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诸葛亮是被神化一样的人物,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皓月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能够兴富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出师表》更加突出了他忠于国家得伟大精神而广受后人敬佩。



虽然诸葛亮为蜀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人无完人,他也犯过一系列的错误

确实,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但他在军事上真实成就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

《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

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且许多人也认为其最终的失败是因为“不非战之罪”。但是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平定民族叛乱等历史功绩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诸葛亮犯了一系列的原则上的错误。


首先,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

让关羽守荆州是一步错棋。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荆州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由于诸葛亮错误的庸人也导致了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悲剧。 孙刘反目,蜀汉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也对蜀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是街亭失守,诸葛亮也有很大责任

后人认为,诸葛亮要想成功就应该在街亭之战将大军挺进,但诸葛亮临阵调度,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三是军事战略的失误

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要占据益州跟荆州,三分兵力于刘备,关羽跟张飞。但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 兵力部署上的分配问题。三分兵力中的关羽镇守荆州、刘备进攻东吴这两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张飞的军队也跟由于跟刘备合军一处而败北)这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诸葛亮的这三大失误,使蜀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虽然诸葛亮很伟大,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汤姆猫谈历史


我认为真实的诸葛亮是知识渊博,高风亮节的人,具体原因如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366613626ff4d72b7cd39566b70088a\

历史的影像


看到好多问题都在讨论这个诸葛亮,芦芦哥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列位,诸葛亮就是一个坑货!

若是诸葛吹请别喷我,因为这可不是我说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

我想那是世界上对于诸葛亮最透彻的评语。因为以我辈之智慧,是无法站在诸葛亮的高度设身处地去思考三国那个时代究有着怎样的风云变幻。

但是以毛主席经历的那些峥嵘岁月来说,他完全有这个资格,去评价人类战争史上任何一个人。

毛主席对三国人物都有细致的研究,他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就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以为然的。

人们将诸葛亮奉为神明,但毛主席却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他说: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吾辈是没有资格评议毛主席的话的,所以只将他老人家的话拿来与诸位分享,从中我们也可以对诸葛亮有一个最深层次的认识。

毛主席曾说过诸葛亮这样的话:“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之所以这样说,毛主席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所以,毛主席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关于“失街亭”,历史上这个锅都是马谡背的,毛主席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

毛主席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还有,毛主席曾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这就是伟人对于诸葛亮和曹操的评价,这也应该是最为准确的评价了,而且是没有之一。从这里看,问题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诸葛亮是个天坑,坑了刘备,而且是从根儿上就开始坑了。


大葫芦芦芦芦芦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诸葛孔明,隆中对策,胸罗天下;联吴抗曹,识见独到;舌战群儒,唇枪舌剑,无可争辩;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设计,涉险不乱;七擒七纵,义薄云天;挥泪斩谡,法纪严明;辅佐幼主,尽忠守信,临终遗策,妙算无遗,死诸葛吓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信、仁、勇、义五备俱全,自古至今,唯独亮一人。


巴比葫芦


作为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以其谋略和战功久享称颂。诸葛亮给刘备布置了隆中对,让刘备第一次试图拥有自己的领地,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体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韬勇抗威、不畏强敌、力占先机的进取精神。在赤壁之战前,在曹操绝对优势和刘备方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诸葛亮居然敢只身一人过江东,说服孙权连刘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又协助刘备掌握了荆州,控制了西川和汉中,三分天下。到此为止,他的计划很成功。刘备从当一个县级干部的秘书,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但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来,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刑法整齐,反客为主,几万步卒,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手握精锐,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于自我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假设诸葛亮不死,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无法解甲释鞍。到这地步,胜负也很明显了。曹操出征时,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专门负责出谋的荀攸,有问啥意见都懂的贾诩,有给他下决定的郭嘉,有程昱、刘晔、蒋济、司马懿们。而诸葛亮,在刘备出征汉中时负责日常工作,在与刘备初遇时给他规划未来行程,给刘备下决定,最后自己亲自负责规划国家、制定法度、选拔官吏、训练、整饬、日理万机。





紫鉴历史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发明家。 被袁准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三国演义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长时间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国忘家,于《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敛财,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馀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馀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著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汉保卫战中战死沙场。


孤胆骑侠


歷史裏諸葛亮並沒有被神化,演義和民間傳說中的孔明被神化了,自己分得開就可以了,跟愚民們講道理,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問我怎麽看,我只能說諸葛亮並沒有那麽好和神,也不是非常糟糕(糟糕是有的,但不算非常)。一般來說,對漢末三國人物的評價,可以参照龐統的說法,他評時人,褒多于貶,因為能人已經不多,盡量往好裏說,激勵大家都向好。事實上,魏晉南北朝流行清談,個個都是俊秀人才、行為特異,都是這等言過其實的風氣。


TonyDeng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新青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诸葛亮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已经被神话了,我认为的诸葛亮应该是这样的!

(一)、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刘备三顾茅庐与他进行《隆中对》时,他对当时天下时局的分析,对刘备的发展规划都堪称千古绝唱。最早提出天下三分的的观点,以后的时局发展大势也印证了孔明《隆中对》的谋略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

(二)、诸葛亮是有治国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孔明,蜀国就是一座即将倒塌的大厦,刘备,关羽就只会挥霍蜀国,可以说蜀国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后来蜀国在孔明的治理下,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过来,国力甚至达到可以出兵北伐,六出祁山的地步了,可见诸葛孔明的治国才能是非常高的。

(三)、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我认为孔明的军事才能以“治军为主,奇谋为辅”,诸葛亮长于治军本身就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只不过他的成分用的多一些罢了,有人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行,过于谨慎不敢用奇谋,我反而觉得这也是他军事能力的体现,因为他是三军统帅,所以用兵谨慎,不愿意采用风险太大的奇谋!

(四)、诸葛亮是一个忠臣良相,诸葛亮的后半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在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吾等后辈的楷模!


新青年历史


真实的诸葛亮根本就不厉害,只是被明朝初年张士诚的幕僚罗贯中神化而已。

但是,诸葛亮弄权很历害,其出山辅佐刘备之后,刘备从新野一直败到江夏。

后来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击退曹操,刘备又从孙权处借得荆州,后庞统献策,刘备袭取西川,黄忠又从夏候渊手中夺得汉中。

刘备死后,诸葛亮篡权,堪比曹操,使后主成为苦主,其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却未得寸土,不过为了掌握军权罢了。

战神粟裕曾经评价过诸葛亮,说诸葛亮不会打仗,不敢出奇兵,然而事实的确如此,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败仗多胜仗少,到最后无能为力病死五丈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中日两国,都影响很大,《三国演义》里面的许多战例,其实都是取材于元末明初战事,例如赤壁之战便是取材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

由于罗贯中偏爱蜀国,于是美化刘备、关羽与诸葛亮。而国人往往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了解三国史,因此也对上述三人的好感逐渐增加。

其中关羽被民间认为忠义可嘉、国士无双,被尊为武财神,至今香火不断。

而诸葛亮也被神化,被认为前算五百年,后算八百年,前世有个诸葛亮,后世有个刘伯温,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有赛华佗,赛貂蝉,却从未有赛诸葛,只有小诸葛白崇禧。可见后人对于诸葛亮的推崇。

真正历害的诸葛亮,只出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

从今天起,在下改名赛诸葛,誓将诸葛亮拉下神坛,以正视听。



当代曹植


诸葛亮被神话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中形象塑造形成的,小说中诸葛亮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熟知兵法,算无遗策,又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故被后世所称颂。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三国前期,跟随刘备主要是负责后勤工作,其最大的能力体现是稳定后方,筹措粮草,输送兵员,对刘备统治势力的稳定可谓功不可没,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在关羽死后讨伐东吴孙权时,执意要把诸葛亮留在后方的主要原因了,因为打仗需要大量的物资补给,而这恰恰是诸葛亮所擅长的,而演义小说里是由于诸葛亮反对伐吴而被留守后方,就有些牵强了,皇帝让你去,你还敢不去?在说就算真的知道失败,他去了,会不会损失小一些呢?而刘备不让他去,是知道诸葛亮的长处不在军事上面。而刘备前期军事上主要依靠法正为其出谋划策。后期法正病死,刘备伐吴失败,在白帝城病逝,托孤给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一:跟随刘备最早的关羽张飞已经先自己而死,赵云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勇无谋,只能做保镖,连单独带兵打仗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用想着他能辅佐幼主了。二:益州占据不久,本地官员并不能完全信任,也担心他们联起手来欺凌幼主。三:诸葛亮从赤壁之战前跟随刘备,相对蜀中官员时间较长一些,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是荆州人,而不是蜀中本地人,用诸葛亮辅政,可以对蜀中势力集团进行相互制约平衡。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出任蜀汉丞相,确实是励精图治,使连年战火的益州百姓得到了生息。但他也清楚益州疲弊,远没有中原富足,若不主动出击,一定会被消灭。所以才六出岐山,北伐中原。其最大的军事动机就是对曹魏政权进行骚扰,消耗其粮草和物资,使魏国不能做长期的战略储备。诸葛亮却是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不愧为一代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