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新大風歌


關於“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個說法,陌上花確實聽村裡的老人唸叨過。按說這驢、馬、騾子在體型上都差不多,也都是為老百姓出力幹活的,而且從血緣關係上來論,這騾子還是馬與驢交配所生,三者也算是很親近了。可為什麼人們對這三者的肉質看法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是真如俗語所說的那樣,還是另有原因呢?


“驢肉香”,這個是眾所周知的。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就可見這個驢肉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多高了。而事實上呢也確實如此,驢肉細膩、鮮美,因為決定肉質是否鮮美的天門氡氨酸和穀氨酸含量的總和,驢肉的含量要比牛肉和豬肉都要高。

同時,驢肉中氨基酸的構成十分全面,它營養成分也要優於豬、牛肉等。而且,用驢皮熬製的阿膠,還是一味非常名貴的中藥材。

吃驢肉的習俗可謂是由來已久,它的吃法眾多,比如驢肉火鍋、驢肉火燒、紅燒驢肉、滷驢肉、醬驢肉、燻驢肉等等等等。在多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食品和地方名吃。


“馬肉臭”,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馬肉完全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它的食用度沒有驢肉那麼普遍。而且,馬肉也並不臭,相反它的脂肪含量較少,肉質還很鮮嫩,具有一種獨特的鮮香味。不過,這股獨特的味道,喜歡的人就覺得是香的,而不喜歡的呢就會覺得是臭的。這就和不同的人對香椿會有不同的認知是一個道理。

而且,馬肉的肉質相比於驢肉還是要稍顯粗糙些,再加上如果烹飪過程中處理不當,腥羶味會較濃,難以入口。但不管怎麼說,說它“臭”還是過於誇張了。


馬肉除了肉質鮮美,它的營養價值也不低,常食可以預防貧血,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在國外有很多國家都將馬肉當成了日常食用的肉類之一。在中國,吃馬肉雖然不及牛羊那麼普遍,但也不是沒有,像哈薩克族這個少數民族就將馬肉作為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美食。還有廣西的滷馬肉,新疆的燻馬肉都是當地很有名的傳統美味。

在陌上花這兒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小孩子如果犯了錯,要被父母教訓時,大人往往會說“要給你吃馬肉了”,這可不是真的“吃馬肉”哦,而是要挨鞭子了。所以,在孩子們的印象中,這“吃馬肉“可不是一件什麼好事情,它遠比“臭”更可怕哦!


“打死不吃騾子肉”又是怎麼回事呢?

騾子是驢和馬雜交產下的一個品種。在老輩人的觀念裡,是非常注重純正血統的,雖然騾幹活出力遠不比驢和馬少,但在人們心中,因為它是雜交的,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雜種”,所以地位終究是矮驢和馬一頭,算是一種低等牲畜吧!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傳統的老輩人是絕對不會去吃騾子肉的。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稀少,騾子還一度被當成稀罕物,只供王公貴族賞玩。直到明代以後才被普遍用於勞役。因為珍貴,那會兒的騾子當然也不可能被食用了。不過,騾子的命運可謂是此一時彼一時,前後有著雲泥之別。


而且,雜交而來的騾子是幾乎沒有生殖能力的,這更成了一大忌諱。要知道,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傳宗接代那可是頭等大事,再加上民間一直有吃啥補啥的說法,人們認為,如果吃了騾肉,那可不就等於自己也會和騾子一樣無法繁衍後代了嗎?所以,民間才會有了這“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

當然,上述這些是毫無科學依據的,這只是生產力水平低下時期,老百姓基於一種美好期盼而捕風捉影的說法。

事實上,騾子肉也是能吃的,這從它們是驢和馬雜交所得就能得知。騾子肉肉質較粗,很有嚼頭,鮮美度也不差哦!


陌上花開且緩歸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確實美味,這是公認的,但大家不喜歡馬、騾子肉也不全是因為肉質不好,我說說我的一點認識。

我家祖輩就是經營各種牲口的,尤其我父親和我叔叔們,都是相馬的高手,驢、馬、牛、騾子經他們一看就知道好壞,幾歲的口,騾馬市上估價多少?

父親16歲(1946年)因為累死了家裡的毛驢被爺爺趕出家門當了兵,後來從部隊販回不少軍馬(就像現在二手車一樣),還用其中一匹毛管湛亮的大白馬做彩禮娶了我母親。後來,父親安排我幾個叔叔到軍馬場當職工,其中兩個叔叔在軍馬場工作到退休。

我五叔和我大舅是殺牛、宰馬的高手,從小沒少見他們宰殺牲口,確實是不怎麼殺馬宰騾子,不是因為不好吃,其實那是一大筆財產,不到萬不得已根本不可能宰了吃肉,就好比家裡有一臺大汽車,那是全家人的勞動力,得幹活。

農村的驢也不是隨便殺的,幹活的驢捨不得殺,一般被吃肉的都是幹不了活的肉驢,但這些肉驢也要看年齡,年齡大的驢肉也不香。

我見我叔叔收過病馬殺了賣錢的,那馬殘疾了,然後收過來就宰殺了賣給了肉販子,據說肉販子拿到自由市場當驢肉賣了。

馬肉、騾子肉吃過,肉不如驢香,而且肉絲特別粗,而且肉質硬,不如牛肉細膩,不適合做餡,醬著吃還湊合,條件不好的年月,吃頓馬肉也不錯!






王沛山


驢肉確實好吃,馬肉確實不好吃,那是60年代末,那年代肉極緊張,很難吃肉,我們工程隊拉車的馬受傷廢了,隊裡伙食團就把這馬肉紅燒來吃,看到全是瘦肉很愛人,每人一小碗很高興,可是吃時一大股馬汗氣真是令難已下吞,就把馬肉倒了。騾子肉沒吃過,原工作的運輸隊,有很多騾子拉車,騾子死了都沒人吃,隊裡的人都說騾肉更難吃。可見這句順口溜是有根據的。


老夫常談


在我們膠東農村,平時能吃上頓驢肉,是很奢侈的。俗語“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就是讚美驢肉美味好吃,能夠和天上的龍肉相媲美。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捨得買上一斤兩斤的,帶回家做醬肉或者包餃子。



生產隊的時候,在村裡還能見到毛驢,到後來生產隊解體,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戶,小毛驢漸漸就看不到了。現在過春節前買的驢肉,都是從新疆販賣過來的。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姓孫,每年陰曆11月都要坐上火車去新疆,販賣一車皮小毛驢回來,先在老家農村養著,每天拉上一頭,去城裡老車站對面的狀元路邊宰殺賣肉,這生意非常火爆,每天的驢下貨收拾乾淨,也有專門的收購客戶,做成驢板腸當街叫賣,味道確實不錯。這樣經營驢肉生意,一年就忙活冬月和臘月這兩個月,收入也非常可觀。

據我同學說,去新疆不吃燻馬肉,哪能好意思說到過新疆。燻馬肉是新疆人過年必備肉類,類似於我們當地農村過年必備的豬肉,不過製作方法是加上調料,用雪松枝慢慢燃燒的柴煙,來熏製而成的。燻馬肉吃起來有一股松香,加上馬肉的清香,嚼起來有韌勁,脂肪少,是一道難得的特色菜。

在我們膠東半島農村,老人都會說馬肉和騾子肉發酸,所以不能吃。其實經過烹飪和加工,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調料,吃起來哪能有發酸的味道。聽父親說過,有一年屋后王大哥家的一頭大騾子,夏日的午後拴在門口,王大哥的大閨女在門口玩,不知何故騾子踢了孩子一腳,當場就頭破血出了。王大哥在家裡聽到孩子哭,出來一看著了急,摸起鐵鍁過去亂砍一通,結果大騾子si了。



後來請專業的屠戶過來剝了皮,分割成幾大塊,拉到集市上賣了,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普遍不富裕,王大哥賣的價格又不高,不到一上午就賣完了。後來據購買者反饋:味道並不比驢肉差,只是肉纖維要粗些,並不影響食用。

所以題主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是沒有科學道理的。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現在的毛驢是春天專門養殖的,養到年底就宰sha吃肉,是過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吃起來格外香。另一個原因是驢在人們的觀念裡,是“蠢笨”的代名詞,提起驢來想到的是“黔驢技窮、驢唇不對馬嘴、騎驢找驢”等詞語,所以在人們的意識裡,這樣的蠢笨之物就是用來殺著吃的。

而馬在農村人的眼裡,是電視裡和書本上的吉祥生物,是馳騁天下神采飛揚的駿馬,提起馬來總是用“萬馬奔騰、馬到成功 、千軍萬馬 、一馬當先 、龍馬精神 、金戈鐵馬 、馬不停蹄 、單槍匹馬”這樣正面的詞語,所以出於保護的心理,這樣的神駿之物就是讓人們觀賞的,怎麼能殺了吃肉呢?所以就有了“馬肉臭”的說法。

至於騾子,是由公驢和母馬雜交而來,“雜種”在生活中是用來罵人的,是形容不好的負能量的東西,所以就有了“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其實仔細想想,驢肉和馬肉都是美食,騾子肉為什麼就不能食用呢?


農村的小夥伴們,你們認為我分析得有道理嗎?歡迎留言分享。我是家在南鄉,願和您嘮嘮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記得點贊、關注和轉發,讓我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家在南鄉


這個說法真讓人無語了,我還真都吃過。知青下鄉那陣,我們幾個知青殺過一頭殘疾馬,吃過馬肉,也吃過鎮上賣的騾子肉,驢肉是這幾年在街頭吃的,感覺沒什麼太大區別,最明顯的就是肉的粗細差別,馬肉和騾子肉比較接近,哪有什麼臭味,一派胡言。


yezihan


阿兮老家就有這種說法,窮的時候死豬肉都捨不得扔,老弱病殘的馬肉也吃,就是沒吃騾子肉的。凡事有因必有果,下面阿兮就來解析下這句老話的意思。

驢肉香

在農村所有大牲畜中,驢肉地位是比較高的,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說法,驢皮能熬製阿膠,是美容養顏佳品,估計無形中也提升了驢肉的價值。驢肉細膩鮮美,以驢肉為食材的小吃,全國各地多不勝數,其中耳熟能詳的是河間驢肉。

老父親活著時,喜歡吃驢肉水餃,那些年過春節,只要有機會,都會割幾斤驢肉,包頓驢肉餡兒餃子過過癮。這些年下鄉,村裡耕牛偶爾可見,驢的影子可是難得一見了。

2、馬肉臭

農村還有句老話:“蘿蔔絲子大馬肉,吃著香嗝著臭”。也許是兒時條件艱苦,一年也吃不了幾次肉,我雖然吃過一次生產隊裡過年殺的一匹老馬,父親還通過叫行買到了那匹馬的部分骨架,熱騰騰燉了一大鍋,我聞著可香了,只是馬肉有些粗,沒驢肉牛肉細膩,我那時太小嚼不動。

但父親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他說是有分別的:馬肉不只是粗,還有股說不出的大汗味兒,即使當時做菜吃不覺得,比如馬肉燉蘿蔔絲(宰大牲畜大多是春節前,老時候沒有什麼反季節蔬菜,冬天的主打菜除了白菜就是蘿蔔了),過後會打嗝,那味道臭的頂人。

3、打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是驢和馬雜交的後代,有馬騾和驢騾兩種。騾子幹活耐力足,比驢和馬都好使,只是脾氣倔,聽力極好。兒時有句順口溜:“驢耳朵長,馬耳朵短,騾子耳朵聽滿疃”,很形象的說出了它們各自的特點。

馬肉驢肉都能吃,騾子綜合了驢和馬的特點,肉質肯定不比馬差,可為什麼農村人卻說打死不吃騾子肉呢?原因就是“騾子的傢伙事兒,大而無用”,無法傳宗接代,這對把傳宗接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農村人來說,自然是不能忍受的。加上農村人有吃什麼補什麼的說法,自然就更不能吃騾子肉了,萬一那啥了怎麼辦?

總之,農村的一些老話所傳遞的意思,大多不只是字面意思,還有一些習慣和隱晦在字面背後的典故,需要我們深入瞭解才能明白。就像這句話中的前半句“驢肉香馬肉臭”,則是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後半句“打死不吃騾子肉”,則跟孕婦不吃兔子肉,害怕生孩子兔唇一個道理,無非是怕吃了騾子肉也跟騾子一樣失去功能,無法添丁進口,就麻煩大了。


阿兮隨筆


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眼下適逢到了年根兒,集市上各種肉食的採買正是高峰期,回答這個有趣的問題,倒是有幾分恰時的應景之意。


不過,在我的印象中,不論是物質相對匱乏的過去,還是豐衣足食的今天,人們肉食攝取的來源還是以豬肉、牛肉及羊肉為主,其中豬肉更是一日三餐的常見食材。

雖然說,驢肉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讚譽,但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像豬肉那樣尋常普及,當然了,這和驢肉的價格不菲有著直接的關係。

至於馬肉和騾子肉呢,我還真的沒怎麼吃過,只是聽人說,有不良商販用馬肉冒充牛肉來賣的。我的辨識能力差,再說也不常吃牛肉,即使以馬充牛,也是分辨不出的。


從古至今,人們就沒有吃馬肉和騾子肉的習慣,這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也可以得到佐證,動不動就會讓店家切上二斤上好的熟牛肉。

就是在如今的市面上,馬肉和騾子肉也是沒有叫賣的。而驢肉卻不一樣了,因飼養週期長,上市量有限,驢肉不能像豬肉那樣短時間成批量出欄,導致其價格居高不下,對於百姓的餐桌來說,的確有些奢侈了。

然而由於其肉質細嫩,口感上佳,具有補氣、補虛保健功能,近年來人們推崇有加,以致主打驢肉菜品的餐館遍佈街頭。


據說,驢肉蛋白質含量比牛肉、豬肉高,而脂肪含量比牛肉、豬肉低,是典型的高蛋白質低脂肪食物。對於積年勞損、久病初愈、氣血虧虛、短氣乏力、食慾不振者皆為補益食療佳品。

另外,它還含有動物膠、骨膠朊和鈣、硫等成分,能為體弱、病後調養的人提供良好的營養補充。比如,我們熟知的東阿阿膠,就是用驢皮熬製而成。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有以驢肉為食材的風味小吃。如青州府夾河驢肉、肥東石塘訓字驢肉、河間驢肉燒餅、廣饒餚驢肉、保定漕河驢肉火燒、米脂驢肉 ,上黨臘驢肉、洛陽的驢肉湯、保店驢肉、垛石驢肉等,可見人們對驢肉的喜愛程度之高。


那麼,為什麼說馬肉臭呢?我認為這種說法兒有些偏面,沒有什麼根據的。在古代,馬是人們生產生活離不開的重要幫手,尤其是騎兵作戰更是將馬匹視作自己的性命一般。

如唐太宗在南北征戰中騎乘的六匹駿馬,在營建昭陵時,以六幅浮雕石刻表現,意為“昭陵六駿”。還有明成祖朱棣將喜愛的八匹駿馬,刻於明長陵,被後世譽為“長陵八駿“。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古時候,馬匹的作用不容小覷,受人馭使,辛苦勞作,自然對馬匹的感情也是很深的,這也是有人說“馬通人性”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古人很少有吃馬肉的,除非到了生死絕境時,才迫不得已會殺馬充飢,這在許多古代典故中也有描述,不過從沒有說過馬肉臭的。

然而在歐洲,南美以及亞洲多國的烹飪傳統中,馬肉卻是重要的食材來源。

馬肉肉質鮮嫩,脂肪較少,且含有獨特的鮮香味道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並具有恢復肝臟機能並有防止貧血,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效果。


據統計,世界上8個喜食馬肉的國家,每年竟要吃掉470萬匹馬呢。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馬肉好吃也不可常食,頻繁食用會加重內熱,引起尿路結石。另外,馬肉不可與姜同食,會引起咳嗽,影響營養吸收,對身體有害;還有也不可與木耳同食,會引起嘔吐不適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可見,禁忌還是挺多的。


最後,再聊聊“打死不吃騾子肉”不吃騾子肉話題。騾子是馬和驢雜交而來,也和馬一樣是古人生產生活中的主要腳力。雖說騾子很少有上戰場的,但馱運載物非馬匹可比,是重要的生產資料。

我認為,對於“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兒,其實也和馬肉一樣,主要是沒有食用的習慣,何況騾馬角色定位是駕馭驅使,本就不是食用的。

還有一點就是緣於騾子沒有生育能力,多少讓人會有點心理陰影了,假若吃了騾子肉,影響了身體健康,那可是得不償失了。


其實騾子肉和馬肉一樣,完全可以食用。其肉質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不僅能補中益氣,緩解體虛症狀,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多種疾病發生。

不過,由於騾子肉質比較粗硬,脾胃虛弱和消化不良的人,最好不要食用,容易出現腹部疼痛或者腹瀉。

由此可見,老話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只是一家之言,姑妄聽之,不可全信的。

還是那句話,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的生活習慣不同,自然飲食習慣也是千差萬別,只要吃的健康,合自己的胃口,真的沒必要有過多的糾結。你說對不?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在農村有“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驢肉因為比較細膩,因而口感比較好,吃起來就比較香,營養還挺多,所以農民就挺愛吃驢肉。而馬肉的肉質就比驢肉粗一些,口感不是很好,再加上如果廚藝不到位的話,馬肉就顯得更不好吃了,但是用“臭”來形容馬肉,有點誇張。而對於騾子肉,不是好不好吃的問題,而是騾子以前在農村幹活很拼命,而且壽命也長,農民朋友都跟它產生了感情了,所以一般都不會輕易吃騾子肉的。

大多數人是不會區分驢肉、馬肉和騾肉,今天流芳教大家一招,如何辨別各種肉。從外觀上看,驢肉纖維較細,呈鮮紅色脂肪多而且薄。煮熟後的結締組織較為透明,瘦肉纖維煮熟後也較為鬆散,刀切面光滑、味道濃香。

馬肉纖維較粗,呈暗紅色脂肪少,煮熟後會有類似牛肉的腥羶味道。騾肉纖維最粗,呈粉紅色脂肪少,煮熟後會有比馬肉更腥羶、味道更難吃。不含澱粉的驢肉,明顯可以看出肉絲,橫切面更是明顯,而且吃起來比較勁道,含澱粉的肉,則看不到明顯的肉絲,而且吃起來口感比較面。

目前做活驢產業的較少,多為區域性的驢肉小生產。由於現代機械化程度加大,毛驢役用價值消失,驢皮資源短缺,好多做阿膠的企業開始自己投資興建養殖基地,然後驢肉就作為副產品了。要說驢產業的“龍頭”,還是得數阿膠行業的龍頭老大——東阿阿膠了。

現在餐飲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個性才能生存,於是各地出現了一些以驢肉為主題的餐飲,當然這些餐飲店的火爆程度要看所處區域民眾的接受程度。一般的餐飲企業,出於對成本的考慮,可能會在原料上有所作假,驢肉原料以次充好的話,會摻一些馬肉和騾子肉。在口味上,馬肉發酸,沒有驢肉的一些鮮味,並且不太容易嚼爛。

從口感上講,驢肉則帶甜味,如用驢肉來煮湯的話,味道鮮美,肉質也頗感細嫩。馬肉帶酸味,用調料爆炒後,食用起來酸味減少很大,但是仍然有腥羶味。騾肉帶酸苦味,即使用調料爆炒後,食用時仍然會有很大的酸味和腥羶味。

以上均為流芳個人總結觀點所述,僅供參考!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流芳”以便相互探討。

農人顧流芳


這句俗語,在民間的確流傳的很久,有些是像問題裡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當然,在民間還有說法是,“驢肉好,馬肉差,到死不吃騾子肉。”這些頂多是說法的細節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如果肉類有鄙視鏈的話,騾子肉一定是鄙視鏈的最底端。

說到驢肉,在民間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其中龍肉指的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野味,名叫飛龍鳥,而驢肉,當然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叫驢了。河北人民對驢肉的情有獨鍾,小到驢肉火燒,大到全驢宴,民間通過智慧和高超的烹飪技巧,把驢肉烹飪成各種美味佳餚,成了一種風味。

而驢肉本身的營養價值,也是相當高,而且口感也很好,在中醫認為,驢肉不僅有美容養顏,還有壯陽功效,這兩點非常重要,足夠讓男性女性都對驢肉發生極大興趣。當然,不光中醫這麼認為,在通過長久實踐以及現代醫學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容養顏功效是真的。

但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在河北呆過幾年,深刻領略了河北人民對驢肉的喜愛,但河北隔壁山西,反而驢肉很少見,到了陝西,羊肉成了主流,東北的大骨頭殺豬菜絕對是硬菜中的硬菜。可見,這句俗話的流傳,還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認為,源於河北,而出了河北,這句話的認同感就會大打折扣。

馬肉臭又是從何而來,我沒有吃過馬肉,而在中國歷史上,早在周朝,就已經對六畜有過界定,其中,馬就是六畜之一。但六畜的分工卻不相同,馬、牛作為工具來飼養,用於農業生產以及軍事方面,豬、羊、雞,主要是食用價值,狗比較特殊,主要用處是看家護院,而一般來說,狗肉雖然大補,但很少當成食物。

馬,作為六畜之一,它的用處,無疑是最全面的,可以當成交通工具,也可以當成戰略物資。從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看,春秋時期的車戰,主要就是依靠戰馬、車兵、以及步兵的配合,產生巨大威力,其中馬扮演極為重要角色。

車戰淘汰後,騎兵成為歷朝歷代絕對不能或缺的強大軍事力量。漢唐之所以強盛,一個最重要的依據是,騎兵的強悍。在漢朝的史料記載,養一個騎兵,需要五戶人家的賦稅。這就是為什麼,漢武帝漠北之戰,戰士傷亡並不大,戰馬損失數萬匹,就導致無力繼續征戰。因為國家財力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戰馬的重要性,是一個方面,對於戰馬的喜愛,讓大部分騎兵,將戰馬當成自己的戰友,就好像緝毒警察和緝毒犬的關係一樣,雖然一個是人,一個是牲畜,但從戰場上形成的戰友情感,讓絕大多數人,拒絕食用馬肉。而國家,也不希望人們把馬肉當成食物,從而失去戰略資源。久而久之,馬肉不好的這種說法就會流傳下來。

至於說騾子肉,我知道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騾子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一種神奇生物,對於這種雜交品種,民間對於這種來路不明的生物,心裡其實是沒有底的。也很少有人會嘗試吃騾子的肉。畢竟,豬肉雞肉羊肉都很不錯,也就沒有必要去吃騾子肉。

騾子雖然出身並不尊貴,但民間在和騾子長期接觸過程中,發現了騾子的諸多好處,第一,騾子的幹活速度快,耐力強,這一點超過了牛,牛的優勢是力氣大,但速度和耐力卻遠不如騾子。

第二,騾子體格小而且靈活,善於走遠路,作為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比馬更好用。尤其遇到崎嶇山路,騾子的優勢就變得更加明顯。第三,騾子養起來很便宜,家家戶戶都可以養,而且不會擔心被吃窮。於是,在民間,騾子成了老百姓的最愛。

騾子通過自己的強大優勢,洗清了出身不清白的劣勢地位。得到了民間的普遍認可。對於這樣一個物美價廉的牲畜,民間高興還來不及,怎麼可能捨得殺了吃肉呢。也正是如此,騾子成為和牛、馬齊名的生產生活型牲畜。

最後,我還需要總結一句,那就是,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食用生產型或者戰略型牲畜的,但凡是無絕對,在不同地區,不同情況,該吃還得吃。那隻能說生活習慣和風俗不一樣了。


小小嬴政


先不說味道,人們對這幾種動物的感情很複雜,尤其是騾子。它勤勤懇懇一生,卻基本不可能繁育後代,最後如果再被人吃了,那結局的確太悲慘了。


騾子是馬和驢交配的產物,繼承了馬的健壯敏捷和驢的耐力以及負重能力,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幫助很大。因為是雜交而生,騾子雖然性情稍微有些急躁,但能很快明白主人的意圖,這點也深受喜愛。不過騾子有些不幸,因為它們的染色體出了問題,所以大部分的騾子都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在農村,馬、驢、騾子這些大牲口都是很重要的財產,如果沒有意外情況,是不會輕易作為食物的,基本都是生病或者老邁之後,因為失去了勞動能力而被宰殺。這其中,人們尤其不忍的就是騾子,勤勤懇懇勞作了一生,也沒有繁育後代,最後還成了人們的口中餐,實在可憐。


小時候在舅舅家的時候,驢肉和馬肉都曾吃過。

舅舅家的屯子就二十幾戶人家,大家雞犬相聞關係融洽,誰家如果要是殺了牲口,一般都會給其他人家送些肉,在那個時候,這些肉可是比較金貴的,體現了滿滿的情意。我有一年放暑假的時候,就趕上了屯子裡兩戶人家殺驢殺馬。

馬是因為太老了,已經沒有了勞動能力,而驢則是在幹活的時候斷了腿。這樣的牲口賣也賣不上價錢,主人就決定宰殺。這裡面就能看出兩者的區別,馬的主人除了自己留下了肉之外,大部分都送給了鄰居和鄉親,而驢的主人卻把驢肉大部分都拿到市場上賣了,屯裡每家都只送了不多的驢肉。

原因無它,因為驢肉香價錢也高。

不過就是對方送給舅舅的那不多的驢肉,大家吃起來也很香,果然是鮮嫩異常,不愧是“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啊。長大後也吃過很多次驢肉,好像都已經沒有了那個味道。記得舅舅吃著驢肉喝著小酒,十分陶醉。


馬肉的味道就差了很多,印象中不如豬肉,不過那時候小,著急填飽肚子,吃起來也挺香的。

騾子肉的確沒吃過,不知道味道如何。不過在我看來,即便騾子肉味道鮮美,想想騾子的身世,估計也沒什麼食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