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镇南关大捷后清军乘胜反攻,会把法军赶出越南吗?

于无声处34


不可能,局部战争赢一场罢了,一个农业奴隶制国家和近代科学工业国战争。


喝咖啡睡不着


镇南关大捷以后清军即使反攻,也无法把法军赶出越南,在法军大举增援以后会遭到更大的失败。

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清军不多的亮点之一,此战虽然清军是以绝对兵力优势击败对方,杀伤的敌军也不多,单纯从战果看不算太大的胜利。不过冯子材在战后采取了清军少有的主动行动,追击败退的法军。结果法军代理指挥官赫本哲中校惊慌失措,带着法军扔下辎重从谅山逃跑,冯子材又打了一个谅山大捷。

冯子材两次击败法军,表现可以说非常出色。不过有些人认为法军不堪一击,或者把茹费里内阁倒台当作法国遭到惨败无法继续战争那就错了。

在镇南关的两天战斗里,法军以2137名士兵进攻3万多清军驻守的阵地,最后被击毙74人,受伤205人以后还能顺利撤退。而在此后的谅山之战中,清军的伤亡也是远远超过了法军。单纯从部队的战斗力上来说,清军和法军还是要差很多。

而且茹费里内阁虽然因为镇南关战役法军失败和之后军费追加案被否决而下台,但是法国议会随即决定增拨5000万法郎以扩大战争规模,并不打算善罢甘休。以法军和清军战斗力差距来说,一旦法军增兵,那么清军是难以和其对抗的。

另外此时法国的远东舰队依然掌握着制海权,清政府的福建船政水师已经被歼灭,南洋水师损失惨重,而北洋水师被日本牵制。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随时可能遭到法国攻击,不可能大举增兵越南。

因此继续打下去的话,清军最多能在法军援兵赶来之前打到河内。而在法军援兵赶来以后,清军就只能撤退。


不沉的经远


从鸦片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以说清朝时逢战必败。而爆发于1884年的中法战争却让清政府扬眉吐气,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大捷之后,清政府不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是签约求和,最终中法双方在1885年6月签订了《中法新约》,新约明确规定,清政府不败而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当时清军的实力不足

战争爆发后,清军从山西到北宁一路败北,到了1885年2月谅山彻底落入法军之手,法军已经把战火烧到了清政府的家门口。

在镇南关大捷的前两天,负责战事的钦差大臣彭玉麟,正在向朝廷汇报前线的战事,处于劣势之中的清军,当时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然而两天后清军出现了镇南关大捷,这使得越南的战事转向清政府一方,但并不代表清军就可以从被动的一方转向主动一方,绝对优势自始至终都是在法军手中。

二、李鸿章的主动求和

李中堂一直是主和派,但是主和和懦弱并不是一回事儿。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为避免战争的爆发,他曾说过:“息事宁人才是长远之计”,但是法国和李鸿章的想法相反。从占领南圻到侵占北圻,从《西贡条约》到《顺化条约》,法国的的胃口是越来越大。

清政府内部,也有很多官员是主战派。比如: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张树声、刘铭传等人都是主战派。在这一群人的教唆下,1883年中法关于越南的谈判失败,最终导致了中法战争的爆发。

开战之后,李鸿章仍然抱着求和的心态。随后他对中法战争做了两个结论:(1)法军善于水战”,而清兵只能依靠营垒炮台;(2)法军军纪严明,清军尚未形成作战规模。李鸿章的评价确实非常到位,但是说到底李鸿章就是为了求和。

三、当时的国际环境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英美两国既不希望中法战争进一步扩大,影响他们的利益,但也不希望清政府成为胜利一方,所以只能是清政府做出一些让步,中法握手言和,这样的结局是皆大欢喜。


公元前


不会,因为一次战斗胜利,并不能扭转整个局面。

当时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法国封锁台湾,刘铭传虽为悍将,但是当时台湾经济基础薄弱,无法长期支持战争,继续下去,丢失台湾己成定局。

陆上,法军一路向北,连败清军,老将冯子才在镇南关小胜一场,才暂时止住了法军北上的脚步。

但是,若法国增兵,冯子才和镇南关都会被法军拿下。冯子才要么壮烈殉国,要么成为阶下囚。

因为当时法国己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涂的开展。

反观清朝,虽自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清廷不允许民间办厂,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中法工业水平差距较大,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双方的装备水平差距大,双方的兵员素质差距大,双方的军事理论有代差,双方的军事系统有代差。

中法战争时,法军攻城前,先升起热气球侦查清军炮位与兵力部署,然后用大炮打掉清军大炮,再轰开城门甚至城墙,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冲进城内,清军看的目瞪口呆,焉能不败?

恰逢朝鲜开化党人在日本的唆使下发动政变,虽被袁世凯火速镇压,但是朝鲜紧邻东北,事关重大,不容有失,李鸿章将两艘本该派往台海的军舰前往访问朝鲜。

另外,中法作战,清朝的作战经费与装备还要仰仗列强,而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坐大,故对清朝所需,步步制约。

当时大清中枢,惟李鸿章一人具有国际视野和自知之明,其主张放弃越南,不与法国开战,但是无人肯听。

结果耗费白银两千万两的马尾船厂被法舰炸毁,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耗时两年半,耗费军费数千万两白银后,仍然对法求和,不仅放弃越南,还要开放云南广西作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太不值得了。

清末亚圣李鸿章,十九世纪三大伟人之一,绝非浪得虚名。

中堂大人,一路走好!

综上,镇南关大捷后清军反攻,想把法军赶出越南,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代曹植


清军最多是在战役上战胜了法国,在战略上根本就不可能把法国殖民者打败,更别说赶跑了。

镇南关大捷是在中法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发生的。此次战役清军出兵90营,共计三万多人,分三面围攻法军,切断法军补给,最后歼敌近三百人,法军溃败。

虽然在区域战场上清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当时整个的战争局势上,清朝时处于全面下风的。

中法战争法国军队分海、路两线进攻清朝。

陆上虽然击败入侵的法国军队,但是这支入侵的法国军队还不到两千人,而在法军的大后方越南,法军还有超过三万人。以中法战争中,清朝:法国的战损比将近1:5,这就相当于杀死一名法国士兵就要付出五名清朝士兵的生命。所以清朝继续返攻进越南本土势必遭到严厉打击。

其次,相比清军路上战场上还有一丝优势,但是海军完全是被碾压的,马尾军港一战,福建水师打败,几乎全军覆灭,而法国海军取得制海权,切断与台湾的联系,而此时的台湾只有刘铭传孤军奋战,战败几乎已是必然。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政府根本无力继续对法国的战争。

中法战争能够持续两年半之久,很大一定程度上都是靠国外列强提供的贷款,而列强当然也不希望清政府做大,所以清朝几乎时无力继续与法国的战争,与法国苒和几乎时必然的趋势。

这就是弱国的悲哀,即便是打了胜仗依旧时没有话语权,最后连战争结束的权力都没有,都需要割让出自己的利益。

此战后,清王朝放弃了自身对于越南的宗主权,而且还开放中国内地,允许法国进入中国内地的行商。


这个历史很正


没有这个实力。并且镇南大捷是有水分的。法军几千人。清军几万人马才杀死几百号。而已自己伤亡是法军的好几倍。再加后勤补给差。法军武器先进。而清军大部分还是大刀长矛。只不过就是一次小胜。法军在增加几千兵力。按照当时清军武器和作战水平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再加上内忧清朝只想剿灭国内其他势力。无心越南局势。只不过对内要有一个说法。只要不入侵清朝可以牺牲其他利益。


清俊失业100天


不会,因为镇南关大捷之前,清廷就已经和法国在篝和了!而且镇南关大捷并非中法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法国军队也没有因此被彻底击败。在这之前法国已于1884年八月在福州对福州发动了全面攻击。结果是一小时击沉和击毁十一艘中国兵船,并摧毁了帮助清廷建立的福州马尾船厂。

起先,大致从 1884 年 8 月至 11 月间的三个月,慈禧太后 果断地支持进行战争。到 12 月初,以下几件事令她心烦意乱: 东京战局胜负难料,法军封锁长江及要塞港口,中国南方漕运遭 阻,这使她又产生了动摇。预期中的英、德两国的援助并未兑现; 另外还存在着俄国在北部边疆卷土重来和日本在朝鲜推进的威 胁。

而法国也不想扩大战端,他们也怀着与慈禧太后相似的和平愿望,因为法国国内政局 的不稳定和支持远程作战的困难,也开始使法国政府不堪重负。 通过赫德在伦敦的代理人的居中斡旋,中法在巴黎达成了一项初步和议。

中国决定承认李福协定,而法国同意不再提出新的要 求。

注:李福协定《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是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的条约。主要是: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不平等条约;2、允许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3、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该条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且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等。

幸运的是,就在这一协议成为正式条约之前,法国军队在谅山惨遭失败,这就是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其主要将领是黑旗军刘永福和老将冯子材。老将冯子材的军队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都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而除此之外,持续的战争也使得清廷财政极为紧张。老将冯子材的军队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都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而除此之外,持续的战争也使得清廷财政极为紧张。 但这给北京提供了一个体面的机会争取和平, 也打击了法国的好战精神。



注:黑旗军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活动于中国广东、广西边境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永福,1851年,刘永福参加广西农民起义, 1865年率部加入以吴亚忠为首的天地会起义军。其军在归顺州(今靖西县内)安德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黑旗军的基本成员是贫苦农民,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1867年清军的进攻迫使黑旗军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后在抗击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将领刘永福(1837年—1917年)曾被越南国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职。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创下了打死法军千余人的镇南关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刘永福返回中国后被清廷下令解散。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后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


1885 年 6 月,李鸿章和法国驻中国公使签 订了一项正式条约:中国承认法国和安南缔结的全部条约,法国 则撤走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军队。中国没有支付赔款,但它却在经济上损失一亿多两,并欠债约两千万两。

清廷在整个事件中的优柔寡断与举棋不定,令人哀怜。清廷 并不想进行战争,但却为清流党所迫,自陷其中。如果从一开始清廷就立场坚定,决意打一场持久战,那法军也许就不敢挑衅。 如果遵循始终如一的和平政策,福建舰队与马尾船坞或许可以幸免受到摧毁。

领导集团庸碌无能的代价,是顿失了前二者及失去了安南这一朝贡国。清流党集团必须为进行这场不切实际、意气 用事的战事负很大责任。政治上,他们之中只有张之洞一人的仕 途未受这场灾难的影响,其它人却渐次销声匿迹。讽刺的是,张 佩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流放后,竟做了李鸿章的幕僚,后来还成了李的女婿。 中国与法国短暂及灾难性的对抗后失去了安南,标志着有二十年历史的自强运动的失败。

外交、军事和技术上有限的现代化, 未能令中国强盛到足以抵御外国帝国主义。中国的衰弱,促使了 英国仿效法国及引导缅甸于 1885 年脱离中国而独立。一年后, 英国迫使中国订约,把缅甸沦为自己的保护国,但允许缅甸继续向北京每十年纳贡一次。


常棣tandy


一般是不可能的,一是当时云南对于清政府来说不是很重要。二是当时,清政府周围忙于朝鲜战争。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照顾南方!最根本的就是清政府是一个封建王朝。而法国是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帝国。双方的政治制度存在优势性的差异。所以说,中国就算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但是根本就无法同。拥有先进制度基础,还有我完善军队的法国相抗衡。


小花170317169


我认为不会,虽然清军胜了一场,但主要占有地势之力再加上法军轻敌,何况自己伤亡也不少。要知道当时清军无论从武器、单兵素质,及军队后勤上都远逊于法军,且在越南这片土地上,你懂的,后面再战能够相持就不错了,而把法军从越南赶走几乎不可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