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能力那麼弱,完全沒有開國君主的樣子,就算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麼樣呢?

王文碧


誰說劉禪能力很弱?

這不過是《三國演義》抹黑罷了。

劉禪智力沒有問題,諸葛亮曾親口表揚他"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即使諸葛亮所言不盡不實,也要看到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君主(西元223年-263年在位),期間國內沒有發生過嚴重動盪,雖說輔政諸臣素質不錯,也要後主能任用賢才"從善如流領導有方"吧?

諸葛亮去世後,後主以蔣琬秉政,廢軍界大佬楊儀,不久又命費禕同錄尚書事,形成相互牽制,保證了自己不被架空。這一系列安排顯示了劉禪成熟老辣的政治手腕。

參看我的頭條文章《「歷史亂彈」諸葛亮是忠良賢相還是專擅權臣》https://www.toutiao.com/i6762492217878643213/


真正鱷魚不哭


戲說三國。演義中劉備白帝城託孤:孔明啊,豎子如不成器,汝可自立之。說得諸葛汗流浹背,痛哭流涕:主公勿憂,臣當竭盡全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帝與趙雲丶魏延一一目示。又問諸葛:汝之後,誰可繼之?諸葛一一告之:蔣婉之後費禕,費禕之後…先帝安然仙逝。

話說劉備一死,司馬懿聯絡東吳五路夾攻蜀漢,平分天下。劉禪聞之,心驚膽顫。可不見諸葛上朝,就往諸葛宅中而去。只見諸葛白布遮額,抱病扶欄。阿斗站在背後許久,才憋出一句話:亞父,魏吳大舉進攻,汝可有雅興觀魚啊!

諸葛吃力轉身,跪拜小皇:皇上莫憂,兵來將擋,我已一一應對,大可放心,安居平五路。

從此,亞父與小皇開始了探討天下大勢。小皇謙虛丶恭敬,丞相坦誠丶輔弼。

在國力微薄之下,諸葛力主以攻為主,重修與吳聯盟,全力出奇制勝。派出魏延丶趙雲丶姜維三路齊發,劉禪親率大軍居中親征,諸葛調度三軍。

諸葛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失去兵權,曹真擋不住蜀漢三路猛攻,兵臨城下,劉禪親書魏帝,我一定厚待曹家,重修劉曹友好關係,總比司馬氏之心要好吧!魏帝扶棺投降。

劉禪又與諸葛招安孫皓,諸葛親書兄長諸葛洛。三國復歸蜀漢。

劉禪坐在大一統寶座,當想效光武之神威,勤奮上朝。諸葛盡心輔佐,扶起阿斗要追秦皇漢武,不遜風騷。阿斗也潑墨揮字吟"三國歸漢“,封諸葛武侯為大宰相。遷都洛陽,美美地自封漢大武帝,戲說一統!


夏雨風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講解《劉禪能力並不弱,若諸葛亮能打下天下,不見得劉禪守不住》。

其實劉禪能力並不弱,我們根據史書,從劉禪的人生經歷來細細品味。

一、劉禪能夠虛心納諫

劉備在成都稱帝后立劉禪為太子。在劉備去世後,劉禪即皇帝位,並拜諸葛亮為丞相。劉禪在位期間,能夠虛心納諫,對於諸葛亮、蔣琬等大臣的各種治國方針,只要是有利於蜀國發展的,全部採納,使得蜀國在劉禪執政前期政治相對清明,統治相對穩定。

二、劉禪有雄心壯志

劉禪在位期間,支持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北伐,說明劉禪也是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只不過蜀國地窄、地偏、人少並且少數民族多,使得蜀國國力不行,經不起幾次北伐折騰。

三、劉禪明智,識時務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劉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也有人建議降魏。投降東吳我們先不討論,因為蜀國地窄人少,少數民族較多,實力最弱,多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而此時魏國國力蒸蒸日上,與其退至四川中南地區艱苦掙扎生活,甚至最後被剿滅,還不如乘著手裡還有資本,識時務,早早歸順保平安。

四、劉禪情商高

劉禪投降魏國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在到洛陽以後,劉禪整體娛樂,一副樂不思蜀的樣子,給人覺得劉禪是胸無大志、貪圖享樂的形象,因此劉禪可以安度晚年。

三國時期,是一個不進則退的年代,國力發展超越不了別國,就會被別國超越,再加上蜀國地窄、地偏、人少、少數民族多的特點,使得蜀國國力最弱。再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幾次北伐失敗使得蜀國國力更弱。可以說劉禪不是開疆闢土之君,但不能說劉禪不是守城之君,蜀國被滅,客觀條件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讀史如品茶


首先劉禪能力不弱,其次劉禪並非開國君主,最後諸葛亮也不可能打下天下。

劉禪繼位之後,軍政大權皆在權臣諸葛亮手中,諸葛亮率荊州派打壓益州派與劉禪,劉禪為了避免國家內亂,委屈求全,躲在後宮與太監鬥蛐蛐。

諸葛亮六出祈山,北伐曹魏,也並非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更不是什麼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而是為了掌握軍權,只要軍權在手,殺李嚴法正,就像捏死螞蟻那麼容易。

相比帶兵打仗,諸葛亮更善於理政。

蜀國人口不足百萬,魏國人口四五百萬,且有產馬區,能夠大規模組建騎兵。在生產力相似的情況下,人口便是國力。不難看出,魏蜀兩國國力相差甚遠,諸葛亮統一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後來諸葛亮終於病死於五丈原,魏蜀兩國上下皆鬆了一口氣。魏國從此少了一個邊境騷擾者,從此可以安心的生產建設。蜀國劉禪終於可以掌權了,終於熬死了諸葛亮,而蜀國人民也再也不用受耕戰之苦。

在沒有諸葛亮的蜀國,人民安居樂業,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快速增加,可見劉禪絕非等閒之輩。

後來鄧艾滅蜀,劉禪被迫遷居北方,一句:此處樂,不思蜀也!矇騙住司馬昭,得享天年,也保護蜀國臣民,歷代帝王能全身而退者不多,足見其智商之高。

劉禪能力不弱,虎父焉有犬子?

諸葛村夫弄權,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乃蜀國版的曹操,使後主成為苦主。




當代曹植


正史中劉禪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麼昏庸愚蠢整天就知道鬥蛐蛐,並且他也不是開國君主。

一:劉禪一共做了41年皇帝,諸葛亮輔佐了11年,如果他真的那麼昏庸,在諸葛亮死後又是如何能穩坐30年的呢?其實都是後世人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刻意弱化劉禪的。

二:蜀國國力衰弱並非從劉禪開始,而是從劉備就開始了。為了替關雲長報仇,劉備集結75萬大軍討伐戰敗,沒過幾天就去世了,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所以劉禪繼位時,蜀國已經衰弱了。

三:劉禪繼位後,國家剛剛恢復經濟,諸葛亮就連年北伐 ,由於糧草供應不足等因素縷縷戰敗,進一步的損耗了蜀國國力,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統治30年,說明他其實是治國有道的。

結語:如果諸葛亮放棄完成當初劉備北伐的遺願,或許蜀國的命運就改寫了。





靈史札記


劉禪確實沒有開國君主的樣子,他也不是開國君主,他父親劉備昭烈帝才是蜀國開國之君。

劉禪表面是一個典型的“皇二代”,在父親、相父的庇護下穩坐了四十年君主。但是,劉禪作為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能得到臣民的忠心輔佐、齊力擁護,相比吳國的自相殘殺,曹魏沒傳幾代就被司馬篡位,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聰明,樂不思蜀的典故常被拿來取笑劉禪,誰又能說這不是劉禪的自全之道呢?

若諸葛取得天下,必然還是以劉備建立的蜀為國號,尊為開國太祖皇帝,劉禪做一個守成之君應該可以的,至少比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強,只可惜蜀漢氣數已盡,劉禪後期寵信宦官、排擠姜維等一些昏聵之策,蜀國之滅他也是難辭其咎。


如畫四季


我們先捋一遍阿斗的幸福的一生。劉備在時,劉禪是沒多少單獨鏡頭的,只做了個五虎將的陪襯,被趙雲翻來覆去拯救於水火,然後就被劉備摔了,說起來也是個悲慘的童年。劉備亡後,劉禪即位,開始了掌權生涯,可是為何卻從沒見過他發號施令?劉禪做了皇帝,卻還是每日清閒自在,諸葛亮依舊統領蜀漢政務,人家說他傻,他真的傻嗎?這裡就體現出了劉禪的大智慧。假如劉禪下定決心整治諸葛亮專政專權,那麼諸葛亮的應對策略有兩種。

第一種,廢主自立。諸葛亮是謀略家,但不是慈善家,他受劉備託孤是出於對先主的知遇之恩,是義務但無責任。如果劉禪擅作主張,將諸葛亮過分壓制,那麼依孔明的頭腦,沒必要苦了自己,廢后主自立稱王是他最好的選擇。

第二種,棄蜀而去。你不待見我,我不幹了還不成嗎?受劉禪排擠的諸葛亮很大概率是選擇歸隱,而轉投魏或吳的可能性不大。

這兩種結果都是劉禪不想看到的,與其大家一起魚死網破,倒不如放手一搏。劉禪將軍政大權全部交予諸葛亮,不論北伐和東征都全權支持,因為他相信先皇的眼光,相信諸葛亮的能力。反之,不發一兵,坐以待斃的結局可能更加悽慘。

司馬昭三路伐蜀,劉禪想都沒想就投降了,為何?因為他知道反抗也沒用,巨大的實力懸殊下,頂多再多亡幾些蜀人,大門還是要被攻破的,倒不如直接投降,免去川蜀戰亂之災,為黎民百姓最後再造一點福。再者說,劉禪被押送洛陽,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可是大家是否想到,劉禪不僅是為保護自己腦袋,還有一大批蜀漢降臣的命運都握在他手中,如果他慷慨就義,那麼剩下的人下場會如何?所以劉備在臨終遺詔中才說:“射援到,說丞相嘆卿(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劉備從射援中郎將口中得知,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很高,如此一來,劉備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最後還讓劉禪勉之,意思是加倍努力。而諸葛亮親口說的則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的話很漂亮!他不提及劉禪的治國敬業,獨稱讚他的知禮愛德,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劉禪在治國安邦上的確能力欠缺,但在禮賢下士(就是重任諸葛亮自己)上很有頭腦,這至少證明了劉禪不昏庸。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評價最為客觀,他寫道:“素絲無常,唯所染之。”就是說劉禪本是一塊白板,遇到了賢者諸葛亮則“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而一旦諸葛亮不在了,他就會“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三國志》的註解作者周壽昌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通讀之下,如此多的學者都對劉禪有著和羅貫中不一樣的解讀,那麼劉禪的歷史評價到底是褒是貶,劉禪的不思蜀究竟為己為民,就留待那一千個哈姆雷特去說了。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遊通天下


後主劉禪歷史上真不是一位開明之君,但至少也不是位昏君吧?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我們怎麼看待後主完全隨著這兩部書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從中發現,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就一定尋找些蛛絲馬跡。

先主備與亮同是有篡位之心,兩人脾氣相投,亮力主備奪蜀以立“明君”,但他們之間隔了一個二弟“關羽”,關羽是對漢室極為忠心的,大哥取漢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這裡還有一位上將軍趙雲,也是同羽一樣,以至於雲雖有上將軍之銜,卻沒有實權,按說雲功勞很大,可沒有讓他鎮守一方重地,這實為備、亮猜忌。

關於羽死,亮卻有直接責任,當然這於羽高傲性格不無關係,可亮起了催化作用,我們想,既然亮知羽剛愎自用,為何不派雲駐守要衝荊州呢?還有,當羽敗走麥城,南陽的孟達與備義子劉封本就有過節,亮心如發系,卻不做任何變動。再有,備稱帝,至少義子劉封不被封王,也不應該駐守南陽這麼個破地兒吧?說明什麼?說明亮在人為製造矛盾,把反對篡漢的大臣肢解,削弱備之近親。

羽隨不願意大哥備稱帝,但看到獻帝已經禪位,無可奈何,於是以拿馬超、黃忠等不配與他同為上將軍為幌子使小孩子氣,其實關羽真是那種人嗎?並不完全是。雖然華容道與曹操討價還價放走曹,但身在曹營時,他看出來曹操不會取代漢獻帝的,故此他放走曹操,我們固然把羽和雲算作“保皇派”吧。

亮自先帝崩殂後,哪一樣不是專制的?六出祁山,勞民傷財,以卵擊石,後主已經是傀儡了。後主在羽翼豐滿的亮面前還能有什麼作為?他還能幹些什麼?周圍全是亮的心腹,當然劉禪能力顯得弱了!

好在亮非常有實力去打理蜀漢這個弱小的國家,使蜀漢在三國裡能立於兩代,功勞極大,但也看到亮之野心。試想,亮六出祁山,寫《出師表》亮明觀點,後主敢說個“不”字嗎?

亮和曹操有相同之處,就在於自己不背篡位的黑鍋。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認為,對劉禪的評價是一個綜合課題,不可一概而論。從帝業來看,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劉禪為帝之後的事,不能說與劉禪完全無關。劉禪營造了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本身就是巨大貢獻。在蔣琬、費禕時期,劉禪無為而治,維持了國家正常發展。故帝業上不能完全否認劉禪,應該說其不失為中常之君。

  至於帝品,綜觀其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為其顯著特徵。期間主要首輔換了一批又一批,與同期魏吳相比,最大特徵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員之間的內部傾軋,執政班子相當平穩。劉禪能夠大膽用人,無為而治,唯一的問題是晚節不保,放縱了宦官黃皓。

  在生活作風方面,劉禪應屬簡樸型君王。同時,他也是一個愛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興土木之外,更表現在面臨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間二者只能選一的難題時,他選擇了百姓的安危,聽從譙周之勸說,在前線尚未敗亡之時決定降魏。

  蜀漢是否該降,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史家認為,劉禪選擇不戰而降,主要是從減少當地戰禍角度著眼。這與當年劉備在敗走長坂時的選擇異曲同工。真正愛民的劉禪損害了自己的名譽而讓人民多得實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懷念劉禪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慶曆之前,一直有劉禪的專祠。慶曆年間蔣堂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下令拆毀劉禪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滿。

  對劉禪亡國後“樂不思蜀”的丟人表演,《新論》的作者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知之而後行


首先我想糾正提問者幾個錯誤的地方。第一,劉禪雖然明面上是開國君主,但是他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開國皇帝,而是依靠劉備和諸葛亮的基礎之下當上了皇帝而已。第二劉禪的能力並不弱,只不過生不逢時。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劉禪並不是開國皇帝,因為在這之前他的父親劉備經歷了舒活的全部基建過程,也正是在劉備時期蜀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可以說,是劉備白手起家打造了蜀國的天下,只不過後來劉備大病一場只能讓他的兒子接手天下,其實在劉備去世之後,蜀國的大全以及全國上下的事物都掌握在諸葛亮手裡留單並沒有很好的資源,也沒有完全的能力去接手蜀國的事情,因此可以說蜀國的開國皇帝是劉備經過諸葛亮的打理讓劉禪登上皇位。

第二,劉善的能力並不弱,在開國初期流上可以說接手的是一個並不是很好的爛攤子,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禪用一己之力平定了國內外憂患,只不過他的軍事才能以及他能用的人才太少,導致在外部的虎視眈眈的兩個國家欺負蜀國的時候無力還手,最後才被曹偉等人給滅了,這也不能夠願留單,因為留單還是很有智慧,並且很會治國的,他只是比較好吃懶做一些,但絕對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之可惜蜀國的五力太弱,而瑞錢沒有人才可用,所以最後丟掉了國家。

綜上所述就是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