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东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ADHERE


阿里的电商是插座模式。拨一个插在京东的插座上,只要能通电一样用。谁便宜,谁方便就对谁忠诚。对手只要产品好,用钱砸,就能分一杯羹。

腾讯的社交是竹子模式。看着是一根一根的,拨的时候,发现整个一片竹林,就一个根。地底下盘根错节,一根你也拔不动。那边地再好,这里的竹子你也挖不动。

所以,阿里能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强运营说的就是这里。

而腾讯运气真的好,微信又是他家的。微信这一眼泉,浇灌了整片腾讯的地,种什么都能长。京东,拼多多,微视等,浇灌之后成不成,就看各产品的手段了。



沧丘先生


腾讯有个电商梦,阿里有个社交梦,这是国内互联网领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腾讯在电商领域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微店、收购拍拍网等,最后发现自己做都打不过阿里,白费劲。阿里推出过社交软件来往、在支付宝上线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企图激发支付宝的社交属性,最后发现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社交之王,一个电商王者,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座大山,但他们谁都没办法直接把对方干倒。

腾讯曲线救国:自己打不过你,我帮着别人打你

2014年,腾讯2.15亿美元入股京东,同时把手中的拍拍网送给了京东,并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京东在微信中开辟一级入口进行流量支持,这意味着腾讯彻底放弃自己做电商的念头,转而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来染指电商领域。当时国内唯一可以与阿里竞争的电商公司只有京东,而京东势单力薄,急需一个“靠山”进行资金和流量方面的扶持,二者一拍即合。而京东这几年发展的迅猛势头,也证明了腾讯“曲线救国”的路线是对的。

2016年,腾讯又投资了电商潜力股拼多多,同样用微信社交流量对其进行扶持,拼多多与淘宝和京东等传统电商的路数不一样,做的是社交电商,有了微信社交链的传播加持,如鱼得水,很快深入了三四五线城市市场,短短两年时间,用户飞速增长,月活比肩京东,在美国上市后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大,如今也成为一个小巨头了。

不过,虽然腾讯扶持的京东和拼多多都在国内电商市场有一定的成绩,但离挑战阿里还很远。

2018年国内电商市场份额统计报告中,阿里以58.2%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名副其实的电商一哥,第二名的京东仅有16.3%的占有率,第三名的拼多多更是只有5.2%占有率,可以说阿里在国内电商市场是占有垄断性优势的。

目前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系的京东和拼多多依然很难对阿里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不过,通过小成本的投资,能让腾讯间接享有国内超过20%的电商市场,腾讯这一战略还是相当明智的。

支付领域各凭本事,社交增长力更强

阿里的支付宝源用户来自淘宝,支付功能初期是为了服务淘宝买卖双方而推出的,在有了一定的用户和活跃度后,支付功能才独立出来,成为支付宝,并围绕支付功能进行相关领域的业务扩充,再利用其它业务进行拉新和提升活跃度,比如转账、充话费、借款、骑单车、交水电费、蚂蚁森林等,如今支付宝已经独立成为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巨头,据说如果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上市,市值将超过京东。

而微信做支付,是典型的后来居上。腾讯拥有全国最多的用户社交链,社交中肯定少不了资金往来,在十亿级用户基础上,腾讯在2014年春节以一招“发红包”,瞬间将大半社交用户转为微信支付用户,吓了马云一大跳。此后,微信又开发出扫码支付功能,利用成功打通线下应用场景。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基本平分国内线上支付领域的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是集合了许多功能,才拥有这么多用户和活跃度,而微信支付基本上仅依靠转账和扫码支付就已经有这么大的体量,社交与支付,显然非常配搭。

电商和社交不同,阿里无法复制腾讯”曲线救国“之路

为什么腾讯能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达到染指对方领域的目的,而阿里却很难呢?

一方面,腾讯当时扶持的京东,在国内电商市场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且京东在3C领域有着自己的优势。而国内的社交领域,基本都被微信和QQ垄断了,就算我们熟知的陌陌,也是在腾讯没有涉及的细分市场中勉强生存,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阿里找不到一个与京东在电商领域地位一般的标的进行投资扶持。

另一方面,电商与社交有很大的不同。电商基本是一个纯商业性和开放性的领域,商品交易第一,粘度和依赖性其次,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在哪个平台买东西其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商品质量过关、价格便宜、物流正常就好,现在也有很多用户手机里同时装着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等电商应用,买一件东西都会在几个平台上对比价格,哪个便宜买哪个。这也是京东和拼多多能在国内电商市场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迁移平台对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和阻力。

而社交不一样,社交是一个私密性比较强的领域,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你要使用这个社交软件,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回答:因为我朋友都在这上面。微信沉淀的,不仅是用户,更是用户的社交关系链,用户用得越久,他的社交资源在微信上就沉淀得越多,对微信也就愈加依赖。如今微信号的重要性已经和手机号相提并论,这么兼具国民化和个人化的东西,是异常稳固的。所以,要用户迁移平台,成本非常高,除非社交平台自己崩塌,否则很难去动这块蛋糕。


社交的价值非常巨大,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想染指,但几乎每个公司都失败了,阿里也不例外。其实阿里与腾讯是非常互补的关系,马云也说了,阿里和腾讯并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可以在相当多的领域展开合作,这两个伟大的公司,在未来还会在更多的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技扯谈官


应该这么说,在现在2大集团的格局之下,谁也拿谁没办法。

1,腾讯自己做电商的结果就是死,这个已经有多个案例了。腾讯之所以自己做不好电商,是因为它已经拥有了2个最值钱和最赚钱的业务——社交最值钱,游戏最赚钱。电商对于腾讯来说,属于“重资产且低利润”,淘汰也属正常。但是社交流量最好的变现途径之一就是电商,所以它只做投资电商就行了。至于移动支付,属于流量变现环节闭环中的重要环节,腾讯当然要自己做了,而这对于阿里的打击只是社交价值的一种正常展现而已。

2,阿里做社交已经想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最近吹牛吹的很厉害的钉钉,其实也只是“虚假繁荣”而已。为什么?从社交行为本身去分析,社交中最持久最有价值的关系是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和友情关系,这些关系网微信上拥有的可以说最全。而钉钉拥有最多的是商务关系,是相对易变不持久的关系。加上钉钉为了讨好企业主、留住企业使用,在一些功能上做得有些反人性了,企业的员工是被迫使用,一旦有机会立刻会离开。阿里一向以待遇优厚著名,因此我猜懂得如何做好一款社交软件的产品经理应该还是有的,但这么久都没能成功,这原因应该出在决策层身上。再看看阿里文娱艰难的发展,更说明问题。

3,从长远来看,电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化和分散化,也就是说未来电商极有可能会消亡。而社交永远都存在,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虽然我很讨厌腾讯的游戏,但我也认为腾讯会比阿里有更好的未来。


耀点思维


简单的说就是腾讯只会抄,走别人走过的路,像阿里淘宝做起来了,腾讯就抄了个微商,阿里做起来了支付宝,他就抄了个微信支付微信钱包,同理,永远只有全班第二抄第一名的,没有全班第一返回来抄第二名的


胖丁神猫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腾讯的电商的业务主要是对京东、拼多多的投资,这是通过投资完成的。

虽然大家说阿里的社交做不好,但是你们只是把目光放在支付宝之上,觉得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

但是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并不代表阿里的社交没有做好。阿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大量的资本,所以能够进行投资。

钉钉大家知道吧?2017年12月底,钉钉CEO无招首次公布用户数量破亿;2018年第三方数据显示,钉钉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市场份额占比最高,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且超过第二至第十名活跃用户数的总和。

你觉得阿里做不好社交?是因为你把阿里等同于支付宝,但是阿里这么大,怎么可能等同于支付宝。阿里这么有钱,直接就砸钱在钉钉上,钉钉的移动办公的市场可能高达500亿市场。

你说阿里的社交不行?

当然,你要跟腾讯这种依靠社交的对比,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腾讯的护城河了。

阿里的护城河也很高,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上,支付宝也占据了头部的名额,微信支付占据了第二的名额。而且还是得益于国民级的应用——微信,这才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


太平洋电脑网


腾讯一直想有一个直商梦,却一直无法实现,而阿里一直想有一个社交梦,却也一直没有做大做强,梦里的钉钉虽然在为公上有着1亿以上的人们在使用,但对于腾讯的微信微不足道,两个互联网巨头一直都想进入对方的领域。在线下支付阿里一直比不上腾讯,而在线上腾讯一直比不上支付宝,这样有竞争才有进步,我们很愿意看到这种进步,如果是一家独大的话,对我们这些消费者却是一种损失。

腾讯自己做不了电商梦,却打包给拼多多,和京东,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搞阿里,腾讯有着上十多亿的微信用户,现在有了开通的微信厨窗功能,也在考虑做短内容,这个想法很不错,但是能不能成功还得看未来。


庆庆点评科技


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而阿里却无可奈何,此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关系网络。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人类自古以来便是群居动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关系网络,而社交的壁垒,便是一整个关系网。就阿里掠夺腾讯的社交市场来说,对于每位用户,这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我有意愿用阿里系社交软件,下载注册使用就可以,可你的沟通对象呢,仅仅是自己迁移过去毫无意义,强大的已根深蒂固的关系网络,仍然会将你拉回腾讯。因此,第一个在社交吃到螃蟹的人,便已然有了不可逾越的护城河。这也是为何各大公司都在构建生态的原因。

当然,社交有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之分。阿里的旺旺还是有自身的市场的,但这种市场是不具备粘性的,客户与卖家只是因为特定原因展开的有效沟通罢了。而熟人社交,可以说是无时无刻无话不说的社交方式,其强大的用户粘性也为更多的商业变现提供场景。

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此时其实不言而喻了。对于广大用户,我们选择网上购物无非就是物美价廉,物流便捷,比的更多是服务和性价比,涉及到人的因素是极其有限的。这个领域的壁垒更多是在技术上,就现在而言,这个技术是很成熟的了。

至于支付,支付的对象也是人。腾讯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对于阿里已然不攻自破了。


不懂小二


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准确,可以说双方都没有侵入对方的电商或社交领域,也可以说双方都有侵入对方的领域,怎么解读呢?

1、腾讯:腾讯自身其实很早就做电商了,做过拍拍网、也收购过易讯,但是这些都没成功,统统以失败告终。至此之后,腾讯其实自己再未侵入过电商领域。但是显然腾讯并未放弃电商领域,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扶持其他第三方的电商平台。但是如果你细看拼多多、京东这些第三方平台,其实他们都是在细分领域获得了成功,并非是全面的进入电商平台。拼多多的崛起是靠的淘宝空出的低端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三四线小县城以及农村等地区),至于京东更不要说了,最初就是从3C领域慢慢发展起来的,同样也是一个细分的小领域。即便是现在的规模,也相当于阿里的天猫而已,而不是整个阿里的电商系。

微信支付这个依托于微信的崛起,而其背后的财付通成立时间其实和支付宝没相差多少,但是发展多年一直是不温不火,根本威胁不到支付宝,也可以算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只是微信这个国民软件的诞生,才有了微信支付这么个产品,至于微信支付成功的逆袭拿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只是在于微信的特点,活跃度、用户普及率高,非常有利于支付的使用。

2、阿里:阿里对社交的渗透早前的确可以说是失败的,不管是独立社交APP来往,还是支付宝的社交化都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的核心在于,阿里对移动端的前瞻性不足,对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后知后觉,基本没有重点布局。再遭到微信的正面进攻时,阿里显然是慌了阵脚,不得不强行上社交,而根本不管其自身属性,这种霸王硬上弓的方式自然不得人心。

现在的阿里其实仍旧未放弃社交这块,经过当年的失败后已经成熟很多,在做好自己电商和支付本职工作的同时,再来从细分领域切。比如钉钉这么个产品,在企业办公这个领域发展的非常不错,从企业管理者这个角度切入,也算是拿到了一个细分的社交领域。同时蚂蚁庄园、蚂蚁森林也都带有社交的影子,虽然本质上其是为了提高支付宝的活跃度和打开度,但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当然这也是细分领域的社交。

综合来讲,阿里和腾讯双方现在其实都有侵入对方的腹地,但是基本只能从细分领域来切,直接正面的对抗基本上没有。除了移动支付这块,这个领域双方是实打实的正面竞争,并且双方竞争的还相当激烈,从线上到线下,双方再进入新的领域时基本都是你追我赶。为额遏制微信支付的发展,支付宝这2年也是没少烧钱。这块只能说两者的天然属性导致了当前的结果,微信活跃度高,支付宝钱包属性活跃度天然低,只能靠各种烧钱和活动来提升用户活跃度。



Lscssh科技官


腾讯在社交,阿里在电商各自构筑的护城河都很深,但其实这两家公司恰恰是高度互补的,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今年表态说腾讯和阿里不是对手的原因。

首先说,阿里和腾讯,一个有变现但缺流量,一个有流量但缺变现。两者之间在小红书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更多是基于投资的原因,其实阿里的风格更希望流量可控,比如阿里妈妈的导流,以及收购微博的导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有利于阿里在生态内进行流量整合变现,但腾讯显然更希望自己的流量自己说了算,所以培养起京东和拼多多,以及其他众多电商,但入口权依然牢牢在握,比如京东想要继续微信的流量入口就需要重新谈判。对于两个巨头来说,谁主导谁都等于是授人以柄,所以他们之间的合作不可能触及核心利益,这就导致了双方貌合神离,彼此的腹地不可能被染指。

其次,阿里不可能短时间内在社交领域建立起优势,因为社交是社会性的产品,甚至是公共产品,不是纯粹的商业产品,阿里做过的几个社交产品比如来往、支付宝圈子等商业味太浓了,这种产品不可能进入日常生活社交,同样,钉钉的成功也不能说明阿里懂社交,而只能说明它的确懂商业。同样,腾讯这种社交思维的公司,也不太可能将纯电商产品做好,因为产品本身太不务实了,相比阿里的赤裸裸的商业气息,腾讯做出来的都是兜圈子产品。

最后,至于两者未来有没有可能攻入对方腹地,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两个不在同一生态位的掠食者不能称之为对手,而且他们应该担心的恰恰不是对方,而是其的对手。


商业向心力


道理很简单,先入为主,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微信,而且有了很庞大的基数,其他的尽管做的也很庞大,但就很难打破人们使用的习惯,所以大家手机时刻开着微信,但是支付宝未必时刻开着,所以微信支付相对来的更快捷。再者支付宝还是以支付为主,而不是以社交为主,虽然功能实现没问题,但人们观念已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