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该怎么理解?

着迷大乡村


赶集,就是到集市上买卖货物,南方地区叫赶场,赶墟。

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作为一个男人,是家里的担当,要把家里的货物拿到外面集市上去买卖换回钱物,都是一些抛头露面的事情,同时也是体力活,作为一个女人,在家里要把饭菜做好,不是去吃席的那个意思.

我认为这是老年人过去留下来的一句话,远古时代应该是这种做法的,女人一般都是留守在家里,照顾好老人和小孩,挣钱都是男人的事情,就像过去有几个女人会在农贸市场拿刀砍肉来卖一样.


现在社会不同了,男女一样,有的女的干的活比男人干的还要好,因为她们心细,责任人在某些程度上要强于男性,现在集市上卖货的女性要多于男性,交通便利,好多女性都会开着车拉着东西自己去赶集,去销售的。


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坐在家里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农村,种庄稼有时的收入不太好,就要想其他办法来弥补.

我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黄晓红果果


大表姐嫁给了青梅竹马的小学同学,两个人的感情算得上笃深。可是前些年表姐夫出去打工挣了些钱,而表姐在家一也照顾老人和孩子,一边儿种地,表姐夫把钱交给表姐管理,可是一年下来,表姐夫总怪表姐不会理财,胡支乱花,他挣下的打工钱,到年底下来存不了一半!

表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表姐夫在家几天,村里正好赶集,表姐就逼着表姐夫去赶集,还告诉他要买什么什么回来,结果逛一趟回来,表姐夫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我这一趟出去就把几百块钱花了!



在农村人传统的思维中,男人要干大事,要顶天立地,琐碎的事儿当然就要交给女人做了。

旧社会男人的地位还体现在吃饭的时候要坐正席,而女人常常就是在桌下忙碌做饭的那个人,甚至有的农村地区还讲究女人不上桌!做饭是女人的本分,但女人吃饭只能在犄角旮旯里。而赶集买东西,常常都是女人的事儿,大老爷们儿是不屑于逛集市的,觉得婆婆妈妈的。可是等花了钱的时候,男人们会责怪女人不会过日子,那么多钱哪儿去了?

“男人常赶集,女人常上席”这句农村俗语却意味深长地反其道而行。意思是说,男人们应当经常去集市上转一转,买买东西,这样可以让男人们更了解日常生活琐碎,知道柴米油盐的价格和珍贵,让他们的生活和劳作更贴近地气!女人应当经常坐坐正席,来感知大老爷们儿平时的狐假虎威劲儿,体会一下一家之主的感觉。这样更有利于家庭日后的理财和生活。

事非经过不知道,让男人体会一下女人的琐碎,让女人体会一下做男人的地位和尊严,有利于互相理解,更有利于家庭团结。这样看来,这句老话应该是近代社会才提出来的,有着智慧性的现实意义!

你认为呢?


村姑说村事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大多的社交活动仅限于走走亲戚、串串门,偶尔聚在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至于每月几次的赶集和红白喜事的坐席,属于比较重大的活动,需要慎重对待,因此也就有了“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这一俗语的流行。

01,赶集可以让男性体验生活、发现商机

农村的集市,有两大特点,一是物品丰富,农村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财迷油盐酱醋茶在集上基本都能买到。二是消息灵通,集市上来自各地的商贩不仅带来天南地北的物品,还会带来各地各种信息。

因此,男人经常赶集,一来可以买买买,买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农具用具、柴米油盐、衣帽鞋袜……当手里拿着的大把金钱不断流失,换成各种物品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女人当家作主、操持生活的不容易,也更能激起他们好好工作、努力挣钱的斗志,这种体验对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男人来说,比每天耳提面命的说上无数遍还管用。

二来,男人在集市上,听着南来北往的人们的讲话交流,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互动攀谈,既能够开拓视野,也能够了解信息、结交朋友,从中发现商机、找到生财之道。

02,坐席让女性得到放松、增进邻里感情

农村的坐席,总体来说是红白喜事两类,但无论是那种,前来坐席的一般都是相熟的亲友邻居,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既是一种放松,也是增进感情、拉近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

王婶和邻居张大娘因为一点小事闹了矛盾,两家人见面相互不说话,时间一长,当初的矛盾淡去,大家都有些后悔,再加上住的近,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见面不打招呼都觉得很尴尬,所以两家都有意消除隔阂,却一直没有机会。

村里一位老人去世,王婶和张大娘都去坐席,机缘巧合下在一张桌子上坐在了一起,推杯换盏间两人说起了话,等到散了席,她们相携而归,两家又像以前一样亲密了。

所以,在农村,女人常坐席,既可以让整日忙碌的她们有机会放松一下,还可以了解一些村里的消息、拉近邻里关系,解决一些平时的难题,对许多女性来说,坐席就是一场农村版“夫人外交”。

03,“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很有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快速流通,网络购物也蔓延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再加上男女平等,大家都能很容易的走出家门,男女赶集和坐席也成了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是这句俗语并没有因此而失色,反而对今天的我们有更深的警示意义:一是要感受生活,亲身体验一次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二是无论男女,都要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中去交流去学习。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赶集,我这里叫趁圩,就是到乡镇农贸集市上东游西荡,左看看,右瞄瞄,看有什么新鲜稀奇事,有什么好东东新上市,有什么便宜货可以遇着就买。坐席,我这里叫参加亲戚朋友邻里间所办喜事而设的酒宴,三亲不戚,善朋好友,邻里妯娌坐到一桌上,借宴席之欢,互相间拉拉家常,说说话儿,通通情况,互道问安,有什么需求,有什么难事,有什么可以帮忙谋为,都可在坐席饮宴间知晓和解决。男主外,女主内,女的常去坐席对人生对家庭是有了帮助的,平常女人三三两两凑到一起也喜欢说说家长里短,互通长短是非曲直,会处事者,从中也可捕捉到许多对己有用的信息。所以说,男人要懂得赶集的有利意义而常赶集,女人也要懂得坐席的好作用而常去坐坐席。

信息创造价值。男主外,乡下不外出有心有智的男人可以通过常赶集,及时了解捕捉到一些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在家里的主妇,也可以通过参加坐席,了解和捕捉前一些信息为己所用。现在更是信息时代,谁先得到信息,会利用信息,谁就可以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谁就可以先富先得益得幸福。男的可以通过趁集捕获有价值的信息,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智慧,女的也可以利用坐席的机会得到有用信息,开窍心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人能把握好机会,抓紧时机,运用好已知信息,就可以创造出惊人的价值。农村乡下,土特产不少,会抓时机赶时鲜,是大可以从中图利的。所以,不要轻看赶集坐席的功能,一味的只知勤俭死拼,人要学会用脑,学会利用一切机会去了解捕捉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为己所用。那样谋事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又先人一步发大财。





树德汉硕


胶东农村大集排班非常紧凑,以招远市为例,分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共五个集次,每个集次大约十四五个村子参加,最出名的不是逢二、七的招远大集,而是逢五排十的毕郭大集。

在农村,赶集的日子都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十里八村的乡亲在赶集的那天,都不约而同的来到集市。天不亮,赶集做买卖的人们早早来到了集市的村子,沿路两旁铺开摊子。炸面鱼的,开羊汤的,卖肉的,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马扎的,卖小鸡小鸭的,卖菜苗的……,真是热闹。

每当经过集市,只要时间允许,小编总爱到集市上转转,感受一下浓郁的生活气息,小时候如果大人能领着赶集,再买上两块水果糖吃着,可是美得冒泡泡的事啊。

在农村赶集的人分为两种群体,一种是到集市上去做买卖的生意人。一种是到集市上购物或者去玩耍的。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汇集到一处,这信息量就大了。作为家中的一把手,当家的,自然要去常赶集,看看经济作物的行情,可以对家中庄稼的种植有方向性的调整,家中菜园中有时新的蔬菜带到集市上卖掉,小猪市场多去转转,抓一只猪崽带回家喂养。家里的那头老黄牛干不动活了,需要换上新生代力量,看看现在牛市行情。


所以“男人要常赶集”是有道理的,作为家中的掌舵者,掌握一家人的冷热温饱,需要时时掌握市场行情,常去集市逛逛,有助于信息更新,及时调整。

“坐席”指宴会时就坐入席;泛指赴宴用餐。而农村所说的坐席,是在现在农村兴建的红白理事会,宽敞明亮的宴会场所,团团围座,满耳都是亲切的乡音,亲朋好友之间进行感情融洽的交流。三舅妈近期身体抱恙,二婶家媳妇下个月要生宝宝了,三姑家女儿要出嫁了,日子定在阴历的六月初八。大姑家的外甥考上军校了,九月初二就要入学了……,此类信息,数不胜数。回到家里对此类消息进行消化整理,亲戚间礼尚往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常来常往的才叫亲戚,多年不走动的就断亲了。

如果是刚进门的小媳妇,多参加几次宴席,三亲四舅七大姑八大姨,打断骨头连着亲的姑舅亲、两姨亲,自会有家中的长辈负责介绍,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家里所有的血缘至亲有个大致的了解,亲戚们也对新进门的媳妇有个全面的了解接纳。可以说,坐席是一个架设在亲朋好友间的桥梁,停下平时忙碌的脚步,聊聊天,说说话,最起码先脸熟,才会有后期的日益加深。



所以“女要常做席”是有道理的,既进这家门,就是这家人,作为持家的贤内助,联糸亲戚间的感情有先天的优势。农村俗语“马儿的腿,老娘们的嘴”,多说一句少说一句,没有人会计较的,反而会让人觉得是性情中人,加深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家在南乡


很有的农村俗语都是描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和一些风俗文化的习俗规矩,但是也有很多的俗语却是有着“正话反说”的意思,比如就像问题当中的“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就是一句正话反说的俗语。



想必大家也知道很多这样的正话反说俗语,这些俗语大都是带走讽刺的意义在里面,因此我们在看待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俗语时要学会多方面的看待,那么今天我就把这句“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的正话反说的俗语讲一讲,希望以后不要再错误的认知这句话了。


“男要常赶集”

在以前的农村购买商品时都要去赶大集,直到现在农村人去选购商品的时候还是会去集市上,可见农村的集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纵然现在有很多的购买渠道,但是农村的大集市依然还是受到农村人呢喜爱。

这句“男人常赶集”其实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毕竟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都是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发展几乎都是“男主外”直到现在很多的男性也不太喜欢逛街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男人其实是常坐席的人,因为在席上喝酒谈事情几乎也都是男人的分内之事,因此这就是一句“正话反说”的俗语。


“女要常坐席”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女士一般都是喜爱逛街的购物的,而男士应该是常坐席的,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是提倡男女平等,甚至女性也能撑起半边天。

但是在很多地方现在依然也几乎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咱们得一种传统习俗文化,放到现在来说无论是谁主外还是主内,只要是能让自己的家庭生活过的越来越好都是可以的,毕竟时代再发展再改变。



综上所述:

俗语虽然有很多,有生活指导的,也有像这种正话反说的俗语,因此我们在学习一句俗语的时候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知俗语的含义。


纪录乡土


退休后老农回到了家乡,家乡虽然风景优美,村里经济发展却不怎么滴,老农在村里转悠了几天后发现,很多村民一边抱怨挣钱难,一边整天凑堆玩麻将。



说实话,老农看到父老乡亲这样的生活状态,心里是着急的,他觉得农民们应该本着靠山吃山的态度,向大山索取福利,于是从春天开始,老农经常跟着集市转悠,转悠啥?看看集市上有什么商机呗。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农发现靠近城市的某些集市山里特产销售量不错,那个季节山里正好生长着很多小竹笋,老农看到一个老太太的小竹笋被一个看似酒店购买菜的人买去了。那人临走还嫌不多,问了老人啥时候还能再来卖。

老农觉得小竹笋应该是城里人喜欢的小菜,于是回家把这事和老伴说了,说自己想到山里采摘竹笋,让村民们看看,山里值钱的东西有,只是大家都不愿意去采摘而已。

老伴听了后哈哈一笑对老农说道:这得有多么巧合啊,我刚好前几天到邻居家坐席吃饭,听那几个老娘们说后山东北角有不少小竹笋,你今天就提要采挖小竹笋,老农也笑了,他说:老话咋这么准呐,老话说男要多赶集,女要多坐席,这分明是说的咱老两口啊。

说干就干,第二天老两口就去采挖小竹笋,那些老娘们果然是熟悉山里的,很快老两口挖了一堆,回家拿到老农看好的集市上摆卖,果然是被城里人买去了,好卖,一天下来竟然小赚了一百多。

那些日子老农天天去挖小竹笋卖,觉得钱挺好挣,就是村民们不去发现商机罢了。

老农是闲不住的勤快人,等小竹笋过了采挖季节,他又转集市,这不,前几天发现新鲜粽子叶好像挺受欢迎,赶紧和老伴去山里打粽子叶,那天他在群里得瑟说:每天采摘粽子叶能挣四、五百块钱呐,十天挣了两千五。

于是我笑话他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他赶紧回答:前几天卖的没这几天好而已,平均一天250。突然他回过味来:不挑字眼好不好?

说实话,对老农我还是挺佩服的,拿着退休金,还能够到农村发现商机,甚至不辞辛苦每天劳作,这是智慧和勤奋的结合,不过这事也真说明男人多赶集是好的,多了解市场行情,而女人多坐席是不会消息闭塞,能够更多的掌握村里消息,大事小情。

男人只要赶集不是为了买吃的,不是馋嘴人,那么建议男人多赶集,买东西也好,卖东西也罢,还能开阔视野长些见识。女人只要不是喜欢嚼舌根,也建议多出去坐席,有时候会收获有用的消息,特别是还可以跟大家学习过日子,生活中的各种小妙招等等。


悠然见东山


对于一些农村俗语都是经过农民长时间的观察或者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生活的经验和规律,用精辟的语言总结以后流传警示后人。可以说是胜过唐诗,赛过宋词,而且还经过历史的长河的岁月的洗礼,已经传颂至今而不衰,甚至还好多能够适合现在的社会环境。比如说题主所说的“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是非常符合现实的情况的,下面简单的分析一下。



“男要常赶集”:从字面意思上可以很好理解,就是男人要经常的去赶集。特别是在农村农贸市场上的人员比较复杂,而且是每一天放一个集,男人要经常去赶集是一件好的事情。农村大集是过去农民采购,家里生活必需品的唯一的一个去处,一般每5天逢一次大集。

农民在赶集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买很多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再分下一个级的时候就是5天以后了,所以男人去感激可以能多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果女人去的话,体力比较小,买的比较少,不够一周的消费使用。

对于男人要去赶集的话,也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一些信息来发现一些商机,比如发现一些农产品价格比较高,可以自家回去种植,然后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换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比如说这个集鸡的价格是比较贵的,家里还有养了一些鸡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能够换的一部分钱,可以缓解一下家庭的基本的经济困难。



“女要常坐席”:从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女人要经常出去坐席,也就是经常到请酒席的场合参加吃酒席。大家都知道,女人一般都是围着锅炉和孩子转,上孝敬父母下照顾孩子还要做一些家务,非常的辛苦。但是女人要常出去坐席的话,能够在作息的期间发现一些好吃的菜,回家里再自家做给家人吃,这不但享受了作息的丰盛的乐趣,而且又学会了做菜的技巧,增加了家庭的幸福的生活。

当然女人经常出去参加作息,也是为了减轻家庭的思想的压力,或者是精神的压力,如果天天在家里围着锅台转的话,的确显得生活很乏味,也很枯燥。出去参加一些众人的场合,能够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的方式,或者是生活的圈子。

尤其是现在坐席的机会非常的多,一般有一些事情都是需要请宴席的,但现在参加宴席的男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男人还要参加其他的工作,所以就让女性去参加宴席,当然这也避讳了一些男人做宴席遇到女人被调侃的尴尬。而且女人做宴席也非常的快,一般不饮酒,要避免了,男人参加宴席多喝酒造成的另一方面丢面子的场面。



总之,对于农村俗语“女要常坐席,男要常赶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且现在尽管男女平等,但是也适合现在的场合,女人可以不用做家庭主妇可以走出家门多做做宴席,然后学一些好吃的菜回家炒给家人吃,当然通过宴席也可以缓解一下精神的压力,改变一下生活的环境。对于男人而言也要多赶集,不要总让女人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尽管现在买生活必需品也比较的方便,可总是要让男人体会一下现在女人在家里干家务活的劳累和繁杂的琐事。大家对这句俗语怎么理解的?敬请留言交流。


宗元三农堂


虽然农村的很多俗语都是有关农村生活精华的总结,里面充满着哲理,但是有些俗语拿现在来讲显然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不认同“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这个说法,因为这句话很不符合当下农村的生活特征。

男要常赶集

农村有三天一次的赶集现象,赶集这一天,特别是上午的时候,简直人山人海,特别热闹,不知大家是否发现,现在赶集买东西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农村妇女,或者老人,少数男的赶集都是卖东西的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那是因为家里有太多的农活要干,男的去赶集浪费劳动力,用赶集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女的比较轻松些,在家洗衣做饭,因此女的相对男的去赶集,更经济划算。

另外就是女的赶集买东西更加有耐心,习惯讲价,知道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不会买多浪费,因此可以减少家庭开支,如果男的去赶集买东西,显然会浪费更多的钱买不必要的东西,因此“男要常赶集”根本就没道理。

女要常坐席

“坐席”指的是参加或者举办宴席的意思,字面意思是女的要经常去参加或者举办宴席,显然没道理。

参加或举办宴席是要花钱的,农村赚钱本就不容易,没必要花一些冤枉钱,比如家里有大喜事的时候可以办酒席,不能家里人员过普通生日,都大办宴席吧?请亲戚过来吃饭喝酒,亲戚要包红包、送礼物,如果经常这么搞,肯定会疏远亲戚之间的感情,得不偿失。

因此我觉得“男要常赶集,女要常坐席”不复合实际,应该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期盼,也就是说男的常赶集的时候,就表示农村生活变好,男的有空闲去赶集了,而女的能在家好好休息,经常去参加宴席,吃一些美食享受生活,家里不用为钱的事情烦心,你觉得呢?


老梁话三农


在很多农村的老话之中,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描述是最为多见的,尤其是过去商品经济没有完全发达、开放之际,村民买东西,主要还是要通过农村的大集来完成,即便是现在,农村的大集还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的商品是只有在农村大集上面才能看到,去一些其他的地方是买不来的,而对于坐席,过去跟现在可不一样,都有哪些区别呢?



有时候很多的农村老话,都是正话反说,猛一听好像是夸自己的,但其实是带有极强的讽刺寓意,明明是不该做的事,反而会有一些人偏偏喜爱去做,对于这样的事情,很多老人都是喜欢正话反着说,有时候这样说起来,反而效果会比之际点破好,不但能够表达出来其中的意义,而且还让别人面子上过得去。


男人在很多地区至今都认为是家庭支柱,有的甚至还称呼男人叫做:外头,意思也就是对于外面抛头露面之事,人际交往、礼尚往来这些我们平常最常见的事情,都是应该有男人去做的,而男人的较为过程之中,唯独不能缺少的,也莫过于喝酒,喝酒坐席,能够拉近个人的感情,以及开拓自己的人脉关系,这也是作为在外的男人应该做的本份之事,这里说的是女要常坐席,其实就是正话反说。

男人很少去大集上购买家庭用品,跟现在很多男性朋友还是很不爱去逛商场一样,很多男人认为这些都是女人应该做的事,而男人是不会去做这些琐事,是顾大局、事业为重,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规矩,所以说如果男人去一直大集上面购买一些零零散散的家庭用品,而作为应该男人去结交朋友、扩展人脉关系的酒席,反倒一直是有家里的女性一直去,这是极为不正常的家庭。


怎么个不正常呢?道理很简单,阴盛阳衰,这个家庭如果是男人赶集,女人坐席的话,肯定是女人当家作主,男人是唯唯诺诺的软骨头,这种现象在过去是非常不多见的,当然搁到现在已然不同,现在的确实是女人很强势,而且还毫无办法,为啥呢,道理很简单,男多女少,你能够有一个老婆就不错了,还敢有什么言语?

这句老话其实是过去农村的一种生活之中的老话,也是典型的正话反说,也是对于各负其责的一种描述,想要家庭幸福美满,确实是要分清楚自己的位置,是应该在哪里,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