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請問以前的電臺能發多遠?抗戰片也好,諜戰劇也好,好像能通一箇中國?

煙花未散516


作為一個無線電愛好者,我來回答吧!在抗日戰爭年代所使用的電臺都是短波電臺,短波電臺的傳輸方式是靠雲層的電離層來傳播,所以跟功率沒關係,傳播的遠近是靠天線跟天氣,用1瓦功率天線的駐波跟機器相匹配,並且扇區面對的話,理論上是可以通全球,在那個年代電子管都稀缺的年代,正常使用的電臺最大功率也就10瓦以下,經典的電臺就是硅兩瓦,目前諜戰抗日劇中最常見,其次就是15瓦電臺,也有拿收音機改的5瓦電臺,只有重慶方面或者延安方面才有100瓦電臺


我是胖迷糊


電臺分長短波,長波電臺由於功率大信號就強所以傳輸距離就遠,最典型的就是各種抗日劇中的那種發送摩斯碼的!信號可跨越太平洋!而短波電臺能發送語音,但傳輸距離近,所以需要中繼!我是玩過短波電臺的,18歲時暑假去我姑姑家過,姑姑家在大興安嶺,我的姑父是村長兼護林防火員!所以那時姑姑家就有短波電臺,那時村裡沒通電所以還得用手搖發電機,然後通用頻道是八勾六拐,在這個頻道里邊能找到很多部隊的通訊兵沒事就跟她們聊天!


戰忽局教導隊長


我50年前在團直分隊服役,主要是作戰勤務,我們裝備150瓦91型電臺,那時是有規定的團一級最大隻能是150瓦,不離開駐地是不開機使用的,平時用15瓦的81型訓練演習。

聽老兵的老兵講抗戰時期上海與延安15瓦的信號槓槓的。


一口紅1


當時全世界範圍的發射機數量都很少,無線電環境非常乾淨,干擾非常少,短波信號可以傳遞非常遠。我記得70年代有個北京的無線電愛好者用十幾瓦的電臺和美國那聯絡上了,雖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也說明早期的無線電通訊有效距離是非常大的。


silent1651


如果你看過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可能就懂的了你提問的問題。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原型人物叫李白。他成功研製出了僅僅7瓦特功率發報機就能跟延安取得聯繫的發報機。

只可惜,沒有等到新中國成立,他就犧牲在了上海浦東戚家廟。

二十天後,上海解放!



我心渡


電報摩爾斯碼傳送,短波輻射、最關鍵的是改變天線的形式,無線電波有定向傳送的特點,在規定預約時間內接收電信、所以、發報機一般功率大多數十幾瓦、傳送幾千公里。收音機是把15626赫茲的中頻信號進行超外差檢波出來的465Hz 的伴音信號。譯碼學問很深,另述。步話機是純粹的音頻傳送、一般只有幾十公里。電報最關鍵的是天線有分類信息平臺。

抗戰電臺都是短波電臺,晨電子管的發射功率大,因此用於發射的短波機5w在澳大利亞收聽短波廣播都沒有問題。李俠在上海發延安的電臺就是在5w~10w之間的小型短波電臺。間諜電臺功率更小,過去電力有限功率稍大,照明燈就會發暗,更會引發鄰居注意,更不用說特務機關,日本人和國民黨搜查時都會去摸桌子,就是電臺使用必發熱。另外就是短波天線了。天線其實就是一個換能器,把電轉換磁或磁轉電,又稱換能器。天線能把電磁波發射出去,就需要天線諸振,波越長,對應的天線長度也越長,3MHZ諧振長度是100米,按1/4波長計算也要25米長。

還有一個電離層反射傳播問題,反射角90度傳播距離近,天線反射角45度就由電離層反射幾跳而定,通過計算電離層反射口面為70公里左右。這樣接收地與發射地入射角與反射角一致時一跳的信號都能接收到。所以,通信是個專業,通信人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無論是大陸持工,還是日偽、國特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不然再大的功率也白搭,再小的功率位置對了,再遠也能接收。

無線電傳播模式不同。民用廣播主要是用FM調頻和AM調幅。軍用電臺在當時還沒有單邊帶語音通訊,都是摩爾斯碼即CW操作模式。在短波頻帶內,十幾二十瓦通聯全球沒問題,搞幾十公里上百公里也沒問題,現在業餘無線電有一種叫QRP的玩法,就是使用低功率(5W以下)進行通聯,一般都是用CW模式。 另外,使用天線也有學問,當時短波天線都是長線天線或者偶極天線,簡單說就是“拉個電線用用”,這種一般走天波,無特定傳播方向或傳播方向性較差,但天波傳播容易出現盲區,元的能通,進的幾十公里內不通,所以後來發展到步話機電臺,鞭狀天線頭頂加感,主要是改變傳播方向,通過底播傳播,覆蓋幾十公里範圍內通訊。

調幅的廣播電臺一般是中波,對偏遠或山區的廣播用短波。現在調幅廣播臺少了,都是超高頻的調頻臺。軍用電臺一般用短波或超短波,艦艇上用長波較多,電波長短決定了發射天線的形狀和長短,軍用電臺用比較短小的鞭狀天線既可發射,但這只是為了移動方便,如果在相對固定的地方架設電臺,就必須用更長的天線才能提高發射機的效率{電波傳得更遠)。長波臺的天線通常是數百米的大傢伙。以前看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一直在想李白同志用的短波電臺功率不可能很大,在架設天線方面一定是下了功夫。150瓦雙邊帶電臺的功率很大,在中國範圍內接受信號沒有一點問題。400瓦單邊帶電臺工作時,連美國都能接受到信號。2瓦一般叫步話機,也可以發報,對講功能只有幾公里,發報功能有十幾公里,如果使用雙極式天線,發報可以達到幾十公里。

九四式三號乙無線電機瞭解一下,九四式三號乙無線電是日本開發的用於軍用中距離通信的無線電。具有50公里通信距離的電報傳輸功能。可手動發電機/兩手全封閉直流發電機,額定輸出為40.5瓦,額定電壓為500伏高,低壓為7伏,額定電流為60毫安,低壓為1.5安,手柄側的轉速為70。每分鐘轉數,電樞側為每分鐘5,000轉,直流電額定輸出為390瓦高壓,78瓦低壓,額定電壓為1,300伏高壓,12伏低壓,額定電流為300 mA高壓,6.5安培低壓。當然這代表的是當時單個國家的中距離無線電,還有長程和更短程(7公里)的無線電機,無線電理論可以發全世界,但不是實際情況,我介紹的是19世紀四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設備。

電臺傳輸距離和他的頻段有關,電報機工作頻率在1M~30M,這個頻段稱為短波,如果天線合適,100瓦工具可以進行上千㎞通訊,這種頻段的電波靠大氣電離層反射傳播,非常遠,但是穿透性極差。在現在的市區幾乎無法使用。後來,咱們的調頻廣播,工作在85-108兆赫。手機最低工作頻段為900兆赫。頻率越高,距離越近,帶寬越寬,傳輸距離越近。所以現在遍地都是手機信號塔。短波電臺,現在社會上不是主力了,但是在抗洪、應急等行業中還有使用。


歷史深度揭秘


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從事無線電報務員工作,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

如今諜戰劇盛行,每每諜戰劇裡無論是敵我友各方,如果要傳遞情報,一般都是通過無線電臺聯絡。離開了無線電臺,諜報人員的聯絡溝通將無所適從。

從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裡,我們看到,抗戰時期,紅軍諜報人員李俠僅憑一個非常小的電臺和收音機,就能夠完成從上海到延安1000多公里距離的聯絡和傳遞情報。

從電視劇《光榮時代》裡,我們發現,解放初期,國民黨特務和諜報人員也是僅憑一個小小的無線電臺,就能夠完成從北平到臺灣2000多公里距離的情報傳送。

我們知道,無線電波的傳送,主要靠電離層反射;電離層反射的動力,主要來自無線電波發射的功率;無線電臺發射的功率,主要來自電臺本身的“瓦特”數量。電臺瓦數越大,發射功率就越大;發射功率越大,電臺訊號傳遞就越遠越清晰,隨之,電臺的體積和消耗的能量就越大。

可是,諜報人員由於都是地下秘密電臺,又都隱藏在居民區,無論從攜帶、運輸、隱蔽、使用等等都不可能使用大功率的電臺。一般電影電視裡,諜報人員都是用手提箱轉移運送電臺,隱蔽地點也是櫥櫃之類地方,居民區的民用電也不能使用大功率的電器。這些客觀因素限制了諜報人員的電臺尺寸和功率。

當年,敵我雙方諜報人員使用的電臺一般不超過15瓦。所謂15瓦,就是電臺發射功率只有15瓦特,擱在民用,只能點著一盞15瓦燈泡。

這麼小的功率為什麼能夠發射那麼遠呢?放在今天,一定是一個天方夜譚,可當年就是事實呢?答案非常非常簡單。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際中的無線電訊號量非常非常少,電離層非常非常乾淨,小功率的電波訊號都能夠傳遞的很遠很遠。這就是李俠的十幾瓦電臺訊號能夠從上海發到延安,國民黨軍統特務的電臺訊號能夠把北平和臺灣聯繫起來。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部隊15瓦的軍用電臺“小八一”還能夠在相當的地域裡聯絡溝通。

現如今,當年的電臺別說發射幾千公里,就是幾百公里,接受訊號的質量也非常差了。因為,現在整個星球是充滿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電磁波訊號。人造衛星、廣播電臺、電視頻道、無線通信(軍用、民用、體育、業餘)、手機電話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還好,當年諜報人員使用的小功率電臺,都是那個年代發生的,擱到現在,肯定寸步難行。

【照片介紹】 本照片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解放軍無線電報務員使用的電臺叫作“硅兩瓦”,發報和收報功能於一體,直流電乾電池供電,自帶鞭狀天線。發射功率只有區區兩個瓦特,小巧玲瓏,一般用於步兵通話聯絡。



一風2008


答: 關於中國的電臺,就要從廣播事業說起。中國廣播事業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1923年1月,美國人奧斯邦在上海開辦“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為中國境內首座電臺。1926年10月1日,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電臺正式播音,標誌著中國廣播事業拉開大幕。然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廣播事業遭受重大損失。到1938年底,中國官方的廣播電臺僅剩六七座,總功率不到11千瓦。

為“以資宣傳,而利國防”,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決定在“西南邊陲,且為國際路線之要隘”的昆明設置強力廣播電臺,並擇定昆明西普坪村為裝機之所,市郊潘家灣為發音及辦公地址。1940年8月1日,昆明廣播電臺正式播音,發射功率為50千瓦,為當時之最。大概可以覆蓋的面積有云貴川地區甚至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可能接收到昆明廣播電臺的發聲。

那麼另外是軍用電臺,或者是單兵便攜式電臺。

當時的電臺主要靠的是無線電波來傳播信號,其特點是幾乎完全沒有定向性,以及較慢的傳播速度。當時的電臺由於不具備定向性,基本就是類似於今天的城市廣播電臺,它的傳播和接收方式並非是點對點,而是面對面。這種方式造成的問題十分明顯,那就是誰都能接收到你發出的信號。

抗戰時期的國軍,按標準是要將發報機配置到團一級,但由於國軍部隊在抗戰時期參差不齊,有裝備先進的德械師,也有裝備原始的雜牌軍,實際上對發報機的配發遠達不到團級。最為關鍵的原因是倒不是沒有電臺,而缺乏專業的諜報員。比如在山西戰場上,晉綏軍得到了中央軍援助的一批電臺,但由於譯電員水平低下使用的電報碼級別過低遭日軍破譯,導致多個指揮部遭日軍飛機轟炸損失慘重,最後只好又棄用了電臺。不過到了抗戰後期隨著裝備水平和戰爭理念的提升,國軍大部分團級建制基本都能配上電臺。  

至於抗戰時的共軍,由於大部分是在敵後發展起的武裝,軍用電臺的數量少的可憐,完全達不到團級標準,連作為八路軍主力團的部隊,與總部聯繫也大多都是靠通信兵騎馬送信。

日軍在戰場使用最多的一種電臺,叫做九四式五號無線電三二號型電臺1934年研發成功,使用真空管技術。使用範圍10公里左右,使用18W發電機。

在多雨的環境下使用很糟糕,淋溼絕對壞,在密林中可能完全失靈。

還有一種叫做昭和19年六號無線機,一種無線步話機。6號無線電設備是陸軍的第三級設備,是為軍團通信隊的步兵開發的,於1936年制定。這個單元是兵1-2人在能夠VHF頻帶移動無線電行走操作時,通過一個單一的雙向三極管30MC結構的自激振盪,用於進行超再生檢測器的簡單的無線電設備。由於其重量輕,第6號無線電廣泛用於其他軍事力量作為通用簡易通信設備,並且還向海軍陸戰隊提供了一部分。

6號無線電被製成各種“的參考值處理”為教具,1938年發行“的94號配方5,第6號無線電處理參考”(陸軍步兵學校編)在23概述了C型和D型的處理方法。雖然兩個飛機的電路結構是未知的,第23號C-類型使用高壓供給135V,低3V時,C-14電池(猜-6 V)以偏置,天線和地線(平衡)是齒輪迴並且被構造成分別佈置在不同的位置。


南閣水哥


專業的通訊電臺,如果是用語音通話,發射功率60瓦可以在全球任意一個開闊地接收。如果是用摩爾斯電碼通訊,發射功率5瓦就能在全球任意一個開闊地接收。戰爭片和諜戰劇裡的發報場景沒有誇大,完全是真實的。電臺發報最大的問題不是距離,而是那時電池很難買到,加上刻意封鎖,就更難買到了。第二大問題是配件奇缺。

別小看老式電臺,以後如果大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最後決勝的因素還是老式電臺,因為一開戰,現代化的通訊衛星會最先被對方毀滅。


美食家145852835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關於電臺能發多遠的問題,這個得分兩種,一種是有線的,類似早期的固定座機電話,一種是無線的類似現在的手機。戰爭時期一般需要頻繁移動,而且經常受炮彈攻擊,所以有線的電報設施基本很難正常運作。所以戰場上一般是使用無線電報。

無線電報是一種使用無線電波傳遞電報的技術,最早的無線電報收發器由古列爾莫·馬可尼發明於1894-95年間,隨後成為電報的主要收發方式。無線電報中,電報的信息由點和槓組成,如摩爾斯電碼。這些點槓是由發報員開關發報電鍵產生的。所以要知道無線電報可以傳輸多遠,那麼我們就得知道無線電波能傳多遠,電報一般使用的是波長為100~10米的短波無線電,短波是利用大氣層中的電離層的反射傳播到幾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去的。大氣層在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後,形成一層帶電的空氣層,稱為電離層。電離層在離地面60公里一直到2000公里左右。當無線電波進入電離層後,就會因為折射而產生彎曲,就像光的折射一樣。當無線電波深入到電離層一定深度後,它就會掉轉方向向下傳播,最終重新返回地面,返回地面的無線電波又被地面反射回天空,再被反射回地面,這樣多次跳躍,就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去了。

如果你要問無線電波具體能傳輸多遠,那麼我可以舉兩個例子,美國發射的的旅行者1號和先驅者10號飛船,飛行了30年,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還能通過無線電將數據傳回地球,當然那種是有著非常先進的傳輸和接受裝置。再比如我們的無線廣播電臺,無論車子開到哪裡幾乎都可以接受到信號,除非你進了神龍架。當然這也是需要現在的廣播電臺發射信號。

抗戰期間當然沒有這麼先進的設備,電視劇中演的那種背在身上的功率有限,很難發射的太遠,能發射幾十公里就很理想了。而那種固定的,功率稍大的覆蓋一個鄉鎮還是沒問題的,像有固定根據地的,建了大功率電臺的,效果上完全可以達到現在廣播電臺的效果。所以跟下屬單位的聯繫是暢通的,這種大電臺跟大電臺直接又相互聯繫,就形成了一張簡單的通訊網。

所以只要根據地相隔不遠,且山林不是特別的密集,基本就不用擔心信息發送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