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迥擁兵數十萬,將領能征善戰,為何起義2個月就全軍覆沒?

執而不惑


在古代,起義是件比較平常的事。有的人通過起義能夠坐上皇位,有的人卻起義失敗,淪為階下囚或者命喪黃泉。要想起義成功,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在一場戰爭中,並不是士兵數量越多就越容易贏的,要知道古代以少勝多的戰爭也並不是少數。將領們能征善戰只會加大勝利的幾率,並不能保證勝利。兩軍交戰要想取勝,是需要諸多因素的。那麼尉遲迥手中握有10萬兵力,身邊有許多將領都能征善戰,為何起義兩個月就全軍覆沒了呢?


尉遲迥最大的死對頭便是楊堅。楊堅此人有著關隴集團的支持。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這話說的一點兒也沒錯。關隴集團有多強大?關隴集團中的宇文家族,便是北周的開創者。能夠開創一個政權,想必宇文家族家底是殷厚的。這樣的家族只是此集團中的一支力量,由此也可知道,此集團的眾多家族有雄厚的財力、也有強大的人脈、無可比擬的權力。有了它的幫忙,楊堅的稱帝之路自然容易多了。


尉遲迥就沒有這麼強大的外力援助。尉遲迥是打著維護北周政權的口號起義的,所以才會得到很多文臣武將的支持。他擁有這麼多的兵力,旁人當然會眼紅。在那些文成武將中也不乏有野心之人。他們每個人都心中打著小九久,於是在對抗楊堅的過程中,都沒怎麼使盡全力。兩軍交戰,哪方不夠團結?哪方輸的幾率就越大。雖然尉遲迥兵力眾多,但大多也只是一盤散沙。由散沙組成的隊伍,有什麼殺傷力呢?也怪不得兩個月,他就起義失敗了。


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失敗?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尉遲迥的這次起義失敗就有這個原因!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北周的統治者在位期間並沒有做過什麼有作為的事,他一心只顧自己享樂,根本不顧百姓死活。百姓們心裡早對北周政權心有怨恨,巴不得這個政權趕緊垮臺。尉遲迥這次起義是維護北周政權的,當然不得民心了。沒有百姓的支持,打仗起來自然是吃虧的。


此外,尉遲迥那方雖然有不少能征善戰的將領,但楊堅那裡也是不少的,所以在人才這方面,雙方還是能夠打平。既然有人才,就要讓其發揮出最大的優勢。楊堅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能識別出真正可用人才。在韋孝寬攻打尉遲迥一事中便可看出,當時在河陽,楊堅的軍隊缺個戰略家。這個戰略家必須要有足智多謀的本事,才能夠應對尉遲迥軍隊的強大,高熲便被楊堅寄予厚望。高熲果然在作戰中發揮的極好,狠狠地挫傷了敵方軍隊。


尚武菌


北周末年,公元581年,尉遲迥針對楊堅發動叛亂。尉遲迥所轄的各州和侄子尉遲勤以及各州刺史紛紛響應,擁兵數十萬以叛楊堅。可惜僅僅短兵相接68天,尉遲迥就兵敗自殺。


尉遲迥是鮮卑人,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北周的皇親國戚。他隨宇文泰收復弘農,攻克沙苑,立下戰功。後來加官進爵,在大統十六年任大將軍。在宣帝宇文贇時期,尉遲迥出任相州總管。

等到宣帝宇文贇死了以後,楊堅輔佐幼主宇文衍,把持朝政。這時楊堅已經開始做篡位的準備,由於忌憚尉遲迥皇親國戚的身份和相州總管的實力,所以楊堅派尉遲迥的兒子去相州,借宣帝宇文贇會葬的名義要求尉遲迥回朝。


尉遲迥以:“楊堅借後父之勢,挾幼主以作威福, 不臣之跡 ,暴於行路 。吾與國舅甥 ,任兼將相 ;先帝處吾於此, 本欲寄以安危。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以匡國庇民 。”

尉遲迥說楊堅挾幼主以威福,不臣之心,路人皆知。他身為國舅身兼相州總管,今天就集結義勇之士,消滅逆臣賊子。尉遲迥說的確實沒錯,因為楊堅在第二年就稱帝了。

楊堅之所以能戰勝尉遲迥的原因有兩點:

  • 一、尉遲迥沒有可用將才,不足以堪大任,尤其是朝廷將相脫離北周而依附楊堅就更加明顯了。
  • 二、不得民心,河北相州和南部其他州縣, 雖然在尉遲迥的控制下 ,但是並沒有替他拼命抵抗,他們隨形勢變化而轉變 ,尉遲迥自殺後,他們也就投向了楊堅 。

“迥素習軍旅 ,老猶被甲臨陣 。其麾下皆關中人, 為之力戰 ,孝寬等軍不利而卻。鄴中士民觀者數萬人 ,行軍總管宇文忻曰:“事急矣 ! 吾當以詭道破之 。”乃先射觀者 ,觀者皆走, 轉相騰藉,聲如雷霆。忻乃傳呼曰:“賊敗矣!”眾復振 ,因其擾而乘之。迥軍大敗, 走保鄴城 。

這些古代的吃瓜群眾,看熱鬧不嫌事大,竟然跑去觀看軍隊打仗,結果被楊堅軍隊射殺,百姓驚慌失措中衝破了尉遲迥的軍陣,尉遲迥遂大敗。


邯鄲醉


尉遲迥其實是被圍觀群眾給坑死的。

公元580年,周宣帝暴病身亡,年僅21歲,隨後北周形勢急轉直下。楊堅勾結宣帝近臣劉昉、鄭譯,假稱宣帝遺命輔政。隨後,藉口為宣帝會葬,誘捕在外的諸王,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畢王宇文賢等宗室王迅速被處死。楊堅忌憚名將尉遲迥的實力,又藉口會葬大行皇帝,命尉遲迥本人到長安。

於是,尉遲迥決定起兵對抗楊堅。

580年六月,尉遲迥奉趙王宇文招的兒子為主,殺了楊堅派來的使者,登鄴城大會文武,聲討奸臣楊堅,號召天下忠臣起兵討逆,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響應,兩處合兵,眾號數十萬人。當然這數十萬是號稱了啊!

隨後,勳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分別趁亂起兵,聲援尉遲迥。史稱三方之亂。

結果,楊堅以韋孝寬為元帥,率兵十萬渡黃河攻河陽,別遣楊素攻滎陽。滎陽守將宇文胄是北周宗室,此人早年曾被東魏俘虜,因為年幼沒被殺,閹了之後放回西魏。可憐這位宗室雖有忠心,用兵卻無所長,被隋朝第一名將楊素擒殺。

河陽方面同樣形勢不妙。尉遲迥兒子尉遲惇的十萬主力沒能阻止韋孝寬。韋孝寬是西魏北周最負盛名的將軍之一,早在北魏末年關中万俟醜奴之亂時,他就隨軍征戰;東西魏對峙,他在玉壁城打出了經典的防守之戰;北周滅北齊,他獻上平齊三策。50多年傳奇戎馬生涯,讓這位老將成為軍隊的臺柱級人物。相比之下,尉遲惇無疑太過稚嫩。

韋孝寬一路追擊,當年八月,殺到鄴城之下。

尉遲迥收合軍隊,集結十三萬兵力,在鄴城城南與韋孝寬軍大戰。

尉遲迥雖已64歲,仍能披甲上馬,率自己的一萬親衛軍“黃龍兵”上陣搏殺,這一萬兵中有一千人是尉遲迥從關中帶過來的鮮卑兵,戰鬥力非常強悍。主帥臨陣,尉遲迥軍士氣大振,城下一戰,打退了韋孝寬的進攻。鄴城裡的老百姓為了看熱鬧,紛紛爬上城頭觀戰,時不時給兩軍喝彩。

韋孝寬手下的將軍宇文忻於是帶著一小隊輕騎兵繞到尉遲迥軍後面,人手一弓對著城頭的老百姓一頓狂射,老百姓們嚇得哇哇大叫,紛紛往城下跑。喧鬧聲傳到兩軍陣上,韋孝寬心領神會,立即整兵突擊。尉遲迥軍不明白怎麼回事,以為背後城破,慌亂之下手足無措,被韋軍打敗,退入城中,隨即又如水銀瀉地一敗不可收拾,鄴城被打破!

眼見韋軍士兵圍逼上來,尉遲迥引刀自盡!

沒過多久,尉遲迥的親族、餘部被各個擊破,王謙、司馬消難也被楊堅掃平。聲勢浩大的三方之亂宣告失敗。

回顧尉遲從起兵到失敗,才短短六十八天!


冷兵器研究所


尉遲迥,東征西戰滅國陷城,堪稱一代豪強、在世名將,只可惜興不義之兵,逆勢而行,他的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大體有三個原因

一,周武帝滅佛

周武帝宇文邕,是個強勢有為帝王,諡號帶武的帝王,都不算怎麼太差,至少自家意志都能貫徹執行。他那一輩子除了帶領他家的大周王朝滅了死對頭北齊外,還下了兩個不凡的詔書

第一個是公元574年,下令: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這條旨意,壞處先不說,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佛道諸子不事生產,不事勞作,還佔有大量耕地,吸收金銀銅鐵人力物力,廣築寺廟,蛀蟲一般。這條命令一下,北周王朝有了更多的可戰之兵員、可用之勞力,財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北周憑此滅掉了北齊,史書記載:

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

第二是是公元577年,嚐到甜頭的周武帝,滅掉齊國之後,在齊國繼續推行此滅佛政策。據說,當時搗毀寺廟四萬餘座,強制還俗僧尼三百多萬,佔北地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多的。當時天下還有個南陳尚未統一,宇文邕打算整合北地人力物力,弔民伐罪,一舉統一南北

可惜,578年,只有36歲的宇文邕病逝

沒有宇文邕的壓制,這三百多萬的僧尼,會不會重新復起呢?假如搞點事,這麼大的基數,啥事幹不了呢?對吧

二,周宣帝奇葩

人都說父親英雄兒好漢,可這個周宣帝宇文贇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虎父犬子。宇文邕有多厲害,這個宇文贇就有多渣。平穩發展時期,大周朝確實能讓繼任者敗壞一下,也不會怎麼傷筋動骨。可宇文邕滅佛並國,留下的是一個火藥桶啊

假如宇文贇是個守成之君,有宇文邕留下的底子,延續幾十年國祚,問題也不大,矛盾一步步解決嘛;假如宇文贇是個陵夷之君,憑藉宇文邕的餘威,內部反對派也不敢早早炸毛;可這宇文贇偏偏是個最壞的亂亡之君……

父親出殯路上,宇文贇收了父親的留下的妻妾;宗族參拜時,宇文贇強了自家的小嬸孃;大臣覲見規勸時,宇文贇創了天杖刑伐,滿朝大臣鮮有沒捱過打的,一次一百二十下呢,死傷可謂慘重……

玩殘了,自己二十而終。弄個娃娃繼位善後

大周王朝,誰也救不了啦

史書點評:窮南山之簡,未足書其過;盡東觀之筆,不能記其罪

三,楊堅政策

集團首腦把北周玩殘了,宇文家的名聲壞了,換個主事人,也就理所當然。作為宇文邕的親家,同為董事會成員的楊堅,獲得其他董事會成員認可,力挽狂瀾,當仁不讓

宇文贇死後,侍臣假傳聖旨,任命楊堅為大宰輔,統領朝綱。楊堅執政,下了三條命令

第一,結束北周鮮卑化政策,以往鮮卑賜姓全部改回原姓。比如叫了幾十年的普六茹堅,改回了楊堅,叫了了幾十年的大野虎改回了李氏,拓跋家也改回了元姓……

第二,結束宇文邕執行的滅佛政策。下令督造佛像、修復譭棄寺廟,迎眾僧歸院,以佛教傳播作為統治方針,後期隋唐可謂佛家大成之朝

第三,哄騙宇文五王回京,離開藩地的王爺,也就成了鹹魚,任人拿捏。而沒有王爺的藩地,也是群龍無首

……

在這種背景下的起兵,或者叫起義,尉遲迥就算強行集合了三十萬兵馬,又有何用?天下雖大,無人響應……那三十萬兵馬,有多少是以前的和尚?有多少是政敵屬下?這些人會聽尉遲迥的麼?

尉遲迥速敗,成就韋孝寬,理所當然


靈石蘊珠寶


在楊堅篡周前夕,65歲的北周重臣尉遲迥發動起義反對楊堅輔政,各地紛紛舉兵響應尉遲迥,很短的時間內,尉遲迥就聚集了數十萬兵馬,然而不過68天,起義就徹底失敗,尉遲迥兵敗自殺。第二年,楊堅稱帝。

尉遲迥為什麼會輸,楊堅為什麼會贏?並不是天命在支持誰,而是諸多因素導致的。

尉遲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北周的皇親國戚,跟隨宇文泰立下不少戰功,在北周時期出任秦州總管、秦渭等十四州諸軍事,鎮守蜀地。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贇繼位,尉遲迥成為相州總管,地盤就在華北平原一帶。580年五月,宇文贇去世。楊堅的朋友們(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矯詔讓楊堅輔政。當時楊堅已經讓各地的藩王們都回了長安,便於控制,而對於北周重臣尉遲迥的處理則沒有那麼簡單,彼此都有猜忌,即便楊堅想要先穩住尉遲迥,尉遲迥也還是不滿意由楊堅來輔政,於是決定舉兵起義。

尉遲迥集合下面的文臣武將以及百姓,開始了動員大會,大意是楊堅試圖挾幼主自立,自己作為北周的皇親國戚,理應起兵保衛北周的江山。於是尉遲迥的起義就轟轟烈烈的開始了,尉遲迥自稱大總管,又扶立宇文泰的一個孫子。尉遲迥的侄子、青州總管尉遲勤響應尉遲迥的起義,還有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相繼起兵響應,一時間尉遲迥獲得廣泛的支持,聚眾數十萬。而且尉遲迥還北接突厥,南聯陳朝,動靜不可謂不大。這是楊堅登基路上最大的一塊絆腳石。

楊堅派韋孝寬前去討伐尉遲迥,用了68天就解決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原因何在呢?

其一、尉遲迥能集結的兵力是很強大的,但另一方面,他卻沒有得到百姓的普遍支持。我們都知道,北周宣帝宇文贇在位期間昏庸殘酷,民心基本已經失的差不多了,這樣的北周又有哪個百姓願意保衛。在尉遲迥與韋孝寬對陣時,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那就是鄴城的百姓組隊觀戰,規模不小,正是他們的存在讓高熲找到了取勝之道。

其二、但凡這樣的起義,不管最開始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最後都不免流向個人對權勢的渴望,尉遲迥也不例外,而響應他起義的其他總管也是如此,他們各懷異志,不能達成統一的指揮和調度。

其三、楊堅當初讓韋孝寬攻打尉遲迥,但到了河陽之後,各部官兵誰也不想領先出戰,由此可見尉遲迥的實力。楊堅眼見這樣不行,就想找一個人做監軍,進行統一的指揮。當時很多人都不願意去,高熲去了,高熲足智多謀,是著名的戰略家,他的加入無疑讓楊堅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情況下,高熲要求射擊觀戰的群眾,趁混亂打了尉遲迥一個措手不及,直接導致了尉遲迥的失敗。

其四、尉遲迥這邊並沒有優秀的軍事將領,而且他還啟用前北齊的軍事將領。

其五、楊堅背後有關隴集團的支持。


尚宮女史


當時背景

尉遲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北周的皇親國戚,跟隨宇文泰立下不少戰功,在北周時期出任秦州總管、秦渭等十四州諸軍事,鎮守蜀地。

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贇繼位,尉遲迥成為相州總管,地盤就在華北平原一帶。580年五月,宇文贇去世。楊堅的朋友們(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矯詔讓楊堅輔政。

當時楊堅讓各地的藩王們都回了長安,便於控制,不久更是直接屠戮了宇文家的藩王,這就是尉遲炯叛亂的直接導火線。

戰爭開端

尉遲迥召集下面的文臣武將,開是進行誓師大會,接著尉遲炯,又扶了立宇文泰的一個孫子當皇帝,

當時尉遲炯還聯絡其他掌兵權的大臣,有青州總管尉遲勤響應尉遲迥的起義,還有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相繼起兵響應,一時間尉遲迥獲得廣泛的支持,聚眾數十萬。此外尉遲迥還北接突厥,南聯陳朝,聲勢不可謂不浩大,

而楊堅卻只派了韋孝寬前去鎮壓,用了區區68天就解決了尉遲炯。

分析原因,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北周政權

  • 首先尉遲炯喪失民心,由於北周宣帝宇文贇在位期間昏庸殘酷,民心基本已經失的差不多了,這樣北周哪裡還有什麼民心呀?

  • 接著,各路諸侯雖說都起兵了,但是卻沒有統一調度,很難實現最有效的衝擊力對楊堅

  • 最後楊堅陣營用人得當,主帥韋孝寬是究竟沙場的老將不說,更曾是尉遲炯的老上司,還有監察官高熲配合得當,充分的發揮了自己才能,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情況下,高熲要求史萬歲帶兵出戰,趁混亂打了尉遲迥一個措手不及,直接導致了尉遲迥的失敗。

道盡風流事


尉遲迥的叛亂髮生於南北朝後期,當時的北周北周宣帝駕崩,太子年幼,楊堅是皇后的父親,在朝中有較大的聲望,入朝輔政,一併接管了朝廷一切軍政大權。當時尉遲迥在相州大總管任上,他不滿楊堅的專權,覺得楊堅要謀國篡位,於是乎起兵反叛,史稱尉遲迥之亂。

公元580年楊堅當上了大冢宰取得了北周軍權,他怕前朝的老臣反對他就派出親信去替換各州長官的職位,其中尉遲迥相州總管的職位也被拿掉了。尉遲迥此人聰慧,知道楊堅不會放過他,就趁勢起兵造反。

尉遲迥起兵後北周朝廷用韋孝寬為帥帶兵進討。韋孝寬軍進至武陟初與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拒戰打垮了尉遲惇部。

武陟之戰後行軍元帥韋孝寬率六總管軍趁勝追擊尉遲惇潰軍,迅速逼近相州(治所於鄴城)尉遲迥以精兵三千埋伏於相州以南之野馬崗,遭孝寬部下宇文忻率五百突騎殲滅之。尉遲迥又在草橋(鄴城以南)部署兵力阻擊周軍,亦被宇文忻擊敗。周軍於8月16日近抵鄴城近郊。尉遲迥集結兵力十三萬於鄴城南號黃龍軍準備同韋孝寬決戰。孝寬當即發起攻擊,尉遲迥不顧自己年老,仍親披甲冑上陣迎敵,士卒感奮拼死力戰,孝寬軍受挫,被迫後退。時宇文忻見鄴城百姓數萬人觀戰,旋與監軍高熲、長史李詢商定攻擊觀戰之百姓,造成混亂再趁勢衝擊。

觀戰百姓被射紛紛逃避,呼聲震天,宇文忻趁機大呼:賊敗矣!孝寬軍士氣復振,趁亂進擊,尉遲軍大敗餘部退回城中,韋孝寬率軍攻城,李詢與將軍賀婁子幹率眾登城,城破,尉遲迥被迫自殺。尉遲惇、尉遲勤等潰圍逃走被大將軍郭衍帶數千精騎於途中擒獲,至此,尉遲迥舉兵只68日即敗亡。

此役尉遲迥的速亡在於其守軍末能同尉遲勤所部五萬援軍會合,韋孝寬至鄴城當日即發動攻擊,在攻戰失利時運用策略先射觀戰者,言敵已敗,造成戰場環境混亂,以亂中進擊,繼而乘勝攻城,迫使尉遲迥自裁。兵法:一鼓作氣,兵不厭詐都在此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賀灝


尉遲迥也是一代豪傑,最後一戰原本大勝,只是無奈戰局被一群吃瓜的圍觀者給攪亂,就此失敗!


下面簡單講講歷史上發生的這一戰:

簡介

尉遲迥是鮮卑人,北魏貴族,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自小就聰明勇敢,能文能武,關鍵是長的也是一表人才。

尉遲迥作戰勇猛,先是收復弘農,再是攻克沙苑,攻下蜀國,平定叛亂,對待士兵賞罰分明,恩威並用,也能很好治邦,深受蠻族人的感激。


起義兩月,兵敗自殺

在公元580年,北周宣帝一死,楊堅掌權,此時的尉遲迥位高權重,楊堅怕他奪走自己的地位,就謀劃想要控制尉遲迥。

尉遲迥早就有所覺察,於是號令部下,擁戴趙王宇文招,策劃起兵除去楊堅。

楊堅就派出韋孝寬帶著大軍討伐尉遲迥,而尉遲迥著實文武了得,在鄴城城外殺的韋孝寬大軍節節敗退。可就在此時,鄴城的百姓出來觀戰,形成人牆,韋孝寬帶著大軍殺向百姓,百姓一鬨而散,也衝散尉遲迥大軍!


就是這樣一波,韋孝寬開始反擊,尉遲迥最終失敗,自殺結束了68天的起義生涯。

恐怕這是歷史上第一場因為吃瓜群眾的圍觀而由勝轉敗的戰役吧,可憐尉遲迥這位豪傑!


歷史微旅者


我看了看大家的回答,都不錯,只是個人看法哈,還是應該從關隴軍功集團這方面來分析更為妥當,而不是隻單純評價戰略戰術或民心向背。

中國歷史,在幕後攪動風雲的其實一直都是這些貴族勢力集團,在一些特定的時期,他們就會選出新的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出來,而把舊的代表人物踢進垃圾堆。

北周的滅亡其實就是這樣,關隴集團內部早已經趕到了宇文家族靠不住了,所以替換新的代理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才有了用假詔書扶楊堅上位攝政的事情發生。

沒有關隴集團內部點頭,楊堅別說沒法上位,上位了也待不住。

尉遲迥的問題恰恰在此,他想著的是開歷史倒車,保全宇文家族的權力,這顯然不符合關隴集團的利益,即使他成功了,還要面對權力的再次爭奪和分配,而且宇文家族也沒有現成的人選可以站出來代表大家的利益。

只要新的王朝新的皇帝能夠繼續維護他們家族的利益,使他們能夠繼續跟著分享權力,賺取金錢,他們不會忠誠於某一個王朝。

家國天下,家在國之前,家族的利益才是這些人永恆的利益,所以尉遲迥不可能得到他們的幫助。

沒有關隴世家這些大地主的幫助,尉遲迥怎麼折騰最後都是敗亡,糧食吃完了沒人補充,兵源損耗了沒地修養,再加上是一邊地對抗中央,天然的就被動,即使他戰勝了韋孝寬,最終也是覆滅的結局。

其實後面的李淵代隋,也是同樣的情況,李淵是得到了關隴士族的大力支持,才能夠建立了唐帝國並統一天下的,這種情況直到李治武則天時代才徹底得到了解決。

之所以瓦崗軍,王世充,竇建德等等最後都失敗了,其實除了軍事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關隴世家的支持。

研究中國歷史,跳不開門閥士族,要不好多事情根本沒法解釋,這幫傢伙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之中。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尉遲迥是漢化了鮮卑人(北魏時都強行漢化為漢人)。他是西魏,北周名將。西魏王朝權臣丞相宇文泰的外甥,大將軍入蜀平蕭紀以功為西魏大都督管轄益潼等十八諸軍事鎮守一方將軍,北周建立宣帝為相州總管。宣帝死後,楊堅獨攬天下軍政,他被削權,起兵討伐楊堅兵敗自殺。

他從小聰明貌美,長大又是獨裁者宇文泰姐姐兒子速成都督,娶皇帝女兒金明公主為妻。征戰中立功成大將軍,進爵安郡公。在宇文泰謀取地制服梁屬蜀地他帶領精兵一萬二幹人,戰馬一萬匹伐蜀。

從散關出發經由白馬,指向晉壽,開闢平林舊道,抵達劍閣。安州樂廣,梁州楊幹投降,益州蕭捴不敢交戰被圍,梁王肖紀到巴郡派譙淹四權援救被打敗肖捻投降。平定巴蜀。尉遲迥明定賞罰,恩威並舉,安定蜀地,又經營西蠻人使之歸附。是一個十分有軍事才能的將軍。封寧蜀公。

北周建立遷任大司馬,在晉公宇文護東征北齊時,進攻洛陽。齊軍渡河你突現背後戰芒山,北周軍驚散,是他反進禦敵,使周軍大勝滅北齊,全師而還。宣帝宇文贇為帝出任相州總管。宣帝去世。楊堅輔佐朝政。當然害怕他另有圖謀,早就有所防備。以會葬各名義四調尉遲迥回京養老,讓韋孝寬代替尉遲迥擔任總管,削去兵權。

尉遲迥舉軍反叛,以楊堅陰謀篡位,謀劃起兵。殺掉總管府長史晉昶,集合文武百官,以相,衛,黎,毛,洛,貝,趙,蕢,瀛,滄,青,膠,光,莒各州為基地擁有軍數十萬,與楊堅相抗。還北交高寶寧,聯絡突厥南結陳國答應割讓長江淮河一帶的給陳國幫助滅楊堅。楊堅率領韋孝寬,高潁在沁水決戰,尉遲惇無能大敗。韋孝寬乘勝抵鄴城城下,尉遲迥與兒子尉遲惇,尉遲祐率十三萬人列陣迎敵,尉遲勤又率人大軍五萬人從青州赴援,三幹騎兵先到。

韋孝寬失利退卻,百姓前去觀看組成人牆,高潁看準機。會向百姓衝去,百姓驚亂帶動尉遲軍混亂高軍乘勢進攻。尉遲迥又是大敗,入城被韋孝寬縱兵的包圍破城。尉遲迥在射死數人後眼看大勢以去,自殺身亡尉遲勤,尉遲惇驚荒逃跑被捉。最後餘部眾將被處死。

只有二月多叛反被楊堅就鎮壓。說明當時人們希望統一,是人所心向,他們勾結外邦突厥不得人心。要統一時代,分裂是行不通。尉遲迥表面打招保衛北周旗號,行分裂之實,以出讓分裂長江以南地方以求以自立。再說他老糊塗了。人家還沒有叛周替代為隨。道是他摧生遀朝建立,勝利後楊堅替代北周。建立隨朝也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