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宋安之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而这个没有止境又表现出是有阶段性的。再者出生在帝王家,参与夺嫡往往身不由己。

比如一个乞丐的欲望就是一日三餐不愁,困了有床睡就满足了;可一旦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时间长了,就想做个芝麻小官,就满足了。可做久了芝麻小官就想往上爬……这样一层层,直到顶端才算完,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如果用今天普通人的思维来看“九子夺嫡”就有点不理解。就是不夺嫡,做个亲王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为什么冒着丢命的风险去争夺那个皇位?!说白了,这只是今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你是某个老总的孩子,你会痛快的去做个苦逼的工薪阶层,而不是去尽力争夺继承父辈财产?

诸皇子纷纷夺嫡才符合人性,纷纷打退堂鼓才不正常。皇子们的出生已经决定他们天生就会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一些人奋斗的终点却只是他们的起点,一些进入仕途可以封侯拜相就已经很满足了。而皇子们的起点已经是最顶端的王爵了,再往上只能是皇位了。

皇子们从小生活在宫禁之中,对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着耳濡目染的切身体会,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许多人。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皇子们有着无限的魅力。

权力对每个人的吸引力超过任何东西,有人说权力是男性的春药,女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没有几个人可以抵得住权力的诱惑。所以皇位的争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谁不愿意掌握大量的资源,谁不愿意控制别人的命运?!

清朝选立储君历来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皇太极和顺治都不是长子。正是因为这个传统,即使在康熙早早地把嫡子胤礽立为储君的情况下,仍挡不住其他诸子对皇位不死心的“热情”。

康熙本人对皇子相互倾轧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是他对太子胤礽的教育失当,再加上诸皇子都盯着太子犯错,最终导致胤礽人格分裂,做出很多出格的事。因为胤礽在做太子前期,表现得很出色,很具有人君风度,颇得康熙重视和宠爱;那时诸皇子多数还没成年,政治斗争不大。胤礽几次废立间接地告诉皇子们谁都有被立为储君的机会,这要诸子皇位争夺变得更加惨烈。

就是做个安乐王爷自己这么做,别人可能不这么想;

如果自己真的想做个安乐王爷,自己的其他兄弟坐上了皇位,如果他觉得你不安全威胁自己,那自己这个王爷可以做多久?!所以皇子们为了自己后路一定会争夺皇位或者与人结盟,把盟友推上皇位。皇子们参与皇位争夺是必然的事。内心想做个安乐王爷,条件也不允许。

站对了队可以富贵终身,站错了队凄惨离世。老四胤禛的盟友胤祥富贵终身;而其他的诸皇子都没有好下场;或许他们在参与夺嫡斗争的那刻,就已经看到总有一批人以失败告终,悲惨离世。这或许就是命,普通人非常希望生在帝王家;而那些失败的皇子想的是,来世莫生帝王家。参与夺嫡有时候会不知不觉的被卷进去,想逃也逃不掉,这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汉唐宋明清的皇子们夺嫡是他们一生的“必修课”,不只是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只有在皇子比较少的时候,比如明孝宗就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那皇位肯定就是他的。

嫡长子继承制的合理成分就在于当皇子较多,可以把政治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要胜利者把自己的兄弟杀得七零八落才可以登上皇位。


过去即历史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可谓披荆斩棘,一路开挂,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可这么强势的一个皇帝,晚年却为皇位的传递而苦恼万分,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单说九子夺嫡,康熙帝的这些皇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一、

我们首先讲讲清朝的王爷们,到底逍遥不逍遥?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爷们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参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死也不肯离开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真正的皇权社会,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岁数,必须离开京城去就藩。没有圣旨,就算亲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着,不得擅自进京,钱是不少,但是政治权力,几乎为零。

至于这些王爷们有无可能继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祯帝。前一任皇帝无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继承人还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当”一下,皇冠砸头上了。

就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当个闲散王爷还是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王朱常洵,当年离京到河南洛阳就藩,万历皇上一次性就赏赐良田四万倾,连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还有盐税、茶税、乱七八糟的税收,均归朱常洵。

不过也把他养成了硕鼠,甚至于民间传闻洛阳富于皇宫,据说洛阳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福禄宴”。

当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时,正赶上大明朝内忧外患之计,没能落得个好下场。但明朝的王爷们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也算是逍遥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爷们就要苦逼得多,或许是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规矩:

"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

当然,也不能离京, 虽然有些王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是经济收入主要靠朝廷发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禄越高;二是职务,职务越高,俸禄越高;三是朝廷赏赐的庄园、矿山、铺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额外收入,比如节日赏赐、属下孝敬、职场潜规则等。

貌似收入不错,实际上开销更大,我们熟悉的《雍正王朝》剧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为府上的开销过大,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

也就是说,清朝这些王爷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勤俭持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爷们,爵位并不是百分百继承的,而是递降的。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地讲,比如皇上封了一个亲王,亲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为郡王,后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往下传不了几代,先是妾的儿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后侧室的儿子也没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说的继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因为王爷们的儿子们还需要考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翻译、骑射、布射,只有考到全优才能获得应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亲王,自己也捞不到爵位。

三、

第三点,康熙帝的儿子都封王了吗?

在《雍正王朝》中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发生后,康熙帝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实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视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对老八胤禩不待见,也完全在于他是系辛者库女所生,所以康熙朝连个郡王都没获封。而看起来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为郭郡王了,这也是老八胤禩拉拢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众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亲王,为和硕亲王,没有参与夺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多罗淳郡王,也没有参与夺嫡。

其他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硕诚亲王、老四雍亲王、老十敦郡王,其余都没有封王。

而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为魇镇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废。

而康熙帝一共有几十个儿子,没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后来的夺嫡热门人选老八胤禩,也不过被封为贝勒。他的廉亲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稳定人心,才封的。

这么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禄必然就低,生母那边,也就是姥姥姥爷那边势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遥自在也难。

更重要的在于,下一任皇上怎么看待他们,如果自己亲爹这里混不上个王,提前押宝一个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一点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错了宝,最后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个惨。

四、

实际上,九子夺嫡不过是说书先生的噱头罢了,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真的争得死去活来。

因为关键不在于“夺”这个字,而在于“嫡”这个字,而这个“嫡”,关键要看从谁的肚子里钻出来。这玩意不是你长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夺了,而是在你还是小蝌蚪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并不是皇子们出了问题,而是皇上出了问题,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夺,顶多四个。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两次被废,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康熙帝希望他做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为嘉靖帝只有这么一个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废了多少遍了。

而真实的历史,也不过如此!

人岁数大了以后,莫说是皇上了,就是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子女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点遗产。历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来的,也只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查尔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权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权力,不同于嘉靖帝,康熙帝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朝廷出现另一个小朝廷的。显然那些过早押宝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拥护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盘上跑马圈地,这一任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能挡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过一个行为联想出太子要刺杀自己吗?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

五、

眼看着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会怎么想?

当然得为未来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会驾崩,驾崩之后的皇帝会怎么对自己?

既然无法预测到,但总有历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干了些什么:

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争夺来的,不是老爹传下来的。到了皇太极即位,那就不一样了,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给皇太极的代善,其余三个没有一个好下场。

不仅对兄弟如此,对自己的小妈,也就是多尔衮的亲娘,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这个仇多尔衮算是记下了,一直在韬光隐晦,等皇太极一死,不仅睡了他儿媳妇,豪格的老婆,据说连孝庄皇太后都差点搭进去。

顺治帝是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啊,传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豪格也罢,多尔衮也罢,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后者,死后也不安静,被挫骨扬灰了。

康熙帝即位总要好多了吧,毕竟他兄弟少,而且都还在吃奶的年纪就跟皇位错开了,没有灭他们的必要。但是顺治帝留下的顾命四大臣就不妙了,这四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听烂了。

索尼算是幸运的,不过父债子还,他儿孙就没这福气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废的同时,四大辅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们要夺嫡,而是康熙帝这个老爹逼着他们去夺。

嫡子被废了,剩下的皇子谁怕谁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实力吗?

不争的话,万一哪一天看我不顺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赶上他娘跟我娘争过宠,得,没跑了。趁着还能一搏,索性就赌一把吧,就这样,剩下的几个皇子迅速结党,向皇位进军。

康熙帝还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后必然会冲兄弟下手,这已经成了他们家的传统了。于是留下了圣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还算仁慈,最起码,你们的老婆还是你们的老婆,你们的老娘,还是你们的老娘,不过是圈禁到郁郁而终,总比真刀真枪上强得多。

倒是他儿子,弘历这小子当上皇帝之后,对兄弟已经没兴趣了,对死去的老子倒是兴趣十足。把他爹费尽心思弄出来的辩白书《大义觉迷录》,硬是给禁了。还把老爹指定的全国宣讲人曾静,给凌迟了。

由此可知,别说是王爷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后,都有可能被儿子坑,哪里有逍遥自在一说?


杨角风发作


所谓九子夺位,并非九个都争当皇帝,其实想混吃混喝的挺多,老九老十就是混吃混喝,但你知道,混吃混喝也免不了站个队,

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老三刀兵不行,老四老八老十四,最有实力,其他人都是站队吃喝混饭,

老十闹事是碗里没肉兜里没钱花,谁给他钱花能让他混吃混喝他就跟谁混,

老八有钱,老四铁面,混饭当然认八哥,

哈哈哈。

问题是一打仗,国家缺钱,不好混了。


星辉650


这话说的,但凡能混吃等死,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夺嫡)?王爷的爵位它不香吗?所以这个问题在无形中已经侮辱了这些夺嫡王爷们的智商。

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闪光点不仅仅在于平三藩、击败沙俄噶尔丹等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其高素质的子孙也一度令康熙志得意满。

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帝王家。虽然康熙的儿子们普遍优秀,但能够继承江山的只能有一个,这就产生了狼多肉少的问题。

在长达2000多年的专制王朝时代,帝王为保证江山永固,以及权力的平稳交接,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有效的皇位传续制度。

但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以渔猎起家,本身就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汉家王朝不同。为了部落的繁荣强大,渔猎民族权力更迭从来都是“选贤”而不是“选亲”,也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这样的方式无疑有利于部落的壮大,但当清朝夺取了天下,部落一跃成为一个帝国,那么这种传承方式必然就无法落伍了。

但清朝并未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事实上纵观清朝12帝,唯一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统治者选择继承人,从来都是所谓的“能者居之”。

这种局面在康熙一朝尤为突出。

“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除了其皇子素质普遍突出,清朝开国不久元勋家族势力强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康熙一朝的太子太不成器。而太子的不成器,根源在于康熙的溺爱。

也就是说,“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康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康熙和赫舍里,即辅政四大臣索尼的孙女的爱情结晶,太子胤礽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太子。因为赫舍里在生产时难产而死,康熙在胤礽身上付出了太多的感情。

但正因为这样的溺爱,加上从小长在深宫的环境,造就了胤礽嚣张跋扈、暴戾恣睢的行事作风。

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不仅没有怪罪胤礽,反而严厉惩罚教育胤礽的帝师,这种言传身教让胤礽越发嚣张跋扈。

一直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康熙一直在为如何稳固统治殚精竭虑,除了征战四方,降服蒙古,康熙为坐稳江山,对汉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压,这种打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剥夺所谓的“道统”,使汉人官僚失去了利用道统对抗皇权的资本,于是清朝没有了诤臣,以奴才为荣。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多次举行所谓的儒学辩论,以皇权否定儒家思想,迫使儒生思想臣服,进而达到压制汉文化的目的。而惩罚胤礽的帝师就有这样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满人的高高在上。

然而康熙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胤礽心里没有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没有了长幼有序的基本伦理纲常,自己也将成为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于康熙在位时间空前绝后,所以胤礽不止一次地表现出等待的不耐烦,这种不满情绪的宣泄最终令大失所望的康熙选择了废太子。

而此举就是“九子夺嫡”的直接导火索。

和明朝“王爷不许进京”不同,充分吸取明朝教训的清朝要求“王爷不许出京”,这虽然使清朝王爷无法像明朝王爷那样逍遥快活,但却因为靠近皇权,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是九子夺嫡的重要基础。

看到诸皇子的蠢蠢欲动,康熙更加伤心了,加上废太子确实冲动,自己对胤礽还是偏爱有加,于是仅仅一年后,康熙再度将胤礽立为太子,“九子夺嫡”风波平息。

但胤礽实在太不成器,其嚣张跋扈比之前更甚,这让康熙彻底伤透了心。面对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太子,康熙终于在3年后下定了二废太子的决心,从此太子的政治生涯宣告终结,“九子夺嫡”也正式进入高潮。

可以说,正是因为太子之位的空缺,才有了愈演愈烈的“九子夺嫡”,因为每个皇子都有希望。而因为诸皇子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可谓机关算尽,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这导致所有人都害怕其对手继位后对自己的报复和打压,所以这在客观上又加剧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程度。

而作为大清最高统治者的康熙,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你死我活,想必是惆怅和郁闷的,但教育失败的康熙没有办法,只能在激烈的斗争中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而在康熙晚年,雍亲王胤禛儿子弘历的出现,令康熙一度非常欣慰,这也成为胤禛最终能成功问鼎皇位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对权力的渴望以及惧怕被对手清算的畏惧,是导致“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而当四皇子胤禛终于成功登记后,吸取“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

制度,即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后提前写好继承人,从此“九子夺嫡”奇观不再,清朝虽然没有真正移植嫡长子继承制,但皇位交接更为平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康熙的儿子难当,不是一般地难当,太难了,下面看看怎么个难法。

先看看封建王朝,别说王爷,就是想做个无忧无虑的草民,也难。为什么?封建王朝靠的就是人剥削人,一般从皇太后开始,真是人上人,皇上他妈,除了江山女人,啥不得她先来,有时江山也先她看看,掌两下舵。接着是皇上,他相中的女人,全天下人得让贤,王爷算什么。之后是纵横交错层层下来直到草民这,谁能无忧无虑?人人无所不用其极,男人,有几个不想成为一代天骄的。不过,相对比较而言,清廷的王爷,整好了,也成,但真正个无忧无虑太难了,如乾隆爷的五弟弘昼,一整就得来个活出丧,用以表示,无心帝王事,等等来自黑,但这个不易呀,得老咒自己死。

接下来看看康熙老爸的儿子们

参与皇位争夺的主要有九位,但他儿子不是9个,康熙皇帝儿女众多,有记录可查地皇子全算上35位,公主20位,总数55,清朝帝王儿女总数之大哥大。

55位中得先减去21,为什么?三岁前离世的,儿子12,女儿9。这21位无福之人先后早逝,封号都没混上。可真够康熙皇上喝一壶地了。但是还得减,最后长到18岁以上的儿女只有27位,雍正皇帝面上是老四,是儿子中第四个成年人,实际上连哥带姐,雍正皇帝是老十七。常说的康熙王朝九子夺嫡,是指康熙帝35个儿子中,能拿事的成年的九位皇子,他们是:

第一位

老八(都按儿女总数排序)当时称为皇长子胤褆,实际上在哥姐中排行第八。母亲惠妃纳喇氏,最终被康熙帝终身圈禁。

第二位

老十二胤礽,出生就厉害了,他妈是赫舍里,是皇后,只可惜母子二人,生胤礽时皇后难产去世,胤礽直接被康熙封为皇太子,大清第一位太子诞生,此时他哥胤褆2岁,他俩中间还有2女一男,所以胤礽太子是老十二。后来却两度被废,终被废黜终身圈禁。

太子两度被废,最终废黜圈禁,这是康熙王朝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

第三位

再看看老十六胤祉,当时叫三爷,三皇子。母亲是荣妃马佳氏。后被他弟雍正圈禁当年至死。

第四位

老十七胤禛,即康熙帝最终的接班人,当时叫四爷,皇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第五位

老二十三胤襈,就是八爷,比雍正小不到3岁。母亲是良妃卫氏。胤襈被雍正除了宗籍,死于圈禁中。

第六位

老二十六胤禟,九爷,比雍正小不到5岁,母亲宜妃,被雍正除了宗籍,死于押解途中。

第七位

老二十八胤䄉,十爷,母亲是溫僖贵妃钮钴禄氏,代遇好些,囚禁,没除籍,后被乾隆释放,59病逝。

第八位

老三十五胤祥,十三爷,母亲是皇贵妃章佳氏,他很特别,被雍正封为亲王,世袭罔替,又叫铁帽子王,啥意思?世代相传不绝,非世袭罔替的王隔代递减爵位。他跟雍正四哥好,为人丈义,可惜,扶四哥上位后只活了8年。九子中唯一算善终的一位。

最后一位,第九位

老三十七胤祯,为避雍正名讳后改为胤禵。就是十四爷,和雍正帝同父同母,亲哥俩,但不和。比雍正小不到10岁。乾隆第20年才去世。

当时还有七个皇子可参与进来呢,但都拿不起来了,就不提了。

上述九位,年龄相差不大,1到10岁之间,雍正上位时间是1722年11月13日,年龄是44岁。当时九王,最小的都34岁了,太子两度被废,什么概念,都是生龙活虎宝贝一样生存下来的皇子,都可能是皇位继承人,不争是最好地争,谁不懂?加上皇亲国戚和大臣们的参与,想退出都没路。还想当无忧无虑的王爷,你说说是不是难于上青天!


地水火风432


有很多电视剧中也都有争夺皇位的戏码,虽然其中的一些理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编撰的,但是有一些理由也确实能用在康熙的“九子夺嫡上”。

1、被逼无奈夺皇位

先举个例子,康熙的三儿子三阿哥胤祉,其实他夺皇位的心思并不重,也是自己主动退出皇位争夺战的,可是在雍正上位他受到的待遇并不好。雍正继位以后胤祉就被派去守皇陵“尽孝”,而后又被一贬再贬,最后是削掉爵位囚禁到死。

有时做王爷挺好的,就怕是连王爷也不能好好做。而且在清朝王爷的待遇不是想明朝一样做藩王,有自己的地盘,清朝的王爷都是留在京城行动是被受到一定的制约的,清朝王爷爵位的等级还和自己母亲的身份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母亲身份低的可能连个爵位都没有。所有争夺皇位有时都是被逼的。

2、权力的诱惑

身在帝王家,从小都在权力的熏陶下长大,对于权力的认知绝对是更高的,在清朝是没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也就是有只要有能力且得到皇帝的赏识都是有机会被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也正是这样加上皇权的诱惑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挡得了的,大阿哥、八阿哥就是这样走上夺权之路的。

3、其实没有“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的说法是后世捏造的说法,其实当时只有太子、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在争夺皇位,其它的几位皇子都是在扮演着“呐喊助威”的角色,他们没有心当皇帝,但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也必须站好队。


不羁de汪


很高兴能回答楼主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夺嫡”小编略有这些见解。还望能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

“九子夺嫡”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它的出现直接改变了王朝的立储方式!同时它也让晚年的千古一帝—康熙彻底感受到心力交瘁!

历代帝王家的都因“储君”问题而造成血流成河,甚至民不聊生。康熙大帝也未曾避免这个千古难题。

说起"夺嫡"之前我们不能不提一个人就是一周岁就成为太子的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是清朝以及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其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一直都是康熙非常欣赏的一位皇子。因其母难产去世,康熙亲自承担抚养皇后遗孤重任。

为其亲赐宫殿"毓庆宫",特意修缮读书的地方"文华殿 ",后又让其在畅春园读书,康熙北战噶尔丹时多次让他奉旨监国处理军国政事。虽只有太子之名但早行帝王之事。但其后的日子做了许多让康熙不满之事所以经历了两废两立之后便从此囚禁于紫禁城咸安宫。

因为太子的废黜和太子位的长时间空缺。那权利的顶峰可以掌控全国的大权。所以便让其他皇子们早已蠢蠢欲动的心开始了行动起来。随后便出现了:

大爷党

直郡王胤禔、纳兰明珠、余国柱、佛伦”

太子党

太子胤礽、索额图、格尔芬、阿尔吉善、苏尔特等”

三爷党

诚亲王胤祉、陈梦雷、李绂 ”

“四爷党

雍亲王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等”

八爷党/十四爷党

多罗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誐,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胤禵,裕亲王福全等”

“九子夺嫡”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是最后以四爷党雍正胜出,这才有了史上最勤治的一位皇帝。


小房谈史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可谓披荆斩棘,一路开挂,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可这么强势的一个皇帝,晚年却为皇位的传递而苦恼万分,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单说九子夺嫡,康熙帝的这些皇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一、

我们首先讲讲清朝的王爷们,到底逍遥不逍遥?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爷们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参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死也不肯离开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真正的皇权社会,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岁数,必须离开京城去就藩。没有圣旨,就算亲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着,不得擅自进京,钱是不少,但是政治权力,几乎为零。

至于这些王爷们有无可能继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祯帝。前一任皇帝无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继承人还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当”一下,皇冠砸头上了。

就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当个闲散王爷还是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王朱常洵,当年离京到河南洛阳就藩,万历皇上一次性就赏赐良田四万倾,连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还有盐税、茶税、乱七八糟的税收,均归朱常洵。

不过也把他养成了硕鼠,甚至于民间传闻洛阳富于皇宫,据说洛阳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福禄宴”。

当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时,正赶上大明朝内忧外患之计,没能落得个好下场。但明朝的王爷们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也算是逍遥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爷们就要苦逼得多,或许是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规矩:

"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

当然,也不能离京, 虽然有些王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是经济收入主要靠朝廷发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禄越高;二是职务,职务越高,俸禄越高;三是朝廷赏赐的庄园、矿山、铺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额外收入,比如节日赏赐、属下孝敬、职场潜规则等。

貌似收入不错,实际上开销更大,我们熟悉的《雍正王朝》剧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为府上的开销过大,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


我似潘安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在《康熙大帝》中,九子夺嫡的大戏上演得如火如荼,确实到了图穷匕见的地步。也令康熙非常的愤怒和无奈。之所以九个皇子对皇位逐鹿,是因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太诱人当然令人心动。无论是谁登上皇位,其他的皇子不听命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也难。



一,贵为皇上,自然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令皇子们垂涎欲滴。

我们就拿胤禛来说。

在康熙遗诏没有宣读之前,胤禛就是一个是四王爷,而八阿哥胤禩就是一个八王爷,俩个人之间发生的争端再激烈,都是平起平坐,最终由康熙决断谁对谁错,怎么处理!

但是,胤禛在康熙的遗诏宣读后,就登基是新任皇上了。这个时候跟八阿哥的身份就是君臣之别了,如果八阿哥再冒犯,就是欺君之罪了。

这就是皇位跟皇子最本质的区别了,说是天地之别也恰如其份。

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整个朝庭整个天下百姓都是他说了算,给谁升官,给谁降职,重用谁,贬了谁……都是皇上掌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那么,这么诱惑人的皇位,对于皇子们来说都想拥有它。



二,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也不容易啊!

其实,就算对皇位不感兴趣,不去逐鹿皇位,想安安心心无忧无虑做一个王爷也并不那么容易!

我们看看十三阿哥胤祥。

大家都知道,十三阿哥跟四阿哥自小关系就很好。特别是胤禛的登基如愿跟十三阿哥的鼎立支持分不开。

那么,胤禛登基后,十三阿哥不但没有仗着功劳松懈,而是更加的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办事!

为什么呢?胤祥这样做除了回馈雍正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外,还有就是在勤政的雍正面前,是不可能做上类似安乐公那种王爷的。

八阿哥在夺嫡失败后,面对君臣有别的雍正,他在正当场合下也只能老老实实听命,否则一记抗旨的罪名够他担的了。



由此可见:君臣之别,巍巍皇权,至高无上宛如天河横隔,自然是诱惑多多。想无忧无虑做个王爷也不容易!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这样的道理!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很佩服提出问题之人的心胸格局,但是我很怀疑你的后半句真实性。请问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有一份大大的产业,你是其九个儿子之一,而父母年纪大了,需要在你们九人之中选一位出来做拥有所有权,管理权,以及未来这份家业的再一次继承权的当家人,你会无动于衷吗?不错。作为皇子,如果不调皮捣蛋,基本上都能混个王爷做做,再不济也能弄个贝勒国公干干,放鹰遛鸟,抚琴书画,人上之人,何不轻松快乐!但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普通百姓有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属于奢望了,但是作为皇子,他们就不会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之道了。权力是个好东西,这一点连猴子都为了猴王位置打的头破血流,何况人类?且看历史上那些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变,九子夺嫡,哪一个不是为了权力的争夺?到啥山唱啥歌,权力,金钱,女人,永远都是男人躲不开的黑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