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皇帝逃出城,歷史將如何改寫?

鵬舉張說天下


明王朝的滅亡不是崇禎一個人的問題,不過崇禎錯殺袁崇煥確實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明朝末期社會矛盾尖銳,閹黨與文管集團奪權異常激烈,軍隊建設廢弛,官員謊報軍隊人數吃空餉,明朝經濟危機種種原因都是明朝敗亡之兆,並不是崇禎逃走,重整旗鼓就能反敗為勝的。


牧星湖晚秋


崇禎十六年,清太宗八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十月六日李自成率大順軍攻破潼關,明督師孫傳庭戰死陣中,十一日攻佔西安。明總兵白廣恩,左光先,劉永福三總兵先後投降,河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山東已無明軍機動兵力與之抗衡。明總兵白廣恩降自成時,攜手共飯,相對極歡,左光先聞之亦降。自成遣廣恩招降陳永福,其子陳德,農民軍圍開封時,曾射自成左目下,懼不敢降。自成遂折箭為誓:“大丈夫不計前仇,…"永福乃降。其餘明諸將,梁甫,馬岱等相繼歸附,此時李自成已具備擊敗明朝的實力。公元一六四四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中央政權,國號大順,改元永昌,設六部,仍襲明治,公,候,子,伯,男五種。分天下為十二州,自成由大元帥改稱順王。採納顧君恩建議,兵分兩路攻取北京。由權將軍劉芳亮率劉汝魁,任繼榮,陳永福數萬人出豫北,自已率大隊攻略山西。三月一日大同總兵姜鑲降,三月十五日居庸關總唐通降。三月十六日大順軍進入昌平,總兵李守榮自殺,焚明十二陵享殿。三月十七日兵臨北京城下,三大營稍戰即潰,盡降自成。十八日崇禎帝自殺於景山,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順軍從德勝門進城。

《平寇志》(卷八) 明帝崇禎聞大順軍既定三秦,又東渡入晉,每臨朝嘆息,左中尉李明睿進言南遷。明帝欣然同意,乃做詳密佈置,命科臣左懋弟往南京準備,命天津巡撫馮元飈以漕舟三百艘停泊沽口待命。一待漕河解凍,即啟程南行。明帝又以張縉彥為兵部尚書,袁繼鹹為九江總都,為南行做好準備。《明季北略》太原陷落,崇禎召集廷臣議,李明睿奏請南遷,兵科給事中光時享首參李明睿為邪說,言:“不殺明睿,不足以安民心"。南遷之事寢矣。由此可見:崇禎太要面子,優柔寡斷,在家國生存亡危難之時,因朝臣反對,怕擔歷史責任而喪失南遷大好時機。《明史紀事本末》宣府告急,上平臺諭閣臣,“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竟無人應答,此時閣臣如果支持南遷,必然成行。大學土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請先由太子撫軍江南。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大聲曰:“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呼”?景文等遂不敢言。上問戰守之策,群臣默然。上嘆曰:“朕非亡國之君,臣盡亡國之臣爾”!遂拂袖起。此時崇禎帝己是心灰意冷,把責任推給朝臣。把國家存亡寄託在閣臣支持南遷上,自已不敢擔當,令人悲天長嘆:是天亡大明!在關鍵時刻崇禎不能乾綱獨斷而導致明亡,當然是明亡第一責任人。即使自已認命,願意君王死社稷,也應該讓太子南下,為大明王朝留下根基。

綜上所述,崇禎在南遷問題優柔寡斷,不敢擔當,東林閣臣誤國是明亡的主要原因。如果崇禎帝南遷成行,吳三桂等不可能降清,只能棄山海關護駕南行,三大營精銳必然南下,南明則是另一番氣象。江南,江北還有左良玉,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史可法,馬世英等幾十萬人馬,以江南之富饒,勵精圖治,收拾舊山河還是大有希望的。李自成攻陷北京,雖然佔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北方几省,卻把自已推上與滿清對抗前沿。沒有三桂等做先鋒,滿清自然不敢冒然與李自成發生戰爭,雙方很可處於相持階段。面對虎視眈眈的滿清,自成亦不敢揮兵南下,進攻南明。即使順滿雙方開戰,李自成不可能敗的那麼快,因為崇禎已然南下,很可能捲土重來,大順軍南北兩面受敵,自成豈敢大意。軍隊必然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豈敢進城享受太平?即使自成兵敗,大部分軍隊也會投奔南明。南明設有皇位之爭,必然養精蓄銳,秣馬厲兵,仍有二次北伐機會。即使崇禎以身殉國,若派太子南下建立南明,沒有皇位之爭,明朝文武大臣降滿清大臣不會很多,戰局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不可能很快滅亡。一失足成千古恨,崇禎帝不能乾綱獨斷南遷,而導至自己以身殉國的悲劇,是大明王朝的悲劇,也是大漢民族的悲劇。





東方鉞


假如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出逃而不是自殺,我認為歷史估計不會改寫。

因為當初崇禎皇帝即位的時候接手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江山,多年的荒廢已經使大明江山長滿了雜草,當時威脅明王朝統治的主要有四大隱患,一是北方的後金,二是內地的流寇,三是朝廷上的閹黨,四是官員們的貪汙腐敗,這些問題已經使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可是明朝後期的皇帝卻一個比一個荒唐,幹什麼的都有,有喜歡練丹的,有喜歡做木匠活的,就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英明君主,終於不斷內耗把大明王朝推入了不可挽救的邊緣。

到了崇禎時期,各種隱患已無法挽回,雖然崇禎皇帝也是位比較有能力的君主,登基不久就掃除了朝廷中的閹黨,但是畢竟還是比較年輕,對政治不太熟悉,因此在治國理政方面確實顯得不怎麼大氣,也可以說是死腦筋,在當時梟雄遍地的年代,這樣一位皇帝顯得太過無力了,因此大明王朝就此進入了滅亡的境地。

崇禎本來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剿除內地

的流寇,雖然當時有很多牛人,比如洪承疇,袁崇煥,孫承宗,孫傳庭等等,這些人的能力那是非常超群的,可惜內部官員腐敗,接連不斷的天災,國庫空虛,軍隊連軍餉都拿不出,作為皇帝無兵可調用,這些牛人根本沒有辦法發揮他們的能力。這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即使崇禎皇帝在當時沒有自殺,明朝也已經是不可回春的朽木,歷史改寫的幾率不大。不過能繼續再拖延一段時間還是很有可能的。




淡煙流水16


很多人常常把南明帝國的滅亡,歸咎於崇禎不願意遷都造成的。南明帝國是由眾多軍閥支撐起來,它的失敗是註定的。崇禎皇帝當時是有機會遷都南京的,畢竟明朝末期和北宋末期相比強多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是有相當成熟的行政體系和國防優勢的,遷都南京以後,在黃河和長江天然優勢的條件下,完全可以抵擋清軍的南下,而且江南還有一百萬左右的明軍。

如果崇禎皇帝遷都南京,雖然北方淪陷,但他畢竟是大明的皇帝,到了南京以後,整個政治體制可以立即啟用。

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為防止政變,也為了更好的發展北方經濟,所以他遷都北京。但他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戶、禮、兵、刑、工等政體六部。而且每部都保留了一個尚書,兩個侍郎。

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遷都南京是崇禎唯一的選擇,他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

一、按照明朝的制度,南京一直都是陪都,有健全六部政府體系,而且當時農民起義軍的戰火還沒有波及到南方,並且經濟富庶,加之長江具有天然優勢,缺乏渡船的滿清大軍和農民起義軍在短期內,他們是無法渡過長江的。崇禎遷都南京以後,可以依賴富庶的江南和長江天險,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二、戰爭的雙重性,戰爭一方面摧毀了人類所創造的財富,把人類推向災難的邊緣,使人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戰爭可以最大限度地耗費了人類的智慧,隨之而來的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縱觀歷史上所有的戰爭,科技創新都是源於戰爭的需要。

假如崇禎遷都南京以後,奮發圖強,完全可以利用近海的優勢主動接觸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比如:西方先進的紅夷大炮,估計明朝的歷史將會是另一個結果。

北宋末期,遷都杭州以後,南宋仍然維持了150年,而明朝末期可比南宋末期強多了。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崇禎皇帝當初可能有南遷的打算,但那些骨頭死硬的文臣給否決了。最後逼得崇禎被迫自殺。


公元前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北京城一片混亂,士兵早己潰散逃命,富人也攜資南逃,當時的北京其實也就是無軍士把守,無抵抗力的空城,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只能殺掉妻妾宮女上煤山,上吊自盡,以保全皇家尊嚴。

當時的崇禎皇帝是可以南逃的,但崇禎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天亡大明,在他腦海中,他己盡力了也沒能改變明朝命運,他南逃後經多年努力還是一樣的結局,因此他已喪失了信心。沒有再振做的勇氣了。要說他也夠倒黴的了,先是以前皇帝安於享樂,竟有幾十年不上朝的,宦官當權,搞的冤案從生,民怨鼎沸,再加上1637年大旱災竟長達7年之久,瘟疫、蝗災不斷,己達到"人相食,草木盡"的地步,內不能致政,外不能平亂,好象天怒人怨氣數己盡,他只能以死謝罪了。

如果祟禎皇帝南逃,只能苟延殘喘,最大程度割據一方,在南京也是唯持不久的,這就是大勢己去,一是逃亡之君在當時己沒價值,順應者少,二是積怨己深,人人想啖其肉,喝其血,三是各路義軍及清軍不會放過他,因此,他逃與不逃一個樣,遲早還是亡國之君,不如早去早解脫。

雖然李志誠軍紀不嚴,縱於享樂,只做了42天皇帝,在有些地方看,崇禎皇帝看似能捲土重來,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即使吳三桂不怒發一冠為紅顏,也會有順勢者破殼而岀取代明朝,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至理名言。因此,祟禎逃了也改寫不了歷史。


木火燊輝


一、崇禎滅漢心急,至把一手好牌打爛,依其品性,到那裡也是必亡。

二、天理昭昭不亡我大漢,朱明必亡於崇禎手上。否則,我大漢幾千萬饑民,已被虐餓死大半,若剩下的也被朱明店餓死了,則玉皇大帝,已無信士!


安平144796971


那就“可能”出現了又一個南渡的王朝,如東晉,南宋。南明,這個南明不是那個南明。

眾所周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崇禎是有機會逃出去的,但是他抱著君王死社稷的念頭選擇了在歪脖子樹上自縊(死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何其悲哉)。

如果他逃出來,前往南京,在南京組織抗清,可能會跟清劃江而治。畢竟崇禎是正統,萬曆直系孫子。不像南明,都不是正統,也就朱由崧還算是,也是萬曆親孫子。

朱棣在遷往北京時,在南京還留著一套政府班底(朱棣可能預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見朱棣的厲害)。崇禎只需要到南京,然後召集各地兵馬來勤王。要知道,當時清還沒有入京,李自成只是在北京待了一段時間就離開了。江南,湖廣兵馬可以為崇禎驅使。與李自成對抗,李自成離開北京後,清入關,佔領北京。然後一邊對付各地起義軍,一邊跟“南明”打仗。史書就會記載崇禎二十幾年(南明幾年),清與明在壽縣大戰。

之後,清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其舊部都紛紛來依附。“南明”勢力大增,北伐有望,李定國,閻應元,何騰蛟,張煌言,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眾將齊心協力屢破清軍,收復北京有望。

可惜只是如果。

很現實一個問題,北京的官都沒用了,南京那些備用官還有用嗎?到了明末時期官員們貪汙腐化,不然崇禎會說,諸臣誤國,各個該殺。只能說一個歷代王朝都經歷過的,大明氣數已盡。說再多都是枉然。南明不還是照樣滅亡,偏居一隅還內亂黨爭不斷,君臣不一心,不為國家著想,這樣還想復國嗎?

歷史不允許假設,這也是歷史有趣的原因。


宣武軍節度使


假如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皇帝出逃而不是自殺,中國的歷史很可能會改寫!

在明朝末期,雖然吏治腐敗、軍隊無戰鬥力,但是忠君保皇的思想根深蒂固,崇禎死後軍民的反抗就是例證!崇禎帝仍然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如果崇禎帝出逃,然後另立新都,組織軍隊和人民打擊李自成部隊,李自成將很難擺脫滅亡的命運,或者造成南北分治的局面,清軍也不敢冒然入關!


快快樂樂中國風


歷史不容假設。壓垮明朝的是一直以來的黨爭,掏空了政權,喪失了民心。孤家寡人,生死不足為慮了


溪峰貝勒BEILE


歷史結果都一樣。體制不改被滅都是早晚的事。再說明朝的弊政已經是附骨之蛆沒有變的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