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膛待击和闭膛待机,能不能做到像快慢机那样随意切换?

尤雅玲


不算太稀奇,二战时候德棍的伞兵步枪FG42的开闭膛待击就是随快慢机切换的。半自动模式下使用精度更高的闭膛待击,全自动模式下使用散热更好的开膛待击。

咱们看FG42的枪机导杆下边有两个不在一条轴线上的凹槽,一前一后。然后咱们看动图

注意红色箭头(灵魂画师)处的阻铁挂在了枪机导杆后端,此时是半自动模式下的闭膛待击。可以看到整个枪机都是闭锁之后待发的。

而全自动模式下如上图。在拨动快慢机的时候,那个阻铁偏移了位置,这样一来这个阻铁就会挂住前面的导杆凹槽。实现了开膛待击

结构不算复杂,但脑洞不错。


另外FN SCAR在竞选美军IAR项目的时候,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的开闭膛转换机构。这玩意在弹膛下方有个温度感应件,平时是闭膛待击,但当弹膛温度超过阈值时(看起来是个热胀冷缩原理),会联动阻铁将枪机挡在开膛待击位置,以便于散热。


疯狗的轻武


看到这个问题还没有朋友来回答!

我就抛砖引玉了!

第一、先解释下概念!

1、开膛待击:很简单,就是在枪支击发前,枪膛是呈开放状态的,击发组件停在后方处于待命状态。这时的子弹还在弹匣内卡着,只有扣动扳机时后方击发组件前进推弹入膛,撞针击发子弹底火,实现发射。这种待击方式主要出现在冲锋枪和机枪上,对了还有霰弹枪!

很多早期影视片中手持美制M3冲锋枪的士兵在射击前总有一个打开枪膛上那个扣盖的动作,可惜现在的导演不知道这个事了!

2、闭膛待击:与开膛正好相反,射击前,就完成推弹入膛,击发组件前移,撞针顶住子弹底火待命击发。闭膛是在发射阶段的,发射后自动武器会自动完成退弹壳、抛壳、再次推弹,闭锁这个程序。非自动武器的要手动完成这个程序!手枪、步枪、部分机枪都是这个方式。

3、快慢机:快慢机是调解射击时单发、三发点射、连发状态的以一种机械装置,通过阻铁控制控制击发阻铁!这种方式再早就是手枪有,毛瑟M1932手枪,就是典型!现在所有的列装突击步枪都有这个装置!一般用“R”和“N”“0”来表示所处的状态!(据说越战是美军士兵的快慢机都被排长要求最多是散发点射,怕浪费子弹)

第二、各自的优、缺点。

1、开膛待机:

优点:这种方式有利于枪管的冷却,能减小后坐力(膛口释放部分能量),防止弹药自然,有利于卡壳时快速维修等。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大量的生产制造!如美军M3、英国司登冲锋枪。

缺点:这种方式不利于精确射击,容易进入杂物,第一射击时间较长(相对)。

2、闭膛待机:优点就是精度高,弹药燃气利用充分提高射程,待击时第一射击时间较短(两个人同时扣动扳机时,开膛的要慢,因为要推弹入膛再击发,闭膛的本来撞针就顶住的底火,第一时间就反应)

缺点:不利于散热、后坐力大、卡壳不易维修等!(现在这都不是事)

第三、待击状态不能实现像快慢机那样的转换!

根本的机械原理和射击原理决定了这个答案!根本就是两回事!

这就和你吃米饭还是吃饭头和用筷子还是用勺一样是两回事!


杜陵闲人


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实上历史上有好几种可以自由切换开膛待击和闭膛待击的武器。他们在半自动模式下是闭膛待击的,因为闭膛待击对射击精度比较有利;而在全自动模式下是开膛待击的,因为开膛待击有利于散热,全自动射击时枪管升温快,需要更好的散热。

第一个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FG42伞兵步枪,FG42伞兵步枪实际上是一种将步枪和机枪合二为一的武器,因此他即需要步枪的单发射击精度,也需要机枪的火力持续性,所以才射击成可以开膛待击和闭膛待击之间切换的结构。

第二个例子是现代的,比利时FN公司的IAR步枪。这是SCAR自动步枪的一种改进型,用于参加美军的IAR计划,但是最终落选了,HK公司IAR样枪获胜。IAR也是一种结合了步枪和机枪的概念后诞生的一种武器,美国海军陆战队未来希望步兵班人手一支IAR。因此FN公司也为自己的IAR样枪设计了开膛待击和闭膛待击切换的结构,不过最终获胜的HK IAR只是简单的闭膛待击结构。

在IAR落选之后FN公司改进了自己的样枪,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HAMR热自适应模块化步枪。这个就更厉害了,不用手动调节开膛待击和闭膛待击模式。这支步枪在一般情况下默认是闭膛待击的,但是当枪管温度上升之后步枪会自动切换成开膛待击,以便于散热。当温度降低后又会变成闭膛待击。这是通过弹膛上的一个温度传感模块实现的。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轻兵器爱好者,期待与大家一起探索精彩轻武器、军事文化。 关注公众号 轻兵器爱好者,更多轻武器干货、大图、视频等你来看!


轻兵器爱好者


枪支的开膛待击和闭膛待击究竟为何物呢?首先待击即是指准备射击的状态,如果枪机位于后方, 枪膛处于打开状态的, 那就是开膛待击。相反, 如果待击状态下, 枪机位于前方, 枪膛处于关闭状态的, 那就是闭膛待击。


事实上开膛射击和闭膛射击的转换在FNIAR中就得到了应用。FNIAR是参加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自动步枪(IAR)竞标的SCAR-L改进型。该枪在半自动模式下为闭膛待击、在全自动模式下为开膛待击,应该是直接将待击模式和快慢机联动。

这种设定在二战德军FG42伞兵自动步枪上就已经有了。落选后,进一步改进为FN HAMR,全称“热量自适应模块化步枪”。该枪在半自动/全自动模式下都是闭膛待击,当弹膛达到一定温度时,则自动转为开膛待击;当弹膛温度下降后,又自动转为闭膛待击。HAMR自动转换待击模式的关键部件。大约是弹膛升温后,热量传导到弹膛下方的那个部件,然后利用热胀冷缩和某个联动机构来影响击发机构。

那么这两种待击方式有何优缺点呢?自动武器在射击时, 枪机前后运动, 主要完成两个步骤: 先前推弹上膛, 向后抛壳. 每循环一次, 就射击一发。开膛待击, 枪膛处于打开状态, 空气流通, 有利于散热。在高射速或长时间连续射击的自动武器应用得比较广, 例如机枪, 冲锋枪. 即使长时间射击后, 枪管发热, 但由于枪膛内没有子弹, 所以无需担心自燃走火的事故。

但开膛闭锁, 枪机位于后方, 射击时枪机首先要向前运动, 推弹入膛, 最后还会撞击枪管尾部. 反应时间长, 而且震动大, 不利于精确射击。闭膛待击正好相反, 枪膛处于闭锁状态, 射击时只有击锤撞击击针的轻微震动, 射击精度比开膛待击高,主要的缺点就是不利于散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