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精神分裂自杀、弟弟名校教授,高智商手足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我们听过“高适应型孩子”和“高敏感型孩子”,但你听说过“

蒲公英孩子”和“兰花孩子”吗?

加州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博伊斯(Tom Boyce)教授,在今年初刚刚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兰花和蒲公英:为什么有些孩子成长艰难,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托马斯在书中指出,忽略家庭状况不同,孩子未来的表现会受到个性的长远影响,而这与孩子属于蒲公英型(Dandelion)还是兰花型(Orchid)性格息息相关。

姐姐精神分裂自杀、弟弟名校教授,高智商手足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什么是兰花性格型孩子?

他认为,蒲公英孩子适应性强,在面对较大挑战时会有韧性,几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也较容易取得成功。

而兰花孩子则比较娇嫩敏感,他们可能有潜力取得出色的成就,但需要非常细心的爱护和合适的环境,就像兰花一样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没有专门的培养,兰花孩子未来可能会比普通人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且终身挣扎。

托马斯在此前的访问中透露,自己之所以对孩子的不同个性感兴趣,最初是在医院工作时,他发现孩子的病历要么很薄、没有什么病史,要么就病历很厚、健康问题很多。

再加上他的个人经历,也让他对同一个家庭不同个性的孩子命运发展这个议题格外关注。

他的同胞姐姐非常聪慧,和托马斯一样就读的是常春藤名校,但在生活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导致她精神分裂,最后自杀身亡。

不过,托马斯解释说,将孩子分为蒲公英和兰花两种类型,并非是给孩子打上标签,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孩子特别符合这两种类型,大多数孩子都介于这两个范围之间。

姐姐精神分裂自杀、弟弟名校教授,高智商手足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该如何识别兰花孩子呢?

从行为特征上来看,兰花孩子具有高度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喜怒无常”。

他们容易情绪激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情绪展现;他们似乎对一些小挫折反应过度;还有就是,会对生活中相当平凡细微的一件小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快乐,或者对小小的不公正感到极大的痛苦。

从心理学上定义来说,这种情绪反应常被称为神经质,又称为情绪不稳定性。

神经质和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倾性构成了人的主要性格,即五大人格特质。

神经质已被证明是跨时间和跨文化的一个稳定人格特征,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神经质和对环境压力高度敏感的评分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

情绪不稳定性测验得分高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情绪化、情绪波动大,且更常有焦虑、担忧、害怕、愤怒、忧郁、内疚和孤独感等情绪。

他们的抗压性较差,且有可能将正常情况解释为威胁,将小挫折看成绝望的困难。

姐姐精神分裂自杀、弟弟名校教授,高智商手足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兰花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

托马斯曾通过评估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和个体自主神经(比如打架或逃跑)系统反应,来测试孩子的应激反应。

结果他发现,15%到20%的受测孩子对于压力和困境的反应非常强烈,比如对高分贝噪音的反应特别敏感,而剩下的孩子几乎没有反应。

也就是说,这些高反应兰花孩子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生理反应明显高于非兰花孩子。

另外,托马斯也发现兰花孩子比较腼腆,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比较沉默、回避。

姐姐精神分裂自杀、弟弟名校教授,高智商手足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如何当好兰花孩子的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兰花型性格,他的成长环境会变得至关重要。

意识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而另外一些则苦苦挣扎。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为兰花孩子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呢?

当大家开始嘲讽那些担心孩子一举一动的“直升机父母”时,是否意识到了一点,有着蒲公英孩子的父母,他们在养育态度上更容易自以为是。

实际上,一些“直升机父母”之所以对孩子过度保护,那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大量的支持来帮助克服极端的情绪反应。

而对于兰花孩子,父母必须在鼓励孩子成长进步的同时,还必须尊重孩子的敏感反应。

学会平衡这一点是非常有挑战的,托马斯指出,

“兰花孩子的父母要定好一条界线,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陷入会让他们不堪重负并让他们感到异常恐惧的状况中;

另一方面,不过度保护他们,以免他们对掌控畏惧情况缺乏经验。”

姐姐精神分裂自杀、弟弟名校教授,高智商手足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他进一步指出,父母不应该试图去改变这些孩子潜在的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因为父母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鼓励孩子朝着更好的目标前进。

在家庭教育中,托马斯提出父母对待兰花孩子不要一视同仁,要学会将他(她)和其他手足区别对待,适当地多给予关注、细心地照护、温和的教养态度,可能更适合兰花孩子。

对待有社交障碍或者恐惧的孩子,可以和他们多进行一些想象游戏或者角色扮演,学习如何和他人打交道,这对害羞内向的孩子会有所帮助。

就像托马斯所建议的,家有兰花孩子,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和场合给他们一个推力,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告诫他们不要做什么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