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网上有人调侃:

自己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出差到遥远的边疆。

这个段子形象说出,很多人目前的状态。人们在病毒困扰下,难免恐慌、焦虑,在家隔离的无聊、无趣,如病毒般传染、传播。

在家除了吃,就是睡;数树叶,及各种东西;自制各式玩具;在自家各种闲逛、旅游等。

一位清华博士教自家猫函数,猫咪几次挣扎,想逃脱,都被抓回来,继续受教。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这是无聊的最高境界。

到底是否无聊,别人说了不算,以当事人的真实感受为准,我们看到的、以为的,只是“你觉得”,而非“我觉得”。

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各种压力,导致心身疲惫,成为常态,社会普遍现象。

因新型肺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得以改变。很多人像高速运转的陀螺,巨大的惯性,导致想停却停不下来。

在疫情面前,被迫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所适从。以往每日被工作占满,生活被压缩到可有可无,或占比很少。

人们习惯每天兵荒马乱、一地鸡毛,被各种事物裹挟、压榨,当有一天被动改变时,被失落、无力感淹没。


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从最初的恐慌、紧张的手足无措,到接受现实,为自己的宅家生活,寻找些许亮色、乐趣。

其实,生命中的小确幸,存在于生活的日常中,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小确幸。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小确幸”

“小确幸”一词,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即生活中“微小但确切的幸福与满足”。

你以为身无分文时,一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接听,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运动后,立马喝到冰凉的饮料……

生活中每个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对人生的感恩、珍惜。它是最简单的快乐!

每个“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一整天不等。

心理学解释为:当我们进入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会感受最真切和细微的幸福与满足。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很多人无法享受居家生活。因为有N件事,等着你去做。没有闲情逸致享受生活的细枝末节。

美国集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于一身的约瑟夫·坎贝尔说:生命本身不具意义,是你赋予它意义。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它(世界),我们的责任是去理清自己的生活。

感谢这次疫情,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换种思维,换种方式生活。

有人说: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即使居家生活,依然可以将日子经营得温馨、丰富。


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三餐四季,如此而已

日本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写的《人间值得》中说: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每一天。

现代人有时用力过猛,为自己设定过多、过高目标,导致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

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仿佛已经被“污名化”。被贴上“佛系”,或不思进取的标签。

若达不到普世意义的成功,就认为人生暗淡,生命毫无意义。

欲速则不达,或许你会发现,当慢下来,专注做事,不过多关注结果时,那些困扰你的情绪会得到缓解。

怎样拥有“小确幸”生活

每个人都可以让生活,多一些明朗,拥有自己的小确幸生活不是梦。

可以通过行动,重塑自己的生活、生命:

1.写出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假如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写下来并说出理由。

你写的一定是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心理学家Phil Joyce和Charlotte Sills认为:尚未圆满解决,和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和艰难状况情景。同时,也包含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就是“未完成事件”。

即没有做完的事情,没能表达的情绪、情感。

完形心理学之父波尔斯认为:相比较于那些已完成的事件,人类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

可以将你未了的心愿,写在纸上,然后将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


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与家人吃饭,简单、温情

如你想陪家人吃大餐,或为家人做拿手菜。这些“未完成事件”,当下都可以完成。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不要将遗憾留给往后余生。

本人爱吃驴打滚,买的过于甜腻。一直想亲手做,却因拖延,迟迟未做。

趁假期,平生第一次做驴打滚,颜值虽有待提高,但口感还不错。与家人分享,感觉“那都不是事”,满足了自恋。

先完成再完美,不过多考虑结果,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些许诗意,艺术的生活。

2.每日列待办事项清单。

无聊是很消耗内在能量的,无处安放的思绪,会令人焦躁不安、六神无主,严重的会出现厌世倾向。

你首先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动起来,找点事做

将自己每天的生活,以清单方式写出来,逐项完成。


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我的每日待办事项清单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曾做过一个疲劳测试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也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

实验证明:变换活动内容的休息方式,比完全静态的休息方式更有效。

这让我们对休息有了新的理解,并非停下来什么都不做,对自己有帮助,若我们想在某一方面获得帮助,或许可从另一方面变得更积极主动。

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运动累了,坐下阅读,或听音乐,不失为很好的休憩。

可将每天当做我们人生的缩影,即将一生安排在一天当中——“微型人生”。

所谓“微型人生”,指将工作、学习、休闲娱乐、陪伴家人等,人生的方方面面,按照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完成。“微型人生”提倡做微观计划,将每天都当成末日生活,在有限时间里,收获更多人生体验。


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微型人生

在设定的时间里,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探索一遍。我们无法把握未来,但却可以把握当下,正是每一个现在才构成未知的明天。如果每个今天都充满意义,明天一定不会很差,有点小中见大的意味,这也是"微型人生"值得推崇的科学性所在。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后拿钱换命”。

生命不是用来透支的,而是用来体验、享受的。

3.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

面对疫情这样的重大事件,人的心理处于应激状态。就是时刻准备着,难免恐慌、焦虑、紧张。

这样的情绪很正常,允许自己出现各种情绪。若刻意压抑,反而对心身健康不利。

有人说:现代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若我们连情绪都戒了,未免活得太悲哀。让情绪流动起来,而不是压抑、禁锢。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当产生某种情绪时,静静体悟,与它在一起。

如当你烦闷,不想说话、活动时,允许自己的这种状态,觉察背后的心理需求,真实想法。

心理学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定义为助产士、护法,即他们不是拯救者,而是助力者。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想改变,意愿足够强烈时,即使没有专业心理人士的指导,同样能走出心理困扰。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塑造小确幸生活的前提、基础。

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放空心身,与自己同在。


疫情面前,如何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冥想令你达到“定、静、安”的境界

冥想可以做到这一点。每天抽出至少十分钟,跟随冥想音乐,去探索自己的心灵花园。从而达到心身放松,缓解过度情绪的目的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安稳泰然,安稳泰然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定、静、安,是智慧的源头,只有做到这三点,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坚持冥想,你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即使在苦难中,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获得快乐。

你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即使在困顿、不如意情况下,依然可以选择过自己的小确幸生活,活出人生的精彩!

祝愿你我心身健康,得偿所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