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见证孩子长大,孩子见证父母变老,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川山下的宝娃子


王华老师来答疑,以实例讲教育。

见证是一个很有深意的词,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都成了父母,就像歌词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角色从未改变,又一直在改变,互相见证着彼此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经付出什么,获得什么,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小时候,我们是孩子,我们是白纸,父母是画笔,他们用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来教育我们。我们一点点掌握着生存与生活的技能,慢慢长大;同时,父母也在岁月之中变老,最明显的转变来自我们的青春期,当父母发现,他们打不着孩子,打不动孩子,打不过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位置就开始调转了。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长大是幸福的事情,前提是为人父母用了正确的方式教育,否则看到孩子越长大越难管,这个见证会越来越残酷。而随着父母的变老,对孩子的掌控力越来越小,因为孩子各种操心的事,父母越来越痛苦。

近日有家长咨询,儿子24岁,自己谈了个对象,女方要几十万彩礼,还要求买房。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钱,爸妈怎么劝怎么逼,儿子就是不分手。为此,父母和孩子闹翻,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和女朋友“私奔了”。结果跑到南京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个大学生去当了门童,连自己都养不住,没半年又跑回来。在家里就还是各种折腾,父母非常痛苦。

这样的孩子,父母见证了长大,但是没有真正的成长。小时候没有树立规矩,各种溺爱,长大之后只能承受“时间的报复”。

还有一个孩子,初中三年级,之前爸妈非常担心孩子的学习,因为孩子打游戏的时间挺多。我与孩子交流之后确定,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他的学习目标很清晰,所以我建议家长软着陆,多关怀,少挑剔。结果今天晚上来信说,孩子这次的期末考试比上次进步了二十名,完全没有家长担心的玩会影响学习。家长觉得,看到这样的孩子,比自己做为一个成年人还强大的内心,自己要向孩子学习。这时候,爸妈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时间是很公平的,对谁都是一样的数量,但是如何过好每一天,不一样的质量,就看自己的努力了。亲人之间互相的见证,是记忆,是生命留下的痕迹。希望我们互相见证的记忆里更多是美好,而不是痛苦与悔恨。

以实例讲教育,关注王华教育,共同探讨家庭,成为睿智爸妈。


王华教育


我看过龙应台写的《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记得当时读到这段文字还伤感了好一阵,当时特别想我的父母,又特别的怕我的孩子长大。可是我又能改变什么呢?所有的长大、变老都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当父母还在时,好好的孝敬他们,当孩子还小时用心的陪伴他们。然后,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一叶知秋9


这句话道理是这样,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可见证孩子长大,但孩子未必能见证父母见老…

为啥这样讲呢?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延续…百般呵护,一天一天盼着自已的孩子长大,上学接来送往无冬夏暑好几年…上完九年一贯制上高中,父母视子女为皇子,盼子女能坐皇位,上大学考研…一直扶持到成家立业,还不放心,继续当保姆,伺候儿子经管孫子…他们都成人了,自已也老了…

父母老了告老还乡的多…回到老家或另外居住…总之自已要面对老去的经过…子女年节到家看望一下…待父母百年之后…把已故的父母安葬完事…


平安幸运10


每当我们的父母守着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的时候,也是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慢慢的变老了。当我们看到自己父母慢慢变老了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应该立誓为父母分忧了。就不要父母在多多的为我们操心费力了,不能再在成长中拖累自己的父母。要让父母为我们省去一份心思,还父母精神上一个安慰,身体上一个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父母含辛如若把我们从小养大己经不容易了,把父母的希望变成我们奋斗的动力,变成父母眼中的有出息的孩子,是最难能可贵的。


刘忠义214


父母见证孩子成长倾注的是满满的心血和爱,孩子见证父母老去在情感上有时候就缩水打了折扣。这是我们不乐意看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深刻体验让你觉得内心深处冰冰凉。不是说你给予他们不够多,而是他们有更多的要求你永远无法满足。用心去设计互动的场景更具人性化,充满亲情真诚真的无法实现。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父母有很多的包容理解,不去苛求父母的完美。言传身教有时候会苍白无力。其实,变老的父母亲只需要你好好说话,不要把“继续教育”当做必修课,感情这个东西对于有文化素养的人,更能被表现得真实完美,而恰恰相反接受了高等教育经济基础不比父母差,反而在感情的付出更令人堪忧。道德滑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让我们充满期待的下一代如此吝惜感情的付出,感恩之心还有几多?企盼着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传统道德得以回归,尊老爱幼的美德世代相传,不要抛弃了尊老只留存爱幼。


曾经花开月正圆


父母见证孩子在长大,孩子见证父母在变老,这是自然规律,人生经历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自呱呱坠地开始,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慢慢成长,由牙牙学语,慢慢自理成人,一直到成家立业,变成为人父母。然而,在此过程中的同时,父母慢慢变老,渐渐失去劳动能力直到不能自理离开人世。

世间万物就像长江的波浪,后浪推前浪,一起一伏奔流不息,直到大海不复回头。这样才形成了世界。作为主宰世界万物的人来说,为了人们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亲朋之间如何和睦相处,规范了一整套行为准则。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就是人类繁衍后代永不衰竭的行为准则。父母对子女爱如掌上明珠,子女对父母孝敬天经地义,对已故祖先祭奠哀悼永不忘怀。然而,由于生计所迫,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忤逆不孝之徒也有人在。父母老了病痛缠身,行动不便,遭子女恶声恶语。有的对病床上的父母饱一餐饿一顿,甚至断水断粮,迫使老人含恨离去。当父母离去后,他们又假惺惺的大操大办,以表示对故人如何孝敬来掩人耳目。

因此,对父母孝敬应在生前,经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他们不需要你多少钱,而是需要体贴温暖。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报应自然循环,当你老去行将就木时,当初你怎样对待父母的无形教育下,下代也将如此对待你,你又是如何感想?


叶平


“你养我长大,我养你终老”这是中国推崇的道德文化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然而这些事情很多都是事与愿违,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轻人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很少会有时间陪陪父母,即使是过年过节,也是匆忙的来,匆忙的走,更别说是照顾老人家了,还有更甚者,把父母送进了养老院,生病了还可以请护工。

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子女,父母老了,眼睛也不好使了,吃饭也开始漏饭了,刷碗也刷不干净了,然后就对老人呼来喝去,总是嫌老人埋汰,在遇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简直就不愿意到老人的房间去,这简直是年轻一代的耻辱、老人的悲哀。

想想我们出生还小的时候,父母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养大,甚至倾其所有,他们也没有过半点怨言,你把饭弄在衣服上到处都是他们没有嫌弃,你把屎尿弄到衣服上他们也没嫌弃,还得赶紧换了给你去洗,他们会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你,舍不得吃啥不得穿。到他们看了不就和我们小的时候一样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呢?

也有人会说,父母难道就没有错吗?我想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有错是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知识匮乏,有的甚至连学都没上过,他们懂得的知识就只有从他们父母和身边的人那里学到,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最起码还是受到过教育,现在网络时代就是你不去关注,耳濡目染的也听过一些吧!知道父母有的事情是错的,我们为何不从我们自己身上去改变呢!!!

我们换位思考,你现在对待你父母的态度就是将来你子女对待你的态度,人都有老的时候,等你老了,你会接受子女们对你冷眼嫌弃吗?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民间有句俗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叫“只有瓜连子,哪来子连瓜。”这句话道尽了这世间的人生百态,看了这些是否对你有一定的影响呢?如果有就抓紧时间在父母还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其实老人要的并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点关心,一些陪伴而已,现在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只要我们人人都可以重视起来,多点时间去陪伴父母的晚年,他们一定是特别幸福的老人,这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社会。


艾舍育儿说


但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人生的酸甜苦辣,就知道这个问题不简单了。为人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孩子成家立业,无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极少数除外)!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阶段结束后,又忙于找职业,忙于孩子成家,也忙于购车购房,一切顺利孩子也成家了,又要忙于带孙了。做这一切,对父母来说是心甘情愿,个中的坎坷辛酸也只能说是痛并快乐着!恐怕不仅仅是见证孩子长大那样简单,所以说父母伟大!

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成家立业了,独立于纷繁复杂的世界,要面对的人和事千头万绪,上有老下有小,也压力山大,实属不易,所以不管有没有条件,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安排好生活起居,寻医问药,或者打个电话报平安,父母也会开心的。


老李165315960


父母心中的儿女就如同自己的作品,时时刻刻呵护。常说,庄稼是人家的好,孩孑是自己的好。而儿女心目的父母,就象家中物焉,用时应该,不用时搁浅,维修时麻烦。这是人们心中的真实感受。

孩子小时老人象摇蓝一样,不停的摇动着孩子的冷暖,无时不刻倾心擦屎擦尿,心中欣赏着自已的作品,一天天添枝墨粉细心描绘,从座到爬到走,从娃娃学话到学数认字倾注了父母多少心血,好不容易上学了,老人成了孩子的活字典,十万个为什么摆在面前,为了儿女父母心甘情愿的学习功课,学唱儿歌,一切为了儿女进步不厌其烦的教上百遍,因为父母有构画作品的心愿,孩子上初中高中父母就成了身后的大树,是有求必应的钱带子,孩子有了自已的思想就自以为是,故意给父母对着干,人们称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但有一点我搞不懂,我们上世纪50年代的孩子,生下来就知道孝敬父母,爱护弟妹从来没有旁的思想,而现在的哥哥姐姐小小的就干扰大人要弟妹,就是有了,无奈没人时暗下手打弟妹,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娶妻生子,孩子们却根本听不尽父母只言片语,并以时代不同了,艰苦奋斗是什么?超前消费才是当今社会的理念,孩孑不听老人的话堂而皇之的称为代沟。但伸手要钱时就没有代沟了。好象老一辈就是吃苦干活的命,而孩子就是转到世上就是享受的命。老人干活小孑看着不动司空见惯。小子有了孩子父母照顾视为理所应当,有的成为不养老的前提条件,社会风气造就了人们不愿要二胎的根夲原因,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很能说明父子的天然差距,说眼花耳被有老年痴呆的父亲,眼前看有物飞过,问儿孑是什么,儿子答是麻鹊,父母听不清,连问4句是什么,儿孑烦了,愤然离去,有日儿子翻到父亲日记,说有一天父亲带儿子去公园玩,儿子看到麻鹊问父亲,这是什么?父亲答麻鹊,结果孩子连问了21遍,才认准麻鹊,父亲欣喜若狂,认为儿子长本事了,两者相比就是父亲与儿子4:21的差距。据说有一天,父亲和儿子同时外出于不同地点,却同时遇到下雨,父亲第一印象产生就是儿子是否有雨伞,是否遭雨淋,马上打电话问侯儿子,而儿孑此时正在怨天尤人,埋怨自己倒霉挨雨淋,根夲没有半点考虑到父亲,这就是父子心中的差距,电视上有一段,父亲有老年痴呆症,结果在筵席上拿儿子爱吃的饺子放尽兜内的写照,说明儿子永远在父母心中,而父母在儿子心中就是一个物焉。

可怜天下父母心,愿天下的儿女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竹叶青zyq12345


一,父母见证孩子长大,深植于心且持续至终的感情就是爱。这是最伟大的私情,可以毫不犹豫为之献身。即使子女幼时百般淘气依然可爱;青少年时期剧烈的叛逆也认为竖子可教,触犯法律也回头是岸,中年时期不相往来视为事业为重,其爱依然。如同颜回为修行仁义之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二,孩子见证父母,其爱大多漂浮不稳定。少时视父母为偶像,青年时视为靠山,壮年时视为迂腐。传统礼仪与道德修行较好的子女会终生感恩报恩于生己身,养己身,爱己心的父母;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子女,则以婚后小家庭为核心,只是力所能及地感恩父母。有的甚至只要父母伤及其利益,便抛弃年老多病的父母于不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