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清風77373966


無論在任何一個朝代,古代官員的官階都是要明確劃分的,因為只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各司其職。中國古代的官員,一般來說都被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被分為正從兩級,所以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一共有十八級之多。

只是有些人仍然不解正一品和從一品,明明同屬於同一品,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非要分正從?難道僅僅是正副關係之分?

清代正一品畫像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先要了解“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古代官員的級別高低,都是用“品”來表示的,這源於曹魏時期所採用的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當時將有才之人評定為9個等級,就稱之為“九品”。

這種等級制度從隋唐時期一直到清末都在使用,不過經過這千百年的發展,各個朝代之間雖然都有差異,但是總體的官員級別沒有發生變化。每個官員的品級,與他們的所擔任的實質性的官職是相互對應的。

古代官員畫像

為何又會在九品裡面分出正從?其實這就是為了細化官員的品級,這樣一來,每個官員就有著更多的升遷機會。如果只分出九等,朝廷在封官的時候壓根不夠用,官員的升遷空間狹小,無論是升職太快,又或者是升職太慢,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當品級被細化以後,也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正從並不是品級的正副之分,而是官位的高低之分。

清朝官員影視劇照

就拿正一品和從一品來舉例,他們看似都是一品官員,其實正一品要比從一品高的多,這可是整整高出了一級的差距。而且只有做到正一品官,才代表著走到了朝廷中權力的巔峰。

清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大多為太傅、太保、大學士等,從一品的官職,這就是少師、少傅、少保之類的官,正一品相當於正國級的官,從一品就相當於副國級的官,這樣就能夠看出兩者之間的差距。

古代官員

其實在影視劇中也能看出這一現象,做到正一品的官員,一定是朝堂之上極有資歷和地位之人,俸祿也比一般的官員要高很多。而且這些正一品的官員,所封的官職都是一些榮譽職銜,說明他們曾經對國家朝廷有著重大貢獻。

但是這些人手中,卻很少擁有實權,地位的提高說明他們對於封建統治者的威脅越大,因此當榮譽加身以後,反而不像以前那麼有權勢。

古代官員

從一品的官員,雖然聽起來沒有正一品官員職位高,可是相對正一品來說,他們的實權要更大一些。當時一些地方行政區的將軍,基本所擔任的都是從一品官員,當然這些人都是皇帝極為信任之人。這兩個官職,在朝堂之上會非常敏感。

因為南北朝的很多大臣謀權篡位,都是坐上一品之後開始的,所以在明清之後,正一品更像是一個虛職,雖然聽起來是古代官員的最高級別,其實他們的實權早已經被統治者所架空,尤其到了清朝,能夠擔任正一品的武官寥寥無幾,更沒有過漢人擔任正一品武官。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下面二十多個答案竟然沒有一個是專業的。簡直太讓我驚訝和扼腕了……

首先必須要說明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從唐代開始,品級就有了兩種概念。即散官品級和職官品級。

當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無論是散官品級還是職官品級,都是九品十八級,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為正從兩級。

至於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關係,其實就是正一品比從一品高了一級,從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級的關係。

就散官系統而言,實際應用中僅僅涉及到品級,完全不涉及實職和實權,當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職官,也並非正某品就是正職,從某品就是副職。

舉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臺,從至元二十七年開始成為從一品衙門,最高長官御史大夫為從一品,其次御史中丞為正二品,侍御史為從二品,治書侍御史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從只是品級高低的關係。

如果說從這些職位的名字,非專業研究人員覺得看不出正副關係的話。還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個管理基督教事務的機構,是個從二品衙門,最高長官崇福司使是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從四品,司丞從五品,經歷從六品,都事從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級正從來看正副的話,就只有照磨是正職了……

地方官系統也一樣。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級州,達魯花赤和知州是從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級的正從和官職正副毫無關係、毫無關係、毫無關係!



為什麼非得在九品裡面分正從呢?其實就是為了細化品級,給官員更多的升遷機會。原本九品是從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來的,但是明顯不夠用,所以在裡面分了正從,變成十八級。實際上十八級也並不夠用,在宋代用職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級,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級,在每一級中還設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級,來延緩官員的升遷速度。直到元朝這些品級才逐漸簡化,又迴歸九品十八級,每一級中間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義不大了。

當然了,如果一定要說正一品比起從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級還有什麼區別的話,因為正一品是最高品級,所以各種榮譽性官職也是正一品比較多,這也算區別之一吧。


pku小動物


南北朝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官階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其實七品不算小,七品是縣令,縣令下面還有主薄,遊擊等低等文武官員。



一般情況下,正一品不是實職,而是一種榮譽,級別高而實際權/力不大。

太師,太傅,各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

從一品基本都是實/權派人物:提督,將軍,各部尚書,都御史,協辦大學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職:內務府總管,各部侍郎,統領,總兵,比如吳三桂就是山海關總兵。

從二品官職:副將,巡撫,布政使。

正三品官職: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順天府尹。

正四平官職:二等侍衛,順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臺大人。

正五品官職:三等侍衛,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內閣侍讀。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知縣。

正八品:主薄,城門統領,軍校。

正九品:各營營長,把總,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傑猛


在中國古代出現的諸如正一品、從一品之類的官名,稱為品官制度,創始於三國時代的曹魏,後經代代發展,至清代到達終極。這種品官制度屬於是給官員劃級別的官階,而不是官員的職務,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幹部級別,對應體現的是官員的級別高低,各項權力義務和待遇的不同。

不過有所區別的是,古代的正、從官階,並不是絕對和正、副職職務相對應,以清代的武官來說,武官的從一品對應的官職是綠營的提督和八旗的將軍,顯然不是副職。而現在幹部級別中的副職,例如副國級、副部級等等,對應擔任的職務主要是副職。


海研會


要問正一品和從一品有什麼區別,這個就得來講講官員的九品等級是怎麼來的了。九品最早是來自於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這個九品中正制簡單的來說,是一種選拔制度,在魏晉之前是察舉制。

魏晉的時候,曹丕採納了陳群的意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士人的才能和家世進行品級評定,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樣的九品。

到了北魏的時候,每一品又分了正和從兩種,這裡的從不能簡單的理解是副的意思,因為從一品不一定是正一品的副職,確切的說,應該理解成為次一等的意思,這樣做的也主要是再提高品級的數量。

如果只用品來劃分的話,那麼要十八級,就得要十八品,那就麻煩一些,而每一品分了正與從兩種之後,那還是原來的九品,但是能有十八級,這個就是所謂的九品十八級,其中以明清官制最有代表性。

北魏的時候,不光每品分了正、從兩種,而從第四品開始正、從兩種又分了上下兩階,以四品為例,分為正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從四品下階,也就是說四品(包括四品)後面的,一個品階有四級,那麼總共就有三十個品級了。

唐朝和宋朝使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但是隋朝,元朝,明朝,清朝,就沒有這個上下兩階,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九品十八級。清代的正一品與從一品都有哪些官職呢?

正一品:三公的太師、太傅、太保,還有三殿三閣大學士(俗稱的宰相),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各部尚書,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保,少傅,都督院左右都御史,總督,都統,提督。

我們從正一品和從一品可以看出從一品並不能簡單理解成正一品的副職,而是應該這樣理解,正一品是第一級,從一品是第二級,這樣就好理解了。


歷史簡單說


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正一品和從一品,別看差了小小的半級,區別大了去了,從官職、權力、俸祿、服飾等都有明顯區別。隋朝開始,以後的朝代基本沿襲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和從一品從官職上,大概是正、副的關係,從榮譽和待遇上,正一品都優越於從一品。

圖為清朝一品文官服飾,補服繡仙鶴,頂戴紅寶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賞賜才可擁有。

從官制上,大多數朝代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絕對是最高級,正一品,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是從一品,由於三公太金貴,統治者很雞賊,一般情況下做到宰相級別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給死人的,當然也有許多例外,比如南宋賈似道為宰相時,加官到太師,比較少見,明朝的張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寵臣,鄂爾泰,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居內閣首輔,乾隆時加銜太傅,正一品。

從勳階上,也有明顯區別,以明朝為例,《明史·職官志》記載,文官散階的正一品為特進榮祿大夫,可升到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榮祿大夫,可升到光祿大夫,區別在於“特進”二字;文武官員的勳級,正一品為左右柱國,從一品為柱國,區別在於“左右”二字;官員的俸祿更有著明顯的差別,以洪武25年修訂的歲給俸祿制度來看,正一品俸祿為1044石,從一品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寵臣,田文鏡,官至魯豫總督,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從一品。

中國古代官制,我們熟悉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級就是從九品中正制演變過來的,北魏時就在變,北周繼承,隋統一後沿襲確定了九品十八級,同一時期的南朝也在變,南朝各國從九品中正制改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還有一個遼國官制也有特點,分為南面官和北面官兩個系統,南面官和咱們一樣,九品十八級,北面官依然延續契丹宮帳部族管理辦法,沒有品級,最大的官叫“大於越”,類似於三公,下面有總知軍國事、大王院事,類似於從一品,夷離畢左右、敵烈麻都等類似於正二品。


圖文繪歷史


人們誤解了古代官員品級,古代官員的品級和跟官員的實權,是兩回事。

品級可以看做是現代的職稱,而官員擔任的職位才代表了他的地位。所以“官大一級壓死人”裡面說的是職位,而不是品級。

所以“正一品”跟“從一品”相比,只是職稱、待遇、俸祿的不同,職權上誰大誰小還說不準呢。況且,同樣品級,職權也天差萬別。當然了,品級和職位相輔相成,一般情況下品極高的人,職位也差不了。

以清朝為例說一下。

清朝朝廷職權最大的莫過於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一般是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官員兼職。內閣大學士的品級正一品、從一品都有;而六部尚書只是從一品,侍郎只是從二品。即使是從二品的侍郎,入了軍機處地位就高人一等。正一品的朝廷大員見了從二品的軍機大臣也得恭恭敬敬。

而清朝的內閣大學士進不了軍機處的,即使是正一品那也是虛名一個,沒有半點實權。

劉墉就是一個例子。和珅和劉墉,大家品級都是正一品,但是就因為人家是軍機處領班,劉墉見了和珅就只能當孫子的。

別看電視上,劉墉跟和珅斗的不亦樂乎。歷史上,和珅當權的時候,劉墉只能裝聾作啞、明哲保身。嘉慶皇帝抓了和珅,他是奉旨查證和珅罪狀。

劉墉這正一品別說跟和珅的正一品不能比,就是從一品的六部尚書、直隸總督都比他權力大,都可以不鳥他。當然了,劉墉也做過禮部尚書和直隸總督,他升任大學士,品級職稱高了,實權是沒有了。

清朝的一品官倒也不全是虛名。

清朝能做一品官的不是很多,除了以往的“三公”(太傅、太師、太保)和內閣大學士(三殿三閣)。剩下兩個實權武官職位了,負責掌管禁軍和依仗的: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清朝的從一品是怎麼回事呢?

理論上,除了“三師三孤”(“三師”: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三孤”:少傅、少師、少保),從一品一般授予各部尚書、左右都御史等官職。比如要給直隸總督、駐藏大臣授予從一品,那就得先給掛一個兵部尚書的虛銜。

在清朝地方上,品級最高的莫過於幾大總督。一般總督正二品,一般各省巡撫從二品,正二品的總督,也不是能夠隨便拿捏從二品的巡撫。職務上沒有上下級關係,品級高了也不是很有用。


爾朱少帥


正一品和從一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點。一品,是所有官品中最高的一級。

自三國時期魏政權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總之,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從一品是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二等級,正品比從品官階稍大,但在整體職官體系中相差很小。

官制真正的定型成熟,也在明清時代。隨著歷史的發展,一品職級逐步成為一種榮譽性品級,隋唐時期就是如此。隋代的太師,太傅,太保,王,太尉,司徒,司空為正一品。唐代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天策上將為正一品。

元朝一品官分為職官,文散官,勳官和爵王。明清兩朝,除了三公等特殊職位,只有位居內閣軍機同時擁有大學士銜的才有可能品級一等。從宋代開始,封孔子後代為衍聖公,列為文臣之首,名譽上的正一品。

以清代為例,正一品的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子爵。

從一品的官職有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

在清代的官職晉升體系中,滿漢官員到達一品普遍需要35年,最快的也需要30年,可見高官都是熬出來的。清代士人龔自珍在《明良論三》中說:而凡 滿洲 、 漢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極速者亦三十年。因此,到達一品對於浮沉仕途的官員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夢想。一品不僅是官階職位的象徵,也有一系列配套的優惠,包括對子孫後代的恩蔭和官員去世後的諡號。


秦右史


官員的品級制度,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魏文帝代漢自立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樣的九品。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可以直接做官;中中、中下、下上則成為候補官員;下上、下中、下下則直接淘汰。

到了北魏時期,對品級制度進行了改進,不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而是直接從一到九,把官員分為就個等級,其中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且每個品級還分正、從,也就是說官員等級最高為正一品,最低為從九品。

這裡的正、從有點類似現在的正職和副職,但不是完全一樣。“正”就是標準的意思,“從”就是次等的意思。

正一品就是標準的一品官員,從一品就是次一等的一品官員。

歷朝歷代都差不多,但是具體到某個特定的官員就不一樣了。如宰相在唐朝只是正三品,六部尚書是正四品,六部侍郎是從四品,因為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官員,都是榮譽性職務,如太傅、司徒、司空,品級特別高,但是沒有實權。

而到了宋朝,正宰相(同平章事、樞密使)是正二品,副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六部尚書是正三品,六部侍郎是從三品

明清兩朝由於沒有宰相,皇帝直轄六部,使得六部的地位迅速上升,品級也迅速提高。明朝的六部尚書是正二品,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而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則是正一品。

至於明朝的內閣首輔的品級,往往根據官員入閣後的加銜來定,如官員入閣時是正二品的吏部尚書,入閣之後可以給他加一個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者或者從一品的少傅、少保。故而內閣首輔的品級可以是正一品也可以是從一品,要根據他入閣後的加銜來確定。

如明朝最有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自身職務的品級並不高,但是入閣以後加銜為太師,品級立刻提升為正一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的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是品級最高的職銜,但一般只在官員死後才會追贈,很少有官員活著的時候就被授予此類職銜,但特別牛逼的人物除外,如明朝的張居正生前就有太師之銜,清朝的袁世凱生前就有少保之銜。


袁衛宇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區別?這區別大發了,他們可不是正和副的區別。擱過去,想當官的人那是如過江之鯽,一眼都望不到頭。

您不來點複雜的官階體系,皇帝咋擺平這事?咋平衡朝堂上紛繁複雜的各種派系?

所以這正一品和從一品,您就不能把他簡單的分一分就完事了,這裡面的道道,您不揉碎了去說,整到最後也就弄個不清不楚,還不如不說。

那麼咱先從這官階體系把這事說道說道。

這不管是哪個朝代,這官員他都有分類,但不管文官武官他都分為九品十八級。

是啥時候定下的呢?

這事是三國時期的陳群提出來的,魏文帝曹丕簽字蓋章通過的。

那麼為嘛會有這麼個制度呢?

話說三國的時候,天下大亂,這有能耐的都溜達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大傢伙在看三國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人物一出場,自己就先來個自我介紹,啥四世三公的,啥出生高貴的。

這其實就是各個士族門閥出來想要謀取天下。但有這想法的人他也多,這人一多,這就需要有才能的人為他服務。

所以當時帶頭鬧事的,都是唯才是舉,只要你有才,不看你的出生,他就會可勁的用你。

那麼這就給寒門學子帶來了上升的渠道。

可這事隨著天下,一天天的平定,士族門閥的勢力這就又崛起了,他們就想把持朝政。

這個時候,他們也有能力,畢竟過去能讀書寫字的這大部分都是士族門閥的人,一旦形成了安全的環境,他就會有抬頭的趨勢。

當時曹丕想要上位,穩定局勢,作為和士族的交換,他就通過了這九品十八級的提案。

那麼他順道也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說道底,這九品十八級他其實是按照士族門閥的高低貴賤劃分的。那麼在這種制度的影響下,就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士族門閥通過這牢牢的把控了朝局。

但權利這東西,歷來就是好東西,沒人想要撒手。後來的作為皇室的曹家,就想獨攬大權,那麼已經形成氛圍的士族這就開始不買賬了。

這也就是為嘛,司馬懿憑藉著三千死士,就能顛覆曹魏政權,因為他本身就是士族門閥的代表,所以理所當然的得到了士族門閥的支持,整個軍政體系都被這幫人給把持了。

那麼皇家和士族門閥共同管理天下,這一直延續到了隋唐時期,而之前的每次亂局都有士族門閥的身影。

所以隋朝時期,這就開始處理這事,那麼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他的手腳還是被所謂的關隴集團給捆著。

那麼如何打破這僵局,其實一直是之前皇帝們想要做的事情。

那麼怎麼做呢?後來這就有了科舉制,讓寒門學子有了真真上升的通道,這士族門閥控制朝局的事情,這才有所緩解。

而科舉依然把這九品十八級給沿用了,這名稱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已經有了大的動作。

因為這寒門學子一旦鯉魚躍龍門,這時間就久了就會形成新的士族門閥,這是沒辦法的事。

怎麼來弄這事呢?

話說唐朝有三個管理部門,一曰中書省,二曰門下省,三曰尚書省。這三個機構共同管理國家,相對於的這三個部門的大領導,其實使用的就是宰相的權利,這三個人當中誰最大呢?就是這中書省的中書令。

當然您要說具體實施呢?這三人又是相互制約的,皇帝乾的事,就是平衡三個人的紛爭。

您都想不到就是這麼個實權單位,實權部門,他這中書令撐死了也就是個正三品。

狄仁傑知道不,一代宰相啊,他也就是正三品,張居正那是一代首輔,撐死了有就是正二品。

官階不高,但實權在握啊!

那麼二品是幹嘛的呢?這都給誰了呢?

正二品和從二品?沒啥實際的任務,主要是太子的老師,你比方說啥太子少師,少保這就能掛。

你就算啥也不教,也能扣這麼一頂帽子,說道根子上,這就是虛銜,榮譽多過實際。

所以擱過去,你瞅這功勞大大的,都沒地封了,沒東西拿出來,就給這麼個帽子加上,這就跟那獎章的意思差不多。

那麼這正一品和從一品呢?

告訴你就這官階,您不和皇帝一個姓的,這都撈不著。

所以正一品和從一品這都是給皇室宗親預備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你快拉到吧!異姓獲得這官階的他也不少。”

啊!不少!是不少!可那都是位列仙班駕鶴西去的主,死了以後才能追認一下,活著的時候壓根就撈不著。

活著能撈著的,這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而且還都是出於離休狀態的主,基本都是從一品的存在。

這要弄個正一品,也都是死了之後的事。

所以這正一品那是給死人準備的。

簡單的來說,從一品是用來看的,這正一品是用來拜的。

那麼唐朝是這樣的,後來的朝代,這從一品是退休專用的,這正一品就成了死了以後的榮光。

這基本上就是這種格調。

那麼清朝和這又完全的不一樣了,這個今天就不說這個了,畢竟這相當於又是另一個體系。題主這問題應該問的就是滿清以前的事。

好了,今天就說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