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到底是省出來的還是賺出來的?別再聽毒雞湯了

一、倖存者偏差

舉個非常形象的例子:比如說有1萬個人面前都有一扇門,生門和死門,每一次選擇都有50%的人選擇了死門,但是存活人總能進入下一個關卡,直到最後1萬個人中剩下了這一個幸運兒,他留下一句話,只要勇往直前就能取得勝利!

從這個例子中就能感覺到,1萬人都是勇往直前,同時大部分都都命喪黃泉了!但是死人不會開口反駁,所以成功者必定有人追隨,而且他也擁有事實的依據來支撐他的理論。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這些極少數的人被放大化,讓你覺得觸手可及,在不瞭解數據背後的情況下,成功的概率好像很高,事實是很殘忍的。

錢到底是省出來的還是賺出來的?別再聽毒雞湯了


招商銀行聯手貝恩公司以“迴歸本源”為主題發佈了《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這是招行自2009年首開中國私人財富市場研究先河以來第6次發佈系列報告;報告中幾個重要的數據:

截止2018年底,中國擁有1000萬以上可投資資產(自住房不算)的人群,已達197萬人。

2018年中國人口規模約為13.9億人,按此計算,該占人口比例不到全國人口的千分之(0.14%)他們的可投資資產總量則高達61萬億人民幣,而2018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量是190萬億,佔比約32.1%。

數據顯示,超過11億人從來沒有出過國,超過10億人從來沒有坐過飛機;在全國社會平均工資最高的上海,官方公佈的平均工資數是7832元(稅前)。

錢到底是省出來的還是賺出來的?別再聽毒雞湯了

看到這個數據後是不是覺得自己身邊沒有千萬富豪很正常,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普通人才是社會的主流,像創業失敗才是正常,而成功都是經歷過無數個失敗堆積起來的。

二、錢到底是賺出來的還是省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錢真的是省出來的,小到個人,大到公司,都會有成本的控制,而壓縮成本的根本就在於省錢;在我接觸所有的生意中,在應酬方面做到大氣,而在生意中可以算到分的人佔大多數!

父母節省的孩子會大手大腳,父母慢性子孩子會急性子;社會規律總是讓不同的人能經歷同樣的事情,感受大相徑庭。

錢到底是省出來的還是賺出來的?別再聽毒雞湯了


我認識倆個同學,A同學和B同學,A同學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上班,每月有3000快,B同學去了國企每月有2500快的收入;A同學每月固定開銷,精打細算,總有結餘將錢打給母親,B同學沒有計劃始終月光族,還欠了信用卡。A同學和B同學都有一個創業夢,A同學想著攢到錢了去創業,而B同學辭職去了大城市,拿到了高薪。5年過去了,A同學在老家買了車買了房還有存款準備結婚,而B同學在大城市租著房子還著貸款。

錢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通,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大學並沒有教我們如何理財;而通過事實證明,財富的積累都是通過點滴,而非賺快錢,花大錢!

三、聰明並非好事,年少得志難得善終

錢到底是省出來的還是賺出來的?別再聽毒雞湯了

我聽聞一個40歲的企業家說自己身邊年少成功的人最後都在栽了,而且沒再起來,成本並非越早越好,見過的事情,經歷的故事太少,抗風險能力太低,可能大風把你吹到了天上,但是風變小了你就掉下來了,還在飛著的那些人,不是造了飛機就是減輕了自己的體重。

聰明的人往往沒有恆心和毅力,總去追求所謂的竅門,並非萬事都有竅門,而磨刀不費砍柴工也是在恰到好處才是正確的選擇,如果說一把破刀,費了勁去磨好了再去砍樹,而直接砍樹的人已經砍完帶回家了,這磨刀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