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為何要把姜子牙的後人齊哀公活活煮了?

岩石龍


《竹書紀年》中記載了一件命案:“(周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說的是周夷王三年,周夷王召集諸侯,並當眾烹煮齊哀公的事。那麼周夷王姬燮究竟和齊哀公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然一定要對他做出這麼令人髮指的事情呢?

(周夷王劇照)

算起來,姬燮是西周第九代天子。他本是第七代天子周懿王姬囏的長子。按西周王朝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在姬囏去世後,身為長子的他本該繼承王位,然而因為他的懦弱無能,竟讓他的叔公姬闢方奪取了王位,於是他的叔公便成了第八代天子周孝王。

當時的周朝已經朝政腐敗,國勢衰微,西戎又不斷攻打鎬京。周懿王在世時,不僅沒想辦法扭轉這種局面,反而認為是上天懲罰他,所以成天疑神疑鬼,祈醫問神,不問政事。於是一向“天下共主”的諸侯們漸漸對周天子也不再唯命是從。

周孝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他繼位後為了重振王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注意到,西戎之所以戰鬥力強,和他們有優良的馬匹有很有大關係,所以他招納會養馬的人,為周國蓄養優良強壯的馬匹,以擴充軍隊實力。

不過,周孝王儘管為強大周國振興王室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生病,他僅在位10年便病逝了。

周孝王去世後,諸侯們湊到一起,認為祖宗的制度不能廢,還是應該回歸父死子繼的繼承製上,所以姬燮在大家的扶立下,終於登上了天子之位。

姬燮繼位後,諸侯按規矩要來朝拜。

以往周天子都是站在堂上接受眾人禮拜,但姬燮出於感恩之心,竟一改往日高高在上接受禮拜的規矩,而是走下堂來與諸侯們相見。

(諸侯朝拜)

這下,周天子的威嚴,再次因姬燮的舉動,而在諸侯們的心中大大下降。

諸侯們本就覺得有扶立之功,再加上姬燮自降身份,所以大家對他漸生藐視之心,有的諸侯乾脆不來朝見進貢了。

這樣的現狀讓姬燮好生氣惱,又找不到方法改變它。正在苦悶之際,地處偏遠的呂國和蜀國竟然派使者來進獻瓊玉。

姬燮聞聽,非常高興,不顧“天子不迎諸侯”的禮制,親自帶領文武大臣到黃河邊去迎接,並待兩國來使以上賓之禮。

姬燮本想以此鼓勵諸侯們向周王室覲見進貢,可惜諸侯們認為他自降身份,更加瞧不起他了。

姬燮沒想到諸侯們竟然如此,心裡很是憤然,覺得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

就在姬燮憤然的時候,紀國的國君紀煬侯向姬燮構陷齊哀公。

原來,紀國緊挨齊國,眼看齊國不斷吞併周邊的小國擴大勢力,紀國擔心有朝一日也會被吞併,但紀國顯然不是齊國的對手,所以便想借姬燮之手除掉齊國國君齊哀公。

正想殺雞儆猴的姬燮認為齊哀公既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又是強國之君,殺他樹威,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周夷王以“有要事商議”為由,召集諸侯們聚到了宮中。

(四處征伐的楚國,圖取其意)

由於齊國與鎬京相距千里,齊哀公好不容易趕來時,已經遲到了。

誰知就在他準備列位時,姬燮竟派侍從把他綁了,投到了一口齊人高裝滿沸水的大鼎中,並以熊熊大火把他烹熟了。

姬燮看到諸侯們臉色驚恐,好不得意,緊接著他又把齊哀公的弟弟呂靜冊封為齊國國君。

就在姬燮洋洋得意,大施君威時,諸侯們卻認為他既不遵禮法,也不和執政大臣商議,便隨意處置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心裡都對他極度不服,所以以前來朝拜進貢的也不來了。

最囂張的是楚國國君熊渠,他本來就不服周天子,乾脆帶著楚軍一路打到了中原的邊界庸國。庸國是周王室的屬國,眼見就要被吞併,誰知姬燮看楚國軍隊強大,竟睜一眼閉一眼,只裝不知道。

熊渠又率軍順漢水南下,一直打到了鄂(現鄂州一帶)一帶,還仿照周天子分封的那套,把3個兒子分別給封了王。

熊渠這樣大膽妄為,姬燮都一言不發。眾諸侯們一見,也顧不得講什麼周禮,於是開啟了你爭我奪,天下大亂的局面,而姬燮一心想重振王權威嚴的美夢也就徹底破碎了。

(參考史料:《史記》《竹書紀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齊哀公,名如其人,非常的悲哀!

作為齊國國君,姜子牙的第五世孫,齊哀公的死實在是太冤了,只做了12年的諸侯王就被周天子扔進鍋裡給活活地煮了,而煮他的理由既然是因為他2年沒給周天子上貢?

有人可能會覺得臣子必須要朝貢天子啊,齊哀公2年不來就是他不對嘛。可是在周宣王時期,魯國的魯武公12年才來見一次周天子,而且當時的周宣王還把這件事當成是一次盛大的慶典,並記載於史料中。一位是2年不來就被煮了,另一位12年才來一次被當成貴賓招待,這待遇差距不是一般大啊!

周天子為何要煮齊哀公

齊哀公時期,周家天下由周夷王執掌,當時的周家勢力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分封制的弊端已經開始顯現出來,各諸侯國的實力日益強大,開始不再服從周天子的管束。周夷王登基後也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扭轉這個局面,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總是希望做點實事出來。

就在這個時候,紀(Jǐ)國的國君紀侯在周天子面前嚼舌根說壞話,他說齊國的齊哀公想造反,兩年都不來朝貢天子,而且他的名字叫不辰,分明就是不想做“臣”子的意思。周夷王一聽頓時無名火起!於時馬上召集眾諸侯前來,並在眾諸侯面前立一口大鼎,裡面煮著沸騰的油水,然後把齊哀公押進來,列舉了一大堆莫須有的罪名,當著眾諸侯的面把齊哀公扔進大鼎之中!可憐的齊哀公都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成為了鼎中冤魂。

周天子煮齊哀公無非是想在眾諸侯面前立一個威嚴,有點“殺雞給猴看”的意思。紀國君的小報告正好給了周天子一個機會,但也因此與齊國結下了樑子,在九世之後齊國把紀國滅了,就是為了報當初殺君之仇!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九世之仇”。

我的觀點

從這個歷史事件來看,齊哀公固然冤枉,其實還有其他不講理的地方:

比如紀侯打小報告給周天子,說齊哀公的名字是不辰,就是不想做臣子,那應該找齊哀公的爸爸啊,這是他取的名字,跟齊哀公有什麼關係呢?還有齊國的九世之仇,應該找周家算啊,雖然紀國是打小報告的人,但兇手是周天子。看來柿子還是要挑軟的捏啊!


水煮汗青


簡單來說,殺雞儆猴,震懾諸侯。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從這裡可以看到,齊哀公被活煮一事有三個主人公,作決定的周夷王、打報告的紀侯和被煮掉的齊哀公,要分析此事的原因,就得從這三個人入手。

西周王朝到了周夷王這一代,已經頗為衰弱,其表現在於王室內部的混亂和諸侯的日漸不朝。

在西周初年,周公等人制定了完備的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等等制度,

目的就是保證王朝的長治久安,但這些制度有一個根本保證,那就是王室自身必須具備足夠實力。

當時間來到周夷王時期,王室的勢力已經大為下滑,王室帶頭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強大起來的諸侯也敢於不來朝見,而王室缺乏強硬措施予以制止。

西周第一次非嫡長子繼位,就發生在周夷王繼位前。

《史記·周本紀》:“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周懿王去世後,繼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太子燮,而是他的叔叔闢方,史稱周孝王。太子燮氣炸了,本來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忽然跳出個叔祖就搶了他的王位,太欺負人啦!

按理說,這種搶奪王位之後都應當斬草除根的,但太子燮卻活了下來,直到十五年後熬死叔祖,終於繼位,是為周夷王。

十五年的時間,周夷王顯然沒在閒著,《史記》說他是被諸侯擁立的,說明周夷王爭取了不少諸侯的支持,他一個落魄太子是怎麼在周王壓制下獲得支持的呢?總不可能全憑理想和禮法吧,肯定許了好處,這種場景在後來的東周時期屢屢重現。

《綱鑑易知錄》記載:“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見諸侯,覲禮廢。

能讓天子廢除覲禮的諸侯,除了擁立他的功臣,恐怕也沒誰了,但此舉直接破壞了森嚴的禮樂制度,使得君臣關係減弱,這些功臣甚至會因此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另外有可能某些諸侯還是支持周孝王而否定周夷王的,那麼這次王位世系交替,必然在諸侯之間引起動盪,加上王室實力下降,使得上位之初的周夷王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局面。

《史記·楚世家》記載:“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這時候,槍打出頭鳥,找個鬧事的強國揍一頓,顯然可以殺雞儆猴。

沒多久,有人把雞送上門來了,送貨的正是紀侯。

紀國為姜姓諸侯國,國土位於山東,算是山東境內的三號國家,僅次於齊魯,因齊國最強,紀國的主要國策為聯魯抗齊。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諸侯沒有盡到諸侯的義務,周王是有權懲罰諸侯的。此時王室雖已衰落,但仍有底子,出兵攻打戎狄也都還行,諸侯之間鬧了矛盾也有可能會找王室調停,至於王室能不能調停,那就是兩說了。

我們可以想見,齊國跟紀國鬧了矛盾,紀侯找周夷王打報告說齊國如何如何,期待周王給予齊國懲罰,周夷王順手把握機會,把齊哀公當雞煮了。

那齊哀公有沒有犯錯呢?不得而知。

早在周懿王時期,就已經是王室遂衰”,諸侯不朝天子的數量增多,且大國欺小國情況越來越多。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本身是有徵伐權的,還是周王室自己授予的,畢竟是太公望的封國嘛。但齊侯也要按時朝見天子,齊哀公很可能就是犯了這個錯。

按照周王室自己的規定,諸侯不朝是有累計期限的,最高懲罰是出兵奪其封地,而不是叫來煮了,周夷王採取這種暴烈措施主要還是因為王位不穩,需要威權鞏固。

這種暴烈措施對中原諸侯或許有所威懾,但對於南方的楚國,沒有絲毫用處,楚人已經敢明目張膽地僭越了。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子熊渠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諸侯僭越為王,是對王室天大的挑釁,上一個敢這麼做的還是被周王室滅掉的徐偃王,然而楚國這麼做了,卻並未招致周朝討伐,說明此時周朝的實力無暇南顧。倒是後來“暴君”周厲王在位時,楚國反而開始擔心周朝南征,主動取消了王號。


平沙趣說歷史


周夷王煮齊哀公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很有影響力的大事,很多人可能會問,齊哀公是姜子牙的後人,是功臣之後,為何還會遭到周天子這樣的對待呢?縱橫今天就給大家簡單掰扯掰扯這件事。

題目中所說的周天子就是周朝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姬燮,在說他之前,應該從他的父親周懿王開始說起,周懿王是周朝第七代國君,按理來說,周懿王之後就應該是周夷王,但是這裡面就出現了第八代君主周孝王。

周孝王姬闢方在周懿王去世後,奪取了王位,但是礙於周朝的宗法制度,最後還是將王位還給了姬燮,周孝王去世“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這個王位的一波三折讓姬燮的內心極度自卑,在上位後迫切地想要作出一些成績來證明自己,然而西周經過幾代國君的折騰,在諸侯國面前的威信大不如前,甚至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受到威脅。

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這種制度在初期能夠很大程度上的穩定政治環境,然而缺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越來越淡,難以維繫穩定的政治格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姬燮的叔叔周孝王在位期間就有這個打算,重塑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但是壯志未酬就先走一步了,到周夷王上位後,自然也要加強周王的權威。

但是周夷王的即位,本身就是一波三折,後來還是在各路諸侯的擁戴下才即位的,這就導致周夷王欠當初擁立他的諸侯一些人情,在進行封賞的時候,周夷王竟然“下堂”會見諸侯,無疑間也縮短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距離,說白了,周天子的跌份舉動更加動搖周王室的權威。

在這樣的情況下,重塑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已經成為擺在周夷王面前的當務之急。

分封制的核心其實就是一種按照血緣親疏確立的等級制度,天子只有一個,剩下的諸侯國按照“公、侯、伯、子、男”進行排序。

這個排序在西周初期的時候,的確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後來,僭越的事情就經常發生了,比如當時地處偏遠地帶的楚國,原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子爵,是屬於不入流的諸侯,到周天子祭拜的時候,還要去幹活。然而,風水輪流轉,周夷王時期,楚國乾脆不聽從周夷王的分封,還自立為楚王,效仿周天子,將自己的兒子也封為王。

由此可見,周夷王面對的政治環境還是很糟糕的。

在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同時,意氣風發的周夷王決定考察考察天下諸侯,都有誰有不臣之心,於是策劃了一場生病大戲,召集天下諸侯到周朝王都來覲見。

這就要說到齊哀公了,齊國是功臣之後,而且還是侯爵諸侯國,在當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然而齊哀公卻沒有來覲見周夷王。

本來天下諸侯都來覲見,讓周夷王還是很高興的,齊哀公的缺席自是讓周夷王十分震怒,這不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嗎?

至於齊哀公為什麼沒有去覲見周夷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當時齊國國力很強,由於地處沿海地區,資源豐富,齊哀公就有點飄了;另一方面,自己是周朝功臣之後,是姜子牙的傳人,從輩分上來說,比周夷王還高一點。在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質疑的時候,強大的齊哀公自然是有一些傲嬌的資本的。

要是放在從前這也不算什麼罪不可赦的大錯,但是周夷王比較敏感,他沒有想到齊哀公會不來,從內心就有了猜忌,最要命的是當時與齊國敵對的紀國國君就向周夷王告密,說齊哀公根本就沒有病,而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有不臣之心。

在這次裝病大會結束後,周夷王挾餘威徵召齊哀公到王都鎬京,都說槍打出頭鳥,奈何齊哀公想當出頭鳥,卻沒有做好捱打的準備,由於不敢公開挑釁周王室的權威,齊哀公乖乖的到鎬京去請罪了。

在周王都等待齊哀公並不是一句原諒,而是一口煮沸的大鼎,齊哀公到了周王都後,就被人給扔煮沸的鼎裡面活活給煮了。

儘管姜子牙神通蓋世,為周王室的建立立下巨大功勞,但是也沒想到會有齊哀公這樣的後代,被人活活煮了。

從周夷王的角度來說,把一個侯爵諸侯國的國君給煮了,應該是一件震懾天下諸侯的事情,也是重塑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一個手段。


史論縱橫


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

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人民和土地分給親屬及功臣,封為諸侯。諸侯必須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納貢,為天子守土固疆,戰時還要隨天子出征。實行分封制,周天子為天下之主,華夏最高的統治者。

史書記載周天子初期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


周天子分封天下,齊國是姜尚(即姜子牙)的封地。因姜子牙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周天子。大周建立後,被封齊國一等爵位,更是齊國的開國明君。封神榜裡的姜子牙過多的是被神話了,現實中的姜子牙前半生窮困潦倒,多與低階級人士接觸,所以他深知民間的疾苦。建立齊國後,他廣實親民政策,齊國也從一個東夷雜居之地變成一個國富民強替天子征討四方的強國。齊國也是最後一個秦國滅亡的強國,可以說齊國是唯一一個見證了周天子周國的興衰史。


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齊國,有一位國君竟然被周天子抓去扔到大鼎中活活煮死了。他就是齊國的第五位國君齊衰君,姜子牙的玄孫。

齊衰公在位12年期間,也是一個遊手好閒,惹事生非的主兒。所以和周邊的諸侯國經常發生領土等各方面的摩擦。這其中就包括紀國,紀國國君為了打壓齊國,繼而向周天子進言齊國國君目無天子,拉幫結派勾結諸侯及遊牧民族準備起兵造反。

當時在位周天子是周夷王,當時的周天子對個個諸侯國的管控能力已經大大不如以前。他也害怕震懾不住周邊的諸侯國,以及邊緣民族,從而造成諸侯反叛周天子的局面。

周天子聽到紀國國君的進言後,大發雷霆,不管三七二十一,派軍隊直接到齊國把齊衰公抓回鎬京,抓回來之後周天子並沒有聽取齊衰公的任何辯解,把各路諸侯都召集到鎬京,對著眾諸侯的面,直接把齊衰公扔到大鼎裡過煮了。明眼人一看這就是殺雞給猴看啊。


當齊衰公的死訊傳道齊國後,齊國百姓悲憤交加,可是他們也不敢反叛周天子。齊國上下也把這筆賬記到了紀國頭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十年,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個風水三十年,直到九世後的齊襄公舉全國之力把紀國滅亡。

喜歡隨口話歷史的可以關注我o


隨口華歷史


周天子是否真的把齊哀公煮了?

真的,而且用的大鼎。還召集了諸侯,一起圍觀“周天子烹飪齊哀公”。

齊哀公犯了啥錯,讓周天子下狠手煮了他?

有人說齊哀公可能遭到了誣陷,這是錯的。

齊哀公支持周天子對手,禍亂朝綱,諸侯對他怨聲載道。當年懿王被放逐,太子夑(即後來烹飪齊哀公的那位)被冷落,孝王及其黨羽專橫跋扈,禍亂朝綱,就是受齊國國君的支持。太子夑在朝中重新即位,打擊罪魁,自然要想辦法連齊哀公也辦了。

齊哀公的罪行是誰舉報的?

是紀國國君。

紀國靠著齊國,因為實力弱,一直被齊國打。齊哀公這人又荒誕淫靡,導致百姓生活困苦,這是公認的事實。所以紀國作為鄰居,舉報齊哀公荒淫無度。周天子正愁沒借口弄死他,於是聚集諸侯,公開煮了齊哀公。

周天子不念舊情麼?

周天子煮齊國國君,距離姜子牙時代都過去了好幾代,況且齊國以前就打著“不臣”的旗號,不聽從周天子號令,周天子曾經派人打過齊國,兩者關係本來就不好了。相反,周天子與紀國關係不差,因為兩者之間通婚。兩個朋友的後代,隔兩代就不太認識了,更何況隔數代,哪能比親家親?

齊國為什麼沒被滅?

周天子烹飪齊哀公,不是為了滅齊國,而是找個聽話的取而代之。他找的是齊哀公的弟弟胡公,因為胡公對哀公也非常不滿,與紀國有秘密聯絡,本來就想推翻哀公。胡公和胡公子,當時在齊國受到的擁戴,要比齊哀公多太多。

齊哀公這人吧,他的死,是比較活該的。他的確是沒站好隊,遭到了算計。但也不能說紀國誣陷他,紀國是想整他,舉報材料寫了一摞,但沒有一句是誣陷。西周最講“禮”和“理”,出師有名,不能誣陷。否則周天子當著諸侯的面煮他,又有誰會服氣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周夷王是西周的第九位君主,其在位時期,王室開始衰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的周王室對各諸侯國還是有著威懾力的,因此作為天子的周夷王試圖恢復周王室的威嚴。

周夷王

齊哀公是齊國的第五代國君在位時,荒于田獵酒色,又不尊禮制。《詩·齊風》中諷刺他“從獸無厭,昏利不行”。某年,周夷王患病,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各國無不親自前來探望,唯獨齊國的齊哀公卻未來探望。齊國始終連個使者都不曾派來,此後,周夷王眼見齊國坐大,日益忌憚。

恰在此時,東方齊國的鄰國紀國的國君向周夷王進讒言,說齊候兩年沒有朝見天子是聯合其他諸侯想造反,正想找人立威的周夷王大怒,派人將齊候召入都城鎬京覲見,齊候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跟著使臣就回到了鎬京。天下諸侯齊聚鎬京參拜天子,還沒明白此次召見所謂何事。周夷王便一聲令下,左右猛士隨即拿下了齊哀公,並把他扒了個精光,將其扔進大鼎中活生生的煮了。

齊哀公雖然也是個荒淫無道之主,但是死的這麼窩囊,消息傳到齊國,舉國哀嗆。從此齊國與紀兩國種下了勢不兩立的深仇大恨。春秋以後,周天子的王權崩潰,齊國日益強大起來,便把消滅紀國報仇雪恨作為了首要任務。

公元前707年,齊僖公準備滅掉紀國,不料事情洩露,未果。

公元前699年,紀國與魯國、鄭國結盟,擊敗了齊、宋、燕、衛四國聯軍,紀國得以安定一時。

公元前695年,齊襄公就發兵攻打紀國,魯桓公出面調停,組織會盟,紀國的危機有所緩解。

公元前694年,齊襄公殺死魯桓公和鄭君子亹,紀國失去了魯、鄭兩國的保護,形勢急轉直下。

公元前693年,齊襄公撕毀盟約,打著為九世祖報仇的旗號,再次興兵伐紀,連下三城。

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派兵攻破紀國都城,紀國滅亡。

從公元前868年齊哀公被周天子烹煮殺死到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滅紀國,齊國曆經九世178年終於復仇。此後,齊國雄踞山東半島,力壓魯國,成了東方霸主。

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三傳》對此事曾有爭議,因為當時的風俗是家仇只論五世。而《公羊傳》則認為: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

齊襄公滅紀,報九世之仇,對漢武帝影響極大。因為當年漢高祖曾有“白登之圍”被迫貢獻金帛女子之恥;呂后也遭遇過匈奴致書之辱;文景兩代也都不斷遭受匈奴入侵,所以漢武帝曾說:“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遂效仿齊襄公此舉,堅決北伐匈奴。


觀其大略不求甚解


齊哀公被活活煮了,我認為是其自找的,其犯了兩條大罪,一是目無國君,二是倚老賣老,最終惹怒了周夷王,將其活活的煮了。

齊哀公是誰?

大家可能對齊哀公這個人不太瞭解,齊哀公,姜姓呂氏,名不晨,這個名字起的也不是不怎麼好,哀公是後人加上去的,但是這個不晨卻是他自己起的。齊哀公是姜子牙的後人,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軍師一類的人物,類似於諸葛亮跟劉備的關係。可以說姜子牙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周武王建建立西周後,對各功臣進行了分封,姜子牙則被封為齊王,而齊哀公則是姜子牙的五十孫,齊國的第五代國君。



五世國君,八世天子

西周分封二百年後,分封制的弊端充分的顯示了出來,各諸侯國勵精圖治,紛紛變得很強大,而周朝則由於土地全部都分封了出去,國力日漸衰落,到了周朝帝八代天子周夷王的時候,各諸侯國和周朝中央的矛盾已經很明顯了,隱隱有周夷王駕馭不了各諸侯國的趨勢。


而各諸侯國其中之最便是齊哀公,齊哀公勵精圖治,將國家治理的很強大,而強大之後便向他處不斷的進行擴張,因此齊國越來越強大,而齊哀公對周夷王也越來越不敬。真正惹怒周夷王的是齊哀公連著兩年不納貢,並且美其名的說齊哀公自己是“五世國君”,而周夷王是“八世天子”,理應不納貢。大概意思是說齊哀公自己是齊國的第五代國君,而周夷王是周朝的第八代天子,自己是周夷王的長輩,理應不再進行納貢了。齊哀公的行為有失君臣之禮,徹底的惹怒了周夷王。

紀國舉報

紀國是緊挨著齊國的一個國家,因為其不如齊國強大,經常受到齊國的騷擾,自己也沒什麼辦法,而紀國國君知道周夷王開始對齊哀公不滿的時候,便著手收集齊國準備謀反的證據,收集完畢後就向周夷王進行了舉報。周夷王接受到紀國的舉報後,二人一拍即合,便立即下定了決心,準備殺死齊哀公,以再次獲得自己天子身份的至高無上的威信。


殺雞儆猴

周夷王一是因為對齊哀公確實不滿,二是因為為了再次豎立起自己的威信,決定進行殺雞儆猴,而齊哀公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那隻雞,各諸侯王則是那些猴。周夷王以宣各諸侯王進京議事為由,將齊哀公在內的各諸侯王宣進了京城之中,在齊哀公不明所以的情況下,立即派人將其五花大綁了起來,並且仍進了滾燙的巨鼎之中給活活的煮了,這便是齊哀公被活活煮了的原因與經過。


齊哀公的死一是因為是其自找的,二是政治博弈的犧牲品,不幸的成為了殺雞儆猴中的那隻雞。周夷王萬萬也不會想到,自己的殺雞儆猴之計,不但沒有起到預料的效果,反而是天下越來越亂。又是一個二百年,齊國人因此勵精圖治,將齊國治理的越來越強大,而周氏也日漸衰落,後來皇室更是生活在齊國的淫威之下。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周天子活烹齊哀公的故事,其實也是揭示了一個管理原則的道理。

所謂禮賢下士,還是得把握分寸,一旦失去了分寸,喪失了原則,就會出現期望與結果成反比的情況。

原本週朝是以禮治國,但是隨著一代一代的傳承,周朝開始出現吏治腐敗、綱紀廢弛。周朝第九代天子姬燮生性懦弱無能,原本他是第七代天子姬囏的長子,應該接第八代天子位,但是他的叔公卻搶了他的位置,所以第八代天子就成了周孝王姬闢。

周孝王的天子之位雖然是搶來的,但是他很敬業,兢兢業業的工作,想重振周朝王權。其在位確實也做的不錯,抵抗西戎,提升王權。可惜的是好人命不長,才幹了十年,周孝王就死了。

那些諸侯大臣們見周孝王死了,就跑出來維護所謂的祖宗成法,又把懦弱無能的姬燮推上了王位。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姬燮在跟王位擦肩而過之後,終於還是重新得到了那個位置,當上了第九代周王,來的雖然晚了一些,終究還是來了。

這就是周夷王,周夷王這個人還挺懂得感恩的,他沒有去考慮這個王位原本就是自己該得的,他覺得他能有今天完全是各位諸侯和大臣們幫忙的結果,於是諸侯們來朝拜時他完全不顧周朝禮法,竟然起身走下堂來與諸侯相見寒暄。

在周夷王看來,自己這也算是禮賢下士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這可不是平素串門走親戚,這是朝堂之上的正式朝拜禮儀,也就是所謂的法度。他的賢良處下就用錯了地方。那些諸侯不但沒有因此對他的禮賢下士感激涕零,反而越來越看不起他,按規矩朝拜的時候都愛來不來了。

姬燮很是苦悶,他覺得老子對你們掏心掏肝的,你們還給老子蹬鼻子上臉了,他便在考慮想個什麼法子改變一下這個局面。正在這時地處偏遠的呂國和蜀國居然還想起了他,派人給他敬獻瓊玉,於是他覺得這面子給的太及時了,他要在這個事情上給天下諸侯做一個表率,尊敬我的人我也尊敬他。

姬燮高高興興的帶領文武大臣親自跑到黃河邊上去迎接,並待兩個諸侯國的來使以上賓之禮。全然不顧“天子不迎諸侯”的禮制法度。姬燮想當然的以為如此就可以讓各個諸侯為了得到他的尊重而爭相效仿,但是其他諸侯國見他處事如此進退失據,不守禮法,更看不起他了。

他一看文的不行,看來得來點武的,仁政沒有效果就得上點霹靂手段,不然還真以為我太老實了好欺負。正好紀國國君紀煬侯跑來向他告狀,說齊國國君名叫不辰,這是有不臣之心,而且最近私自擴張,是有造反之相。

姬燮正愁找不到由頭樹立王威,便召集各諸侯前來議事,齊國和周朝國都相距上千裡,來的就晚了,齊哀公慌慌忙忙的正要入班,卻被周夷王派人綁了,直接扔到已經煮開了的大鼎中,活活把齊哀公給煮熟了。擬定罪名為兩年不朝拜上貢,看著各諸侯臉色大變,姬燮感到非常得意,以為收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

他不知道的是,各個諸侯更加看不起他了,因為一個紀國國君搬弄是非,就不做廷議也不調查,擅自活烹一個諸侯國的國君,這樣太任性了。自古以來都是一樣,任性的主不好侍候那就不侍候,自此以後,那些諸侯乾脆都不來朝拜了。

從此,西周王朝愈加的禮崩樂壞、綱紀廢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上司,改端的時候要端起,該放的時候才放下。改端的時候不端起,只想做個好人,最後就會被下屬輕視,成為不受尊重的濫好人。該放的時候不放下,就會讓人認為你是一個不講道理、不守法度的桀紂之君。


謝金澎


這是發生在西周夷王時期的一件事,其實仔細分析這件事情,主要源於周王室和諸侯之間矛盾漸漸尖銳,以及各諸侯之間的矛盾。

周王室與諸侯、諸侯之間矛盾逐漸尖銳


(齊哀公呂不辰)

周滅商之後分封天下,將功臣和宗室分封為諸侯王。開始階段,由於王室和各諸侯王關係較為密切,雙方還較為融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代人傳下來雙方關係開始疏遠,王室和諸侯矛盾開始出現。

周穆王時期,周王室已經逐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到周夷王時期,這種局面已經更加明顯,尤其是大的諸侯國,已經開始不再履行諸侯義務。因此周夷王極想恢復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

諸侯之間同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疏離,諸侯之間矛盾逐漸加重,諸侯之間通常因為種種矛盾爆發衝突,之前還有周王室可以進行調解,在周王室對諸侯控制力下降後這種作用已經逐漸消失。雖然還未爆發滅國吞併戰爭,但矛盾升級後的戰爭已經開始出現。

紀侯舉報,哀公被烹

(春秋地圖)

根據《青州府志》記載:“紀,侯爵,姜姓;炎帝苗裔,封於紀(時在贛榆縣)。世與魯國為婚。周夷王取紀女‘亦賞’為王后。”

這裡的紀侯指的便是姜季,姜季成為國親後很受周夷王重視。紀國和齊國之間有什麼矛盾不得而知,不過

身為鄰國,兩國之間矛盾衝突必然存在。

於是紀侯便在周夷王面前進言,說齊哀公準備聯絡其他諸侯國造反。

齊哀公名為呂不辰,是齊國的第五代諸侯。

周夷王此時想要恢復王室威勢,正好想要殺雞儆猴,有了以上理由,齊哀王便成了那隻儆猴的“雞”。不論哀公有沒有反心,有這個理由就夠了。

於是周夷王派遣使者招來各諸侯和齊哀公,當眾將齊哀公拿下,五花大綁的扔入滾燙的沸水當中,將之活活烹殺。

之後則立哀公之弟呂靜為胡公,稱齊侯。

九世之仇

齊哀王因紀侯被烹殺,至此齊國和紀國結下死仇,雙方都想滅了對方。

姜姓先下手為強。姜姓宗主國萊國及其屬國棠邑侯、維夷侯、州國侯、紀國侯等諸侯國聯合進攻齊國。

齊國戰敗,齊胡公被驅逐,被迫遷都薄姑城。紀國侯姜季帶領其他兄弟諸侯國繼續北進,先後佔領紀、鄭、郚等地。

經過戰爭,姜姓諸侯兄弟五人在齊國東部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得齊國徹底失去了東進的能力。

(齊桓公)

而齊國在齊胡公之後,歷經獻公、武公、歷公等八世300餘年,始終未能東進半步。一直到齊襄公、齊桓公時代,齊國國勢日強,這才有了東進的能力。之後,

齊國用了30多年時間,不斷向東進兵,終於收回了姜太公時期的封地。

根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七年丁未(前566年11月),入萊都營丘;萊侯共公浮柔奔棠(今平度市棠鄉)。翌年,十一月丙辰(初十日)而滅之。遷萊侯共公浮柔鄖(今龍口市歸城,亦稱菜子城,而幽禁了萊侯)。萊國國除。

至此,齊國曆經九世,終於滅了萊國等姜姓諸侯,報了哀公之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