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藏、康藏、前藏、後藏等,藏區是如何劃分的?

用戶65268786


說到藏區,很多人會認為指的就是西藏那一塊,其實不然,藏區除了西藏全境,還包括青海全境以及甘肅、雲南、四川的部分區域。

對於藏區的劃分,一般按照方言分為衛藏、康巴和安多,各個區域的位置大致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基本可以知道各個區域的大致區域

這三個區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藏區三域,即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這個說法對藏區三個區域的特點說的還是比較中肯的。衛藏是藏區的宗教中心,宗教氛圍特別濃厚;康巴地區的人長得好看,男子強壯剽悍,女子高挑健美;而安多地區多草原,以遊牧為主,盛產良馬。

而西藏從西向東又分為阿里、後藏和前藏。在元明朝時期,西藏叫“烏斯藏”,“烏斯”即前藏,後來改稱為“衛”,“藏”即後藏。

阿里在最西段,屬於我國的邊境地帶,也就是喜馬拉雅山一帶,這裡人煙稀少。

後藏在西藏自治區的中西部,以日喀則市為中心,屬於班禪的管轄區域。

前藏在西藏自治區的中東部,以拉薩市為中心,屬於達賴喇嘛的管轄區域。

由於人口大都在前、後藏,因此將西藏這一塊成為衛藏。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對藏區劃分有大致的認識了吧?


大耳朵金絲猴


藏區不等於西藏,還包括迪慶,甘南,甘孜,阿壩,青海大部分地區,還有西藏,加起來形成藏區,當然還有一些縣裡邊也屬於藏區,例如甘肅的天祝,這就不多講了,藏族主要分為三大類,衛藏,康巴,安多,當然也還有其他的類別,例如加絨,羌族等等,怎麼劃分呢?



衛藏法制,康巴的人,安多的馬,從這裡邊基本上就可以分辨,衛藏主要是寺廟比較多,就是指的拉薩周邊,日喀則,阿里,山南等等,所以拉薩周邊的寺廟比較多,這邊屬於衛藏,康巴的人,就是康巴的漢子,男人女人都很彪悍,所以康巴藏族,做生意的比較多,基本上分佈在,四川甘孜,雲南迪慶,青海玉樹,這些地方的藏區都屬於康巴地區,康巴藏族也是三種藏族裡邊,最活躍的一個,接下來就是安多,安多的馬厲害,這就預示著一個情況,安多藏族,多數是屬於生存在大草原,以放牧為生比較多,安多藏族有很多習俗是和蒙古族,有很多相似之處,安多藏區,分佈在甘南,青海大部分地區,四川的阿壩地區也有,因為阿壩地區是屬於一個多民族的地方,阿壩有羌族,加絨,安多,都是有的,比較混雜。

後藏地區,主要是指的阿里,這是我們現在的叫法,前藏地區,就是拉薩以前的這些地方,大概可以這樣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每一個藏區藏族的,風俗習慣,傳統節日也各不相同,所以到了藏區以後,先了解當地風俗習慣。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的藏區旅行,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私信我,我會直言不諱有問必答案,最後祝每一位朋友都能夠到藏區玩的開心。


超級自駕遊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許多對藏地有一知半解的朋友常會疑慮:衛藏、康藏、前藏、後藏等如何劃分?

一說藏區、藏地,我們首先想到西藏。其實藏區不止西藏,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山高路險,與其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藏文。故,藏區還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雲南西北部。這麼大一塊地方,從元代開始,根據方言不同,分成了三塊:衛藏、康巴和安多。

這叫藏區三域: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通俗地說,就是“衛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

【衛藏的喇嘛】

衛藏,也就是拉薩以西的高原大部,大體上是現在的西藏。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前藏、後藏和阿里。

“前藏“是拉薩和山南地區;”後藏“是日喀則地區,整個藏北高原是”阿里“。

在“前藏”,拉薩有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山南有桑耶寺,達賴的居所; 在“後藏”,日喀則有扎什倫布寺,是班禪的居所。既有達賴又有班禪,宗教興旺,所以一向是宗教的中心。

無論是誰的居所,現在都屬於西藏自治區。這裡高僧輩出,香火鼎盛,經常舉行各種法會,都屬於衛藏的範圍,所以人們才說“法域衛藏”,喇嘛很多。

在明代和元代,叫烏思藏,“烏思”指前藏,“藏”指後藏。到清代,“烏思”改稱為衛,所以“前後兩藏”才叫“衛藏”。衛藏的說法,是從清代開始的。

“衛藏“是中心,是吐蕃民族的根基,是藏文化的搖籃,而不是”守衛西藏“的意思。很多人一聽“衛藏”,以為在邊緣地區守衛西藏。這是望文生義。

【康巴的人】

“康”是邊地的意思,在康區的藏族人,被稱為“康巴”。

康巴藏區,大體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區,四川的甘孜州、阿壩州,以及雲南的迪慶州。具體一點,還包括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

對於康巴人的先祖,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西羌的後裔,但在西方認為,康巴人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留下的雅利安人後裔。相傳,希特勒曾派人翻越喜馬拉雅山,來找回原來的“優良人種”。

因為驍勇善戰,多俠客和“夾巴”(強盜),康巴漢子被稱為“藏族的哥薩克人”;又因為善於經商,出過不少大富豪,康巴漢子又被稱為“藏族的猶太人”;還因為放蕩不羈愛自由,被稱為“藏族人中的吉普賽人”。阿來寫《塵埃落定》,說的就是康巴人的故事。

在過去,衛藏人對康巴人稍微有些偏見,覺得他們在邊陲,不處於藏文化中心,但架不住康巴人長得好看。

我們都知道“康巴漢子”,鼻樑高挺,眼神清澈,隨著藏漢交流日益頻繁,加上本身表達情感直接而炙熱,從而擁有了大量的漢族情人(女)。

自古以來,“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可謂並駕齊驅的。康巴男人愛恨分明,彪悍神勇,“任隨女人恨我,自由飛翔”;而康巴女人們,一樣是高挑健美、深情嫵媚,“你把歌聲獻給雪山,養育你的雪山……”。正因為男女都好看,才被稱為“人域康巴”。

當然, 除“人”之外,康巴地區地處橫斷山區,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到第一階梯的過渡區,地殼突然抬升,造就了驚人之景。

【安多的馬】

坐上火車去西藏,過了青海湖之後,你會發現窗外風景沒什麼變化。藍天白雲大草原,矇頭睡一覺,還是藍天白雲大草原。恭喜你,正馳騁在“安多藏區”。

安多也叫“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帶。除了青海的大部分藏區(玉樹除外),還包括四川阿壩州北部、甘肅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縣。

最權威的藏傳佛學院拉卜楞寺就位於甘肅甘南州,十世班禪大師同樣出生在青海安多藏區,全球聞名的可可西里、藏北羌塘無人區、久負盛名的熱貢唐卡藝術,以及紅軍長征最艱苦的草地穿越,都在這片土地孕育。

這裡以遊牧為主,白雲壓頭頂,羊群過山坡,你分不清哪裡是雲朵,哪裡是羊群。如果不是天太低、牛太厚(犛牛),還以為身在蒙古。

沒錯,這裡受蒙古族和漢族的影響很大,在習俗和體型特徵方面,也有這兩個民族的特點。

遼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是藏地最主要的牧區,多出良馬,所以也被稱為“馬域”。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藏區分為衛藏、康藏和安多。其中衛藏,又分為前藏、後藏和阿里。藏族人不多,地方大,尤其在古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區域藏文化。他們特點鮮明,燦若星辰,除了適合攝影之外,還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信仰一個宗教:藏傳佛教。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有幸去過拉薩旅遊,回來後有朋友問我康藏、衛藏、前藏、後藏如何劃分的問題,今天這裡再詳細說道說道。

青藏高原幅員非常遼闊,用山高路險比喻也不為過,許多地方還荒無人煙,如果在古代交通不便,更是不知身處何方,因此這裡就形成不一樣的區域文化。

藏文史籍記載:

“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朵康六崗”的“博曲卡松”,意思是藏地三部的劃分方法,是根據藏地的地形特徵和自然條件。
“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通俗說法就是,衛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這是從元代開始就被劃分好的衛藏、康巴、安多三域。

拉薩以西的高原大部叫“衛藏”,分為“衛”:前藏、“藏”:後藏、阿里,就是現在的拉薩、山南、日喀則和阿里。

衛藏地區是藏地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拉薩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等是高僧雲集之地;另外後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許多寺廟,因而成為“法域”。

“衛藏”是吐蕃人民的本土,地理位置上處在雅魯藏布江流域中心,平均海拔在4000米,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很適合農作物生長,因此這裡是藏地文明的搖籃。

“康巴”分為橫斷山區的四川省甘孜、阿壩、西藏的昌都以及雲南迪慶。

康巴最有名的算是扛把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這裡男人剽悍勇猛、崇尚武力;女子卻個個嫵媚,因而康巴被稱為“人域”。

藏語裡“康”是邊地的意思,所以康是地域概念,其範圍覆蓋現在四川的甘孜、涼山州木裡、西藏昌都、青海果洛、玉樹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康巴人的來歷有許多說法,有人認為是西羌人的後裔,但西方人卻認為他們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留下的雅利安人後裔,因此康巴人又被稱為“藏族的哥薩克人”、“藏族猶太人”、“藏族的吉普賽人”等稱謂。

安多又稱“阿垛”,其位置阿尼瑪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帶,含青海黃南、果洛州、黃青海湖地區。

由於受蒙古族和漢族的影響,所以在風速和形體特徵方面有很多蒙漢兩族的特點。安多一帶草原遼闊、牛羊遍地,是藏族最為主要的牧區,因善產良駒,因此又被稱為“馬域”。

藏區三部劃分的博曲卡松

  • 上阿里三圍:主要指的是湖泊圍的芒域、崖石圍的古格、雪山圍的普蘭,現在的範圍在西藏阿里地區。
  • 中衛藏四如:“如”是古時藏族軍事組織,四如分別為藏如、衛如、約如、葉如。這四如基本覆蓋亂倫拉薩市和日喀則地區。
  • 下朵康六崗:六崗是藏族的地理說法,分別為色莫崗、擦瓦崗、馬康崗、繃波崗、瑪扎崗和木雅熱崗。這裡又合成“四水六崗”,四水又分別指金沙江、雅礱江、怒江、瀾滄江。

六崗的方位分別為:

  1. 色莫崗:甘孜州白玉、鄧柯、石渠境內,位於金沙江和雅礱江上游;

  2. 擦瓦崗:西藏八宿、左貢縣境內,位於怒江和瀾滄江中間地帶;

  3. 馬康崗:昌都、察雅、芒康縣境內,位於瀾滄江、金沙江上游中間;

  4. 繃波崗:甘孜南部雲南西部一代,位於金沙江、雅礱江中下部;

  5. 瑪扎崗:甘孜州乾寧縣到青海境內,位於青海黃河南至雅礱江上游東部;

  6. 木雅熱崗:四川甘孜州乾寧動康定縣境內,位於雅礱江中游;

以上就是衛藏、康藏、前藏、後藏的區分,因文化不同,所以很多的名字讀起來有點拗口,但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西藏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小夥伴們如果有時間可以去西藏走一走,放鬆下心情,體驗一次心靈的洗滌。


大國布衣


衛藏 安多 康巴藏區的形成原因之一

自從元朝開始西藏加入到中華民族大版圖當中以後,就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土地面積大概在270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左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分佈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

吐蕃時期的版圖

藏族在最興盛的時期,土地面積大概在460萬平方公里左右,包括今天的尼泊爾,錫金(今屬印度),不丹,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爭議地區克什米爾,被印度非法佔領的藏南地區,尼泊爾大部分,新疆南部的一部分,西藏全境,甘肅的一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一部分,青海的全部,四川的一半(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一部分),雲南的麗江和香格里拉。


民國時期的版圖

三個顏色三種區域

在藏族人的心目當中,藏區可分為三大部分。西藏自治區全境被稱之為衛藏(其中日喀則市和薩迦寺周圍,以北,以西,和周邊稱之為藏,以拉薩為中心周邊地區和東南,東北,東方稱之為衛)。所用的語言是西藏方言,又稱之為拉薩話,對於安多人來說,拉薩話非常難懂,就像咱們內地北方人很難聽懂廣東話一樣的!但是對於康巴人來講,西藏話也並不是特別難懂,不像安多人。

衛藏 安多 康巴

拉薩市

江孜 白居塔




拉薩市大昭寺廣場
西藏藏北地區草原盛會
西藏衛藏地區漢子

拉薩美女

青海省的全部,甘肅省的一部分,四川的一部分(阿壩州)被稱之為安多。安多方言有些地方稱之為草地藏語。基本是互通的,青海甘肅四川的藏區的藏人由於地理原因,安多方言也有自己的小方言和本地的土方言,尤其是四川嘉絨藏族每到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其他地方的人是很難聽懂或者是根本聽不懂的。

青海塔爾寺

青海塔爾寺標誌型建築

甘肅拉卜楞寺

甘肅合作市米拉日巴佛閣

安多藏族盛裝

安多藏族美女
安多藏族牧區羊皮藏袍(青海)










金沙江以東今天四川省甘孜州,雲南迪慶州屬於康巴藏族。在藏語中康是粗獷豪放的意思。而且康巴人男性高大威猛,身高比安多和西藏人平均要高。所以康巴人一般都是很是高大威猛。康巴方言有一點點接近於西藏方言但是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藏語語言體系。因此這些地方人所講的語言已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大方言。其中甘孜州丹巴,瀘定等一些地方也有自己的小地方方言別人是聽不懂的!
德格印經院

印經院的內部珍藏著很有歷史價值的印經刻板

塔公草原 塔公寺和雅拉雪山




塔公寺 雅拉雪山

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城


康巴漢子
康巴盛裝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起的是,雖然說嘉絨藏族(四川省馬爾康市,小金縣,金川縣,丹巴縣瀘定縣)和九寨溝,松潘(夏爾哇,意思是居住在東邊的藏族人),平武和北川縣的白馬藏族(白馬是藏語,意思是藏軍,在唐朝時期是吐蕃藏軍戍邊的後代故稱之為白馬藏族)一帶的藏族都是藏族,但是他們所說的方言都是他們自己本地的方言,還有一些保留著古代藏語的語法語音,也夾雜著現代藏語的特徵是千百年語言進化過程當中所進化和演化出來的地方小方言。

到目前為止整個藏語至少有將近370多種方言,但總體來講歸納起來分屬於衛藏方言,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當中,藏文雖然只有一種但是每個地方的人念起來的話味道就不一樣了!但意思是一樣的,就像我們漢語文一樣念出來不一樣但是寫起來是一個意思,一種解釋,一種理解!也正是因為這三種大方言所以把藏區就分為了三個大區域!衛藏,安多,康巴。


神秘園13


在過去幾百年間,西藏地區主要分為四部分,分別是:衛、藏、康和阿里。

例如,乾隆版的《大清一統志》中,就有類似記載,西藏地分其四:

曰衛,曰藏,曰喀木(康),其西境曰阿里,共轄城六十餘。

衛、藏、康和阿里,都分別是指哪些地區呢?

衛。這是達賴喇嘛的駐錫地,以拉薩為中心到打箭爐的西南部,又被稱作前藏;

藏。這是班禪喇嘛的駐錫地,在史書中也被稱作是後藏;

康。有時候稱作“喀木”,地處打箭爐以西、丹達山以東,在衛的東南側;

阿里。這是藏西地區,與拉達克等地接壤。

具體的分佈正如下面的這張地圖。

由此可見,衛藏、康藏、前藏、後藏,這四個詞語完全不能並列討論。

所謂的衛藏,其實是衛+藏,也包括了前藏+後藏。如果我們將這四個詞語並列討論,就會導致邏輯上的錯亂。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行政區域的劃分在清朝最終確定,包括前藏、後葬的劃分,康、四川的劃分,都能體現出這點。

例如,前藏與後藏的劃分,就有清朝試圖扶植班禪喇嘛,來分散達賴喇嘛權力的目的。這裡面的權力關係是非常複雜的。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西藏地理分佈的簡介,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


HuiNanHistory


藏區很大,不瞭解藏區的人總覺得藏區僅僅包含現在的西藏自治區這一塊,其實不然。熟悉藏區的人都知道藏區不僅僅包含現在的西藏自治區,還包含青海、川西、甘南以及雲南西部一塊。早在元代開始,藏區就已經歸屬元朝中央集權的統治,那麼當時的朝廷根據藏區語言、生活習性以及地域自然條件等不同將藏區分為三塊:衛藏、康巴和安多。這三塊區域又稱為: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也就是人們通俗稱為“衛藏的喇嘛、康巴的人、安多的馬”。

法域衛藏(內含前藏、後藏)

法域衛藏包括衛(前藏)、藏(後藏)、阿里三個地區,前藏包括拉薩和山南地區,後藏包括日喀則地區。由於衛藏地區宗教盛行,前藏有拉薩的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後藏有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等諸多主要寺廟,一向都是藏區宗教的中心,因此被稱為法域衛藏。

衛藏”是吐蕃民族的本土,是藏族的最基本成分。地理位置上,衛藏以雅魯藏布江流域為中心,區內藏北、藏南以岡底斯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大斷裂帶為界。河谷與盆地相間,平均海拔約4000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於農作物生長,是孕育藏文明的搖籃。

人域康巴

康是邊地的意思,在康區的藏族人被稱為康巴人。康巴藏區,大體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區,四川的甘孜州、阿壩州,以及雲南的迪慶州,還包括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正因為男女都好看,才被稱為“人域康巴”,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讓我們瞭解了康巴人多情和豪放。

由於康巴地區處在漢藏過渡地帶,在茶馬古道川藏線橫貫的康區,時至今日,康定情歌、丹巴美人谷、稻城香巴拉、德格印經院、色達五明佛學院、德榮太陽谷、迪慶香格里拉、德欽梅里雪山等美景馳名中外,構成“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區域。

馬域安多

安多又被稱為“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帶,含青海黃南、果洛州、環青海湖地區。甘肅甘南州、四川阿壩州北部和甘孜州色達縣,安多藏族是唐朝吐谷渾、党項等羌系部落蕃化而來。由於安多地區受蒙古族和漢族影響極大,所以在習俗和體形特徵等方面,也有這兩個民族的明顯特點。安多一帶是遼闊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區,多出良馬,因而被稱為“馬域安多”。


山中茅店


一、三大藏區

藏文史籍記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朵康六崗”的“博取卡松”(意為藏地三部分的劃分方法),劃分的依據就是藏地的地形特徵和自然條件。以方言區的不同,元代開始劃分為“衛藏、康巴和安多”三域,且有“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說,通俗的講就是“衛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


(一)衛藏藏族

衛藏地區範圍大致相當於現今西藏自治區除去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不丹、錫金的部分鄰近地區。衛,又稱前藏,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拉薩(當雄縣除外)、山南和林芝西部(林芝、工布江達、米林、朗縣四縣);藏,又稱後藏,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日喀則(北方小部除外)。歷史上,前藏是達賴的地盤,後藏是班禪的地盤。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衛藏藏族。

衛藏地區是藏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拉薩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聞名全藏,是舉行盛大法會、高僧輩出的地方;另有後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諸多主要寺廟,宗教興盛,因而被稱為“法域”。


(二)康巴藏族

康巴藏區範圍大致相當於現今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地區、那曲地區東部(聶榮、巴青、索縣、比如、嘉黎五縣)、林芝市東部(察隅、波密、墨脫三縣),青海省的玉樹州(治多縣西部除外),雲南省的迪慶州,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壩州部分(小金、金川等)及涼山州的木裡縣。康巴藏區即康區,舊稱“朵甘思”地區,最早是指衛藏以東廣闊的地區,後來這一地域又分為“康”和“安多”兩部分,康區現多指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康巴藏族。

康區歷史上處在漢藏過渡地帶,在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因而康巴被稱為“人域”。


(三)安多藏族

安多藏區範圍大致相當於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黃南、果洛及海西五州、四川省的阿壩州北部(若爾蓋、紅原和阿壩縣等)、甘肅省的甘南州及武威市的天祝縣。安多歷史上稱為“朵思麻”,是從“朵甘思”(今康區)分出來的。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安多藏族。

由於安多地區受蒙古族和漢族影響極大,所以在習俗和體形特徵等方面,也有這兩個民族的明顯特點。安多一帶是遼闊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區,多出良馬,因而被稱為“馬域”。

另外,按照西藏傳統的地理觀念,整個藏地由高至低被劃分為上、中、下三大區域,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茹、下多康六崗的說法。

阿里三圍,指“古格崖圍”、“佈讓雪圍”、“藝域湖圍”。地域在今西藏獅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馬泉河上游一帶,大體相當於今西藏阿里地區及拉達克,現在有兩圍(阿里地區)在我國境內,拉達克在印控克什米爾。

衛藏四茹,指拉薩河流域的“伍茹”、雅隆河流域的“約茹”、 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葉茹”和“茹拉”。“伍茹”和“約茹”合稱為“衛”;“葉茹”和“茹拉”合稱為“藏”。“衛”和“藏”合稱為“衛藏”。

多康六崗,“多”為安多,“康”為康巴,所謂“崗”是藏語對兩水之間高原的稱呼,六崗就是這片地區的六個高原。即,怒江與瀾滄江間的“察窪崗”,瀾滄江與金沙江間的“瑪康崗”,金沙江與雅礱江上游間的“色莫崗”, 金沙江與雅礱江中下游間的“勃波崗”、雅礱江上游與黃河之間的“瑪朵崗”,以及雅礱江中游與大渡河間的“木雅惹崗”。

二、特殊支系

除了三大藏區,還有幾個比較特殊的藏族支系,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分別是:工布藏族、嘉絨藏族、白馬藏族、木雅藏族、華銳藏族、卓倉藏族、夏爾巴人等。

(一)工布藏族

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區,以工布江達、林芝為中心。“工布”一詞為古時部族名,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普雅隆王系外,有十二小邦”,工布即為十二小邦之一。工布服在西藏服飾中獨具一格,不論男女都愛穿一種稱為“果秀”的長坎肩。這種服裝無領無袖,套頭穿著,多為黑色和紫色。前後兩片衣襟通過腰帶系在一起,再配上腰帶和領口的精美裝飾,夏天以氆氌縫製,冬天以毛皮縫製,十分適合在高山聳立、森林密佈環境中生活的人穿著。工布帽是圓筒型的,帽底縫一層綠色的綢子,帽沿鑲上一圈虹形綵緞,與“果秀”十分相配。

工布地區處於雅魯藏布江中下游,海拔低,森林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除藏族外,還生活著門巴、珞巴等十多個民族。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民風古樸,民間工藝眾多,是西藏著名的旅遊勝地。


(二)嘉絨藏族

嘉絨地區藏語全稱“嘉爾木擦瓦絨”,是一個綜合山名、水名與自然環境的名稱。在小金和丹巴之間有一座聞名全藏的墨爾多神山,“嘉爾木” 即此山之山神;“擦瓦”:居住在擦曲河流域的人;“絨”:農業河谷區。嘉絨是藏語對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區的地名稱呼,區域包括今天阿壩州和甘孜州境內岷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區。

嘉絨成為藏族一個獨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地理環境、歷史淵源以及特定農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語言、建築、習俗等方面。唐代吐蕃東進,駐軍於大渡河、岷江一帶,據險而守,軍隊與當地嘉良、東女、附國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嘉絨藏族。

石碉建築是嘉絨藏族的標誌性建築,古碉文化也是嘉絨文化的重要內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稱,每座石碉上都有歷史演進的烙印。這種石碉是戰、居兩用的壘石建築。此外,丹巴地區以出美女而聞名,康巴之花多出自丹巴。

(三)白馬藏族

白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白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九寨溝縣一帶,人口約14000人。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宗教信仰都與其他地區藏族有所不同。白馬藏族講藏語,卻不識藏文,普遍使用漢文。除了信仰苯教和藏傳佛教外,白馬藏族還信仰太陽神、山神、火神、五穀神等自然神靈,但他們一般不修廟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眾多的民族學和史學家認為,白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後裔,唐代吐蕃東征,佔領了整個氐族地區,大批吐蕃軍民隨軍而來與氐族雜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漸喪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徵,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馬藏族的祖先。

白馬藏族的文化有雙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語言方面有藏語同源詞,也有羌語詞彙。服飾也很有特色,帽頂前端有一簇錦雞頸羽裝飾並插白色雄雞尾羽,這是白馬藏族的標誌。男子插一支,女子插兩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幾支彎曲的羽毛,象徵美麗,這種帽子被當地的白馬人稱之為“沙嘎”。


(四)木雅藏族

在康區木雅一帶(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礱江之間)的藏族因其獨特的語言和習俗,也稱“木雅藏族”。歷史上,“多康六崗”中的木雅惹崗就是指木雅地區,即今康定縣折多山以西、道孚縣以南、雅江縣以東、九龍縣以北一帶地區。這一地域內居住的藏族,被稱之為“木雅娃”。

雅藏族的來歷至今是一個迷,作為康巴藏族的一個分支,被學術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古代党項羌人與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後裔。強大的蒙古族崛起北方之後,殲滅西夏,使遊牧於河套一帶的西夏党項上人被迫南遷進入康區木雅一帶。

木雅藏族最大的特點表現在語言上,這一區域的藏族操一種被稱為“絨格”的木雅語。而木雅語又分為東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兩個語區。在今甘孜州境內,分佈在九龍縣的灣壩鄉和洪壩鄉操的這種語言的藏族自稱為“本勒”,屬木雅語東部方言區;而分佈在九龍縣的湯古鄉、康定縣的沙德鄉、六巴鄉、普沙絨鄉、朋布西鄉和雅江縣的祝桑鄉操這種語言的藏族自稱為“木雅”,屬西部方言區。東部方言區受漢文化和彝文化的影響較大,而西部方言區受藏文化的影響明顯。

(五)華銳藏族

“華銳”,意為英雄的地區或部落,是白犛牛的故鄉。歷史上華銳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東,包括青海的樂都北山、互助、門源、大通東部、甘肅的天祝、肅南皇城等藏區,其中天祝是華銳藏族的主要聚居區,人口約8萬。

形成華銳藏族的主體是吐蕃人,即吐蕃王朝時期吐蕃的一支軍隊進駐定居後逐漸形成了該地區藏族的主體。清代華銳著名學者松巴益西班覺在其著作《青海史》中認為,吐蕃進入青海最早的是華銳,正是由於吐蕃後裔的背景和對傳統文化的較好保存,所以形成了獨特的華銳方言,與安多等其他地區的方言有著較大的差異。雖然華銳方言還是屬於安多方言區,但華銳方言保存了大量古藏語的詞彙,有些用詞發音也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安多語發音法。

華銳藏族自稱“博”或“華銳嘎布”,男子多穿白色氈袍,反映了華銳藏族特別崇尚白色,並認同與其他地區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觀念。從古至今,華銳地區人傑地靈、學者輩出,為藏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六)卓倉藏族

生活在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平安、湟中等縣的藏族自稱“卓倉娃”,其生活範圍大約方圓一百多公里,有所謂“卓倉隆娃頓”(“卓倉七溝”之意)。有些村莊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與包括漢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純藏族村緊靠著純漢族村。這裡的藏族生活基本屬於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

據說卓倉藏族最早也是來自西藏。公元9世紀末,吐蕃王朝的最後一個統治者朗達瑪被殺後,吐蕃陷入混戰,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在各自母系貴族勢力的支持下,分別自立為王,割據一方。二兒子沃松來到阿里地區,建立了阿里王系,著名的古格王朝就是他的後代建立起來的。他的第四世孫赤德從後藏來到青海湖一喧,成為當地的首領,並逐漸建立起了勢力強大的角廝羅政權,掌控著青海東部和甘肅醅,即古絲綢之路,與宋王朝有著密切的關係,角廝羅政權的中心就位於今天的樂都縣,“卓倉”這一稱為來自於祖先居住地,即今天后藏地區卓沃降地方名,“卓”這“卓沃隆”、“倉”為祖系,“卓倉”這一名稱一直沒用至今。

(七)夏爾巴人

夏爾巴人(Sherpa),藏語意為“來自東方的人”,主要散居在中國、尼泊爾、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外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側,語言為夏爾巴語,但無文字,使用藏語文,人口約4萬人,中國西藏境內僅有約1200人。

關於夏爾巴人的起源問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在成吉思汗時代,位於四川甘孜的一支部隊被元朝軍隊打敗,逃到西藏嘎爾定居下來,成為今天的夏爾巴。也有人說夏爾巴是從尼泊爾名叫“夏爾孔布”的地方遷居西藏的移民。夏爾巴人大都同意後者的說法。夏爾巴人有姓無氏,與藏族的姓名沒什麼區別,一般也不與外族通婚。宗教信仰為藏傳佛教,以薩迦派和噶舉派為主,還保留有較多的原始信仰。

夏爾巴人由於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帶,是天生的登山向導,為各國登山隊提供嚮導和後勤服務已成為夏爾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有資料顯示,夏爾巴人的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高於常人。從上個世紀20年代起,夏爾巴人就為登山者充當嚮導和挑夫,他們體質她。抗缺氧力強、吃苦耐勞,有許多人經過培訓後會講英語,又有登山技巧,幾乎每支登山中都有夏爾巴人。他們以生命為代價創下了“三個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數最多,無氧登頂珠峰人數最多。珠峰遇難人數最多(約60人),夏爾巴人在人類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