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哪幾點,可寫好散文?

竹意571


自媒體時代,各種APP的幸運而生,使得人人都可以寫,個個都會寫。至於寫的好與不好,那就另當別論了。

回到問題:抓住哪幾點,可寫好散文?

什麼是散文

想要寫好一篇散文,先得明白什麼是散文。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不似詩歌那樣,字短情長,言簡意賅;也不同於小說,非得以故事來串聯,來說事。

但是,介於詩歌和小說之間,好的散文首先是語言優美,內容豐滿,意蘊深悠;倘若能在閱讀的同時,感覺到旋律之美,情感之真,那便是一篇尚好的散文了。

“三個一”“兩個點”

若想真正寫好一篇散文,離不開生活的積累,而這些源自一顆細膩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個喜歡思考的頭腦。

具備了“三個一”,是寫好散文的前提和基礎。

能把“三個一”融會貫通的同時,多練筆,多修改,由此,寄情於景,借景抒懷的“兩個點”,也會在自然而然中呈現。

散文VS美文

很多人會把散文說成是美文,這點我贊成;但是一些人會把美文看作是無病呻吟,甚至是空洞無物的,這點我絕對不同意。

一篇好的散文,就是一篇真正的美文,這美是怡情養性的,是賞心悅目的,是陶冶情操的,說直白點便是:真正的好散文,會讓你在悽風冷雨間讀出花開春暖的曼妙。當然,這些感覺,來自一顆柔軟的心。

關於美文,我曾以自己多年的體會總結如下:

真正的美文,有著似畫非畫,似夢非夢,似音樂而有文字,似“電影”而無“銀幕”的境界。真正的美文,是有情懷,有溫度,有境界的,它源自一顆纖巧玲瓏心。

可見,一篇好的散文,首先是意境優美的,它的語言可以是清新雋永,也可以是樸實無華的,但是通過閱讀,一定可以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情懷,可以讓你的眼界打開,可以讓你有進一步思考的想法。而這所有,源自你的心態,來自你的性情。

一個人的習慣,孕育了他的喜好;一個人的視野,成就了他的思想。保持生活的熱情,你就會發現這世間的美,無處不在;你就會感覺到,風雨飄搖時的風情萬種,落葉滿地時的蓬勃生機。

寫在後面

想要寫好一篇散文,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要有自己的觀點,更要有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人云亦云,否則,只能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令人讀而不知其意。


文如煙


抓住一點就行。

這一點就是你有生以來或多年以來或一段時間以來最強烈的不吐不快的情感。

羅丹說,“藝術即情感”。

當然,除了抒情散文,還有敘事散文,但敘事的目的,還是為了抒情。

即使餘秋雨那些文化知識很多的散文,也充滿了愛憎與懷戀。

至於“形散神不散”,在後現代的今天,有些過時。

因為價值解構,價值多元,碎片化表達。

所以,牢牢抓住你被觸動得最強烈的情感吧。

例如,最近對科研、醫護人員突發的敬仰和感恩。

例如,最近對野生動物突發的悲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後現代跨文體寫作,所寫是否標準散文,不需要考慮的。

傾吐你的情感就行。

至於語言,當然要求較高,但切忌雕琢。

感情要真,語言也要真。

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和基礎。

天真爛漫水靈靈的原生態語言,更是難得,更何況現在高科技,所以基本沒有可能。

至於文章結構,也請隨意,更不可標準化、文章作法。

散文要散。


大悔憶智冰


首先,抓住“形散而神不散”這個散文的主要特點去認識散文、構思寫作。

其次,錘鍊詞句,這是基本功之一。散文是語言的藝術,沒有好詞好句子,不能構成好篇章。

第三,積累生活,理解生活,這是基本功之二。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魯迅先生的雜文就是一種散文,他平時寫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魯迅日記》,讀上去有點像賬本,買了什麼書、花了多少錢也記上去),就是在積累生活。

第四,看一看網絡上散文的範文,可資借鑑。線下,可以背誦一些散文經典。比如《殽之戰》《桃花源記》《陋室銘》等。敬重經典,廣泛借鑑是基本功之三。著名散文家、詩人朱自清先生就是一名古典文學研究家和大學教授,寫有《經典常談》等兼具學術性和文學性的作品。

第五,拜師。或者看一些散文家的創作談,詩人、散文家、學者胡適說,到民間去聽老百姓講話,記下來,就是白話文(也就是散文,因為老百姓一般不說韻文)了。上網聽了一寫散文家講的課,如小說家、散文家王蒙的演講,有一定的可聽性。


慈善文化研究


散文很活的,沒有什麼定論,非要這樣寫或非要那樣寫,或者列上幾條。我寫散文很隨意,主要是結合工作寫,經常下邊防經常下部隊,看到什麼寫什麼,寫西藏人的風光風物,寫軍人的喜怒哀樂。

一是紀實散文,寫部隊生活的多些。寫部隊訓練,寫邊防執勤,寫營建施工,還寫官兵的婚姻戀愛。

二是遊記散文。我們部隊防區,浩瀚蒼茫,就寫這裡的冰川、飛瀑、急流、煙雨、雲霧,以及神山、聖湖、奇峰、廟宇。

三是敘事散文。敘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的風土人情,即景、印象類的多些。

四是寫人散文。真人真事,筆下有司令員,有基層軍官,有志願兵,有普通士兵,還有軍嫂。有時寫一個故事,有時是幾個片斷。

五是抒情散文。主要借景抒情,抒林芝的山、墨脫的霧、米林的人。出版的散文集有《林芝軍人》《神秘的處女地》《神秘的西藏寺院》《西藏東南角》《極地天河》等。











讀走西藏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繫,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衣錦夜行的趙公子


大家好,我是初中語文教師,就這個問題和大家交流下看法。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寫作主要以記敘文為主,但是散文的寫作還是有的,不少的學生對其的寫作是茫然一片。

究其散文的寫作,也不難,但是有方法的。

散文的主要特徵是“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說每篇散文都有一個行文主線,即是所謂“神”,說白了就是文章的中心。無論文章怎麼寫,都不能偏離這個主線。

文章的語言組織可以平淡樸實,也可以優美引人,也可以詞藻華麗,總之,語言彰顯出寫文章人的風格。

初中階段的散文,主要有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為主。

切記:形散而神不散!


柳絮飄飄風淡淡


一、抓住自己的真情實感。寫文章特別是寫散文,一定要有真情實感。可以用散文表達思想的題材很廣,大到高山大河,小到丘陵溪流;大到人物事件,小到草木青苔。能如常人所見的平凡中提煉出不平凡的精神內涵,能如青萍之末提煉出大江大海,並且有新穎獨到的見解和思考,那就離好散文近了一步。

二、抓住打動人情感的表現細節。我們都聽說過好散文是形散神聚。那麼一篇好散文並不定要是振撼世人的大事件大人物。有時,恰巧是你觀察到了的小細節,比喻有篇寫老師的散文,作者在表達班主任老師在嚴寒的冬天對貧困學生的關心時用了一個細節,他說班主任吳老師把自己的圍巾解下給一位衣裳單薄的小女孩圍著,又把一隻擦黑坂的絨刷給了另一位穿著破爛布鞋的學生墊在腳板下保暖。這個細節被作者捕捉到並寫進他的《難忘吳老師》的散文中。讀到這個細節的人,都被吳老師細膩的愛心深深感動了,有這樣細節支撐的,就可以算是好散文。

三、抓住可以駕輕就熟的語言表達方式。好散文的文字表達方式,應更接近如講生活故亊樣地娓娓道來,不能晦澀難懂,不要華而不實。這是很多寫散文的作者很難克服的一個缺陷。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這是好散文的必要條件。可是你要讀了劉白羽先生的《白楊禮讚》,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知道了,樸實無華,真情實感才是好散文的內核。有些人為了所謂的文字優美而有堆砌詞藻之嫌,這無異是畫蛇添足。

四、寫人物要抓住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寫事物要提純思想火花,精神內涵。有時是以大說小,有時是以小見大;有時是見微知著。總之,散文是一種很好的文學表現形式,可以用散文表現的內容包羅萬象,可以張開的想象可以無邊無際,縱橫捭闔。但好散文是需要下功夫磨練的,這包括了散文的思想,文字,結構等等的出奇不意和創新手法上的與眾不同。

再則,要想寫出好散文,一定是要下足功夫的,要多讀前人寫的好範文,前有唐宋八大家至他們之後的很多文學散文大家,他們的遺留下來的很多散文名篇,都應該被我們有很好的學習借鑑。


Xiuxing369


我認為,寫散文也包括寫小說,先抓住一件事或一個人一句話,突出主題。然後採取虛實結合,構思潤色,文中有時間地點場景,有故事情節詳述和概述部分,其中有詳寫略寫(但詳寫佔主要部分),有景物描述,有人物表情及肢體語言,有人物對話,有高潮低潮,有心理活動。最後做到首尾照應,畫龍點晴。文中並不要用過多的比喻或形容詞,文字簡練而樸實,像平時生活中說話一樣,並把聽到和看到的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來,形象而生動。然後反覆核對修改。這樣,文章才有可讀性,有聲有色,有很直觀的畫面感。以吸引讀者。這也是我一年多來寫小說的個人體會,還要有選擇性的閱讀名家小說或優秀的作品,吸取他們的精華,而絕非抄襲。





國亮193614117


古人常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戲如觀潮欲浪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寫文章的時候不能平鋪直敘。要有起伏。寫戲要有高潮,才能扣人心絃,產生共鳴,使人靈魂震撼,心血澎湃,回味無窮。所以,在寫散文的時候,無論是從命題還是文章的佈局,還是素材的取捨等方面必須有新意,要獨闢蹊徑,要匠心獨運,要別具一格,才能使讀者如春風撲面,鮮花爛漫,和你產生共鳴。

其次,選材要精。

我們要把我們在生活中積累和提煉的素材進行充分的選擇和篩選。要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把材料做到精練,精緻。只有在把你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進行取捨,錘鍊。才能提煉出精華的材料。

第三,對材料的挖掘要深。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在挖井的時候,挖掘的越深,井水越越甘甜,清冽,醇美。對於我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一定要挖深挖透,要挖掘材料背後的東西,要謳歌我們美好的生活謳歌,我們美好的時代,這樣你的材料才能真正的為主題服務,也才能體現它的價值。

第四,立意要高。

"文為時而作“。我們在謀篇,佈局的同時,文章立意要高。要緊扣時代的脈搏,謳歌我們的幸福生活。要謳歌自強不息,敢於拼搏,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文章不僅要有新意,而且要有高度。

總之,要寫好散文,必須堅持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則。在對材料的取捨,精煉,錘鍊,挖掘,文章的立意等方面要進行精心的佈局和設計,要不落入俗套,不人云亦云,這樣寫岀的散文才能如涓涓流水,娓娓動聽;如春風撲面,清心怡然;似碩果累累,令人笑逐言開,賞心悅目;如餘音繞樑,回味無窮,三日不絕。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散文的體裁很廣泛,結構自由,寫作方法靈活不拘束,可抒情可敘事,可寄情於事,可寄情於景,也可拖物言志,情理兼融,物我統一,注重感受和情感。


散文核心是“形散而神聚”。這個“神聚”,可以簡單總結為:再怎麼散,再多的方式,但總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最終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都是圍繞這條清晰的線索而達至。讀者也會循著這條路徑把握住作者融會在文章的主觀感受,繼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含意。


散文還應該是“美文”。這個美不僅指文字優美,語句順暢,那優美的意境,獨特的見解,以及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心”,就如郁達夫先生在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卷》時說過:“我以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內容,第一要尋這‘散文的心’;照中國的舊式的說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在外國修辭學裡,或稱作主題或叫它要旨的。”沒有“心”的散文,它的思想價值也是空心無魂的。


一篇優質的散文,必定是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讀者在閱讀時,先“動情”,繼而“共情”,最後,交融內化,各自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