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饋贈舊物的人是什麼樣的心理?

趙老六779


我接受,孩子的衣物和我的衣服,我都接受。我孩子的衣服我也洗乾淨送人。因為我覺得親友的衣服好好的,還可以穿,何必浪費。孩子不願意接受舊衣服,我也不勉強。自己能接受就好。

雖然物質豐富了,但是儉省不浪費還是要的。我管不了別人,只管好自己。[呲牙]


高大姐6


我以前大家宿舍6個人,我上鋪是很有錢的姐妹,她的東西經常用不完,而且越堆越多,每次她收拾東西,我就在旁邊等著,她扔什麼我要什麼,也不是我窮,就是她的東西好,我還不用買,多省錢。接受饋贈這件事,主要是心裡,如果內心不自卑,不會心裡覺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


沒有毅力的幻想症患者


我在生活中就是一個接受朋友饋贈舊物的人,我覺得這是一種幸福,沒什麼不好,它也不是件丟臉的事情。

1:物盡其用,別浪費資源。

朋友們饋贈的舊物,大多是可再利用,且都是七八成新的,他們家閒置出來的,或者是家裡要重新置辦新的物件時,他們才把多餘的物件送人。沒有誰會把沒用的東西送人。

冰箱,彩電,衣服,鞋子等等這些,生活中經常有朋友拿出來送人,賣舊貨市場一來不值錢,二來可惜了那些東西。把它們送給需要的朋友們,給他們帶去生活中的便利,兩全其美多好。

我記得我生女兒時,買了10片尿布,這10片尿布5個小孩用過,你們一定不會相信吧,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我自己兩個小孩用過後,送給我鄰居老鄉的小孩用,她用完後又送給我大弟妹小孩用,大弟妹小孩用了以後,又送給小弟妹小孩用。

每次她們一見到我,總說起那10片尿片愛過5個小孩。我覺得這樣挺好,物盡其用又節約開支,對哪個家庭都好。

2:有些家庭確實需要接受饋贈舊物,來改善家庭條件。

我記得在我的記憶中,院裡的堂嫂就是這樣的。七八十年代計劃生育抓得嚴,她們家嚴重超生,人多地少,口糧不夠吃,衣服不夠穿。

她們家有親戚在縣城裡,每年春冬兩季,她們家就去縣城拿衣物,一麻袋一麻袋的拿回來,全家大小都有可穿的衣服。

那時好羨慕她們的小孩穿得好,因為城裡的衣服顏色鮮豔,款式新穎,花樣又多,穿在身上氣質都不一樣。

舊物可以捐去災區或者比較閉塞的山區,讓它們去改善那裡的生活環境,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3:需要接受饋贈的舊物,可以避免舊物翻新,被黑心商人拿去謀暴利。

很多黑心商人,用在垃圾堆裡撿來的舊物,通過自己的手段翻新一下,再以正品拿去售賣,從中謀取暴利。

那些舊的家電,沒有經過檢驗,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它們被偷偷的賣給那些留守老人兒童用。後果不堪設想。

我的生活中,經常有朋友送衣服,裙子,鞋子,還有好吃的食物。這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一來可以變舊物為寶,二來可以增加朋友之間的友誼。

千萬不要用“施捨”來玷汙贈送舊物的朋友們,我們應以“感恩”的心來答謝。





123唐老鴨


我是一位出生在60年代文革時期的人,那時全國上下物質潰乏,加之我們又是多子女的家庭,一家共八口人,父母工資又微薄,為了養活我們六姊妹,我的父母可謂是費盡心思。平時父母單位上有好心同志的子女穿剩了尚且外觀還看得過去的衣物要贈與我們時,父母一般是先客氣一番,然後看對方盛情難卻、真心贈與,父母就會把我們當中平時嘴比較甜的小孩叫來謝謝叔叔、阿姨,然後禮貌地送走客人。平時父母常教育我們:人窮但志不短。窮只是一時的,但不能認輸,要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處境。我們六姊妹也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而成長起來的。所以接受饋贈舊物的人,一般的心態是:感激!但還要有尊嚴地活著。


來福林66


應該沒有什麼異常心理狀態吧。我前25年基本上沒穿過新衣服(檢哥哥們的舊的穿)參加工作後對新衣服有點麻木,將工作服當新衣服穿。現老了(65歲)一直在穿兒子淘汰了的舊衣服,自己買衣服也就地攤貨吧,我個性孤闢,也就無所謂別人的眼光了。


虎嘯花壇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的,穿的舊物很少送人了,一些家用比如,樂器類,傢俱類,電器類等還是可以饋贈。幾年前得知朋友的孩子想學吉他,我便把我孩子曾經用過的一把吉他,送給了朋友。朋友非常高興,他說,孩子跟風,看同學學了,她也要學,萬一半途而廢,吉他白買了。果不然,一個假期過去了,那孩子說,練吉他手疼……放棄了。把舊物饋贈給需要的人,對方還是很感激的。


用戶1077171300092476


巧了,今天還在跟愛人討論這個問題,我指指身上穿的和陽臺上洗了嗮掛的,說你看,這些都是別人給的,我覺得挺好,妹妹條件好,買的都是好衣服,可惜她不愛鍛鍊穿不得了就給我,有些是朋友女兒的,因為我經常鍛鍊,儘管有五十歲了,但是沒啥贅肉,小一點的緊身的都能穿,所以平時沒少接受別人給我的,而且我這人比較戀舊,以前的衣服只要沒壞我都留著放兩年在穿,反正流行也是輪流轉,轉來轉去的都成了當季的爆款,連我愛人不穿了的毛衣都被我搭配成了時尚。不過要是別人給我的衣物確實很貴的,我會適當的買些巧克力水果啥的送到別人家去。反正不能浪費,如果我不接受,有可能就丟了。我覺得接受別人給的舊衣物,只要是乾淨穿得了就行,倒不是買不起,曾經最高紀錄一個月內買了七件羊絨衫(店家做活動)。有一次下班逛街在專賣店買件品牌胸罩480,在地攤又看上一件吊帶25,我說老闆上20賣不賣?同伴驚呆了。


三毛有50歲了


關於接受饋贈舊物,不同的社會時期,或者是不同的人群,肯定是有不同的緣故,大抵無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基於經濟緊張,確實有困難,就像我小的時候,醫院家屬院裡基本上每家都是兩個孩子,老二穿老大的衣服,或者說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女孩家長會彼此贈送交換衣物,是很普遍的現象。

再一是基於勤儉節約,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局面,反而是吃不完衣服穿不壞的情況比較多,那鄰居朋友之間互相饋贈一下,就是勤儉節約的表現了,我就有一個同事,他在孩子出生之前就發朋友圈廣而告之收集百家衣,我覺得挺好。

第三一個就是實在關係很親密,共享舊物也沒有什麼關係,比如上大學的時候同宿舍的閨蜜就會互相換衣服穿呀等等,包括到現在我大姑姐經常會贈送衣服給我,有的是嶄新的帶著吊牌的,有的是八九成新,她還是個瘦子的時候的衣服,我都坦然接受了,完全不會有穿別人舊衣服不好意思等等這種想法。

總之吧,只要我們自己正確認知,內心強大,就可以奔著勤儉節約,二次利用的想法去坦然接受舊物饋贈,當然是要在保證做好衛生條件的前提下哈。



紅塵裡的小木魚兒


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上,生活著成千上萬的人,而他們的生活也是迥異的,有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人的生活則平淡乏味。

我認為他們的不同是因為有人能欣然接受生活饋贈的一切,而又有一些人則拒絕生活的饋贈。

生活的饋贈是一本厚厚的圖書,時而扣人心絃,驚心動魄;時而千鈞一髮,驚險萬分;時而令人欣喜,使人把身心投入其中。生活就是這樣,五彩斑讕。如果人因為讀這本書太難,太浪費時間就不接受生活的饋贈,那麼這樣就不會體會到生活中無窮的樂趣,更不會從生活中獲取知識。

生活的饋贈是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海,時而狂風驟起,波浪滔天;時而風平浪靜,水清見底;時而廣闊無邊,一碧萬頃。生活就是這樣,波瀾壯闊。如果人因為度過這片汪洋大海太困難了就不接受生活的饋贈,那豈不是將永遠停留在原地,不能繼續向前行進。

生活的饋贈就是一座難以逾越高山,時而怪石突兀,山峰陡峭;時而高聳入雲,一指擎天;時而山迴路轉,柳暗花明。生活就是這樣,難以逾越,如果人因為逾越這座大山太艱苦了就不接受生活的饋贈,那樣人將永遠不會成長,不會面對困難並克服它,更不會逾越生活的障礙,迎接錦繡前程。

人的一生要學會接受生活的饋贈,無論是挫折還是讚揚,歡喜抑或悲傷,我們都要經歷這一切。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有了磨練才有了毅志,有了艱苦才會有將來的無限美好。

讓我們用愉悅的心情去面對成長中的一切,讓我們用真誠的愛去接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各種饋贈。


阿杰優質青年娛樂創作


生活條件好了,現在可憐別人!

不要忘記——在地攤上撿便宜貨的時候,不要忘記,在“電腦城”買286二手電腦的時候!要記得“洋垃圾”氾濫成災的時候。

饋贈——要有“平常心”。

接受饋贈——不卑不亢。

饋贈不是“施捨”!

接受饋贈“不是乞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