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為什麼沒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

淡曲丶


我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老師還特意講過《長恨歌》。這首唐詩朗朗上口,辭藻華美。文章描寫了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真摯悽美的愛情故事,同時直指玄宗皇帝貪圖美色,荒淫昏聵的行為,給家國造成的嚴重傷害。大詩人白居易這篇千古傳誦的美文,雖然直接打了李唐統治者的臉,但顯然並沒有被當權者禁止。這裡面就不得不說大唐確實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

首先是那個時代的觀念決定的。白居易這首詩非常有名,當時一成文,便被廣泛流傳,所以根本不用被舉報。當時整個國家的氛圍都沒覺得白居易寫這首詩有什麼不妥之處。詩裡有大唐人推崇的愛情故事,玄宗貪戀美色,致使國家動亂也是事實。沒人會像滿清那樣,把一件孤立的事情複雜化,進而上綱上線,無故牽連很多人。就詩歌本身上,文采斐然,故事充分,寓意深刻,是絕對的上佳之作,這就足夠了。

然後是李唐王朝自信的態度決定的。李唐在建國前就是關隴貴族、世家門閥。在李唐王朝的血液中,自信就是與生俱來的。太宗皇帝如此,後人雖不如他,但也不至於因為文人幾句批評就惱羞成怒,殺人全家。因為自信,沒把你看在眼裡,也就不會視你為政敵、仇敵,不為別的,就是懶得理你,你不資格。就好像一個成年人,不會因為孩童無理而去和孩童爭論一樣。和孩童爭論,難不成你要自降身份,也變成孩童嗎?

最後,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李唐王朝開明的政治氣氛。李唐自建國初,君王便克己納言,所以很少有人因言獲罪。華夏王朝其實多數帝王都比較開明,文字獄幾乎是滿清特有的東西(其他朝代偶爾有一些),自康熙開始,到乾隆結束,持續了100多年。不但毀滅了很多思想著作,更愚弄了普通百姓,官員也都噤若寒蟬,整個國家倒退的厲害。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百星王者”,結果生生被滿清最有作為的三個大酋長給玩成了“青銅一星”,真是無形裝逼最致命啊!

總體來講,以大唐為傑出代表的華夏正統王朝,給了文人寬厚的環境,讓大家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國家也在這種環境中,走向了歷史的巔峰。提到中國,不能不提漢唐,漢唐氣象萬千,四海臣服。世界各地的華人聚集區都被稱為“唐人街”,我們被世界稱為“漢人”。漢唐代表了我們自信的氣度,戰無不勝的信念,先祖的榮耀和國家必定復興的決心!


途牛山小旋風


白居易寫《長恨歌》當然意識到直接寫李唐皇帝潛藏的風險。

所以首句就把這個嫌疑撇清了,來了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

你看,我講的是“漢朝皇帝的事”。這種手法叫“以漢喻唐”。類似的話《長恨歌》裡多處出現:

\u0001“昭陽殿裡恩愛絕”\u0001,昭陽殿,也是借用了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宮殿名,代指楊貴妃住過的宮殿;還有

“太液芙蓉未央柳”中的“太液池”和“未央宮”就是漢朝宮殿建築的名稱等等。

這種手法在其他唐詩裡亦比比皆是:如曾參的《輪臺歌》中的“漢兵屯在輪臺北”,用漢將喻唐將;又如高適《燕歌行》中的“漢將辭家破殘賊”。



語文新思維


大唐為什麼沒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宣宗作為皇帝,在白居易去世後,寫下如此詩篇,可見白居易在他心中,在時人心中的地位。白居易一生當中最為著名的篇章之一,《長恨歌》也被提及,為什麼他的這首詩沒人舉報呢?

  其實原因也不算很猜。

  首先和唐朝的風尚有很大的關係。魏晉南北朝,各民族加速融合,李唐王朝本身也有很濃的胡族血統,整個社會是很開明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這一點,滿清真的遠遠不如。想當年武則天上位,那駱賓王罵得多難聽,什麼“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什麼“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這是把武則天的臉抓了又抓,把李唐王室的臉面踩了又踩,可是呢,武則天最後也沒怎麼樣駱,倒是把宰相罵了一頓,說他竟然漏了這麼一個大才,一個女人如此氣度,如若後代的皇帝抓著寫了一篇有嫌疑詩的臣子,恐怕也沒多大臉面。

(網絡圖片)

  其次,李隆基的玄字可見後人對他的評價,本身就是不太好,先明後暗,可不是在褒獎,除了同時代的臣子們說他,後代說他的有不少,甚至是李亨本人,也沒多誇讚這個父皇,兒孫們全都要收拾李隆基留下的爛攤子——要沒他胡作非為不理朝政,長安能被亂臣賊子攻陷?後代的一個文人說說他的壞話,又怎麼了?

  再者說了,白居易的詩,明明確確寫著“漢皇”,漢皇也,當然不是唐皇咯,自己對號入什麼座呢?何況《長恨歌》裡的帝王,是經過美化的情種,你看他,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姑娘,費盡心力“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怎樣?是直接選入宮中的,不是從兒子手上搶來的呢。重色怎麼了?難道扒灰更好聽?哪個皇帝不好色呢?好色不是皇帝的毛病。何況這個皇帝專寵一人,有什麼問題?沒有。他被迫與愛妃分離,“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他的心情是痛苦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多傷心啊,多長情啊,哪怕是很久後,他還讓人上天入地去招魂,滿世界地去尋覓曾經的愛人,發下宏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無盡的綿延的傷痛,縈繞在老皇帝的心頭,哎啊,好感人!

  《長恨歌》裡罵了人嗎?罵的,但罵的主要不是皇帝,而是那個禍水楊貴妃。楊貴妃死後,大唐王朝即定性她為禍水——其實還在她活著的時候,就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了。在白居易生活的時候,沒什麼改變,把責任推到這個女人身上,如此,白居易的詩就安全得很了。

  當然了,白居易本人,歷經九代帝王,在文壇的能量,還是有的,這樣的人,不能輕動,不能因為他諷喻了先皇,諷刺了當權就要消滅,這不合適,也顯得沒氣度。老百姓們樂於聽到這樣的八卦,當權者們也懶得去理論,如此,《長恨歌》流傳開來,到了連童子都能吟唱的地步了。


葉之秋


總體來說說是社會環境的保護。北宋以前中國的人文很好,格局也大。罵罵皇帝似乎真沒有人太過計較,文字獄之類的鮮有發生。讀《史記》就會發現,遷馬遷非議過劉邦,呂雉的黑歷史。劉砌也沒幸免。雖說司馬遷最後被處以鬮刑,也只能怪司馬遷有點腦殼不太開竅,對自己的經濟生活搞的太差,如果象現在的官方專家教授什麼的貪墨圓滑點,活的應該是很好的,交點罰款也就完事了。唐朝更是在言論輿情方面很少計校。李淵,李二,李冶,武則天,李隆基……被文人當做嘲諷目標的詩詞都有,好象作者被送坑到監獄反省的幾乎沒有。象社甫,駱賓王,白居易……只有盛名。到是從北宋趙匡胤盜奪孤兒寡母的江山後,帝王的玻璃心情節日漸濃厚,文人墨客們赿發相輕,再加上政治的參與簡直就是烏煙瘴氣,屎尿俱下了。各種手段層出不群。再到明朝的朱棣誅了方孝懦的十族,文人墨客的脊椎骨也算斷砌底了。演變到滿清那狗咬狗一嘴毛,最後還被熬湯煎骨的故事更是層出不群。其實所謂的帝王總統和普通人差不到,拉屎放屁也臭,玻璃心更是愚不可及。狗屎永遠是狗屎,就是在權力的包裝和淫威下也成不了芝麻糖。禁,管,控探也改變不了的。


西窗聽雨9


大唐為什麼沒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我來給大家回答一個通俗易懂的答案吧,首先白居易為什麼要把這首詩的名字取名為《長恨歌》呢?長恨?誰在長恨?為什麼要恨?

首先我們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長恨歌》究竟寫的是什麼:《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三十五歲,任周至縣尉。同年十月,和友人到仙遊寺遊玩。無意中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嘆。他們覺得這樣稀奇動人的故事,如不記載下來唯恐與時消沒,不聞於世,實在可惜。尊友囑,白居易借用歷史人物和傳說,經過藝術加工,潤色,創作了《長恨歌》這篇名作,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白居易敢寫《長恨歌》,第一當時他寫這首詩的時候還很年輕沒有考慮過多的政治問題,當時的他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就想寫一首詩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第二白居易敢寫《長恨歌》並在詩裡面直面指出唐玄宗沉迷於風花雪月的生活,不理朝政,導致大唐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大唐盛世的寬容和包容。大唐盛世作為一個開放和包容的時代,唐朝兼容幷包了,歷史上任何比任何時期更開放的風氣,所以那時候的文人士大夫敢更加對發表一些個人看法。即使當時白居易寫了比較敏感的詩詞,也不會有人去追究他的責任的,更不會有人會去舉報他的。

在經歷安史之亂的大唐後,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官員貴族都把大唐滅亡的原因歸責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身上。而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還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寫的比較唯美,所以百姓們還是能接受白居易所寫的詩句。當時,官宦的權利在逐漸增大,皇帝和皇室的權利被削弱,導致了君主專制的權威逐漸下降。自然對社會流傳的言論也有所放鬆的,此時,當然就沒有人會去舉報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了》。
難不成吃飽了沒事幹,去舉報一個連朝廷都覺得無所謂的詩句嗎?

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雖然充斥著對唐玄宗的批判性,但是沒有刻意地去詆譭和汙衊唐玄宗。白居易雖然是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屬於浪漫主義,但他同時也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力求還原事實的真相,是相對比較客觀的。所以這麼講究實事求是的人還會有人去舉報他嗎?

最後我認為大唐沒有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唐的開放和包容。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白居易是不可能會寫《長恨歌》的,更別談會不會有人去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了。

以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新一聊歷史


唐朝是一個相對開放和包容的朝代,文字獄還不是那麼嚴重,所以即便是駱賓王寫的《討武曌檄》也能流傳千古。據說武則天看到後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驚問是什麼人寫的?還說,這樣有才的人不能用,是宰相的失誤啊!所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一首歌頌愛情的千古絕唱能夠流傳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萇蕗墁墁


大唐為什麼沒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

這是典型的今人思維斷古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詩的作用就是諷喻

與咱們現在認為詩歌是種文學體裁不同,古代的士大夫是把詩作為一種政治教化的工具來看的。

詩,產生於民間,所以代表著民眾的情感取向、生活狀態,以及官風評議、政治訴求。也就是說,詩的最初就是民意的代表。《詩經》是君王下令在民間收集整理的,其實這是類似於秦始皇的“書同文”的早期準備工作。周王室採集了各地的詩歌,加以整理,然後在各個諸侯王之間教化溝通,教民以禮,實際上也是作為一種政治交流工具來使用的。

我們現在去翻古史,會發現戰國時期很多國與國之間的談判都是直接引用《詩經》。因為在周王室的整理教導之下,用這些詩句來進行交流不會產生歧義。

孔子說:“詩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通過對詩的解讀,是對國家治理情況,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設,有直觀而感性的瞭解。在最初的時代,這幾乎的唯一的渠道。

後來文化向士大夫,向普通老百姓下行普及,詩歌的功用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長期以來還是高大上的,向民間娛樂就分化出“詞,曲,傳奇,打油詩,小說,戲文”來承擔。詩在高層文人的手中還是用來勸諫的,在君王的心中是用來接收臣子建議的一個相對於直諫,死諫更溫和的溝通渠道。

所以,詩的“諷諫”,就成為倡導和鼓勵的功能。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內,反映民間疾苦、抨擊官僚腐敗的詩,不僅不是被禁止的,還是被鼓勵的。

而盛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開放、最兼容幷蓄的朝代,對思想的管控相當寬鬆,不僅僅儒、佛、道、景教等等各個思想流派大肆發展,作為高級文人反饋國家、社會問題的詩歌,也基本上沒有禁忌。

如果有的話,我們也看不到大唐的盛世飛歌了。正是這種寬鬆的、自由的狀態激活了大唐文人暢所欲言的創作慾望,使得唐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頂峰。

《長恨歌》本身沒有什麼問題

白居易後期是個相當圓滑的政治官僚。但和所有文人的仕途、命運一樣,年輕的白居易也是衝動、針砭時弊、不留情面的。他在年輕時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就因為直面社會弊病得罪了不少權貴。終於被外放貶官。

而這次被貶則是白居易人生和文風的轉折點。用通俗的話說,他終於活明白了,後來官越做越大,詩越寫越淺淡,並開創了個人特色的“香山體”,對宋朝和日本的詩詞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針砭時弊、憂國憂民的色彩就淡了許多。

寫《長恨歌》的時候他還年輕,但是這次創作的起因並不複雜。並非是看到民不聊生,國家敗亡的跡象,想起寫篇長詩來進行勸諫。

這首詩,開始寫的動機就是愛情,與諷諫無關。

元和元年,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談起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嘆。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成,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所以《長恨歌》實際上就是遊玩有感,但是白居易根據歷史故事和民間流傳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這篇宏大精美的作品。而且文人們也不是傻子,不但避重就輕地簡略帶過最容易讓當權者反感的對皇帝的譴責,反而大加歌頌,將失德亂世的李隆基濃墨重彩地修飾成為用情專深的情種。這種春秋筆法既符合了老百姓喜歡看曲折愛情故事的眼光,同樣得到了皇室的認證。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皇帝自家都不認為他的《長恨歌》有何僭越,這要是誰吃飽了沒事去舉報,那是自尋死路吧。

春秋筆法

白居易是怎麼做到的?

歷史架空

首先開篇點名“漢皇重色思傾國”,你說我諷刺李隆基,我都寫得清清楚楚了,我寫的漢皇啊。雖然唐朝詩人都是這麼用漢朝的事來說當朝的人事,但是反正我先表明了態度,你要說我有問題,只能證明你自己的思想有問題。

要學習怎麼對付槓精,唐朝詩人這種方法也算得比較絕的。只不過當下很多人不願意去思索、看懂這種指代的方法,反而容易產生誤會。

不過這裡是沒問題的。誰都知道寫的唐玄宗和楊貴婦,但是誰都不明說。

像這種漢宮景色的描繪在後面還很多,如“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這裡面的“太液”、“未央”也是漢宮景色。後面寫到仙境相會的時候,也是“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但是又明明寫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這種奇幻的架空方式,讓人在真真假假中,自然脫離了歷史和政治框架,只注重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主人公的愛情曲折。

忽略醜事

楊貴妃如何從兒媳變成愛人的,舉世皆知。白居易要是敢把這一節像今天的歷史劇編劇一樣細細追尋、自由發揮,估計不用舉報也被收監了。不論言論如何自由,還是有個度的。所以白居易直接將這段非常生猛、戲劇的情節給拿掉,不但美化了李隆基,同時也為兩人的荒唐感情變成可歌可泣、長恨綿綿的愛情打了一個非常清白的底子。

也正因為如此,你如何能說他寫的就是李隆基?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什麼亂七八糟,都被這精緻美麗的幾句詩給帶過了。這楊家女子就是直接選進來的,這就是她純潔美麗的初戀。

接下來就用濃墨重彩寫楊家女子如何得到寵信,為安史之亂帶來的生離死別做好轉折鋪墊。

簡略慘案

不管李隆基在馬嵬坡的心情如何,最慘的還是被迫自縊的楊貴妃。一個女子,為整個王朝衰敗的轉折點背下了黑鍋、付出了生命。白居易對這一段是怎麼寫的呢?

相對於宮廷生活的浮華細緻,這裡只有簡單四句: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為什麼這麼悽慘的時候,卻如此簡略?從文學藝術手法上來說,是為了詳略得當,因為他要歌頌的主題是愛情。可是從人文角度來說,這無非就是故意對李隆基惡行的忽略,轉而描寫他的痛苦難當: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不寫為什麼,只寫君王血淚流,塑造一個重情重義、卻無可奈何的皇帝形象。

這麼好的皇帝,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要舉報?

美化皇帝

至於後面的思念和苦尋,通過方士找到仙境的“太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種虛構情節和詩詞歌頌的文學修為極高,但實際上都是對李隆基在整個事件中態度的解釋、開脫,讓人自縊,卻要作比翼鳥,這不是美化是什麼?

白居易寫的《長恨歌》、《琵琶行》是中唐文學藝術成就的頂峰,但是從社會現實意義上來說,連《賣炭翁》都比不上。《琵琶行》不過是落魄官員的豔遇,《長恨歌》更加是憑空幻想出來皇帝的愛情。

後人喜歡這兩首詩,一是文采、藝術性極高,第二,無非就是對愛情、豔遇的八卦本性而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大唐到底開明,與白居易這首詩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隨便舉兩個例子。

韓翃的《寒食》,寫百姓家吃冷食,王侯家舉燭火,顯然是對權貴的大不敬,但是不但沒有因言獲罪,皇上還因為他的這首詩寫得好表揚他。(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杜甫的《麗人行》,寫楊貴妃與其妹遊春之樂,諷意明顯,末句“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則直接把權傾一時的楊國忠也嘲弄一番。這膽子比韓翃更大!

還有膽子更大的是元稹,他的《行宮》一詩云:“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其時,玄宗的三兒子李亨在位,也不見把元稹怎麼樣。

另外想說,白居易針砭現實之作還有不少,除長恨歌外,《輕肥》揭露了行政官員的奢靡與冷酷,《賣碳翁》控訴了內官在宮市上欺壓百姓的惡行……

大唐,稱得上一個“大”字,她確實是大氣的。


神吔


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有“文字獄”,讀書人稍有不慎就會動觸禁網。歷代“文字獄”在明初和清朝康雍乾時期最為酷烈,因詩詞文章導致斬首東市、夷滅宗族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歷史上也有一個時期文禁稍疏,統治者不會以言語文字加罪文人,這就是大唐盛世。

唐朝是在隋王朝覆滅的基礎上崛起的一個新興王朝。立國之初,唐高祖、唐太宗就以其開闊的胸襟包容四方蠻夷的各種風俗習性。唐朝承襲前代尤其是漢晉以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成果,並且經過幾代開明君主的勵精圖治,把這些優秀成果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命令長孫無忌、李世勣、于志寧等人 ,在《武德律》、《貞觀律》的基礎上修成《永徽律》十二篇五百零二條,並頒行全國。公元653年,長孫無忌等人又對《永徽律》做了進一步解釋,編成《永徽律疏》,在全國通行。《永徽律疏》的序言中明確提出:“其有在俗非便,事縱省而悉除,勿使法網嚴密,致令言者得咎。”可以說是從法律的層面上保障了文人學子的話語權和創作權。

唐朝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對於前代以及當時的敏感事件都是直言不諱的。甚至對於皇宮大內中的男女曖昧情事也是秉筆直書,並且大肆鋪陳,誇張渲染。唐朝歷代皇帝都秉承《永徽律疏》的法治精神,給予寬免包容,不以為罪。

比如白居易寫的《長恨歌》,開篇直書“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分明是在諷刺唐玄宗沉湎酒色、荒淫無道,致使安史之亂突然爆發,大唐帝國陷入危亡。如此赤裸裸的聲討批判,犯上不敬,大逆不道,如果放在明、清這樣集權專制的王朝,白居易肯定是會被夷滅九族的。

與白居易同時的好友元稹,也寫過一篇政治諷刺詩《連昌宮詞》。其中有一段直言揭露唐玄宗宮廷生活的奢侈糜爛。“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裡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短短三句詩裡面,直接點名批評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虢國夫人、楊國忠、李林甫這一幫權貴。膽子也忒大了吧!誰給他的自信?莫非他是孫小果穿越?他爸是特朗普也不行啊!這要是在其他朝代,估計元大才子十族都被抄斬了。

說回正題。大唐之所以沒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因為唐朝的法律制度沒有對文化思想領域做出過分干預。“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句千古箴言被唐朝的皇帝們廣泛接受。正因為對各種文化思潮全面兼收幷蓄、開放包容,大唐才能成為一個影響世界一千多年的強大繁榮的帝國。


棒槌襖襖


贊同大唐氣象造就了偉大的詩篇和偉大的詩人。李唐一朝似乎沒聽說有“文字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