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秀山喜慶日

 秀山民間歷來喜慶日繁多,隨著歷史的演變有的已不復存在,至今除婚娶外,還有生小孩、建房、壽誕等喜慶日,這些喜慶日仍部分沿襲舊習。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生小孩:婦女婚後有孕曰“有喜”。生孩子要往外婆家報喜,稟告親友,擇吉日過“粥米客”。吉日那天由外婆家送衣服、蛋、雞、粥酒,以示慶賀,主人大辦酒席款待,喜慶3天,窮困人家至少也要過“三朝”。在“月子”裡要讓產婦多吃營養品。“坐月”滿40天后,由外婆接母子(女)返回住七天,叫“出行”。嬰兒滿週歲過“滿歲酒”,滿週歲時煮幾個雞蛋以表心意。解放後,這種遺風在農村和邊遠鄉村仍有存在。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建新房:為大喜大慶之事。凡建房上大梁時,親朋好友均來祝賀,戶主熱情款待。建房前要請“陰陽”先生擇地基,選開工吉日。豎房時,由“魯班”師傅點梁,在梁木正中畫紅黑色太極圈,太極圈兩頭寫上乾、坤二字,放上茶葉、紅米和陰陽曆書,用紅布包好,曰“包粱”;待天明“豎房”時,由主盤木匠喊吉祥語上樑,邊喊邊上;接著孃家、舅家或姐、妹夫家懸掛紅綢布,曰 “纏梁”;繼後即扔拋梁粑,鳴放鞭炮,酒席慶賀3天。在農村,此種風俗至今仍然流行。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祝壽:秀山祝壽習俗歷史悠久。在一個家庭內,只有長輩才能過壽日。若長輩在,晚輩無論年齡多大,均不能過生日祝壽。在上無長輩的情況下,年齡到50歲後即可祝壽,之後逢“十”年一次大慶,其子孫(含婿)、親朋好友趕來祝壽。夫妻健在的,雙坐堂前,接受壽禮和頌詞。壽禮多為福壽桃、長麵條、豬肉、衣料、現金等。富有之家壽禮還送皮衣、金銀首飾等。頌詞一般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壽慶以長麵條(長壽麵)和酒筵款待來賓。農村祝壽一般不做大的排場。解放後,祝壽論輩份仍承襲下來,但一般的過生日已不再論輩份。進入八十年代,祝壽參加人的範圍縮小,僅限於兒孫(含婿)等晚輩和少數至親好友。祝壽禮品多樣化,尤以送“生日蛋糕”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秀山傳統節日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過年:含“除夕”、“春節”、“元宵”。從頭年臘月三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為春節期間。慶祝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熱鬧異常,為秀山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土家族還有在農曆臘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過“趕年”的。苗族過年與漢族相似,無多大差異。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俗稱“打揚塵”);有的人家在階簷下用石灰劃上一條白線,意在隔除蟲蛇;在正門和側門,各貼門神畫像;在房屋落地柱上貼春聯;豬圈、牛欄貼上“六畜興旺”字條。富裕人家還要在門前懸掛宮燈,走馬燈或其它五彩燈籠。除夕夜備最好的酒餚,全家圍席桌而坐,叫“團年”,暢飲“年酒”,喜吃“年飯”。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的習俗。除夕夜,無論火坑、火盆均燒旺火,以象徵生活像火一樣興旺。一家人烤火話家常、擺龍門陣,給小孩子送“壓歲錢”。老年人往往徹夜不眠,名曰“守歲”。正月初一天,男女老少全天遊玩,盡情歡樂。青少年踢毽子、跳繩、騎竹馬等;中、老年人玩牌。初二起拜年、串親訪友或“上墳”祭祖。初五以後,開始玩龍燈、跳花燈,直至十五日完才“收燈”。元宵節家家戶戶點燈點燭,有祈求光明之意。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三月三”:興起於土家族,之後各族人民都興吃“三月三”粑粑,傳說吃後可以避免蛇咬。這一天苗族還有“趕坳”、“踏青”和“踩花山”活動,男女青年一起唱歌跳舞。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四月八”:稱“牛王節”,為各民族共同的節日。其中,苗族青年男女對歌,進行社交活動,俗稱“跳月”。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六月六”:為各族人民的曬衣節。有“六月六曬龍袍”的傳說。苗族稱“六月六”為太陽節,是祭天的日子。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民間祭祖掃墓的節日。要在墳上懸掛“清明紙”(俗稱掛清),給祖先燒“冥財”,斟酒供肉進行祭祀;有的還要為墳墓培土、在墓地植樹。機關和城鎮居民要對所有為國捐軀的死難烈士進行“掃墓”。解放後,“清明”節也成為悼念烈士的“掃墓”日。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端午節:俗稱“端陽”,為秀山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又名粽粑)、雞蛋,飲雄黃酒,戶戶懸掛菖蒲、艾葉和葛藤,並用菖蒲、艾葉熬水洗澡,藉以增強免疫能力。清代以來,酉水支流花垣河畔的峨溶、洪安,梅江河畔的石耶、平凱、宋農、石堤當天都要舉行“龍舟賽”。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又叫“鬼節”,漢族人普遍信奉這個節日。每逢這天(農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為七月十二日),家家戶戶於傍晚時分祭祖燒紙,名曰“送冥財”(俗稱燒“包封”),土家族、苗族人也隨之祭祖供奉,意在超度孤魂野鬼。解放後,此俗逐漸消失,邊遠山區農村仍有個別存在,八十年代又有恢復。但燒紙者多數系以此聊表緬懷先人之情,不再迷信鬼神。


秀山民俗民風文化——喜慶日與傳統節日

中秋節:又稱“八月十五”,為漢族的節日之一,土家族、苗族也漸興此俗。每逢這天,家家早餐吃粉杷,備酒餚於晚餐,待月亮升起,以月餅果實盛盤置院壩,全家老少一起圍坐賞月。有的還請老人講中秋賞月的故事;有的人還乘著月色到別人冬瓜地裡去“偷瓜”(舊俗當夜偷瓜不算偷),送給久婚不育的夫婦,曰送冬瓜兒,意為送貴子。此俗在少數地方至今仍流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