到一幅古时某名家画作,经他的求证与鉴定,认为它是这位名家的真迹。

溥仪有一次在他家作客,这收藏家便拿出来与他一起欣赏。溥仪见罢,大笑说,这画作是赝品。收藏家不服,说他经验丰富,多方查证,它绝对不是赝品。溥仪便叹气说,这幅画作的真迹在当年宫廷里,我亲自临摹过,而且不小心在真迹上滴落过一滴墨水。眼前的这画没有那滴墨水,然后溥仪再从真迹的角度一一给这收藏家分析,这收藏家最后心服口服。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可信程度很高,因为溥仪的经历确实不凡,他后来的生活沉浮坎坷,没有必要去对收藏家说谎。

总而言之,溥仪浸润在一个“高级”的世界久了,对里面的一切早已耳濡目染,浸沉已久,就像一个酒鬼喝过不同的酒,再加上时间的沉累积,酒的年份、质量、产地,他能立马得知,溥仪对文物的鉴定水平,亦然。


我就是竹韵


说一个不能断定真假的故事吧,话说王国维有一次收购了一些文物,就请溥仪来欣赏一下。结果溥仪一看,就把其中的几件指了出来,说你这些可能是假的。

王国维本身就是国学大师,金石上的造诣还是有一些的,说他买了这么多假货,那也不太现实,面子也挂不住。王国维就问为什么啊,你有什么根据啊,结果溥仪就说我也没啥根据,就是觉得你这东西吧,跟我家里的不一样。

不一样……跟家里的不一样……

可以想像王国师的心中有一万只表在奔跑。

再说一个溥仪的段子吧,有一回溥仪到故宫里,这一回要买票了,别管这宅子以前就是你家,现在属于人民,就得买票。

进去后,到了光绪的房间,发现里面有一张照片,上面写着光绪之照。

溥仪就说,你这个照片不是光绪皇帝啊。

工作人员也不认识前房东啊,就觉得这人谁啊,穿着蓝昵子中山装,好像普通人民群众,怎么跑到故宫来指导我们工作了,就说,这是专家给的照片,错不了,你就别瞎操心了。

溥仪挺生气的,说专家给的也错了啊。当时就吵起来了,陪溥仪去的有前国民党军政大员杜聿明,杜聿明说别争了,把专家请出来问一问不就知道了。

专家来了。溥仪就说你这照片放错了,这照片是醇亲王载沣。

专家特不高兴,谁啊,把我叫出来,还指点我,就说道:难道我连醇亲王都认识?我会搞错?

溥仪答,你搞没搞错,认不认识我不知道,但我肯定认识,那是我爹,我爹就是醇亲王载沣……

上面是笑话啦,但到底高不高谁也不知道,因为人家的路子太野,寻常人搞不清楚。


脑洞历史观


溥仪应该没有专门学习过文物的鉴定技术,但他整日看的都是真文物,猛地给他看一个假文物,他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溥仪曾在1922年将六大箱共计1200余件精品书画拿到宫外保存。1924年,他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为了维持他的奢华生活,他便时常从这批书画中拿出一些卖掉。比如: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北宋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南宋江参的《林峦积翠图》、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图》等。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溥仪赏玩文物之多,一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现在很多文物鉴定专家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么多高质量的精品文物,只是按照业界总结的经验去鉴定,出现“打眼”的经历再正常不过了。

而溥仪一出生就活在文物窝子里,手里随便拿个玩意儿,说不准都价值连城。这是一种经过耳濡目染之后而历练出的灵性,是任何文物鉴定的理论和经验都无法替代的。


达摩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题主麻烦您把那吗字给去了好吗?这还整个疑问句,啥叫手熟知道不?举个例子咱普通老百姓,整张毛毛钱,啥水银线,啥凹面,啥紫外线整老半天才能给出答案,是真的还是假的。可这张毛毛钱落银行柜台上,营业员扫一眼,她就知道这是真的假的。

为嘛呀?没的办法天天和这东西打交道,忒熟悉,再不济放手里点点,假的直接就从一堆半头砖中给你飞出来,自己个琢磨是咋回事。

这要是飞的多了,直接一双银手镯戴上,到班房里呆上一段时间,让人问问你到底咋回事。

好了,这扯的有点远了,咱回到正题上来。

正题

老梁就问大家伙一个问题。知道溥仪的家在那吗?答对了,现在那故宫博物院就是他的家。那是啥地方,满清那会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

满清十二个皇帝,有十个都蹲在这里生老病死。这些个皇帝丑的,俊的,扣的,肥的啥模样都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收集天下古董。

啥字画,陶瓷片子,带着土腥味锈迹斑驳的铜疙瘩等等,您就说吧,啥没有?最出名的就是盖章狂魔乾隆这二世主,好好的字画,到他手里瞅着喜欢,您赞一个过过嘴瘾就得了,可这货瞅完了不得劲,拿那大戳子给您戳一个。

你戳一个就得了,可这货咔咔咔,十几二十几个都是小意思。就拿王羲之的《中秋贴》说事,乾隆实在是太喜欢了,这顿咔咔咔,八十多个章这就怼上去了,还每个章都不一样,大的,小的,圆的,扁的。

哎呦!我去,人家拢共才三十个字,您这章就戳了八十多个,这得把玩多长时间。

咱瞅瞅溥仪,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就退了位,您说他平时拿啥消遣,就剩下这些个瓶瓶罐罐,纸皮子。

一件东西摸手里头,那有个褶子,那有个点子,时间久了的闻闻会有什么味,门清的很!

咱就说那所谓的专家,他一辈子能有人家溥仪十几年过手的东西多?把他那打眼了东西加起来都没有人家过手的多,咋比!

溥仪说这东西是假的,没有人敢跑前边说这是真的!

老梁给大家伙举例子。

王国维?大家伙知道不一代大学者国学大师,没事的时候,也喜欢整几件古董来陶冶一下情操。这有一天那,他就把溥仪请到自己的府上,俩人聊的挺开心。

期间王国维就把自己整的古董拿了出来,就想着一起瞅瞅乐呵乐呵。文人乐呵乐呵和咱这糙汉子不一样,像老梁想乐呵乐呵就蹲大街上一边撸串,一边整瓶啤酒,独乐,众乐都可以。

人家境界不一样,拿着古董出来,一同欣赏就感觉很开心。

溥仪这一眼瞅下去,直吧嗒嘴。

“啥意思?”王国维一脑门子的疑问。

“俺觉的吧,你这几个物件里头有假的!”

王国维拿着放大镜瞅了老半天,愣是没有瞅出来:“你说说是那几件?”

溥仪就指了几件出来。

事后,王国维咋琢磨都不甘心,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个花心血淘回来的,咋就有假的呢?

“不行!得找人鉴定一下!”

得,这一鉴定,果然指出的那几件都是假,其他全是真品,分毫不差!绝了!

老梁再给大家伙举个例子。

这事和罗振玉有关,这人也算是一代大家,可这人人品不咋地!听老梁扯扯他的事,打个底,接着往下聊的时候,就能了解溥仪的能力。

当年有一个姓丘的收藏大家,聘请这罗振玉到家里教书。这赶巧了,第三年的时候,这东家就去世了。

而罗振玉跑到人家女儿面前,一副悲痛的样子说:“东家节哀。这一年的束脩(学费)就算了。”

女东家认为这罗振玉是个挺好的人,这掰扯掰扯着,罗振玉又说了:“我这人比较喜欢书,要不就从老东家留下的那些个旧书字画中,挑几件出来就成了。”

女东家实在是劝说不过,这就同意了。好吗!这罗振玉进了藏书楼,用筐装了好几筐的纪念品出来。这就是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可算是满载而归啊!

那以后更是成了造假大师,你比如拿那真品字画空白的边边角角拆下来,自己个弄几个字上去,这就当古董的卖。

和小日本搭上关系后,小鬼子拿那无名字画,花三个现大洋,他这就给这字画盖一个“罗振玉鉴定”的戳子,而小鬼子拿着东西出去再骗人。

这种事,这货做的那叫个多。咱在转到题主的事来说事。

当年他追随溥仪跑到满洲做了汉奸之后,这货又想着故计重演一回,拿着一些个破石头就跑到溥仪哪里,说是要献玉。

溥仪也就是应付一下而已,他可知道罗振玉是个啥底色。

结果罗振玉以为溥仪不识货,这就说:“您瞅着高兴,要不就把这些玉您留着,您赏我几件书画就成!”

当时溥仪的大脸蛋子呱嗒一下就掉了下来:“那个谁谁,把俺那天下第一白整过来,让他瞅瞅!”

得,这天下第一白一整出来,罗振玉那几个破石头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罗振玉老老实实的把自己个的破石头踹兜里整回去了。

事后溥仪说:“什么玩意,都是些假东西,普通玉石放热豆油里熬一熬,变了色,这就当汉白玉的玩,你以为我真傻?”

造假文物大师这就在溥仪跟前栽了跟头。

还有一件趣事,老梁在这里再和大家伙掰扯掰扯。

当年溥仪花钱进了自己个家——故宫。随着人流东瞧瞧西看看的这就回忆一下童年的快乐。

这一家伙就走到了一个小房子边上。

导游:“这是当年溥仪住过的地……”

溥仪一听,挺来劲的,竖起耳朵就听。

“大家伙看看,这大瓶子,那口多大,这就是一花瓶,老贵了,当年溥仪把那花往这瓶子里插……”

一听这话溥仪直摇脑袋:“这不是花瓶!”

“咋就不是花瓶?这都是专家验证过的!”导游不乐意了,心说你这老头子咋就捣乱呢?

“这就是一夜壶!”溥仪自顾自的接着说。

“夜壶你以为我没有见过,这位老同志别瞎捣蛋好吗?”

“不是,这真是夜壶!我就是那溥仪!”

“胡说八道!”导游那个气啊!

旁边有一专家和溥仪打过几回交道,知道是溥仪:“真是夜壶?”

“我骗你干啥?真是夜壶,本来它的确是个花瓶,但当年我贪玩,就一直把这东西当夜壶的用!”溥仪一本正经的说道。

“啊!那您给大家伙介绍介绍呗!”专家一脑门子的汗珠子。

得,导游闲下来了,溥仪抄家伙就上岗了给一帮子老百姓当起了导游。

这事挺有趣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文物鉴赏其实一个书看积累知识,一个就是看大量的实物,真东西看多了,碰到假的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就像喝茶,你的口粮茶就是三百一斤的茉莉香片,有一天走进茶叶店,你要三百一斤的香片,伙计认为你不懂,给你拿来三百一吨的冒充,喝一小口就能喝出假来。


溥仪从小在宫里,那些宝贝都是看惯了的,对很多和皇宫里有关的东西的真假,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方民国时候他去逛故宫,发现故宫里挂的光绪皇帝的像有问题,喊来工作人员说:您这挂的不对。


工作人员说:我们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就是如假包换的光绪皇帝。


溥仪说:你把专家叫来,我和他交流交流。


专家来了,怒气冲冲的问溥仪:你质疑我的眼光啊,你要知道我是这方面的专家,我的鉴定就是板上钉钉的真实,我说这人是光绪他就是光绪。你个老百姓瞎质疑个啥,你知道我多忙吗?我刚考完博士,现在收到博士后的入学通知,我很忙的。


溥仪说:博士啊,我知道您很忙,但是我就跟你交流一下照片上这人真的不是光绪皇帝,这次你真的错了。


专家说:你知道1+1=2吗?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我怎么能错,我怎么会错,我是专家,我是博士呢。


溥仪说:您真的错了,上面这人不是光绪,这人是我亲爹摄政王载沣。


这时候杨振宁的老丈人杜聿明听到消息,匆匆赶来,和专家轻声说了溥仪的身份,这时候专家才认怂,承认自己真的错了。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故事,专家已经证实了,假的。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溥仪其实还是有眼光的,毕竟论文物过眼的数量,溥仪应该是冠绝当时的。


清朝文物在乾隆和嘉庆时期就已经完成了鉴定工作,并且编了好几本书

《石渠宝笈》、《宝笈续编》、《宝笈三遍》、《天禄琳琅书目》、《书目后编》、《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等。


这些书大约溥仪也是看熟了的,后来被赶出故宫时,他也是按照这些老祖宗的鉴定结果把宝物偷偷带出宫里的。


还有一个比上面更假的故事,也说明溥仪鉴定文物是有一定眼光的,那就是溥仪和王国维的故事。


说有一次溥仪去王国维家做客,王国维向这位逊位皇帝展示自己收藏的宝贝,溥仪看的直皱眉头。


王国维还问,您觉得这些宝贝怎么样?


溥仪说,我觉得你这些东西真的不多。


王国维说:怎么会呢,我看了半天觉得每一个都很真啊。


溥仪说:我也不懂你们鉴赏那套东西,我只是感觉和我家里的(故宫)不一样。


和我家不一样的文物就是假的多霸气啊,不过这故事中溥仪和王国维的时间线对不上,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后就在日本使馆和了天津生活,而且当时他惶惶不可终日,不太有心情去王国维府上做客。


不过这个段子也说明了对于文物,溥仪因为看真的看得多,所以眼光很好。

===================



薛白袍


解放前,中国哪里文物最多,答案肯定是故宫无疑。而故宫正是溥仪的家,所以普通人终生难得一见的宝物,在溥仪这儿,恰是稀松平常。

故宫的文物曾遭遇两次重大流逝,一次是1860 年英法攻占圆明园时,而另一次文物流失,与溥仪有关。

建福宫大火后,在国人的一片谴责声中,溥仪搬出紫禁城便已注定早晚的事了。

料想到这种结局的溥仪,便开始转移文物,毕竟离开紫禁城后,自己还要生活啊。

身为逊位皇帝,溥仪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外带文物,那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溥仪想到了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法子:让来陪读的弟弟溥杰帮着转移。

于是乎,每日下学后,太监都会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

抗战胜利后,有1000多件国宝流入市场啊,这些流入市场的国宝中,有1200多件全是故宫来的,这些,便全是当时溥仪从宫中带走的国宝。

如此背景下, 毕生和文物相伴的溥仪,其对文物的鉴赏能力能不强吗?

至于溥仪对文物鉴赏能力到底有多强就不得而知了,因为鉴赏文物这个东西,它不仅需要眼光,还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的鉴赏,所以,要全面评价还得结合溥仪的文化水平和鉴赏力来判断。

但单从“眼光”上来说,溥仪在文物鉴赏上的能力,应该是无人能及的。

坊间流传:溥仪的老师、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个文物收藏爱好者,有一次,他重金收购了一些文物,得意洋洋之际,他便请来溥仪一同欣赏。

可没想,溥仪只看了几眼,便指着王国维的其中两幅字画说:这,可能是假的。

王国维一听大惊,忙问为什么。溥仪不紧不慢地说:噢,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些跟我在家里看的不一样呢。

王国维当下脸色就变了,后来经查证后,这两幅字画果然是赝品。

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的溥仪鉴赏文物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虽然可信度不大,但故事本身却很能说明问题。


溥仪特赦后,曾和一起接受改造的几个友人一起参观了故宫,也就是自己曾经的家。

相传,那天,溥仪曾和专家发生了争执,理由是溥仪认为挂出来的一幅文物都是赝品。专家不服气就问他:你凭什么说它是假的啊?

溥仪看了看专家说出了实情:这幅画的真品,我在一次临摹时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汁在上面,这幅没有,就绝对是假的。

这些坊间传闻虽不可全信,但也并非完全无中生有。作为曾经的大清皇帝,溥仪在文物鉴赏上绝对是有相当鉴赏力的。尤其,在清宫文物、溥仪亲属、大臣、朋友相关的资料和照片等方面,溥仪是拥有着常人和普通专家不及的过人鉴别力的。

如此说来,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让溥仪做文史馆馆员,还真真是“人尽其才”啊。

话说,当年,溥仪带出皇宫的文物流落市场后,为了避免这些国宝外流,很多爱国收藏家们纷纷出手了。

当时的那幅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便是被张伯驹变卖家产买下的,后来,他还将这些重金买来的文物全部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张伯驹

今天,世人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大部分国宝,如《平复帖》、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贴》等,便都是张伯驹先生耗尽一生家产换来的。

说来,溥仪在文物上,对国家是有亏欠的。但毕竟,溥仪也经受了牢狱之灾和改造,也算是将前半生罪孽清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