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邪恶的化身?——近读曹植《蝙蝠赋》

「新型冠状病毒」最近大肆肆虐,传闻起因可能源于吃野味,其中吃蝙蝠那回事,更是让人毛骨悚然。说到疫症,蝙蝠这次可算上了热搜,这次再讲讲他的《蝙蝠赋》。

《蝙蝠赋》曹植

吁何奸气,生兹蝙蝠。

形殊性诡,每变常式。

行不由足,飞不假翼。

明伏暗动,[□□□□。]

尽似鼠形,谓鸟不似。

二足为毛,飞而含齿。

巢不哺飐,空不乳子。

不容毛群,斥逐羽族。

下不蹈陆,上不凭木。

蝙蝠,邪恶的化身?——近读曹植《蝙蝠赋》

姑勿论他写得是否符合现代科学,也足够显示他是一个才子,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蝙蝠赋》也反映出他独特的观察和感受。

西方人会视蝙蝠为吸血鬼、恶魔的化身,带有不祥意味;但古代中国反而会视之为吉祥物,一方面是因为「蝠」跟「福」的谐音,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对这种动物的理解,觉得它们长寿,甚至是千年鼠所化。

不过,曹植劈头第一句就说「吁何奸气」,今天看来,真是古代如众不同的声音。当然,我们无法确定东汉时人们对蝙蝠的理解如何,如今所知道的「蝙蝠文化」大概在两汉以后形成,东汉可能还在蕴酿阶段;但我认为曹植的一句仍是掷地有声,在牢固的中国文化中穿透出来。

我仿佛看见他置身于洞穴之中,被无数乱飞的蝙蝠包围,直斥其非!这种「非」自然包含主观的看法,

客观来说,它只是动物的一种,无分善恶正邪。吉祥与否,都属于文化认知。

蝙蝠,邪恶的化身?——近读曹植《蝙蝠赋》

或许,曹植感受到蝙蝠的不祥感,才会惊叹它是奸邪之气所化生。他指出蝙蝠的外貌和性格都古怪异常。虽然内文有所脱漏,文章的前后也似乎有所残缺,但是仍能看出他的观察。

蝙蝠常在暗中活动,样子有点像鼠类,有翅膀又不像鸟。「二足为毛」据校正,疑作「二足而毛」。《尔雅﹒ 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二足而毛」正指出其不伦不类,既非鸟类,也非兽类。说它不哺喂子女似乎稍误,但无损这篇文章的价值。

从文学的角度看,我们不期待《蝙蝠赋》是一则物种观察报告,即使不无这个可能;读者通常会主观地加以诠释,尤其像曹植这种身世的人,自然会有更多想像。例如〔清〕丁晏《曹集铨评》:「嫉邪愤俗之词,末四句痛斥尤甚。」

可见,读者会代入曹植的生平,认为其写作目的是借蝙蝠斥责奸佞小人之类。末四句「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冯木」的蝙蝠形象,不就是跟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变幻莫测的奸佞小人一样吗?他们就是邪恶的化身。曹植视蝙蝠为奸气所生,除了是他与众不同的观察之外,还可能有其主观的比兴寄托吧。

曹植视蝙蝠为奸气所生,除了是他与众不同的观察之外,还可能有其主观的比兴寄托吧。

蝙蝠,邪恶的化身?——近读曹植《蝙蝠赋》

尽管蝙蝠丑陋,藏有太多凶恶、病毒,但是它却是维持着生态平衡的重要一员,我们该做的是远离它,不要让它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