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草莓奶昔ru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宰相,是武则天改官名的结果,实际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的刺史,已经和东汉三国时期大不相同,实际相当于一郡的太守,而非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三州(刺史部,冀州、荆州等)的老大。

一、唐朝官制简述

唐朝初年,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老大,就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这个职位后来便只得空缺,由副官左、右仆射抬上来当老大)。大体是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审核批驳、尚书省及其下的六部负责执行。到唐朝中后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了真正宰相,不带这个职衔,就不能称为宰相,特别是宰相议事的政事堂被移到门下省后,门下省上传下达,显得尤为重要。

唐朝初年,便改郡为州,州的长官称为刺史,因此唐朝的刺史不过汉朝的郡太守而已。

(东汉十三州)

二、武则天特别喜欢玩儿文字游戏,她当政时期有一堆花里胡哨的年号,也改出一堆花里胡哨的官名

所谓凤阁,其实就是中书省,所谓鸾台,其实就是门下省,加同平章事的肯定就是宰相了。武则天把吏、户等六部也改名了名,叫做天官、地官、春、夏、秋、冬官之类的,其实是有些学上古的周朝。因为武则天自称周朝的后裔,她建立王朝不是也叫武周么?但凡学周礼的皇帝、统治者之类的,大概都喜欢这套,譬如王莽、譬如北周始祖宇文泰,都改了一大堆生僻的官名。

三、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然比刺史要大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种官名,其实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主要是武则天时期最出名(好像后来的唐玄宗也用过)。有朋友问这个问题,大概是看了电视剧狄仁杰,一句报上官名,把刺史给吓尿了。这不奇怪,一个大约类似于市长的州刺史,见到宰相,当然是诚惶诚恐了。

大家不要把唐朝的州刺史和汉末的州刺史弄混了。唐朝的州刺史,不过一郡的太守,而汉末州刺史,那是大片刺史部的长官(主要是汉灵帝后)。唐朝后期的藩镇,所谓的元和四十八镇,大概才有点类似于汉末州刺史的意思。唐末的一镇,通常都管辖数州,但其实领土面积还是比汉朝的刺史部(州)要小得多。


星火辰


先上一张唐朝的政府机构表。

唐朝的中央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中书省负责发布皇帝诏令、中央政令;门下省负责进谏,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奏议。

在唐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因为李世民本人曾经在高祖一朝担任尚书令,故此这个职务再不授予臣子,于是,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也就是宰相。

狄仁杰在历史上确实担任过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来升格为纳言。在电视剧中,直接就将这个官职称呼为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所谓凤阁鸾台,其实就是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官员长期身处皇宫,陪伴在皇帝的身边,因此,门下省也被称之为凤阁鸾台。

唐宋时期,只要在职务上挂平章事,或者标明是同平章事,其品级就等同宰相。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品官,因为常常会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说法。

为何在历史上狄仁杰会经常向武则天提意见呢?一来是狄仁杰忠君爱国,二来也是他职责所在。他担任的就是纳言,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人。


叶之秋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

《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唐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唐初,唐随隋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的国家机关,总揽全国军民事务。三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为“宰相”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尚书省掌“典领百官”,负责政令的执行;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出纳帝命”,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之权(退回诏令)。

而在当时,为了方便三省“宰相”的议事,唐皇就在门下省机构下设置了一个“政事堂”(后唐中宗时迁于中书省),用于方便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因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遂后世臣子都不敢居其职,于是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实际的长官)在此综理全国政事。



随后“政事堂”也就成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最高议事机构,能进“政事堂”参预国事者皆为唐朝实际的“宰相”。

当然历代帝王都不会让相权完全的凌驾于皇权之上,也不会让几个人去垄断全国的朝政大权,皇帝势必会想尽办法让人去分他们的权。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除了让三省长官进入“政事堂”综理国事外,还让时任吏部尚书杜淹、秘书监魏征前往“政事堂”参预国事。



当然以他们本来担任的官职,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所以为了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太宗并赐予了他们“参豫朝政”的临时官衔,而这个头衔就是后来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雏形。

到了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官,但太宗不忍他就此离开官场,于是并下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可以让他辞官,但他需每隔几天去一下中书门下省指导官员处理政务,“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也就是说“平章事”的原意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参事”,他没有正式的官职,却拥有参预国事的权力。



再之后到了贞观十七年,太子詹事李绩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同三品”之名也盖起于此。因当时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皆为三品,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之意简而易概的说就是拥有与侍中、中书令一样的待遇和权力,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做到三省长官的位置,但是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头,他依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入“政事堂”参预国事。

后到了高宗年间,除了三公、三师、中书令入政事堂不用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临时官衔,其余的要想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都需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然“同中书门下三品”只是加衔给本官品级达三品以上的,然后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



而对于本官品级四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自高宗永淳元年,就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临时官衔,位在“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下。

不过自唐肃宗乾元元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就被废除,之后无论是几品官,只要是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就都只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

当然说了这么多,简单的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唐朝的“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这个“他名”就包含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作为改名而来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然也就是武周时期的宰相之职,他负责协助皇帝统治全国,并与三省长官一起协商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说到这里,我想不用多说了,作为宰相之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论是在权力,还是地位都显然要高于只是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刺史”的



虽然刺史品级最高可达从三品(《新唐书.百官志》载“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而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可能本官的品级只有正四品。但无论如何作为实际上的“宰相”之职,负责执掌全国政务的他,地位和权力显然是一定高于只是执掌一州政务的刺史的。


澳古说历史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摄政时期的产物,即原先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参政之权,是实际的宰相,而加授此职的官员真正的官职很可能只是五品以上,这就是唐朝时期的群相制,是皇帝为分化相权而设立的制度。与此相近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天然的宰相,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三省中又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朝廷的政务中枢,从贞观时期开始,皇帝为了分相权,三省的最高长官成了很贵重的官职,轻易不会许人。

这个时候将宰相之职授予其他官职之人就开始形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差遣,被任命为宰相的人就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政事,但此人的实际官职很可能只是正五品官职以上,但为了很好的担起宰相之职,他们的官职通常会被改为黄门侍郎或者中书侍郎。

后期随着群相制的发展,甚至原先的自然宰相变得不再是宰相,或者只是虚衔,而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成为真正的宰相,而到了唐中晚期,只有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宰相。

武则天摄政时期,官职名称略有改变,我们知道武则天为了登基称帝,改官名、发明新字、迁都等等都做过,可以说是为登基操碎了心。

684年,李治去世的第二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唐中宗李显登基才两个月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外放,而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武则天全权摄理朝政。这一年的九月份,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宫名和旗帜颜色,并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

接下来就是政府机构的改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六部由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最高长官也统统改名,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侍中改为纳言,中书令改为内史等等。

也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同凤台鸾阁三品,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领宰相之职。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变动那是相当的频繁,在她二十年的执政期就出现了至少六十位以上的宰相,这一时期著名的宰相有裴炎、狄仁杰、姚崇、张柬之、李昭德、娄师德、苏味道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刺史,唐朝的行政区划基本可以看成是道、州、县,还有都督府和都护府,贞观时期天下是分了十个道,并没有固定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皇帝设监察性质的官吏来协助朝廷管理道中的州县,这样的官吏通常是流动性的,并不会固定。州做为一级行政区划,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最高领导。

不过当时的州和州之间是有差别的,分为上州、中州和下州,最高行政长官分别为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单就官职来说,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品级和刺史差不多,甚至会更低,毕竟下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而能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原先的官职品级也可能是正五品。但是因为此人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差遣,那就有了区别,这区别还相当大,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地方的行政长官,可谓天差地别。


尚宫女史


通俗的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刺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然是远远大于刺史的官职。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称帝时期独有的官职,在唐朝其余时期一般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宰相的加衔,有这个头衔的就是宰相。

女皇武则天的一个独特爱好是喜欢改名字,武则天称帝时期,大致延续了唐朝之前的政治制度,但将很多官职名字都改了一遍。中书省被武则天改名为凤阁省,门下省被改名为鸾台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武则天时代自然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

唐朝宰相一般都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唐朝的品级还是比较贵重,宰相也只是被视为三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头衔的本意,是给本职不够三品的宰相加个头衔给予三品待遇,后来发展成为宰相通用的加衔。

唐朝实行群相制,同时会有多个宰相,多的时候有八九人。唐朝宰相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丞相或者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有很大不同,唐朝宰相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宰相的权力来源于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决定全天下的重大事项。在宰相头衔之外,宰相还有别的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常委们也有自己的本职,但最贵重的身份还是宰相身份本身。

唐朝的刺史则比较容易,是州一级地方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不过唐朝的道一级机构相对比较虚化,没有今天完善的省一级机构,刺史的地位在官僚体系内要比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重要一些。

不过刺史的地位,肯定与位居宰相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差甚远。


仁勇校尉


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提问,我想应该是武则天时期吧。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既有识人之智,又有容人之量,更重要的是她的用人之术,确切的说是个治国之才,在封建社会时代,武则天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代女皇当之无愧。看到问答题目的“同凤阁鸾台”,勾起了老漁一直以来对武氏皇帝在生活里随意性的看法。之所以这样说,有这么三点,一,民间传说里的武皇帝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会意法或象形法设计自己喜好的文字,也就是后人称的“则天文字”或“武后新字”“则天新字”,据说武氏造字有二十多个呢。二是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皇饮酒作诗,饮至兴处,眼饧耳热之际,借酒下诏,命百花即日报春,百花慑威,一夜之间竟然真的绽开齐放,惟孤傲的牡丹抗旨不从。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逐出帝都贬至洛阳。最为随意的就是题目提到的“凤阁鸾台”。也许是为了展示一代女皇文化水平吧,武皇登基便将原行政机构的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既提问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可能是女性的唯美或浪漫吧,“凤阁鸾台”读起来也挺美的,一种协调的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皇帝爱美!女皇帝更爱美!!何况换个职务名称,大臣们工作起来也有个好的心情。接着题目,再说“平章事”,这里的“平”取评判辨别之义,“章”指的是彰显,明确的意思,“事”,作为形容词放在了“平章”后面,“平章事”在这里指的是具体工作。如果把“事”作为动词放在“平章”前面,“事平章”就变成了做这件事情。说到这里,两相比较一下,“平章事”应该是一个工作兼职或行政兼职。而“同凤阁鸾台”,老漁的理解应该是唐朝行政机构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相同与共同处,这个“同”指的是共同的同样或同样的共同。虽然三省级别同为宰相平章,唐朝的“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存在,有别于后来的行政区域之“省”。作为集权核心机构,“中书”“门下”作为近臣,更具有为皇上或朝廷的政策审核制定的特权,三省是互相制约共同负责的关系,三省平章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会议的落实。再说“刺史”。刺史又称“刺使”,“刺”监督,核实,检查的意思,应为监察之事,“史”来自朝廷的御史之意,最初的刺史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检查组。唐朝的区域整合后,刺使代表了一方地方大员,行使州权利。最后回答问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老漁形象的比喻回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总理兼某些政治职务或社会挂职。“刺史”类似现代社会的省长或同省级别的州市长。二者比较,和平时期为上下级关系,战争时期另说。






老渔破船


在唐朝,三品以上,都是虚职,荣誉品衔,基本上被授予给了皇亲国戚、勋贵功臣。三品及以下,才是朝廷官员的品衔。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新唐书》(北宋编的)中,宋朝也有的官职:同平章事。本身这个品衔是不高的,但是因为在政事堂参政议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等同于有部分宰相权的非宰相,根据权力,品衔逐渐就上升了。最终此衔品阶为三品。

唐朝以前,丞相、宰相要么一人,要么两人,而在隋朝是三人,唐朝后,逐渐变为了多人。

这个官职是在《神探狄仁杰》系列中出现的,那么从此剧入手简单说。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也只不过是一个中央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当时的刺史,就好比是一个省长加军区司令,再兼省纪委书记。两个职权大小差不大。

但是狄仁杰还是内史,内史是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的原职。中书省原来是是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这就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委员,入列了常委,也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那么此时的刺史,肯定就要矮一头了。

当然,这么形容不是很恰当。

刺史调到中央,一般不会一下子成为同平章事,可能会去六部人一把手,但是六部一把手是尚书省下的机构,尚书省一把手才官同同平章事。

这样也就是说: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中央决策层的国家级干部;刺史是主政地方的封疆大吏,省部级干部。


志军翔宇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唐代武则天改制及后来称帝时期特有的说法(唐代的称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称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种差遣,一种特殊头衔,故而与品级无关(并不是有人说的三品,稍后解释)。简单来说,意思就是等同宰相。而刺史在唐代是地方一级长官,

(隋代三省六部,中书省称内史省,户部称民部)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代,发展于唐代。为了制衡相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中书省(隋代为避隋文帝杨坚的祖父杨忠的讳改称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民(唐代为避李世民的讳改称户部)、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但是三省官职的品级并不相同。

(李世民登基前曾任尚书令,登基后尚书令官职空缺)

品级最高的是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六部正长官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而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与六部尚书平级,远低于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但是,由于唐代李世民做皇帝之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故而李世民登基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尚书省长官长期空缺。不过左右仆射也高于中书令和侍中,但权力上却不可同日而语。

(中书门下二省以政事堂会议方式进行决策,尚书省如不获准参会,则只能执行决策)

由于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所以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统一,将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于是,唐朝实行政事堂制度,由若干人共同决策,再走流程将决策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后结果交尚书省执行。所以,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才是真正的宰相。那哪些人能参加政事堂会议呢?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必然参加。而其他人,包括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否参加都要看皇帝的决定。如果皇帝决定这个人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就会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侍中一起参与政务决策”。所以,这个三品的意思不是给这个官员三品官衔,而是指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到唐代后期侍中升为二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讲法就完全不用了,只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予这个称号的官员也不是享受三品待遇,而是按照原本官职的品级。比如长孙无忌、后来中宗复位后的相王李旦都是以太尉的正一品官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们还是一品待遇。

(武则天光宅元年改革,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

解释清楚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就来说说凤阁鸾台是怎么回事。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期间的光宅元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已经在一步步为自己的称帝做打算。于是,她进行了一场官职改革。将中书省更名凤阁,长官中书令改名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尚书省改称文昌省,左右仆射改称左右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等等。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凤阁、鸾台,鸾凤代表女主,而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是周礼中记载的周代官制,这样改为她日后改唐国号为周打下铺垫。既然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然也就改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周时期,狄仁杰曾以鸾台侍郎,即门下省副长官获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后来先后担任二省正长官纳言、内史,死后追授正二品文昌右相,即尚书省右仆射。唐朝复辟后追授正一品司空)

最后说说刺史。刺史是始创于汉代,秦代地方仅有郡县,汉朝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派刺史作为监察官员。后到了东汉,刺史逐步成为地方官,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至隋代,废郡,只剩州县两级,州长官为刺史,此后又增设道在州之上,但不舍地方官,仅以御史执行监察任务。唐代曾经改州为郡,后又改郡为州,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长官为太守。品级上,唐代将州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品衔都要低于正三品的门下省(鸾台)侍中(纳言)、中书省(凤阁)中书令(内史)。但对于授予同中书门下(凤阁鸾台)三品(平章事)的官员,就说不清楚了。因为也有从三品、四品官员授予这些的,当然也有一二品的高官。


伊耆角木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最早出现在狄仁杰身上,《新唐书 狄仁杰传》里面写着狄仁杰曾"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众所周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

  1. 负责起草决策的中书省(中书令);

  2. 负责审核决策的门下省(侍中);

  3. 负责推行政策的尚书省(尚书令,隋朝及唐初一般有这个岗位,但是空编,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仆射同为宰相,其中又以尚书省的左仆射为首相,互相制约,这样就避免了历史上一个宰相独断专权的可能性。

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军国大事,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绩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左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

这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职位:中书门下三品

这是个什么官呢?

这就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领导说你行,你就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你本来是个小官,皇帝赐给你这么一个头衔,你也就是宰相了,可以和三省的长官一起议事了,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

中书门下三品又叫中书门下平章政事,都是宰相的意思。

武则天掌权后,作为一名曾经的文艺女青年,为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她将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这名字改的,既文雅又对仗。因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也就称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所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而刺史呢?相当于一省省长。

您说孰轻孰重?


瓦窑堡的碳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经典神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剧情,微服出巡的狄仁杰在向刺史亮明身份之后,刺史大惊,其实这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是唐朝宰相的名称!


唐代的宰相制度

唐代时期为了分化宰相权力,从隋朝开始就采取三省六部制,即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个部门,将草拟政策,发布政策,实行政策分开,从而实现权力的分化,而这三省长官其实就是唐代的宰相

唐代的宰相又被称之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名称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很相似,其实两个名字是一个意思!

因为到了武则天时期,中书省被改名为凤阁,门下省被改名为鸾台,因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宰相的品级

在其他回答中,有回答者提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二品官,没啥大不了的,这就大错特错了!

唐朝为了表示尊敬,一品官员只有三公三师,这些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虚衔,正二品是尚书令,由于李世民党国尚书令,因此也没人能够僭越担任,所以唐代实权官职实际是从从二品开始的,因此唐朝的从二品和正三品都是大官,都相当于宰相正如狄仁杰后来自称为内史也是这个意思,内史其实就是中书省长官,正三品官职,也是宰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