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哪些戰役的結果,是讓人最意想不到的?

漢史趣聞


在歷史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役,讓人意想不到的戰役結局也有很多。抗美援朝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當年朝鮮遇難,我國出手相救。因此抗美援朝算是我國的一個正義之舉。在上世紀的50年代初,我們的新中國成立還沒有很長時間,抗美援朝就發生了。可以想象的到,當時的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種各樣的戰火遺留問題,經濟凋敝,整個國家都處於一種百廢俱興的狀態,而且當時國內反對抗美援朝的聲音也不小,再加上美國當時軍事需實力確實比較強,在這個時候開一場戰爭,無異於以卵擊石,對我們國家一點好處都沒有。

更為重要的是,若是這次戰爭不能取得成功,美國把矛頭對準中國,我們國家可就真的完了。但是考慮到唇亡齒寒的問題,朝鮮一旦被攻下,接下來挨槍子的可就是中國。雖然情勢緊急,毛主席等依然沒有絲毫猶豫,拍板定案:打。於是乎,彭德懷率領部隊開往朝鮮,到那兒之後立馬發動了第一次戰役。

正如毛主席等所預料的那樣,美國對中國早就勢在必得,他們的如意算盤也打的啪啪響,即打完朝鮮,接著攻打中國,趁這兩國都處於艱難時期,一舉拿下。

但似乎他們並沒有看清我們中國的實力,在第一次開戰時就被打的落花流水。當時美國並沒有將中國軍隊放在眼裡,他們認為,他們的武器足夠精良,糧食充足,與當時的中國軍隊相比,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將我們打跑,但事實上是我們的中國軍隊打敗了他們,迫使他們不得不撤退到清川江以南那邊,這可真是實實在在打他們的臉。

這次戰役的勝利不僅搓了美軍的銳氣,還極大鼓舞了人心,讓毛主席和志願軍的司令都很欣慰。這真是打得最了不起的一次戰役。


匹諾曹jun


一波三折的萊蕪戰役,排兵佈陣過程讓陳毅粟裕頗費思量,煞費苦心,而對手也是在顧慮重重中入局,但戰鬥的順利,最後的結果,卻出乎了兩個陣營指揮者的意料。

1946年末,國軍接連在宿北、魯南與陳毅粟裕所部的對決中,損兵折將,頗為狼狽,這讓蔣校長大為光火,更是心有不甘,於是親赴徐州定下“魯南會戰”計劃,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在臨沂附近與之決戰,並派參謀總長陳誠坐鎮指揮。



此次軍事行動,國軍集中了華東戰場的全部所能調動的近30萬機動部隊,分南北兩路,氣勢洶洶向我華東野戰軍撲來。

華東野戰軍的兵力裝備,此時與國軍相比處於絕對的劣勢,死守硬拚不僅勝算不容樂觀,而且如果打成消耗戰勢必得不償失,但敵人大兵壓境必須全力反擊,陳毅粟裕苦思冥想,尋求戰機,準備殲敵一部,打擊國軍的氣焰,扭轉戰局。

但國軍吸取以往的失利經驗,此次進軍,排出的陣型緊密,而且推進緩慢,讓華東野戰軍很難找到機會對其進行分割,以各個擊破。



關鍵時刻,主席的一紙“必要時放棄臨沂,敵愈深進愈好”的電報,讓陳毅粟裕醍醐灌頂,也放下了要守衛解放區首府臨沂的包袱。

根據主席的指示,陳毅粟裕定放棄臨沂,集中主力北進,計劃以優勢兵力圍殲在北路冒進的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所部。

一聲令下,華東野戰軍主力開始秘密向北運動,只留下少數部隊和地方武裝偽裝主力,修工事、徵糧、架橋,作出死守臨沂的架式,來迷惑對手。



幾天後,國軍“順利”攻下臨沂,這令蔣校長和陳誠大喜過望,得意洋洋。但精明的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卻疑慮重重,他從陸續得到的華北野戰軍北進的情報中,懷疑我軍有殲滅李仙洲部的意圖。

於是他擅自命令李仙洲收縮部隊,不得繼續孤軍冒進,但蔣校長和陳成對他的這個舉動大為不滿,一再命令他必須讓李仙洲部繼續突進,奪取最後的勝利,王耀武雖然心裡不服,但不敢違抗命令,只能命令李仙洲繼續前進。



當看到李仙洲部突然收縮時,讓陳毅粟裕大為緊張了一陣,他倆著實擔心所有的準備前功盡棄,最後雞飛蛋打。陸續抵達的華東野戰軍部隊,一看敵人要跑,也都著急都萬分,紛紛請求提前發起攻擊,哪怕打掉一部分敵人也總比讓他們跑掉好。

但陳毅粟裕經過研究分析,沒有同意他們的意見,認為敵人並未完全認清我軍的意圖,只是心存疑慮,不會輕易改變作戰部署,命令各部隊按原計劃陸續向預定位置集結,絕不能打草驚蛇,因小失大。



蔣介石和陳誠的命令等於把李仙洲部送進了我軍的“口袋”,戰鬥的過程也較為順利,只用三天的時間,我軍以傷亡8800餘人的代價,全殲李仙洲部5.6萬餘人,李仙洲及眾多高級將領被俘。戰鬥過程中,與我軍有聯繫的國軍整編46師師長韓練成的暗中配合,也對這次戰役的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萊蕪戰役準備過程緊張複雜,扣人心絃,但戰鬥只用了三天,以至於戰鬥結束後,蔣校長並不相信自己的部隊已被全殲,又再派飛機前往戰場查看。而戰鬥過程的順利,我軍損失相對較少,也出乎了陳毅粟裕的意料,就是王耀武也沒想到自己數萬大軍會如此迅速的灰飛煙滅,他大為感慨道“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孟良崮之戰的結果,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全部被殲,是讓人特別意想不到的。最起碼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是想不到的。

蔣介石得知他的整個七十四師被殲之後,他簡直不敢相信,畢竟這一次他們之所以要打響孟良崮之戰,就是為了把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全部給殲滅。

但是,事實上被殲滅的是被蔣介石視為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你說結果是這種反差,蔣介石怎麼可能想得到。

同樣,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他也沒想到。

他沒想到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竟然如此的驍勇善戰,畢竟他們消滅的是擁有最尖端武器的,被蔣介石視為嫡系的七十四師。

除了國共兩黨的兩個領導人想不到,我相信最終的結果,張靈甫也是想不到的。畢竟這一場戰役,就是他主動發動的。

他覺得自己的部隊都是十分的驍勇善戰的,自己的武器也是最為尖端的。在他看來,自己怎麼可能吃敗仗呢?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帶著七十四師上了孟良崮。

他本來的想法,是想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來,然後在聯合國民黨的其他軍隊裡應外合,把粟裕的華野軍一舉給殲滅。

可是,事實上當粟裕帶領的華野軍來到孟良崮之後,他才知道華野軍的戰鬥力遠遠比他想象的要厲害的多。

更加關鍵的是,粟裕早已看透了他的陰謀。

所以粟裕根本就沒有給他喘息的機會。華野軍到了孟良崮,就把張靈甫的軍隊,給逼迫到了孟良崮山上。

到了山上張靈甫才知道,這座山就是一座石頭上,沒有水,沒有吃的。若是短時間內,他們等不來援軍,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可是,粟裕並沒有給他等待援軍的時間,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華野軍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所以,這個結果肯定是張靈甫想不到的,若是他知道是這種結果,他才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呢。

所以,最後的結果蔣介石也感覺十分的意外。毛澤東更沒有想到短短的四天內,粟裕的華野軍竟然殲滅了國民黨最為精銳的七十四師。

因此說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就是讓人特別意想不到的一場偉大的戰役。


史學達人


跟朋友們說說一個既讓人想得到,又讓人想不到的一個戰役~

淮海戰役,

我方指揮人員命令一個加強連去偷襲敵指揮部,

然後這支加強連部隊趁夜趕路,直奔敵指揮部,

走著走著就看到有一支部隊跟我方部隊擦肩而過,

因為是晚上,又是特殊任務,也不便打招呼,

好象對方也是這個意思,

可是走了好長一段時間,兩支部隊還沒有分開,

這時,兩支部隊的長官感覺不對,派出人員仔細觀察,

這一看,不得了,對方是國民黨部隊,

對方也看清楚了,旁邊是共產黨部隊,

然後就開打,

因為距離太近了,雙方一交火就非常慘烈,

在這次小規模的戰鬥中,我方吃了點小虧,

然後敵我雙方迅速脫離,

過兩天國民黨報紙大吹大擂,說什麼這次戰鬥大捷呀,什麼取得了勝利呀,

最後我方跟據情報得出結論,

感情是~我方想偷襲敵方指揮部,

國民黨一方也想偷襲我方指揮部,

這就是淮海戰役中的一個小插曲,也就是雙方都想到了,可雙方又都沒想到這麼巧。


猛禽950


戰爭史上最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肯定是那些看似不可能取得戰爭勝利人,最後卻打了一個漂亮的仗,這樣的戰役讓敵人根本就預料不到。

當然了歷史上這樣的戰役,最為典型的就是以少勝多,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在這個戰役開打之前,很多人都覺得人多的一方會勝利,同樣士兵少的一方,也是會憂心忡忡的。

可是戰爭有的時候就很奇妙,若是有偉大的將領存在,他們就會把不利的條件,變成有利的條件,最終取得戰役的勝利。

在這裡我們說一下,被毛澤東視為最為得意的一場戰役吧,這一次戰役也就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戰。

可以說這一戰的結果,就是讓人最為意想不到的。

要知道這一次戰役毛澤東僅僅用了三萬工農紅軍,就打敗了蔣介石的二十萬大軍。在當時的條件下,武器不如人家先進,士兵不如人家強大。

這個戰役要想取得勝利,對於工農紅軍來說,真的是太難了。

正是因為沒有人看好毛澤東,所以,在毛澤東取得勝利之後,這個結果才是令人最為意想不到的。

四渡赤水之前,由於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讓工農紅軍的人數有八萬多人銳減到了三萬人。

試想一下,國民黨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打掉了工農紅五萬人。對於蔣介石來說,派二十萬大軍,滅掉工農紅軍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可是,當國民黨大軍再次圍剿紅軍的時候,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時候工農紅軍的領導人已經換成了毛澤東。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開始打響了反擊戰的。

鑑於敵眾我寡的局面,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行走在貴州、四川、雲南等省的邊界線上,儘可能把敵人的部隊給分化開

這樣毛澤東才能更好的發揮我軍的優勢,集中我軍主要的兵力,各個殲滅國民黨的軍隊。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的主力,先後四次出沒在赤水河,並且都取得了勝利,並且殲滅了國民黨的大部分兵力。

最終,國民黨反動派被打的落荒而逃 。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此次勝利被毛澤東視為,他的一生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次戰役。畢竟這一次戰役,毛澤東僅僅用了三萬的士兵,就打退了二十萬國民黨反動派。

所以這一場戰役的勝利的結果,是讓所有的人都意想不到的。


不才講史


葫蘆島有四個軍,瀋陽西進有五個軍,加上錦州的兩個軍,共有十一個軍的兵力,再加上海、空軍的優勢,無論在數量上和火力配備上,我軍都比共軍佔絕對優勢。”國民黨軍戰地督察組長羅奇如是說。



1948年10月塔山狙擊戰爆發,這是揭開解放戰爭序幕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決定了解放東北的進程。國共雙方兩百多萬部隊齊聚東北,卻在這個只有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爆發了驚天動地的血戰,其結果也是令人意想不到。 如果打仗是一道數學題的話,那麼羅奇的推斷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只可惜不是。



塔山位於錦西和錦州之間,扼守錦州灣與白台山,山海間最短距離僅十二公里,僅有白台山兩百米高的山地作為唯一防禦制高點,嚴格意義上講,塔山不是山。 但塔山的意義在於,它是東北的門戶,此時錦州國民黨軍的兩個軍被解放軍包圍,塔山是國民黨軍從錦西方向增援的唯一可能必經之地。



林彪親自指揮錦州攻堅,但他卻心繫不遠處的塔山。他特意安排了東北野戰軍四縱承擔阻擊任務,並電報道: “這完全是一個正規戰,絕對反對遊擊習氣,必須死打硬拼,不應以本身傷亡與繳獲多少計算勝利,而應以完成整個戰役任務來看待”。

蔣介石也認識到塔山的重要性,他到葫蘆島部署援錦作戰,特意安排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擔任指揮。當然,這又是一如既往地蠢棋,臨陣換帥、搞權力鬥爭,致使國民黨軍前線指揮從一開始就出現混亂。

而這樣的混亂,國民黨軍縱有數十萬部隊、清一色美械裝備,那又如何呢?



塔山第一天戰鬥,國民黨軍傷亡1100餘人,我軍傷亡319人;

第二天,國民黨軍傷亡1300餘人,我軍563人;

於是便有了開頭羅奇的那番話,連續兩天的挫敗絲毫沒有影響這位督察組長的狂妄,他認為“

只要官兵用命,抱殺身成仁的決心,是一定可以完成這次任務的”。



講道理,羅奇的這句話是對的,只不過能做到將士用命、殺身成仁的,不是國民黨軍。 在休整一天後,羅奇率領他的獨立九十五師向塔山陣地發起瘋狂進攻。

以團為單位波浪式攻擊,甚至罕見的軍官衝在前,很快,雙方就由進入了驚心動魄的肉搏戰,陣地上響徹著刺刀拼殺傳來的刺耳聲。



然而塔山陣地依然在我軍手中,這是國民黨軍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的,用普通官兵的話講,“空軍和海軍的大炮口徑大得驚人,一發炮彈就能掀翻半個塔山,為什麼共軍的工事如此結實”?

其實,結實的不是工事,而是捨身忘死、頑強戰鬥的精氣神。

四縱六連的三個戰士被分割在敵人陣地上,他們仍然堅持戰鬥,將棉衣脫下,僅穿與國民黨軍顏色相近的黃色內襯,成功摸掉敵軍炮兵觀測點,甚至找到一箱手榴彈,瘋狂投向敵軍人群中,致使國民黨軍誤以為“炮來了”,最後竟殲滅擊傷敵軍上百人。



四縱一名十七歲的新兵,還不怎麼會用槍,剛入伍就被送到塔山前線,排長、班長、副班長先後戰死,陣地上就剩下他和另外兩個人,結果他們死守陣地四天,中途甚至出擊了一次,俘獲一人、繳獲一挺機槍,最後這個新兵大膽地帶著戰俘到國民黨軍陣前喊話,說“錦州已經被我們拿下了,你們快繳槍投降吧”,結果竟然有十幾名國民黨軍士兵跑過來投誠。後來他又試了一次,又有十幾名國民黨軍士兵投降。

四縱九連防禦陣地,一名斷腿的士兵匍匐在彈坑裡,嘗試著伸手去夠前邊的機槍,由於斷腿被樹樁卡住,他竟然拔起刺刀將腿徹底砍斷,將腿扔向敵人的瞬間,猛烈地開火。另一名眼睛被炸瞎的士兵被斷腿士兵從土裡扒拉出來,為他裝填彈藥。就這樣,九連僅剩下這兩名身受重傷的士兵,但依然堅守著陣地。

六天過去了,防禦陣地寸土未丟,國民黨軍救援部隊被徹底阻隔在塔山以外,為解放錦州立下了不朽功勳。塔山阻擊戰紀念碑:…光榮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春秋正義


淮海戰役之前預訂的小淮海戰役計劃,作戰目標就是圍殲黃百韜兵團,收復兩淮,也就是淮陰、淮安,解放海州也就是現在的連雲港,威逼徐州,所以叫淮海戰役。之所以做出這個作戰計劃,是因為原本在濟南戰役的時候,一方面圍攻濟南,一方面打援,攻城用了14萬人,18萬人擺在外圍打援,而且在整個戰場的東南方向,實際上這個方向能來的就是黃百韜兵團,或者李彌兵團。但實際上的真正意圖還是黃百韜兵團。

之所以選擇打黃百韜兵團,是因為這是當時華東戰場上國軍相對來說比較弱的一個兵團,而且在豫東戰役中也遭受過殲滅性的打擊,被殲滅了一半,補充之後新兵比較多,所以估計打起來會比較容易。另一個原因則是,黃百韜本人雖然並非出自黃埔嫡系,但在歷次作戰中卻非常賣力,增援總是非常積極。無論是孟良崮戰役增援張靈甫,還是豫東戰役增援區壽年兵團,黃百韜兵團都是增援部隊中最為積極的國軍部隊。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時候華東和中原地區的國軍基本上沿隴海路一字擺開,最西邊是在鄭州和開封一帶的孫元良兵團,商丘是邱清泉兵團,徐州以東則是李彌兵團和黃百韜兵團,黃百韜兵團駐地在新安鎮,在最東邊,再往東只有駐守海州的的九十九軍和四十四軍,所以黃百韜兵團相當於國軍在隴海路鐵路線上的一字長蛇陣的蛇頭,如果先打黃百韜兵團,邱清泉兵團未必能來得及救援,而海州的部隊自顧不暇,也沒有能力增援黃百韜。

這時候的黃百韜兵團下轄四個軍,分別是二十五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以及臨時配屬指揮的一百軍,二十五軍是黃百韜起家的部隊,是整個兵團的核心部隊,六十三和六十四兩個軍是原來的粵軍六十五軍被殲滅後剛從廣東調來的部隊,對華東戰場情況並不熟悉,一百軍雖然長期在華東戰場,但在歷次作戰中損失也不小,實力有限。因此,按照華野和西柏坡的估計,只要能夠出其不意的包圍黃百韜兵團,是有機會全殲的。

也就是說,在華野司令部和西柏坡眼裡,這時候華東和華中戰場國軍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實際上還是十八軍為核心的黃維十二兵團和第五軍為核心的邱清泉第二兵團,黃百韜兵團這樣的機動兵團已經屬於比較弱的兵團了,是可以作為圍獵目標的。至於李彌的十三兵團和孫元良的十六兵團,戰鬥力明顯不如黃百韜兵團,為什麼沒有被當成目標呢?就是因為他們是守備部隊改編過來的機動兵團,戰鬥力太弱了,打了也對戰局影響不大。

結果沒想到,淮海戰役開始後,確實第一個被追上並且包圍的是黃百韜兵團,但是圍殲起來卻非常不容易,中野在全力阻擊東援的黃維兵團,華野既要自己阻擊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東援,又要分兵圍殲黃百韜兵團,兵力非常緊張。而黃百韜因為看到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正在增援,南京又不斷空投物資,所以黃百韜雖然到碾莊的時候只有七八萬人,但還是堅持了半個月,才最終被全殲。最終,華野和黃百韜兵團的交換比達到了1:2.8。

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交換比數據。因為按照此前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的經驗,是不需要這麼高的傷亡代價的,尤其是濟南戰役,被包圍的時候國軍人數與攻城的部隊只差三萬人,打起來也很快,壓根就沒能給增援部隊留出增援時間。因此,打完黃百韜兵團,讓華野經出一身冷汗,照這個打法,要真的接下來再打黃維兵團,打完恐怕就沒多少氣力再去打徐州的三個兵團了,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補充才能恢復戰鬥力。

但讓粟裕和西柏坡都沒想到的是,黃維兵團雖然也堅守了很長時間,前後達二十二天,但交換比卻沒有打黃百韜兵團那麼嚇人,而是在大約1:5的水平,這就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水平了。而徐州的杜聿明集團在被包圍之後,原本以為有第二兵團為核心,三個兵團報團在一起,會非常難打,沒想到突然天降大雪,連下十天,大雪停了之後南京又出現了變動,到最後總攻的時候,國軍早已經困餓乏力,很快就全線崩潰了,交換比反而達到了1:9.5。

在這個意義上,原本以為最容易打的黃百韜兵團反而成了整個淮海戰役過程中最為艱苦的一個階段,傷亡代價最大,交換比最低,而原本預計戰鬥力在黃百韜兵團之上的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在被殲滅的時候,反而傷亡沒那麼大。無論是華野司令部,還是西柏坡,還是南京,恐怕都沒想到這個結果。尤其是南京,恐怕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整個關係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抵抗最頑強、打得最賣力的不是黃埔嫡系,反而是一個雜牌出身的部隊。


蕭武


孫子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是說,出兵攻擊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往往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此戰術在中國古代戰場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尤其是韓信,他所指揮的戰役無不顯示著該戰術的精妙。但是,到了科技發達的近代,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在天羅地網的監測下,很難有軍事行動可以做到出其不意了。

然而,在二戰期間,有一位叫克特·司徒登表示不服。1941年4月,希特勒再次用其一貫的閃電戰模式侵佔了巴爾幹半島,前來支援的英國人被迫撤退到克里特島上。德國人準備進一步擴大戰果,將其軍事基地延伸到地中海地區。

雖然當時幾個大國都開始訓練傘兵,然而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作戰經驗可言。但是,德國的將軍們卻都同意採用空降行動來佔領馬耳他島。畢竟,英國人強大的海軍實力不容小覷,那時地中海區域仍是英國人的天下,德國陸軍、海軍可不想去做無畏的犧牲。於是,時任傘兵司令的司徒登當仁不讓地接過了這次任務,但是他卻避實就虛地選取了克里特島作為傘兵的首秀。

戈林真正為大不列顛空戰的失利而苦惱,司徒登的計劃讓他看見了恢復德國空軍名譽的機會,於是,他毫不遲疑地同意此舉,並勸說希特勒接受了這項計劃,儘管希特勒並不看好。就這樣,司徒登成為了代號為“水星”的總指揮。

司徒登的計劃

克里特島上有三個機場,分別是馬里門、雷提莫和伊拉克裡翁。司徒登打算用三個傘兵團空降到這三個機場,奪取目標後,重型裝備將在機場著陸,然後殲滅英軍就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司徒登還說服陸軍總司令部,借用第5山地師,那是駐紮在希臘的一個精銳師,還有一些輕型坦克。

因此,司徒登投入的兵力為:3個傘兵團,1個精銳師,約2.2萬名士兵;600架容克斯52運輸機,80架滑翔機;280架轟炸機,150架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200架戰鬥機。

雄厚的兵力加上出其不意的計劃,讓司徒登為即將到來的水星行動信心滿滿。

弗賴伯格的抵禦力量

負責守衛克里特島的是被丘吉爾稱為“火蜥蜴”的英軍指揮官伯納德·弗賴伯格,雖然他以驍勇善戰而出名,然而他不得不面對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島上大概有部隊4萬人,除了一個英國正規步兵旅,其餘都是從希臘戰場上慘敗而歸的逃兵,其中包括2個新西蘭旅和1個澳大利亞旅,剩下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殘兵,還有一些本島的新兵,然而他們的裝備極其可憐,每人只有一支步槍和5、6發子彈。

克里特島上的守軍的裝備,相較於德軍,可謂是慘不忍睹。有位新西蘭戰士這樣回憶:“克里特就是乞丐之戰,迫擊炮沒有底座,維克斯機槍沒有三腳架。”

克里特島上最高檔的裝備就是6輛重型坦克了。本來還有十幾架飛機,不過它們在德國人到來之前就撤離了。

司徒登的困局

5月20日清晨,司徒登終於等來了歷史性的一刻,他將開創大規模傘兵空降的作戰先例。他激動地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然而等待他的將是殘酷的事實。

司徒登空降計劃成功實施的關鍵就在於天將雄師,趁敵人無備之際,襲擊戰壕裡的英軍。但是,如果對方提前知曉了司徒登的計劃,那麼德軍的空降營就如漂浮在空中的氣球,供英軍射擊取樂罷了。

德國恩尼格碼密碼機的投入使用讓英國人頗為頭疼,然而年輕的德國空軍操作員卻為英國的竊聽者送來了福音,他們蹩腳的操作技能使得水星計劃實時傳送給了弗賴伯格。弗賴伯格在相應的德軍傘兵降落點安排了大量的歡迎縱隊。

因此,當德國空降兵出現在克里特守軍的視線裡時,他們摳響了扳機,樹上到處懸掛著從天而降的屍首,即便有幾個倖存者,也很難逃得過獵人的補擊。

就這樣,5月20日德軍的進攻以慘不忍睹而告終,只剩下一支組織渙散的部隊還在馬里門機場附近垂死掙扎。

司徒登的轉機

然而,守衛馬里門機場的安德魯斯中校的一個失誤又送給了德軍一份大禮。克里特島守軍的硬傷就是缺乏足夠的無線電臺,這使得前線和弗賴伯格的指揮部無法及時互通戰時情況。

弗賴伯格通過第5旅與安德魯斯間接通話,使得前線的安德魯斯以為他的旅長將援助他。於是,他命令部隊轉移到俯視機場的高地上,以便來日與旅長協同作戰。

與此同時,司徒登也不瞭解馬里門機場的慘狀,他認為一切皆如計劃。於是,馬里門機場的空降計劃不變。就這樣,650山地團的精銳士兵成功抵達目標,優勢開始倒向德軍一方。

司徒登的勝利

到了5月22日,司徒登發瘋似地指揮著運輸機載著德軍飛赴馬里門機場。雖然丘吉爾知道德軍並沒有投入坦克,但是英軍也沒有坦克,而天空中的德國戰機卻持續轟炸著克里特島所有移動的物體。

弗賴伯格也試著反攻,搶回失去的馬里門陣地,然而一切都是徒勞,集結在馬里門的德軍越來愈多。5月26日,弗賴伯格終於無奈地報告韋維爾將軍,克里特島的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韋維爾將軍在第二天同意撤退,守軍便向斯法基亞小漁港湧去,躲在懸崖之下,焦急地等待著英國海軍的救援。海軍因此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截止到6月1日,1.8萬名士兵成功撤退,1.2萬人被俘,2千人戰死。

雙方態度

  • 丘吉爾:這是大英帝國的恥辱,如果第二天沒有放棄馬里門機場,那麼勝利就會屬於英軍,克里特島的失敗不但讓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還損失了準備去支援北非戰場的兩個師的兵力。

  • 希特勒:十分失望,這與死神擲骰子何異?4千名士兵陣亡,220架運輸機被摧毀,要不是幸運之神眷顧日耳曼人,後果可想而知。

  • 美國人:空降行動沒有錯,但是直接將傘兵投放到敵人陣地不可取,應該選擇遠一點的地方著陸。

英美從司徒登這次實戰中,吸取教訓,從而在諾曼底登陸時,成功實施空降行動。而希特勒卻從此再也不允許這種作死的空降行動出現在德軍的任何軍事計劃中。


讀春秋思無忌


最最意想不到的是解放戰爭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進行的角逐。蔣介石直到去了臺灣也沒想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什麼會敗給自己看不上眼的共產黨。

地盤沒國民黨大,兵力沒有國民黨多,武器裝備也比國民黨落後,又沒有外援,又窮,共產黨怎麼就能夠打敗自己。

其實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毛澤東的文章著作裡。



清和如月


提到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戰役,很多人想到的可能都是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爭。不過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戰役的結果很令人驚訝。像中國剛成立一年便發出的朝鮮戰爭,這是一場由中國援助朝鮮,而向美國發起的間接戰役,在當時的整個世界看來,中國都是不被看好的那一方,但對中國來說,這卻是一場必勝的戰役。不過不管怎麼樣,這場戰爭的結局還是給了世界人民一個大大的驚喜。其實不管是從這個戰役的結果來說,還是中國軍隊後來參與了這場戰役,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歷了戰亂,飢餓,動盪後留下的是千瘡百孔的國家,此時的她急需調養,需要養精蓄銳。對於剛成立的國家而言,根基並沒有特別穩,這也是當時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美國,一個戰時突然強大起來的國家,在武器和財力充足的情況下要攻打一個小國,這在當時是沒有幾個國家有能力前來阻止的,他們甚至都一致認為美國對戰初期的中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不過,結果卻是中國不僅發兵鎮壓住了美國士兵還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了自己的實力。


1950年6月26日,美國遠東空軍以協助韓國作戰的方式正式參與到朝鮮和韓國的戰爭中,並在第二天就派出美國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附近巡邏以期阻止解放軍對臺灣經行解放。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一方節節高升,步步順利,自從美國開始派兵參與此次戰役後,朝鮮的實力就顯得略微不足。直到9月15日,美國第10軍在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此時的朝鮮人民軍不僅遭受著美國海軍和陸軍的侵襲,還腹背受敵,損失嚴重,戰略也由原來的進攻改為後退狀態。

中國作為朝鮮的鄰國,在歷史上一直扮演著大哥的角色,而在當時,我國領導人也一度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不管當時國力如何緊張,對此次朝鮮進行援助都是不可避免的。


這個在如今看來平凡而有偉大的選擇,在當時可是夾雜著很多無奈和舉棋不定。一方面,正如世界各國所看到的那樣,中國才剛剛成立,國內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建設,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此時參與和世界大國美國為敵的戰爭,無疑是自討苦吃。

另一方面,如果這一次戰爭選擇妥協忍讓,那麼以後中國在世界上也很難有發言權,況且美國士兵在當時企圖挑戰我國的底線,已經將戰爭延伸到我國邊境地區。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在世界人民都沒有料到的情況下,中國選擇了參戰,這也給了朝鮮戰爭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曾對美國發出警告,不過美國卻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便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公然越過北緯38°線,企圖佔領整個朝鮮。

與此同時,美國還一度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想要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地區。同年 10月,中國派出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志願軍共殲敵70多萬,在他們的幫助下,朝鮮重新奪回了自己的領地,美國也開始慢慢對中國有了忌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