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和《明朝那些事儿》中严世蕃的形象截然相反,哪一个更真实?

木剑温不胜


实际上,《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严世蕃更加符合历史上的形象,而《大明王朝1566》则是因为戏剧的需要,而选择了另一幅面孔来饰演这个角色。

从长相上来说,严世蕃肥头大耳,还是一个独眼龙。这个和剧中的形象就相距甚远了。

而从聪敏的角度来说,可以这么说,严嵩能够在朝中屹立不倒,一大半的功劳是来自他的这个聪明绝顶的儿子。严世蕃聪明,且情商很高,非常懂得揣摩别人的心思,要知道著名的宰相夏言就是被严世蕃利用了其正直且心软的要害,而彻底扳倒的。

另一个方面,嘉靖皇帝因为酷爱修道,因此特别擅长写青词,是一个注明的青词皇帝,也是一个很好地诗人皇帝。郭德纲经常用的那首定场诗:大将生来胆气豪,腰缠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就是嘉靖皇帝写作。

因而,自命清高的嘉靖皇帝,对于众臣尤其是内阁无论从发布旨意还是一般问话等等,都喜欢带着青词来问。青词是这种黄老道家的词汇,比较晦涩难懂,你不了解皇帝,一般人都会误解他的意思。然而,严世蕃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他特别懂皇帝,也特别会写青词。因为,严嵩很多青词,都是严世蕃代写的。且每一次都能让嘉靖十分满意。

但是在戏剧里面,青词的成分被大大削减了,而严世蕃则被描写为冲动的办事不容严嵩老练也不懂皇帝心思的人。这个就又于历史大相径庭了。

总体说来,《大明王朝1566》不过是艺术加工出来的作品而已,加入了很多杜撰的东西在里面。相比较《明朝那些事》,单从历史角度来说,确实不是十分的严谨。


房房小建


《大明王朝1566》的确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好剧,我已看过3遍。虽说瑕不掩瑜,但剧中对严世蕃的人物刻画是错误的!

严嵩在朝居高位凡20余年,是因为其深得嘉靖宠幸,尤其严嵩写得一手好青词,使得嘉靖更加喜欢。但人都有老的时候,人一老便各方面能力都会下降,严嵩入阁时已经63岁了,到后期各方面都显得不济了。再加上同样写得一手好青词又与其政见不同的徐阶入阁,后担任内阁次辅,对严嵩压力就更大了!严嵩所写青词明显不入嘉靖法眼,有逐渐冷落严嵩的趋势。故此,严嵩的青词后来都是严世蕃代写,恩宠才在嘉靖这里有所挽回,这是其一。其二,嘉靖故作高深,与大臣奏对时经常会说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词句,让大臣去猜,严嵩每每无法体察圣心,猜不着谜底!只能问儿子严世蕃,而严世蕃却每次都能猜中圣意,再由严嵩奏对,使龙颜欢悦。其三,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严世蕃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严氏集团幕后策划和具体实施者几乎都是严世蕃,严嵩的得力干将鄢茂卿等人都以小阁老的意志为意志,都认为这就是老阁老的意思。其四,真实的严世蕃长得“短项肥体”,且有一目失明。而电视剧里的严世蕃确实身材匀称,双目炯炯,颇有些美男子的古风!形象上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徐阶、高拱等人搬到严嵩时,就是先抽掉严氏集团主心骨严世蕃,以通倭的罪名扳倒严世蕃,从而扳倒把持朝政20余年的严嵩,打垮了整个严氏集团。

由此可见,严世蕃绝不是《大明王朝》里所描写的那种心无城府,只会咆哮吼叫的草包!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心机极深,喜怒不语言表的人。即使是最后身陷囹圄,他也在做最后挣扎,想打通关节,将他罪名定为“贪污受贿”!他知道一旦定其罪为“贪污受贿”,以嘉靖的刚愎自用,自认为聪明超过所有臣子的性格,严世蕃很可能逃过一劫,甚至只是训斥而已,连父子俩的官爵都不会被革!可惜他这次遇到的对手是一个城府更深,为了扳倒严家而蛰伏多年的徐阶!

顺便说一句,《大明王朝》里对赵贞吉的人物刻画也是错误的。赵贞吉尽力王事,护佑一方百姓,所执政处,官声很是不错。但在剧中,赵贞吉被描写成只会保全自己,一味打压海瑞,而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之辈!这是有谬误的!






弄伐里奇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和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来说都不能算是史学资料,都有很多的艺术和娱乐成分在内!相对而言,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更贴近史实,所以对人物的刻画更能接近历史一点!我们就从从以下两点来对比以下两者对历史人物严世藩的不同刻画,然后对比史料记载,得出答案!


1. 外貌:《明朝那些事儿》说严世藩长得很有特点——肥头大耳,还瞎了一只眼睛,可以说是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而大明王朝1566里就不用说了,严世藩是我们“敬爱”的高育良书记扮演的,用仪表堂堂来形容绝对的不过分!但《明史》记载,严世藩,短项肥体,眇(miao三声)一目。所以说在人物形象上,《明朝那些事儿》对严世藩的刻画更接近史实!

2. 能力:《明朝那些事儿》里严世藩虽然不是由正常的科举入仕,但是却对其父在官场的斗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可以帮助严嵩写出嘉靖皇帝喜欢的青词,而且在严嵩斗倒自己的上级夏言时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藩则颇有官二代的习气,没看到其对严党组织的任何贡献,反而频繁出昏招,以致老严数次责骂小严给他“招风惹雨”,可以说是相当无能的一个人。史料记载严世藩,狡黠机智,博闻强记,熟悉典章制度,畅晓经济时务,而且精力旺盛,能任繁剧。尤其善于揣摩皇上的好恶喜怒。这样的人如果能好好当官,一定是个治世能臣,可惜走了弯路。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是《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严世藩更贴近史实。



综上所述,小说《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严世藩更加贴近史实。也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留言指正。


阐史的葫芦娃


《大明王朝1566》沉寂十几年后突然翻红,其中,严世蕃虽然是反面角色,但个性十足。电视剧中的严世蕃,嚣张拨扈,大臣在他面前一毛不值。严世蕃性格暴躁、处事鲁莽,一直在不断的闯祸,而他的全能老爹严嵩则一直给儿子擦屁股。

嘉靖皇帝可不是等闲人,深居二十载,却能牢牢掌握权力。嘉靖何尝不知道严嵩是什么人,但严老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能替自己背背黑锅,自己干干净净垂名青史。这样的贴心大臣,换了哪个皇帝不喜欢?而严世蕃呢,嚣张至极,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靠山是嘉靖,时时刻刻想让嘉靖替严氏父子背黑锅,这不是粪耙子摇头——找死(屎)吗?

而历史上的严世蕃,其实精于权谋,深沉老辣。严嵩老迈无用,严党真正的领袖是严世蕃。严嵩讨嘉靖欢心的青词,此时也糊涂到写不出来了,那都是严世蕃代写的。政治上精准判断,设下阴毒圈套,打击一个个政敌,这些都是出自严世蕃的大手笔。严家父子能走到这一步,没有严世蕃是不可能的。严世蕃是嚣张,但也要看对谁,不是电视剧“咆哮帝”那样的人物。在真正的官场上,如果都是这种性格,那是混不下去的。同时期还有一个类似电视剧中严世蕃的人物,在电视剧也是重要人物,就是高拱。高拱就是个火爆脾气,结果呢,最后被张居正拱的没了脾气。

从这点来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基本上忠于历史。《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嚣张却不鲁莽,狠毒却更加深沉的严世蕃,才是更接近于历史人物的原型。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明朝那些事儿》是大体按照明实录展开写的,总体上来说,书中除了作者当年明月自己的理解的部分,其他记述还是比较符合历史资料的。这本书的严世蕃,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比较丑,身体还有缺陷,独眼龙。但这不是作者随意描写的,因为明史资料就是这么记载的。

真实的严世蕃刚柔兼备,非常聪明。他的父亲严嵩能当二十年内阁首辅,把自视甚高的嘉靖皇帝伺候的很满意,功劳主要来自严世蕃。嘉靖皇帝四十不惑,此后嘉靖皇帝不想管的太具体,保命要紧,国家大事多信任内阁首辅严嵩,由严嵩去操办。


但是,替嘉靖皇帝跑腿、出主意是要能力和本事的,严嵩已经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但是儿子严世蕃是个奇才,严世蕃实际上是严嵩的主心骨和最得力的助手。没有严世蕃,就没有严嵩长期的执政地位。

可以说,大多数主意都是严世蕃出的。严世蕃提出的处理意见,绝大多数能符合嘉靖皇帝的意图,严世蕃的本事就是能把嘉靖皇帝的心思猜测的八九不离十,甚至是切中要害。严世蕃是严嵩的操盘手。

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大部分偏离史实的演绎过的历史剧,这部电视剧除了人名大部分是真的之外,在剧情上大部分都不是事实。这部电视剧把严嵩塑造的老谋深算,技高一筹,把严世蕃塑造成一个纨绔子弟形象,脾气暴躁,毫无城府,这是不对的。与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真实的严世蕃是被嘉靖皇帝捏造通倭寇的大罪处死的。聪明人往往不懂得明哲保身。不过嘉靖皇帝没有处死严嵩,而是让严嵩回到了老家。


坐看东南了


《大明王朝1566》与《明朝那些事》中严世蕃肯定不同的,按史实来讲,《明朝那些事》中的严世蕃更真实。

历史上的严世蕃是个绝顶聪明的独眼龙,就他绝顶聪明并不夸张。嘉靖皇帝是个喜欢打哑迷的人,这在小说与电视剧中都有体现,而严世蕃就是能破解哑迷的人。从皇帝一个字就能想出皇帝在想什么,还能顺着皇帝所想写出一篇文章,而且准确率很高,你说这人聪明不。用现在的话讲,他就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严世藩完全就是严党的智囊,这方面他父亲严嵩是不如他的。

而大明王朝中的严世蕃却是个坑爹货,十足的蠢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连严嵩都看不上。

但有一点电视剧与小说中是相同的——严世蕃很好色。电视剧第一集就说严世藩刚取了第九房姨太。而小说中说严世蕃老娘去世他都没消停,别人死了老娘都要守孝,他倒好一直在战斗,根本停不下来,这最后也成了他被杀头的罪状。

在好色这一点上要表扬一下严嵩,严嵩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这个个对婚姻是很忠诚的,严嵩只娶了一个老婆,而且就生了严世蕃这么一个儿子。


路边社影视


只要是电视剧,永远都会塑造出一个鲜明的形象,要么脱离现实但精彩纷呈、要么基于现实而超越现实,《大明1566》则是第一种

而明月的《那些事儿》,虽然不是电视剧,虽然是一本小说,虽然夹杂个人感情色彩,但却给人一种基于现实升华到人性的高度,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好书,因为正史的记载虽然更为客观公正,却忽略了人性

故而,我认为《那些事儿》对于严世蕃的塑造,是非常精彩且到位的,并且几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严世蕃——阴险狡诈、聪明绝顶


天下第一幕僚的称号,他是配得上的,只是后来张居正超越了他而已

作为严嵩的独子,严世蕃不仅继承了老爹的贪腐水平,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是当朝首辅、一个是尚宝司少卿兼工部左侍郎;正所谓一个掌握大权,一个掌握财权(少卿是管人事、侍郎管工程,算是最肥的差事),严家还能有不好?

不同于败家富二代,严世蕃是个狠角色,他善于察言观色、又非常精通心理学,面对嘉靖这样难伺候的主儿,严世蕃几乎可以摸透他在想什么。可以这么说,严嵩在面对嘉靖的时候,曾数次出现信任危机,愣是靠着严世蕃的聪明数度挽回;甚至说严嵩的老上司,清正廉明的夏言,严世蕃也搞得定,这是何等水平?

嘉靖喜欢靑词(类似周易,一般人看不懂),严嵩是写不出来的,靠儿子代笔;嘉靖有事儿咨询老严,但给的是字谜,严嵩猜不出,也全靠儿子想法;总之,如果没有严世蕃,严嵩或许早就倒台了,多亏了这个天才幕僚,他才得以十几年屹立不倒

以上是《那些事儿》对于严世蕃的描述,似乎和《大明1566》中那个纨绔子弟模样、昏招迭出官二代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通过史料,我们会发现,《那些事儿》的描述,是很精准的

没有基因鉴定的那个年代,严嵩不知道有没有怀疑过...

严世蕃的真实造型,和影视剧中真的相去甚远;先不说长得帅不帅了,连眼都少一个,标准的独眼龙,每天还得拿个黑布给遮住,但从这一点来看,想象一下画面就很美!

再看体型,不得不说《大明1566》中严世蕃的造型是真的帅,坏坏的帅、痞痞的帅,总之一个字儿——就是帅!但是历史上真实的严世蕃,不仅没有大长腿,还是个胖子

我想,此时此刻老严的心情,是很沉痛的,毕竟作为又高又瘦,眉目疏疏的麻杆型欧巴,却有个短项肥体的胖儿子,不得不说这个基因突变的有点过分了吭。每当父子二人四目相对的时候,这爷俩的心里是不是会有一丝疑问掠过脑海呢?

除了形态上的大相径庭,为人处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严嵩年轻的时候是个正儿八经的愤青、上进青年,只是被生活改变、被环境改变而已;但严世蕃就不一样了,他跳过了他爹地的成长期,直接变成完全体,而且还秒杀他爹好几条街

单凭相貌上,《大明1566》就已经输了,在人物刻画上,那更是和历史一点都不沾边了,别说给老严添麻烦了,这个儿子可是老严的第一军师;要知道在严世蕃流放的日子里,严嵩被嘉靖骂的是狗血淋头,就是因为少了这个儿子的帮助!

能力卓越、阴险狠毒的严世蕃,就那么完美无暇吗?

通过以上的对比,关于严世蕃的刻画上,《大明1566》几乎完败,但凡事总会有转折,毕竟作为一部口碑还不粗的电视剧,他的火爆必然有他的道理,绝对不是胡编乱造

比如说,对于严世蕃玩世不恭的性格刻画以及他聪明自负的形象描写,都是跟他本人十分相似的。据悉,严世蕃就是西门庆的原型,这个货虽然长得丑,还瞎了一只眼,但却十分风流,和他那个只有一个老婆的爹是截然不同。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他对于自己能力的绝对自负,导致了他丢掉性命,并最终让严家失势

作为严党的对立面,徐阶和张居正这对师徒,经历了多年的隐忍后经验大增,技能也点满了,于是乎借着机会向严氏父子挑战,自以为天下无敌的严世蕃,却偏偏自信的认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可就是一个小小的漏洞,却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紧接着,严嵩也失势落马,两年后悲惨的死在家乡(无依无靠,乞讨度日)

在这方面的展现上,《大明1566》和《那些事儿》算是打了个平手,而由于电视剧的形象展示更为形象,勉强算是略胜一丢丢吧!

其实,《大明1566》中,严世蕃并不是作为主角儿的身份出现的,无论是对于其形象的刻画还是历史层面的考究,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而《那些事儿》就不一样了,作为一部长达7卷的书籍,虽然带有小说的色彩,但大部分还是基于史料写就的,两者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关于严世蕃本人,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毕竟作为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奸臣之子,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上阵父子兵的程度,甚至说要比他父亲更加优秀,这也是十分难得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说是截然相反也不尽然,都是贪官这个基本设定起码没变,变得只是处世态度和有没有脑子而已。

当然,《明朝那些事儿》更贴近史料,其严世蕃的人物形象也就更真实。

一、《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世蕃的形象是矮化丑化之后的结果。那到底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剧中给出的严世蕃的形象就是一副靠着老爹走天下的主,动不动就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破口大骂,仿佛世人都不知道他是当朝首辅的儿子,更恨不得在自己的脑门上写下“我爸是严嵩”这样的话语。诚然,他是一个切实的官二代,并且靠着老爹这棵大树也混到了明朝政府的高层,但肯定不是没有脑子的主,电视剧中为了剧情的冲突,把严世蕃简化成了一个天天喊着“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官二代。

当然,为了最后剧情的需要,也就是从严世蕃身上找到打倒严氏集团的开口,这样的处理也能看出编剧的良苦用心,但明显,跟事实不符。

二、《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严世蕃更贴近历史形象,也更符合逻辑。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严世蕃是一个聪明过顶的人,并把自己评价为天下最厉害的三人中的一个。

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一,虽然严世蕃其貌不扬,但本人真是非常聪明,善于运用计谋。当年,他老爹当年还没有当上首辅,也不是权倾朝野的第一人,正是靠着严世蕃的一顿算计成功帮老爹走上了明王朝的权力中心,并成为了嘉靖的心腹第一人。

二是严世蕃非常善写青词,而皇帝嘉靖就是一个喜欢青词的主,儿子于是经常给老爹写作业,写的还深得班主任皇帝的喜欢,凭借老爹和儿子共同的努力,严嵩成功成为嘉靖最信任的人,并占据权力的最高层,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三、严世蕃肯定不是一个没有脑子的人,他还是一个非常有脑子的人。而《大明王朝1566》和《明朝那些事儿》中严世蕃形象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此。所以从逻辑和史料来看,严世蕃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他绝对是严氏集团的核心力量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无用的二代。


xiaoZ弹史


这两个严世蕃的形象,也不能说截然相反,说穿了都是奸臣,最后被落到个死刑的下场。从这点来看是没什么区别的。关键是《大明王朝1566》作为电视剧,忠奸对立严重了一点,里面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一派“裕王党”无疑被塑造成好人了。其实通过《明朝那些事儿》就知道,官场上没有这么非黑即白,大多数人还是灰色地带。比如徐阶在家乡松江强占大量农田,张居正也好美色、生活奢侈,胡宗宪更绝非电视剧那种完美无缺之人。

《明朝那些事儿》是通俗说史,相对比较符合历史。里面记载严世蕃长得短脖子肥胖,而且是个独眼龙,仅仅因为严嵩的关系才当了个工部左侍郎。《大明王朝1566》说严嵩入阁被称为小阁老,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在明朝基本要翰林出身才有资格出阁,严世蕃连秀才都不是,而且又其貌不扬,自然不符合条件。但严世蕃其人还是有能力的,《明朝那些事儿》说严嵩不少青词都是出自他之手,当然《大明王朝1566》说的改稻为桑事件都是瞎编的。


林屋公子




就算生活在明朝,100个人心目中也有100个严世蕃的形象。400多年过去了,关于严世蕃的故事版本也有很多,比如在民间传说和历史中的各有不同。

《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为同名的电视剧写的剧本,也有同名的小说。不管是小说还是剧本,最终都是为了故事好看。为了让人物性格更加极端,故事更有冲突性。



本着这样的目标,在电视剧中的严世蕃自然就变成了一个咆哮帝。让人很难相信这个人竟然是明朝内阁的成员,简直就是欺软怕硬的土匪恶霸。

嘉靖皇帝在这部电视剧里边,把清官比成了长江的清,把贪官比成了黄河的浊。他认为长江和黄河都为两岸庄稼提供了水分,用得好就都有用处,用的不好就容易泛滥成灾。毫无疑问,严世蕃就成了贪官的杰出代表。



《明朝那些事》是当时的海关关员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本着兴趣爱好写的明朝通俗读物,自从问世就成了现象级的产品,风靡大江南北。

在历史上严世蕃的穷奢极欲是出了名的,有人认为《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原型就是严世蕃。能够进入明朝内阁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精,因此严世蕃能够青云直上,不单纯是严嵩推荐的结果。


严家父子的贪是嘉靖皇帝苛意培养的结果,嘉靖皇帝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他认为自己就是皇帝,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就应该供他肆意挥霍。只有严嵩父子能够满足他这个要求,他也对严嵩父子的贪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严世蕃在做坏事的时候,有意无意都在拿嘉靖皇帝来当挡箭牌,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有很多憨直的大臣在弹劾严世蕃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把矛头也指向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不可能承认自己犯错的,因此他就成了严嵩父子的保护伞。

当年明月这么写严世蕃相对而言是比较公正的,因为他写的不是严格的正史,更多是在描写人性。



虽然两个都不算是正史,但明显当年明月描写的更贴近正史中的严世蕃。当年明月基本上就是在翻译历史的基础上,让人物形象更鲜活。

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更多是在讲故事,戏说的成分就比较高。能够进入内阁的人都是老谋深算的人精,他们之间斗争往往是桌子底下的较量,平静的湖水下面波涛汹涌。

像电视剧中的严世蕃那样飞扬跋扈、口无遮拦,放在真实的历史上,恐怕都死800回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严嵩父子的贪,才塑造了电视剧中严世蕃的形象。


如果电视剧和小说中,完全参照正史去写严世蕃,就会让那些喜欢冲突故事的观众是去看电视剧的兴趣。看电视和小说,大家的关注点无非就是故事好看。如果额外的还能揭示一些道理,当然更好。刘和平的这个电视剧两方面都照顾到了。

实际上每一个电视剧和小说中的人物都会和历史上的有很大差别,一切都只是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仅此而已。如果谁把电视剧和小说中的人物当真实人物来看,那我们只能说是入戏太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