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河南-----開封

開封是個平原城市,位於省會鄭州的東邊70公里。在河南的地圖上,以鄭州為中心畫一條南北的線,把河南分成兩部分,河南大部分的名川大山都集中在這條線的西邊,比如說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秦嶺東部餘脈,淮河的源頭桐柏山伏牛山山系。而這條線的東邊,大部分地區全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我們稱為豫東平原,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這部分平原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沖積而成的。九曲黃河十八彎,來到河南,過鄭州後就進入到了平原地區,水流變緩,河道變寬,泥沙沉積下來,經年累月,河床不斷抬升,就形成了今天河南開封段地上懸河的世界奇觀。

今天的開封,地處黃河岸邊,全市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轄5區5縣(開封縣、尉氏縣、通許縣、蘭考縣、杞縣)。東西126公里,南北92公里,市區面積18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18年為456.5萬人。開封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花生、大蒜,西瓜,2014年糧食產量278萬公斤。開封的工業主要形成於建國初期,是河南省老工業基地。我們河南省的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電冰箱,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縫紉機,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都出自於開封。可惜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國家經濟走勢,這些老的國有工業已經逐漸衰敗。目前開封的經濟支柱是第三產業,其中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佔了很大的比重。近些年來,開封成功舉辦2014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

開封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鄭莊公修建了一個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為“啟封”。為避西漢景帝劉啟名諱,就把“啟”改成了“開”,“開封”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了。除了啟封和開封之外,歷史上開封叫過很多不同的名字,如: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祥符等。戰國時期,作為魏國的都城叫“大梁”。唐末以後經歷了梁唐晉漢週五代,到公元960年,開封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代。

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推一千年,回到公元11世紀,你會發現,我們回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開封城,是今天我們大多數人永遠無法想象到的。公元960年,後周御前都典檢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位33歲的軍人搖身一變,從一個將軍變成了皇帝。我們都知道,從唐朝結束到趙匡胤建立宋朝,短短54年的時間裡,北方更換了梁唐晉漢周5個政權。每一個政權的更替都是軍人造反建立的,趙匡胤為了結束這個無限循環的遊戲,想了個辦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情發生在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第二年,在一個飯局宴會上,酒過三巡,趙匡胤哭了起來,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將軍兄弟們就問:“皇上您怎這是怎麼了?”趙匡胤就說了:“我焦慮啊,睡不著啊,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也把龍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該怎麼辦?”這時候所有的人都明白了,老大這是對我們不放心啊。就像今天我們的企業領導一樣,最擔心的就是公司裡業績最好,最能幹的人跳槽去了你的競爭對手那裡;或者他拉出去單幹,對任何一個老闆都是致命的打擊。這時候,這些將軍們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趙匡胤這時候說:“要不你們這樣吧,交出兵權,我賜給你們良田,土地,美女,好好享樂去吧。”就這樣,趙匡胤輕鬆的解決了唐末一直沒有解決的武將造反的問題,中國歷史也從此開啟了一個文人主政的時代。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人社會地位最高的一個時代,也是百姓生活最富足的時代;歷史將更多的筆墨留給了文人士大夫、留給了市井田園、留給像我們這樣的升斗小民,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公元1004年,宋真宗御駕親征,在澶州城下打敗了來犯的金軍,雙方簽訂了一份合約,就是澶淵之盟。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有著屈辱含義的城下之盟。宋真宗要稱遼國蕭太后為長輩,遼國皇帝稱真宗皇帝為兄長。宋國每年要給遼納貢,10萬絹,10萬帛,10萬錢,兩國從此不再兵戎相見,總體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蜜月期。 有這麼一件事,有一年遼國舉行科舉考試,一位考生沒有避諱宋國皇帝的名字而受到了很重的責罰。因為這個事情還驚動了遼國皇帝,此可見雙方高層對兩國關係的重視程度雙方在邊境上開闢了榷場,就是自由貿易市場。雙方的百姓可以在榷場裡自由貿易,交換各自的產品。由於中原地區生產力水平相對於北方發達,因此在貿易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也就更高,主要是鐵器、茶葉、藥材和絲織品,而遼國在市場上主要是牛羊和毛皮等初級產品。就像我們今天的國際貿易一樣,賣汽車和高精密儀器的歐洲國家永遠比賣礦石和咖啡豆的非洲國家賺錢多是一個道理。每年有大量的財富從周邊國家流向中原地區,因此中原地區很快富足起來。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三個基本政策:1、不殺柴氏子孫;2、不殺文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3、永不加賦;這樣,大量的財富留在了民間。在王安石變法的前一年,宋朝中央政府的年賦稅收入是7700萬貫。其中有七成,也就是4900萬貫都是來源於手工業稅收,農業稅收只佔三成,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國家稅收已經不依靠土地和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已經初步形成,很多交通要道旁邊都有等著找活幹的進城務工人員。因此有些學者說,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就誕生於這個時期。

講幾個小故事,大家可以從故事裡看出北宋百姓的富足。首先從我們所熟悉的包拯包大人開講,包大人在我們印象之中一直是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代名詞,素有“包青天”之稱。包拯29歲考中進士,39歲才正式參加工作。他歷任地方知縣、知府、後來調任中央,任開封府府尹、權知開封府事、監察御史、龍圖閣直學士、天章閣待制等官職,64歲病死於職位上。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一下北宋政府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我們現在查到的資料顯示,包大人在做開封府府尹的時候,職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部級幹部,年工資收入加上各項補貼的費用,摺合成現在的米價,考慮到購買力的問題,大概是600萬到1200萬人民幣之間。大家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這個數字,當今的中國,有幾個人的年薪可以達到這個數字?

也許您會說,包拯是個政府公務員,他的工資不具備代表性,那我們就來看幾個市井小民的收入和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宋代留給我們今天可以參考的兩件東西價值連城:一是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用圖畫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北宋東京城的全貌,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年京城是何等的繁華。二是當時有一位作家叫孟元老,寫了本書叫《東京夢華錄》。詳細的記錄了東京城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作者在書裡寫過這樣的一個細節,汴梁的西門叫大梁門,大梁門守城的士兵平時穿的禮服用的都是絲綢。我們知道,開封城地處平原,四周無險可守,政府不得不舉全國之兵戍衛京城,有的資料說是20萬,也有資料裡說禁軍人數一度達到70多萬。這麼多的士兵,每人一件絲綢的禮服,可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而同一時間裡,在世界的西方,波斯商人在和歐洲貴族交易的時候,中國絲綢是按照重量來計算的,他的價值跟黃金是等值的。

另外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大家都看過《水滸傳》吧?在山東陽穀縣,有個賣炊餅的武大郎。他家的房子是臨街複式兩層,一樓是商品房,二樓是他們夫妻住的。僅僅依靠自己賣炊餅,就足以養活一家人。可見,這個時代的社會生產效率是多麼的高。

開封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早在西周時代,《周禮 考工記》裡就曾經這麼講過:“天子之國,方九里,九經九緯,九徒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中國所有的城市都是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修建的。但是北宋是個分水嶺,北宋以前的城市只能叫城,而不能叫城市。比如說洛陽城、長安城、北京城、還有比這個小一點的平遙古城,為什麼它們只能叫城而不是城市呢?因為城市這個詞,是個合成詞。城,以承民也;市,買賣之地。城,以承民也,就是說:“城是用來承載人民保護人民的,這裡著重強調的是軍事防禦的需要,政治的象徵意義”,古代打仗,要一個城池接著一個城池的佔領。在這裡,城就是軍事堡壘。所以古代的每一座城都有非常完備的城牆,大一點的城市還要有護城河。那麼市是什麼呢?市是買賣商品的地方。在宋代以前,市不是隨便就有的,必須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才有。早在唐代就有的一種叫集或者會的農村自由貿易市場。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趕集的習慣。而在城裡面叫市,比如說唐朝長安城裡的東市和西市,我們去西安旅遊的時候還能看到。小時候我們都背過南北朝時樂府詩裡的一篇叫《木蘭詞》,說到花木蘭替父從軍,走之前要自帶武器裝備,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花木蘭為什麼就不能再一個市場上買齊,反而要跑這麼多地方呢?宋代之前的城市就是這樣的,買東西必須到市場裡面去,在大街上或者馬路邊是不允許臨街擺攤設點的。到了北宋時代,汴梁城打破了坊市分離制度,老百姓可以臨街設店,臨河擺攤,買賣物品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進行。這樣,市場天天有,不是非要到趕集的日子才可以買東西,商品經濟就特別的發達。因為擺攤設點的人太多,造成了交通擁堵,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設置了一個新的管理機構,當時叫街道司,這個名字是不是跟今天很像。這時候的街道司的主要工作還是以疏導交通為主,大宋王朝的管理者還是非常關注民生。

東京城發達的經濟,完全靠便捷的水運交通。城牆上有12座城門,城內當時有四條河流:蔡河、汴河、五仗河、金水河,其中作用最大的是汴河。汴河也就是隋唐大運河的一段,在宋代時稱為汴河,全長一千多公里,每年大約有700萬石的糧食要由汴河進入京師。這四條河流把城牆之內的面積分割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地塊,而河流上的橋樑又將這些地塊聯為一體。當時,東京城上幾乎每條河上都有許多橋樑。在這些橋樑中,最著名的是虹橋和州橋。虹橋位於城東7裡的汴河上,橋樑很高大,但沒有立柱,全是用大小木頭懸空架設起來的,橋上畫著很多色彩鮮豔的圖畫,遠遠的看上去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樣美麗。 在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裡,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虹橋的這段,虹橋下的汴河中往來的各式各樣的船隻,由於船隻過多,掉頭不方便,宋代人就發明了雙頭搖櫓船。船的兩頭都有櫓,這樣船隻就可以原地掉頭,節省水面空間。歐洲人到最後也沒有發明搖櫓船和平衡舵,其實櫓的效率比槳要高得多。歐洲人一直用槳,你看奧運會里就只有划槳比賽而沒有搖櫓比賽。

另外一個是州橋,又叫天漢橋。正對著皇宮大門,它是一座堅固的石橋,不像虹橋那樣高高的飛起。橋身比較低平,柱子很密集,十分壯觀。在州橋有個夜市,就叫州橋夜市,也是今天鼓樓夜市的前身。夜市上琳琅滿目的小吃,很多品種到現在依然能夠看到:黃燜魚、炒涼粉、羊雙腸、花生糕、紅薯泥、杏仁茶、冰糖梨棗、玫瑰糖糕 、油酥蠶蛹、雞絲混沌、高爐燒餅、麻辣花生、江米甜酒、麻辣羊蹄、醬牛肉。一千年來,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每到天黑掌燈之後,鼓樓和西司廣場附近,經營小吃的攤主都會準時來到自己的攤位前,數千個小吃攤擺滿長街,很是壯觀。

經濟學裡有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也曾經說過:“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儀”。也就是說吃飽了飯,就可以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宋代百姓的優越生活,就是建立發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在一千年前,一個普通的市井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汴梁西郊的金明池畔,是東京城文人匯聚之地,寫詩填詞之風盛行,即使你只知道沁園春、鷓鴣天、滿江紅、如夢令這幾個詞牌名也沒關係,跟著叫幾聲好,為別人喝幾個彩,那也是極好的。生活在大宋的子民,雖不敢稱飽讀詩書,卻也不是目不識丁的。一千年前的宋朝就有專門唱歌的地方了,叫“勾欄瓦肆”。一般這種地方都是天黑之後開門營業,叫瓦開,天亮之後關門打烊,叫瓦解。您可以跟幾個朋友進去要個包間,點幾個果盤,要點低度的果酒或者茶水,喝茶聊天或者一展歌喉就是你們朋友之間自己的事情了,北宋東京城裡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是這樣的!

剛才說的是普通百姓的娛樂方式,而文人士大夫的娛樂方式就比這個要高雅的多了。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經》、《楚辭》、《漢樂府》是一脈相承的,唐詩宋詞元曲也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宋詞比唐詩更靈活,更有韻律感。我們知道唐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兩種,兩個節奏。但是宋詞有一千多個詞牌名,也就是說可以變化出一千多個韻律來。這些詞牌名和宋詞都誕生在北宋一種特殊的地方,就是青樓。在宋代,青樓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這裡是文人展示作品、交流心得體會的地方;也是士大夫階層私下裡討論政治和學術的地方。北宋這個時代,含蓄凝練,文人士大夫志趣高潔、雅緻自然,能夠來這個地方的人,都不是一般人。青樓裡面的女孩子,也不是一般人。不僅長得漂亮,而且精通詩詞音律,氣質如蘭。當年東京城內有個著名的樊樓,是東京城內最大的青樓。光顧這裡的客人非富即貴,要不然就是文化界的名人。不僅有王安石、歐陽修、柳永、秦觀、晁補之、張萊、司馬光、晏殊和晏幾道等婉約派的代表,還有像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的代表,這裡是一個文人薈萃的地方。在這些才子之中,柳永是唯一的一個靠寫詞過日子的人。柳永早年流浪在東京城的勾欄瓦肆之中,縱酒高歌,青春作伴好還鄉。他在自己的詩詞中說,功名與我如浮雲。估計是喝多了時候寫的,然而柳永太低估自己作品的影響力了,很快經過青樓歌手的傳唱後,普及率非常高,就像今天周杰倫的青花瓷一樣:“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他參加科舉考試本來已經高中,但是皇帝看見他的名字就把他的卷子放到一邊去了。估計是皇帝覺得這樣的人不適合在政府單位上班,就在卷子上批改:“且把功名換酒去”。後來柳永每次填詞的時候就說自己是奉旨填詞,皇上讓我這麼幹的。我們看柳永寫給自己情人的作品《雨霖鈴》,整個詞寫的哀婉纏綿,令人欷歔不已。這是柳永在黃昏時分要遠行到楚地去,跟情人在碼頭上分別的場景:才子佳人,好一幅悽慘浪漫的場景。當時柳永的詞普及率非常的高,朗朗上口,凡“有井水處皆詠柳詞”,誰都能唱上幾句。

還有一位是蘇軾,我們上學的時候只記住了蘇軾的豪放派詞作品《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其實蘇軾是北宋文學家裡最有才情的一位,婉約的詞作品也很有代表性。比如寫給自己結髮妻子王弗的那首千古佳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首詞,是蘇軾在自己的結髮妻子王弗去世十年以後寫的。對於感情,蘇軾是很認真的,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每每想到此處就肝腸寸斷。

蘇軾的仕途雖然不怎麼順利,但是詞也有清新婉約,唱出來讓人心曠神怡的作品,《蝶戀花》就是一個代表作。“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 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首詞寫初夏時節發生於一牆之隔的一次極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悵與嘲諷之餘,卻引出妙理,發人深省。也有人認為,這是寫給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王潤之的。不管寫給誰,宋詞的造詣,在蘇軾這裡已然登峰造極。

文人士大夫寫詞,青樓美女唱詞,平民百姓也愛詞,整個社會大家都崇尚優美的宋詞,皇帝也不能免俗。北宋第八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個很有才情的人。論治國理政,這位仁兄估計要排在中國歷史上四百多個皇帝裡面的倒數第幾了;但是論詩詞歌賦、文學修養,他絕對能跟南唐後主李煜等排在前幾名。而且趙佶是個全才,每個方面都很厲害,書法、繪畫、金石、花鳥、園林設計、瓷器燒製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書法方面,著名的瘦金體書法就是這位皇帝的傑作。我們知道宋代的書法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著名的有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鑲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家,不會寫一手好字都不好意思出門。宋徽宗趙佶自己獨創了瘦金體書法,每一個字都細瘦挺拔,筆畫舒展,遒勁有力卻不失嫵媚,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都有館藏他的真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間也開始模仿他的筆跡。我們知道,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那些刻活字的工匠也模仿他的書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統一的印刷體----宋體字就誕生了。徽宗皇帝也酷愛繪畫,在位時把畫家的地位提到了歷史最高,成立了翰林書畫院,也就是當時的宮廷書畫院。以繪畫作為當時科舉升官的一個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經刺激出許多創意佳話。例如題目: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簷,但第一名卻沒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在山中挑水的和尚。另外還有: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個人騎馬,馬蹄上飛繞這幾隻蝴蝶。他自己的畫作有《芙蓉錦雞圖》、《池塘晚秋圖》等等。

宋代的皇家園林---艮嶽,就是趙佶自己設計的,從遙遠的太湖經過大運河運來巨大的太湖石,堆疊成山。山中種植著各種名貴的花木,養殖著世界各地的珍奇異獸。假山下面埋著中草藥和硫磺,每當大雨過後,地下會冒出一縷縷白煙,雲蒸霞蔚猶如仙境一般。

他在瓷器方面也很有成就,就是北宋五大名瓷,鈞汝哥官定,特別是汝瓷和鈞瓷,是中國瓷器的巔峰之作。凝練含蓄自然的汝瓷,薄如紙、凝如玉、聲如磬,質地已經非常接近於中國人對於瓷器的終極追求了。他曾經每年從汝窯中精選36件作為御用瓷器,剩下的統統砸掉,深埋地下,不許片瓷流入民間。

趙佶是個對自己的作品極為苛刻的詞人,遇到不滿意的地方會反覆的推敲,請青樓美女反覆吟唱供自己修改。有一次,大學士周邦彥和當時的青樓歌女李師師討論自己的作品的時候徽宗皇帝來了,周邦彥為了避免尷尬,就躲到了李師師的床底下,聽到了兩人的對話,後來就寫下了千古名篇---《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徽宗來看李師師的時候帶來了一個橙子,可以看得出來,趙佶是很有小資情調的人,特別會營造浪漫的藝術氣氛。幷州的刀子和吳地所產食鹽,都是當時社會上價格很昂貴的奢侈品,這兩種東西是吃橙子所必備的。宋代人吃橙子類似於我們今天吃菠蘿,要在鹽水中泡一下,用牙籤挑起來才可以吃。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個場景,一個絕世美女站在趙佶面前,手持並刀、芊芊手指把橙子切開,在鹽水中蘸過後送到趙佶的面前。 房間裡,錦被綢緞溫香軟玉,旁邊的香爐裡燃燒著從波斯國進口來的香料,美人如玉,清唱一首小曲。而後李師師低聲問:“馬滑霜濃,城上已三更,要不然皇上您就別走了吧!”最後的結果是:人家趙佶很客氣的走了,這就叫小資!這就叫情調!這就叫大藝術家。宋代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氛圍!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城,宋徽宗和兒子宋欽宗以及大臣和宮室三千多人都當俘虜,史稱“靖康之變”。他最後的詩句:“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讓人唏噓不已。宋徽宗後來死在了五國城,也就是今天黑龍江省依蘭縣。他的那些奇珍異寶都在戰火中損失殆盡,古玩字畫也被燒燬,國破家亡,繁華一世的開封城淪為廢墟。一個藝術家來做皇帝,帶給北宋王朝的最終是個悲劇。重文輕武不能讓番邦來朝,重武輕文不能讓國運長久,所以國家應當文武並重,方能千秋萬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都要發展,我們的國家才有美好的未來.但願風調雨順,但願國泰民安,但願13億中國人都能永遠享受這繁華盛世!


文化河南-----開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