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太阳已转向北回归线,不应该太冷,那为什么有数九寒冬呢?

合肥宝迅


这是因为,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但北半球仍是夜长昼短,气温和地表温度还继续下降,从而又进一步影响气温的回升。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冬至还没数九呢,三九是一个月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气温的变化明显滞后于日照的变化。如果在沿海,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比如在青岛,到三九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而是四九五九才达到一冬中最冷的时候。同样,夏天的三伏天也是在夏至以后一个月的日子里。如果你再看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白天的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正午十二点,而是下午两点。夜间最低温度也不是出现在午夜十二点,而是出现在两点。因为这里有个地面因素,在温度将要升高时,地面也要吸热,从而阻碍气温上升。气温下降时,地面也要放热,阻碍气温下降。


桃林寓公


好比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离开后后,调皮的开始玩耍,老师越来越远,其他朋友也加入了,冬至后老师开始回来了,后加入玩耍的小朋友说老师没这么快到,我还没玩够,大家继续玩,又有一部分小朋友加入了,大家玩嗨了,一下收不回来了


气象乱报


前面几人谁也没有说到点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如果是在月球上,那里没有大气,太阳直射点温度最高,然后随着太阳偏西,阳光照射角度变小,温度逐渐下降。当然月球上没有四季,只有昼夜。但是它的昼夜温度变化就是这么样。

地球上大气有保温作用,温度上升和下降都有一定蓄积和延迟作用。就像是我们穿了一件棉袄,我们总是迟于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当外界温度上升,我们当然会感觉逐渐温暖。当外界温度停止上升开始下降,但是我们感觉到的温度仍然在上升,因为热量在棉袄内蓄积。当外界温度下降一些时间后,棉袄内温度才开始下降。当外界温度停止下降开始上升,但棉袄内温度仍在下降。当外界温度上升一些时间后,棉袄内温度才开始上升。

所以一天之中,最热时不在正午十二点,而在一两点钟。最冷时也不在午夜十二点,而在夜里一两点钟。一年之中,最热时不在夏至,而在夏至后的小大暑。最冷时也不在冬至,而在冬至后的小大寒。


多维观世界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及物理知识。冬至的太阳明明已经到了“最低”的位置,并且在逐日升高中,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却不是如预期中的升高,反倒是温度还要继续降低,直到一个多月后,即在农历大寒前后才达到温度最低点并开始升温。问题的关键是“地表效应”,就是大地的热量已经散发到大气中足够多了,如果要升温,首先要把大地“烤”热了,然后大气温度才能逐步升高,就是说气温的升高有一个延后,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个多月延后的道理。相反夏天在夏至,太阳到了最高位置,但是气温并没有到最高,同样需要延迟一个多月,太阳照射的热量和地表辐射出来的热量叠加在一起,在“大暑”节气前后达到最高气温。


姜冠亭


地球歪着脑袋走路,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这种态势决定了地理上的五带,即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并且在温带地区有寒暑交替四季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达冬至点时,太阳的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北移,北半球的日照时长逐渐增加,北半球的气温总体上也开始上升。同时 ,南半球的寒暑交替时间正好与北半球相反。这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冬至之后,还会有更加寒冷的一个多月时间。三九四九,冻死鸡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有人说,更冷的原因是地球离太阳更远。因为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有近日点和远日点。

确实,近地点时,日地距离为1.4710亿公里,远地点为1.5210亿公里。平均距离为为1.4960亿公里。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确定149597870公里为平均距离,并把这个数值定为一个天文单位1AU。阳光到达地球,需要耗时8分18秒。

但是,上述有人说的人是个无知妄说的蠢货。因为中国在冬季的时候,正是日地距离为近地点的时间段。也就是说,日地距离不是影响气温的决定因素,太阳直射与斜射才是决定因素。

为什么冬至之后更冷呢?

因为气温高低变化,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日照时间增加,并不完全与气温高低对应。夏至之后,也有一段更热的时间段。日光直射斜射是影响气温的大前提,小前提则是地球的大气环流。日地距离因素反而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以及教科书对地球大气环流有比较详细的内容。所以,这里不必细说,只简单地说一下。

由于中国地形为东南低,西北高,呈现三级阶梯式。大面积地区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利亚寒流的影响大,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以华中地区北纬28度的武汉为例,根据气象台记录,最高气温在八月上旬,最低气温在一月下旬。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皆在夏至和冬至之后。

世界每个地区或者城市的气温,绝不是过了冬天就一天比一天温暖,在总体升温的大趋势里,会有上下起伏。也不是同一纬度的温度都一样。大气环流以及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等等,都会有局部和短期的效应。无论如何,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由于上述原因,冬至之后更冷,在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这些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更甚,是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区。华南的冬天本来就不冷,无所谓更冷,即使寒流吹到福建广东,已是强弩之末,没什么效果。更南边的海南省是热带雨林气候,根本就没有冬季。正如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对东北的影响不大一样。西南、西北地区海拔较高,受寒流和暖流的的影响都很小。新疆、西藏属于内陆高原气候,不在此之列,另当别论。

宏观上看,大气环流也是地球歪着脑袋走路的杰作。当阳光直射点向北转移时,太平洋西部海水蒸发量加大,空气形成高压区,迫使暖湿气流涌向大陆。这就是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华东,以及毗邻地区春夏季多有强劲南风的原因。此季风古已有之。古人虽不明其成因,却摸准了其变化规律,称其为信风。故而中国古语联云:春风有信来卄四(二十四节气),太华之高积五千。

事实上,阳光直射点北移,不仅形成吹向大陆的季风,而且,还形成中国东南沿海向北流动的海水暖流。当阳光直射点南移时,再次改变了大气南北的压力平衡,所以,造成中国在冬季多刮北风的规律,也有海水寒流沿北美洲大陆西侧南下。寒流与暖流形成回路,达到海平面重力平衡。此即英语所称的海拔level。

中国的农历是长期观测天象,测量气温,计量降雨,计算出来的。古代朝廷设有专门观测天象的机构,叫作天官府,所以《史记》有《天官书》,中国的农历是由天官府制定的,现在是由国家天文台和气象局制定的。通过观测,早已知道冬至日是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夏至则相反。但这并不意味过了冬至,气温就逐渐暖和了。在卄四节气里,冬至之后,还有小寒、大寒。这时正是北方寒冷气流强劲的时节。再到立春时节,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来临,气温开始上升,春天就来了。


华中小隐


我看是这样的:冬至这一刻太阳刚好抵达南回归线然后北返。按理说从此后北半球气温将持续回升,然而实事却是从此后北半球气温在持续下降直到四九后才慢慢回升变暖。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其实是由地球环境和表面结构造成的。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是由水构成的,而陆地面积只占百分之三十;另外,地球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表面结构才使地球上日夜温差不大,与月球及其它星球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水具有储能的作用,当太阳从北半球向南移时,有大量的热能被储存在海洋中,随着太阳离北半球不断远去,海洋中储存的热量将不断减少,当太阳远离到一定程度时,北半球储能量抵不上它散失量,这时北半球的气温除太阳外就靠海洋释放出的能量来维持了。当太阳到达南回归线这一刻也是北半球获得太阳能最少的时候,而这时北半球气温依然靠海洋释放原来储存的能量来维持。由于此时海洋中还储存着大量的热能,所以气温不是很低。冬至后,太阳开始北回,虽然这时北半球获得太阳能在增加但量不大,在开始一段时间里还得依赖海洋释放能量来维持北半球的气温。然而海洋的储能毕竟是有限的。冬至后,一方面太阳能量补给不足,另一方面海洋的储能也在不断减少,所以整体气温就不断下降。当太阳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北回后,它的能量补给已经开始能够维持北半球的气温了,这时北半球的气温在理论上应该是不断直线上什的,但也不会无限上升。原因还是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这时的海洋开始大量地吸收太阳的能量并储能。所以,至冬后北半球气温会一天天下降直到四九后才上升。


蓝天802532


先看图复习功课:

地球倾斜自转且绕着太阳公转,当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的那一刻,即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由于地轴倾角不变,绕日公转轨道呈些微椭圆,故而地球上的某个区域就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

我们居住在北半球。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且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按道理讲,应该是本域的最冷时刻。这也是古人将其称之为“至阴”的缘由。由于地球不会在远日点停留片刻,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随即北移,此即古人称之为“阳生”的缘由。【至阴而阳生】,就是这么来的。

冬至时刻本该最冷,而后气温理应回暖,可为何冬至过后才进入数九寒天呢?这大概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有关吧。本域位居北半球的温带,“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地形西高东低成阶梯状。由此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且一年四季的风向不同。通常情况下,从春到冬,东、南、西、北风旋转轮替。当西北风渐起,则预示着深秋将去、初冬来临。冬至时节,寒冷刺骨的北风,正源于同处北半球且靠近北极圈、极其寒冷的西伯利亚。冬至过后,才从南回归线渐渐北移的阳光,还抵挡不住从极寒之地一股股劲吹过来的冷空气。所以么,虽然冬至已过,本域却正处于隆冬,气温还有待于冷与暖互相抗衡的此消彼长哦。

另,若选取地球的任何一点作出轨迹图,它将是一条完整的正玄曲线。这条正玄曲线,恰与将太极图的任何一点所展开而成的曲线相耦合。巧合?no!太极图它原本就是个立体球形,只是中国古人画图不善于用透视法,而已。


峡里人事1


从这个问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问的有数九寒冬的地方应该是指北半球的中华大地的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为什么会有数九寒冬呢?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地面获得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照射。可是地球之大,太阳对地面的照射就形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直射,另一种是斜射。太阳直射的地方地面就很热,太阳斜射的地方就比较冷,可是,太阳斜射的程度不同,那么,地面冷的程度也不同,太阳斜射的越很,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少,反之越多。冬至时,太阳还在南回归线直射,虽向北回归线移动,但是移动的很慢。就在这个时候,太阳对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斜射的比较厉害,地面获得热就很少很少,所以,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滴水成冰,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这个时候出现冰天雪地的数九寒冬天气,不是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除阳光斜射原因之外,还与这个时候的昼短夜长有关,白天时间短,日照时间也短,地面获得的热量就相对较少,容易形成天冷。另外,还与秦岭淮河以北广大的陆地有关,陆地的物理性质是吸热快,放热也快。在短暂的白天吸收一点微不足道的热量,一到晚上就放的一点不剩,干干净净!这样也容易开成天冷。

总而言之,形成数九寒冬的天气原因是复杂的,这是天文地理的事,我也说不彻底,回答这些谨供大家参考。谢谢!




李俊友


看了几位网友的回答,都没说透说明,简单地说,冷和热的气侯都有一个叠加效应,冬至地球虽然已开始向南偏转,太阳直射光由南回归线转向北回归线,但不是一下子就转到北回归线的,而是一点点缓慢北移,这样的话北半球的大气主要受北极带冷空气流控制,依然是白天日照短夜间低温时长,冬至这天夜间时长加冬至后一天夜间时长减白天时长值最大,所以才是最冷天气的开始以后受低温时长和夜间时长双重影响,低温叠加效应开始,四九后,夜间时长相加减白天时长值明显减小,低温叠加效应减弱,天气开始回暖,也就进入了春天,倒春寒是因为六九以后,北极圈冷高压随水气增加而急剧升高,而气流则随温带温度暂时转高后气压显著降低时快速南下,造成短时强烈寒潮所至,其它具体细节变化,有无风就暖和被风朝阳必暖洋洋之说……

至于夏至后入伏炎热,则由夏至后的白天时长和高温时长叠加所至,至于春分和秋分,虽然昼夜时长一至,然热叠加效应后的秋分气温,一般都要高于冷叠加效应后的春分,而具体天气变化,由大气系统和水循环系统与日照时数和温度变化的具体体现自然胁调,有的年头春天特暖,而秋分则很凉,一般气侯大体上是六年一小循环……


宇波3687


一年的春夏秋冬,好比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和深夜。

在一天里,最热的时候是14点左右。最冷的时候是早晨还没天亮之前。按理说,太阳最强时最热,中午12点应该最热,可最热是却是下午2点的时候。因为,地面温度升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地面上空气的温度升起来也需要点时间。同样道理,地面凉下来也需要时间,所以最冷的时候不是半夜12点,而是清晨没天亮之前。

因此,冬至就像一天的深夜12点,过了冬至,真正的寒冷就开始了,到了初春,才是气温转为回升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