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導讀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統治者,無論社會發展程度高低,均認同一個道理:國家大事,在祭與戎。而婚姻者,合兩姓之好也。這無非是告訴古人以婚姻的重要性。在上古時代,無論是以氏族為單位還是以個人為單位,小則增強兩人的力量,獲得更多的財產積累,大則親密兩姓種族,增強氏族力量,提高雙方氏族競爭力。而步入封建時代,婚姻則是將兩姓的資產力量相集中,比如女性之嫁妝,男性之聘禮。此外更是使家族子嗣相傳,永不斷絕。大宗祭天等,均需一個賢內助甚至是兩個家族的合力,這無分中外均是同理,相比於外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家族之間赤裸裸的經濟貿易關係和互利互惠關係,我國的婚姻有著我國獨特之處。自古以來,上起統治者、貴族地主階級、下至市井庶民無有不重視婚姻者。婚姻大事,於統治階級而言,可以起到穩固統治集中政治力量與政治信仰的作用;而對於庶民,可以安家守土,穩固子孫之福。因此我國古人對婚姻的重視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於將婚姻觀念融入小小的鞋履之中。下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以古代鞋履為切入點來為大家剖析我國古人的婚姻觀。

一、鞋履文化的發展過程

二、婚姻禮制中重視鞋履的原因

三、鞋履中蘊含的婚姻喻意

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一、鞋履文化的發展過程

在鞋履文化的最早期,人們生產力尚不夠發達,注重點更集中於溫飽而不是服飾,鞋的製作較為簡單,比如北方的獸皮包裹,這也被認為是皮鞋的雛形,南方的木屐、草鞋等等,鞋履往往不分男女,而是更傾向於貼合腳的形狀,作為區分等級與秩序的工具,這時的鞋對於婚姻的作用更多的是區分階級,不同階級在我國古代禮制社會是難以逾越的,鞋履是一種幫助劃分的禮制工具,例如“舄”大多為貴族皇室所用,而平民則是隻能穿著葛布、麻和草做成的鞋(“屨”)或者赤腳,軍人則為了騎馬或適應多種地形變化而選擇穿靴。

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秦漢時期,人們對鞋履有了一定的認識,開始劃分男女。鞋一般統稱為“履”,婦女開始穿有別於男子(如兵馬俑所穿方頭履)的圓頭履,這是對女性的一種劃分,有利於婚姻之中的區別是服務於禮教的一個重要表現,鞋在漫長的發展中,大概一直到隋唐之前,鞋出現了顏色而不再是之前的單一,及至隋唐,鞋上更是裝飾繁複,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那個時代,鞋式已經包含了一系列花紋,包含中西多種風格。類比於當今社會,其實很容易可知,男女的審美存在各自的偏好,這種發展不僅僅是商業的要求也是對婚姻儀式的促進,試想,一女子穿著男人的鞋式,又老且破舊,必不受周圍人的讚美,甚至是嘲笑。只有男女雙方均在乎自己的儀表搭配,才能使自己在社會中有著更高的魅力與吸引力,才能得到異性的青睞,甚至是同階級更高階級異性的愛戀。古代有人將美麗的女子之鞋用作茶杯,管中窺豹既可以看出他對異性的追求,也可以猜想出當時的鞋子製作之精良。鞋的分化以及裝飾的升級,這也是對婚姻的一種促進,男女有別,方能發現對方獨特之美,婚姻才能更加的和諧美滿。隋唐之鞋履已然合一,無論身份,無論場合,因尚武之風,哪怕是平民,只要買的起,也可以不受限制,鞋的範圍全面的擴大,成為一個總的概括的稱呼。

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自宋代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士大夫們由衷愛小腳與三寸金蓮,因此纏足這種陋習,便從此深深的束縛了我國女性直到清末,女性的鞋收到時代的壓迫,追崇儉樸、保守、拘謹與理性的同時又有著三寸較小的特點。但無論鞋子屬於男女,富家貴族都在不懈於追求繁華的花紋、美麗的顏色、漂亮的樣式,在商業相對寬鬆發達的時代,有錢人們注重享受,仍有財力追求更漂亮的鞋子,婚姻也同樣有著材質更好、花紋更繁瑣的鞋子相配。但平民因為大環境的影響只能儉樸、拘謹。但總體來說無論是隋唐時期的鞋履顏色,亦或是自唐宋發展至明清的中國獨特的鞋履紋飾,都體現了男女之間的一種對異性的吸引的需要,是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或者體現自身的地位,在同階層內更有競爭力的一種需要。經統計,

明清時鞋履紋飾所要表達的有四個含意:“富、貴、壽、喜”。“富”是富有豐收的表示;“貴”是權力、功名的象徵;“壽”有延年平安之意;“喜”則與婚姻、友情、多子多孫等有歡樂喜慶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對愛情、對婚姻的期盼與嚮往的表達。

二、婚姻禮制中重視鞋履的原因

我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人人之間關係既有相互尊敬的賓友關係,又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鄰居關係,但總體而觀之在道德教化的重要影響以及熟人社會的共同作用下,人們對面子、外在的一些東西空前重視,中國素被冠以“衣冠王國”的美稱,衣飾甚至成為了區分人身份地位的一個重要象徵,成為一個評價的客觀標準。比如龍袍,黃袍只有皇帝能穿,一個人如果衣冠不整,可能會被稱為地位低下或者不重衣冠,是一個浪蕩之人等等,而鞋履作為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如此。中國的祖先經歷了從赤足到用獸皮、樹皮裹足, 再從草鞋、皮履、布鞋、木屐到時下各種時髦樣式, 中國鞋履經歷了從無到有、由簡入繁, 且常與禮儀和道德密切相關的漫長曆程。

試想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以一個賣草鞋的身份出場,到後來做了皇帝,如果在皇后面前看到自己穿草鞋,將會認為自己不夠重視,而他賣草鞋的出身,也被看作是受到教育不足導致其前期所娶夫人大多是平民出身。

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 人們十分重視鞋履, 有道是“行必履正, 無懷僥倖”,婚姻中亦是如此。鞋為我國古代人們心中婚嫁的吉祥物,古人熱愛其音,“鞋”“諧”相諧,是夫婦兩情相諧、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徵。

在我國古代婚俗當中,新婚婦人的嫁妝中常常備有銅鏡和鞋,寓意著祝願他們“同偕到老”。張雲在《四寸學》卷一中雲:“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婦鞋,以帕包裹,夫婦交遞之,名曰‘和諧’。”現今的婚禮中亦不缺鞋的存在,比如紅鞋寓意著婚後的生活紅紅火火,新娘出洞房前,新郎要為其找到藏起來的婚鞋,這都是古代鞋履婚姻觀的重要體現與縮影。

三、鞋履中蘊含的婚姻喻意

鞋履作為婚禮服飾的一部分,充分體現出了它重要性和象徵意義。現今婚禮對古代的流程有所簡化,僅僅是出閨房前的找婚鞋活動有所保留,上文已充分解釋,不再贅述,有的地方以婚鞋寄予對女兒的深切期盼,會在鞋中放有繡以百子圖或是春宮圖的鞋墊。而在傳統婚俗中的婚鞋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黃道鞋、踩堂鞋、睡鞋。有些地方,為了表示對女孩的尊重,對婚姻的重視,會在婚禮六步的納吉或納徵階段,由男方為女方準備好以上三種鞋子,同時送出。

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謂的黃道鞋,是指在結婚黃道吉日時,新娘在上轎時要穿著用黃布折成的鞋。第一雙“黃道鞋”,也叫“上轎鞋”。新娘只有到了夫家後(包括離開孃家上轎子前、以及在轎子裡)才能再換紅色婚鞋。這原因很複雜,首先古代注重黃道吉日,無論是婚禮還是什麼喜慶的事,黃布黃色更符合其本身的定位,而紅鞋在到達夫家前在某些地方認為穿了是不吉利的象徵,這首先是因為穿了可能會髒,會導致認為喜慶上有了不乾淨的體現,此外婚姻是一個很純潔很喜慶的事,有了髒自然不討喜。踩堂鞋顧名思義是指女子結婚拜堂時所穿的鞋。在我國的一些地方,踩堂鞋也被認為是新娘從“上頭”到“開臉”時所穿的鞋。新娘往往在開臉後,要另換新鞋,按照規矩,將踩堂鞋扔到床底最裡面,讓其爛在床底,不再見人,以示新娘此生不再二次嫁人,表達對愛情的信仰以及對愛情的忠貞。除了以上的兩種鞋外,還有一種睡鞋,是指女子洞房上床時所穿的鞋。由於古人睡覺多穿睡鞋,新娘在新婚之夜,自然也是要穿著睡鞋。睡鞋往往是一雙又薄又輕的軟底鞋。在婚俗儀式中,睡鞋需由新郎親自脫下。個人認為這代表著是新娘對新郎的全面的認可,新娘對新郎敞開心扉,把最隱私的一面,展示給對方,在上述三種鞋履中,睡鞋往往也被認作是最為私密的鞋式,就像女子的閨房,而年少女子的房中之物則更是除了丈夫外,難以一見。

鞋履文化與婚姻禮制的結合:從鞋履透視古人的婚姻觀念

四、總結

婚姻在家庭及社會倫理道德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對於素以“禮儀之邦”自居的古代中國,婚姻禮儀乃重中之重。從鞋履文化發展中便可窺探出我國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婚姻觀念,鞋履在突破了最初作為區別階級禮制工具作用的束縛後,更好的融入進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

“行必履正”、“兩情相‘鞋’”,婚姻禮制與鞋履文化完美結合,也促使鞋履文化內涵的日益豐富。鞋履中的婚姻觀念由最初簡單的夫妻和諧逐步發展到夫妻坦誠、女子貞潔以及父母對子女成家立業的期盼祝福,對婚後夫妻傳宗接代的願景,而伴隨著鞋履文化內涵發展,鞋履款式紋案也不斷推陳出新向前發展。無論是婚姻禮制與鞋履文化的結合還是鞋履文化內涵所帶來的鞋履制式的發展,都是千年傳承的中華文化發展歷程的縮影。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鞋履趣談之——從鞋履看中國古代婚姻 餘淼

[2] 中國古代鞋履趣談之——足下有禮之婚姻禮儀 餘淼

[3] 中國古代鞋履藝術的美學品格 王璐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