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去向成謎?

acs


崇禎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李自成兵圍北京城,崇禎皇帝在逼殺皇后嬪妃、砍殺兩位女兒後,然後逃到煤山自縊而死,明朝隨之滅亡。

隨後李自成在武英殿繼皇帝位,加封牛金星為丞相。然而,丞相牛金星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卻把李自成送上了不歸路。

可以這樣說,李自成的敗亡牛金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李自成敗亡後,由於他的人品不好,降清後,遭到了群臣的攻擊和反對,到最後竟無人知曉牛金星到底去了哪裡?

歷史根本沒關注這麼一個嫉賢妒能,寡廉鮮恥的奸人。


▲牛金星

牛金星是河南省寶豐縣人,從小狡黠有計謀,長大後熟讀四書五經,其讀書涉獵很廣,尤精通周易和六爻八卦,自詡是諸葛亮和劉伯溫一樣的人。

25歲考中秀才,32歲中舉人。

就在他而立之年,牛金星被誣下了大獄。原來他和一個遠房親戚、當地的富戶王某為爭土地打起了官司,王某用重金賄賂衙門,牛金星最後敗訴,被官府革去舉人頭銜,發配盧氏(今河南靈寶一帶)充軍服役。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率軍從重慶奉節一路攻打到河南,當時李自成聽聞河南杞縣,有個叫李巖的秀才智謀雙全,於是禮賢下士,邀請李巖加入起義軍。

經過三天三夜的交談,二李相見恨晚,李巖成欣然做了李自成的謀士,隨後他把曾經的獄友牛金星推薦給了李自成。


▲李巖

原來李巖之前因為帶領民眾抗捐抗稅而被關進了監獄。在獄中,李巖遇到了牛金星,二人在獄中結成了難兄難弟。李巖是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君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牛金星被任命為天佑殿大學士。在闖營中,李巖和牛金星是罕見的“雙子星”。在眾多粗俗,目不識丁的將領中,二人愈發顯得出類拔萃。

當李自成進北京,牛金星被封為丞相後,牛金星愈發顯得心胸狹窄。面對皇宮裡的花花小世界,牛金星想大權獨攬,他慫恿李自成極盡奢華淫亂之能事,整日教習李自成一些皇宮裡的繁文縟節,放任吳三桂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假如李自成及時出手消滅吳三桂,吳沒有時間開山海關引清軍進入關內)

此時李巖多次上書李自成要及時出手消滅吳三桂,不給吳三桂喘息的機會,約束眾將領,不要濫殺無辜,不要鞭打明朝遺臣,防止激化矛盾。提出要善待吳三桂京城裡的家屬等策略。


▲吳三桂

但此時李自成卻享受著美人們左擁右抱的神仙日子,表面答應了李巖,實際內心對他很反感。此時李巖要熄滅李自成心中的慾火,提醒他及時迴歸正常,而牛金星卻為李自成選妃,廣置後宮。

牛金星揣摩李自成的心意,也為了將來專權做獨相,在李自成和吳三桂死磕“一片石”之戰,戰敗退回京城後,他向闖王進言要尋機會除掉李巖。

牛金星為什麼要謀害李巖呢?

原來李自成在山海關和吳三桂死磕失敗後,京城士兵人心大亂。人們佩服李巖的謀略和眼光,開始懷疑之前的一句讖語:“十八子主神器”另有所指。意思是說李巖有可能是真命天子。

這是傳言是李自成和牛金星不願面對的現實。於是,牛金星向李自成提出要除掉李巖。此時李自成和牛金星乃一丘之貉。


▲李自成

牛金星要除掉李巖的計劃,得到闖王的首肯。就在李自成逃出京城途中,有一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義召李巖來軍營中飲酒,牛金星早在隱蔽處安排了殺手,當李巖剛邁進營帳就被殺手亂刀砍死了。

途中牛金星冤殺李巖,造成了軍心更加渙散。面對這種亂局,束手無策的牛金星做了逃兵,他徹底消失了。

牛金星到底去哪裡了?

對於他的去向有兩種猜測,其一牛金星和他的兒子牛佺(quan)投降了清朝。但是在清朝官員名冊上卻找不到牛金星的名字,倒是有他兒子的名字,牛佺任黃州知府。當時人們猜測,可能牛金星的人品和官德很不堪,遭到群臣的反對和排擠,攝政王多爾袞把他除名了。

第二種說法,清廷很鄙視牛金星,不任用其為官,於是他隱居在江西武寧縣魯溪深山老林當了道士。

1652年,牛金星死在了兒子牛佺的家中,臨死前囑咐兒子:“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門教子勿再出”兒子果然照做了,把父親葬於寶豐香山之陽。


秉燭讀春秋


牛金星稱得上是李自成最信任的謀士,李自成對牛金星,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稱帝后,還把牛金星封為丞相。可是為什麼,李自成兵敗後,牛金星卻最先站出來,背叛了李自成呢?

(牛金星劇照)

農民起義多是貧苦百姓居多,但牛金星是個例外。

牛金星是河南寶豐人,他出身於書香人家,從小勤學好讀。到20多歲時中了秀才,32歲又中了舉人。再加上他祖上有田,他又開私學授徒,因此,雖逢明末亂世,未能出仕的他,卻由於會經營,生活依然過得相當滋潤。

博覽群書的牛金星,不光通經史,還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對兵法和占卜都所知頗多,屬於不讀死書的綜合人才。

1637年,在牛金星42歲這年,遇到了他人生的大變故。

原來,好酒的牛金星在一次酒後,把已是進士的親家王士俊的醜事給說了出來。本就與牛金星不睦的王士俊,便勾結官府給他編了個“抗欠賦稅,強佔婦女”的罪名,不光革去了他的功名,還把他充軍河南邊遠山區盧氏縣當差服役。

就在牛金星生無可戀時,同是河南老鄉的李巖,向李自成舉薦了他。說他“有計略”。走投無路的牛金星,當然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於是投入李自成的麾下。

牛金星投奔李自成後,為李自成出了不少計策。比如他跟隨李自成不久,便提出“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的政策。

不光如此,牛金星還為李自成招募人才。足智多謀的宋獻策,便是得他舉薦,成為李自成軍師的。所以,牛金星深得李自成信任和器重。

(李自成劇照)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建議大順王朝。他在登基稱帝后,封牛金星為天佑殿大學士,也就是丞相的職務。

隨後,李自成率領大順軍,以銳不可當的攻勢,一路高歌猛進,一直打到了北京城。眼看大勢已去,崇禎帝在絕望中自縊身亡。

佔領皇宮後,沒見過大世面的李自成,瞬間迷失在了金碧輝煌的皇宮中。覺得革命已經成功,現在該他享受人生了。所以,他很快就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

牛金星也有些迫不及待。想到不日就要位極人臣,不免得意非凡,屢次勸諫李自成登基稱帝,並積極籌備登基大典的準備,希望能早日實現榮耀的一刻。

同時,牛金星的府中亦是門庭若市。一些想做官的人,都備著厚禮走他的門子,希望日後能在朝中謀得一官半職。在迎來送往中,牛金星風光無限,好不神氣。

就在大家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時候,有一個人卻非常冷靜。

這個人就是曾舉薦過牛金星的李巖。

李巖認為,此時的農民軍雖然佔領了北京,但後金、南明以及張繼忠的大西政權都勢力強大,如果光是貪圖享樂,放任將士在城中燒殺擄掠,又對亡明官員殘酷追餉。這樣的話,只會自掘墳墓。所以,他提出了“兵居城外不可擾民”“安撫吳三桂”“停止對亡明官員追餉”等眾多好建議。

牛金星是個阿諛奉承之徒,再加上他一向妒忌李巖在軍中的威望,所以他趁機向李自成進讒言。這樣一來,李巖的建議不但沒得到重視,李自成還有些猜忌李巖了。

(李巖和李自成)

果然,由於缺乏約束,李自成的部下惹出了大亂子。劉宗敏垂涎吳三桂小妾陳圓圓的容貌,把她佔為己有,最終導致吳三桂怒而降清。

隨後,李自成在攻打山海關時,兵敗一片石。牛金星眼看北京不保,為了圓自己丞相之夢,硬是催促李自成在退出京城的前一天,登基稱帝,好歹過了一把丞相癮。

清軍入關後,在清軍的追擊下,大順軍中不斷有人出逃或投降,李自成因此變得疑心重重。

就在這時,河南被清軍攻佔的消息傳來。李巖主動請纓,表示願意帶一支軍隊前去平定河南。

牛金星利用李自成多疑的心理,再次向李自成進讒言,說李巖是想另立門戶。於是,在李自成的首肯下,牛金星設計殺死了這個處處都比他強的眼中釘肉中刺。

然而,牛金星的舉動,簡直就是動搖軍心。更多的人離開了大順軍。最後,甚至連牛金星都下落不明瞭。

牛金星到哪兒去了呢?

有人說,牛金星逃遁到江西一帶隱居起來,做了道士。不過,這是野史記載,似乎並不可信。

還有個說法,牛金星投降了滿清。

這個說法在《清史稿·季開生傳》中得到了印證,書中記載牛金星帶著兒子牛佺投降了滿清後,給事中常若柱曾上疏懇求誅殺牛金星父子以洩民憤。由於牛金星能言善辯,清廷不光寬恕了他,還打算封他個一官半職。但由於明朝官紳都痛恨他,所以,他們最終只給他的兒子牛佺封了個黃州知府的職務。隨後,牛金星便隨兒子居於府署中,老病而死。

可惜李自成分不出忠奸,害死了忠臣。他最相信的人,最終卻背棄了他,投降了滿清。真是可悲啊。

(參考史料:《清史稿》《明清史料》)


張生全精彩歷史


答:其實,牛金星的去向是非常明確的。

根據內閣檔案《明清史料》所收錄的一些清朝大臣討論怎麼處置牛金星的奏疏,就知牛金星本人在李自成滅亡後投降了清廷,做了個可恥的叛徒、漢奸。

但受姚雪垠長篇小說《李自成》裡關於牛金星這個人物的刻劃和塑造,很多人的腦裡,牛金星是堪和諸葛亮、劉伯溫一類智謀忠義之士堪與媲美的人物,不應該降清,而應該是壯烈犧牲,或者遁入山林,與清廷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巧的是,查清初官員名冊,根本就沒有牛金星的名字!

所以,牛金星“壯烈犧牲”或“遁入山林”的說法就悄然興起,以至於喧囂塵上,搞成了本不該有的“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去向成謎”的歷史謎案,讓人嗟然長嘆。

甚至,連牛金星隱居的地點,這些謠言家們都幫他指定好了——說是隱居於江西武寧縣魯溪深山老林當了道士。

但《清史稿•季開生傳》裡記載得清清楚楚,牛金星是帶著兒子牛佺一起投降清廷的,他的名聲太臭,招起打倒聲一片,其中給事中常若柱更是直接提出了誅牛金星以洩民憤的倡議。最終,攝政王多爾袞既沒有殺牛金星,也沒有給他官做,但給他的兒子牛佺封了個黃州知府的職務。牛金星便隨兒子居於府署中,混了個自然死亡。

《清史稿•季開生傳》這一記載,與清嘉慶年間大學者耿興宗所著《遵汝山房文稿》的卷7《牛金星事略》的記載是一致的。

《牛金星事略》還詳細記述了牛金星的死狀,其斃命於順治九年(1652年),死前囑咐奸兒牛佺將自己葬於寶豐香山之陽,說:“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門教子,勿再出。”

耿興宗這一記載準不準確呢?

非常準確。

因為,上世紀50年代,考古專家在河南省寶豐縣城關原駐軍營房牆根下發掘了一通墓碑,該墓碑高1.6米,寬0.66米,厚0.22米,楷書11行,共有380字。

通過解讀這380字,便知這是牛金星之子牛佺的墓碑,立碑人是牛佺之孫牛次張,立碑時間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

碑文裡有提到,其曾祖父牛金星就是葬於香山之陽,!

所以,“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去向”本來沒有成謎,只不過,有些人硬把它弄成了謎。

最後補一句,牛金星作為闖軍中少有的文人,的確幫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因之被任命為天祐殿大學士,即才能是有的,但壞就壞在其心胸狹窄,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以宰相弄權,不斷地勸進李自成,給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製造了藉口;又在李自成敗亡之後不能保持臣節,主動降清,自汙其名。


覃仕勇說史


牛金星,河南汝州寶豐縣人,舉人出身,曾教過私塾。至於為何投義軍,則有多種說法,在《明朝紀事本末》說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降於賊”。但在《豫變記略》和《甲申紀事》等當時的傳聞記述,牛金星是得罪了官紳,才無所歸止,投靠了義軍。但不管牛金星因何投軍,在大順政權,他是為數不多的文人,與李巖、宋獻策並稱大順政權三大謀臣。

關於牛金星在義軍失敗後的下落,其實也存在爭議。在當時的《明史》、《豫變紀略》等記載中牛金星都是潛遁,下落不明。可是到了《清史稿》中,卻引據了順治的一項奏疏,說牛金星降清了。

在《清史稿》中這樣記載:

給事中常若柱疏言:“賊相牛金星弒君殘民,抗拒王師,力盡始降,宜嬰顯戮……請將金星父子立正國法,以申公義,快人心。”得旨:“流賊偽官投誠者多能效力,若柱此疏殊不合理,應議處。”

這裡說給事中常若柱請求將牛金星父子立正國法,可是順治沒有批。常若柱確有此人,可是關於牛金星何時何處降的清,又是作了什麼處置,有沒有給牛金星官職,給的又是什麼官職?這些都搞不清楚。常若柱上疏只是稱牛金星賊相,看樣子是沒有任職。可是常若柱上的這個奏疏不僅沒有讓牛金星父子正法,反而受到了順治的貶斥,將其罷官。

像牛金星這樣的重量級選手,如果他降清了,那對於標榜自己得位正的清廷來說,不可能不大做文章。清廷一直喊著是從流寇中奪取的天下,是繼承了明朝的正統地位,乾隆就說過:“取天下從未有如我朝之正者。”可是很顯然,除了《清史稿》提了這麼一句,其他清朝早期的史書都沒有記載牛金星。

事實上,《清史稿》顯然有誤,在《清實錄》中有類似的記載,但卻說牛金星“力盡始逃”,這就和“降”一字之差,意義卻大相徑庭。從諸多記載應該可以推測出,牛金星沒降清,而是遁亡。在清道光年間耿興宗所寫《尊汝山房文稿》裡,他作了認真考察,曾親見牛家有牛金星的墓碑,牛金星的兒子牛佺在清朝入湖北時,投降清朝並官至湖廣督糧副使。所以牛金星是有可能藏到了兒子牛佺的官署中隱姓埋名。


邯鄲醉


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裡,有很多像謎一樣的人物,牛金星便是其中一個,在他身上有很多的未解之謎,作為一個舉人,卻放棄豐衣足食的生活跟著李自成造反,李自成失敗後,他又像謎一樣的失蹤了,留給後人無限遐思!

首先,我們認識下牛金星其人。

牛金星,字聚明,河南寶豐縣人,擔任魯府紀善(明代的八品官,吳承恩也擔任過這個官職),二十餘歲中秀才,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好讀書、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設館授徒,雖然明末局勢動盪、官府腐敗,但是牛金星家裡有田,還開館教學,小日子還是挺滋潤的,為什麼放著這麼好的日子不過,偏偏跟著李自成造反呢?

清朝的史書為後世提供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牛金星乃是好色之徒,一次喝醉酒,就把親家進士王士俊的醜事給抖摟出來了,王士俊懷恨在心,和縣令一起編個罪名,將牛金星革去功名,投入大牢,當李自成破城之後,就投到李自成賬下。

第二種說法是,牛金星中舉後得罪了縣令和當地豪紳,被革去舉人,投入獄中,在獄中遇到了劉姓汪洋大盜(有人說是劉宗敏),他看牛金星會卜佔禍福、識文斷字、略懂兵法,十分欣賞,出獄後,在李自成面前極力推薦,李自成因而破城救出牛金星。

第三種說法是,牛金星和親家王某關係不好,牛的兒媳死後,親家勾結官府,將牛金星父子二人投入獄中,好友為就他,代替牛金星入獄,讓牛金星向“蘭陽梁宦”求救,牛金星沒有搬來救兵,無臉見人,只好投奔李自成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人向大將軍李巖推薦了牛金星,恰逢牛金星被革去功名,不得已投奔李自成,李巖為他說了好話,牛金星得到李自成的重用。

無論牛金星是如何混進起義隊伍的,李自成對他的信任是實實在在的,他為李自成置頂戰略、策略,先後擔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李自成進京後,身為宰相的牛金星極力鼓動李自成稱帝,忙前忙後籌備登基大典,他也達到了人生頂峰,風光一時無兩。公元1644年,吳三桂降清,李自成在山海關阻擊失利,當了一天的皇帝就撤出了北京城。

牛金星的結局比加入起義軍的原因更復雜

一種是降清說。《清史稿》中《季開生傳》中所附的給事中常若柱奏疏中有這樣的文字:“賊相牛金星,弒君殘民,抗拒王師,力盡始降,宜嬰顯戮;乃復玷列卿寺,覥顏朝右。其子佺,同父作賊,冒濫為官,任湖廣糧儲道,贓私鉅萬。請將金星父子立正國法,以申公義,快人心。”通過常若柱的奏疏可以看出牛金星降清了,但是清政府並沒有按照常若柱的奏疏處死牛金星,只是將他罷官了。此外,杭齊蘇也曾上奏稱:“乃有天下元兇如偽丞相牛金星及其孽子偽府尹、今黃州知府牛佺,偽尚書、今漳南道兵備張嶙然是也。孽黨三人,均當一例駢斬,以洩神人之憤。”這次上奏,不但沒有讓牛金星的兒子牛佺倒黴,反而因禍得福,被提升為湖廣糧道副使兼右參議,從中,我們可以推理出來,清政府對牛金星的投降還是比較認可的,把他劃入“真心投誠”的行列。

二是失蹤說。有人說李自成兵敗後,牛金星隱居於河南省禹州市後燕井村,現其墓地位於後燕進南水北調幹渠北邊。還有一種說法是牛金星改名換姓隱居於江西武寧縣魯溪深山老林當了道士。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匿藏在長子牛佺的官署中,牛佺雖官至清湖廣督糧副使,但牛金星一直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因而得以安享晚年。牛金星臨終前囑佺曰:“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門教子勿再出。”牛佺遵其遺囑,葬牛金星於寶豐香山之陽,即致仕旋里。

不論牛金星是如何度過晚年的,總體來說,應該還是善終的。不過,牛金星才能一般,雖然向李自成建議“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但是他一心促成了李自成稱帝,加速了吳三桂和清政府的進攻節奏。清軍入關後,李自成戰敗,此時的牛金星沒有協助李自成重整旗鼓,反而因為李巖批評他奢侈浪費,就挑撥離間,害死了大將軍李巖、李牟兄弟,氣得劉宗敏大罵“你這廝沒有一箭的功勞,居然敢擅自殺害兩名大將,我一定要誅殺你”,最後劉宗敏被氣走,加速了大順政權的分裂和滅亡。



葛大小姐


牛金星是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謀士,李自成戰敗後,牛金星向成謎,有的說他歸隱深山做了道士,有的說他隨兒子降清。

牛金星其人

牛金星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曾做過“紀善”負責講授,印象中吳承恩好像也當過這個官,八品小吏。

牛金星20多歲中秀才,三十多歲中舉人,按理說也是不錯的成績,後來“以事忤同邑之巨紳”被革去舉人,發配至盧氏充軍。

輔佐闖王

1640年李自成率軍在豫西征戰,牛金星投入軍中,因其足智多謀,頗有才學而得到闖王的重用。

在李自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牛金星可以說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當農民軍攻破京城,面對巨大的勝利,牛金星卻第一個迷失了。

作為重要的謀士,未能出謀劃策幫助李自成守住天下,反而因為心胸狹窄掀起內鬥,加速了大順軍的分崩離析。

去向成迷

李自成戰死後,牛金星去向成迷,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

說牛金星降清的,主要佐證來自於《清史稿·季開生傳》的一段記載“賊相牛金星,弒君殘民,抗拒王師,力盡始降。

像牛金星這種級別的大順軍官員一旦降清,必然會被大加利用,可是歷史中卻沒有記載。

有些史籍中也有牛金星“遁亡”的記錄:“牛金星、宋企郊,皆遁亡。”

還有些記載支持了牛金星在其子牛栓府中隱居的記載,由於牛金星口碑極差,投降後並沒有安排任何職位,牛金星最終隱居而死。

牛金星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從高中舉人到發配充軍,再到大順軍丞相,最終不知所蹤,可謂大起大落。


一點點歷史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牛金星(1595?~1652?),字聚明,河南省寶豐縣(今河南寶豐)人,,父名垧,是魯府紀善,“先世由歲貢仕至縣博士與王府官者數人”,故幼有教養,二十餘歲中秀才,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為人質樸,性喜讀書,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設館授徒,過著錦衣足食的生活。為李自成制定戰略、策略,歷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李自成兵敗後降清。

牛金星如何跟隨李自成起義隊伍的說法也有好幾種,無論牛金星是如何混進起義隊伍的,李自成對他的信任是實實在在的,他為李自成置頂戰略、策略,先後擔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兵殺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大明王朝從此從此毀滅,大順政權建立。輾轉數地繼續組織軍隊同清軍抗衡,無奈大勢已去,在順治二年李自成在逃跑的途中被農民誤殺而死,大順起義軍就此覆滅。李自成兵敗後,他身邊最重要的兩大能臣牛金星和宋獻策卻不知所終。牛金星和宋獻策他們是李自成最器重的兩個謀曾在大順起義軍中地位很高,一個是丞相一共一個是開國大軍師。牛金星去向成謎,很大原因也是因為:第一,大順政權存在時間過短,而牛金星也並無出眾之處,史書並未對他進行專門而詳盡記載;第二,當時戰亂頻發,民不聊生,並沒有足夠條件記載;第三,清廷大肆銷燬、篡改書籍,導致關於大順政權的史書大量被篡改或消失。


牛金星投降了滿清。這個說法在《清史稿·季開生傳》中得到了印證,書中記載牛金星帶著兒子牛佺投降了滿清後,給事中常若柱曾上疏懇求誅殺牛金星父子以洩民憤。由於牛金星能言善辯,清廷不光寬恕了他,還打算封他個一官半職。但由於明朝官紳都痛恨他,所以,他們最終只給他的兒子牛佺封了個黃州知府的職務。隨後,牛金星便隨兒子居於府署中,老病而死。

不論牛金星是如何度過晚年的,總體來說,應該還是善終的。不過,牛金星才能一般,雖然向李自成建議“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但是他一心促成了李自成稱帝,加速了吳三桂和清政府的進攻節奏。清軍入關後,李自成戰敗,此時的牛金星沒有協助李自成重整旗鼓,反而因為李巖批評他奢侈浪費,就挑撥離間,害死了大將軍李巖、李牟兄弟,氣得劉宗敏大罵“你這廝沒有一箭的功勞,居然敢擅自殺害兩名大將,我一定要誅殺你”,最後劉宗敏被氣走,加速了大順政權的分裂和滅亡。


大老二爺


牛金星,算得上是李自成軍中為數不多的讀書人,他和李自成手下的宋獻策、李巖、顧君恩,並稱為大順朝四大謀臣,而牛金星的名氣和地位在這四人中排名第一。

最初,牛金星是天啟年間的舉人,還擔任大明朝的一個八品小官,不僅屬於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而且家庭頗富裕,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但在崇禎十年的時候,牛金星和他的親戚王士俊起了衝突,據說是因為牛金星有一次喝醉酒,將王士俊做過的一些醜事給抖了出來,讓王士俊懷恨在心,不久牛金星又因為在工作中太過清高,得罪了當地縣令和豪紳,於是他們就聯合起來,誣陷牛金星偷稅漏稅,並強佔婦女18人,很快牛金星就被革去舉人的功名,還被髮配到軍中服差役。



三年後,牛金星因機緣巧合結識了李自成麾下的紅人李巖,在他的引薦下,牛金星正式投入李自成的麾下。雖然牛金星加入李自成集團的時間不是太早,但他卻在李自成集團中混得非常不錯,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李自成軍中的讀書人實在太少,尤其像牛金星這種正兒八經科舉出身又中過舉人的。可以說,當時牛金星在李自成軍中,有那麼點鶴立雞群的感覺,自然能很快引起李自成的注意。

另一方面,牛金星也確實比較有才,他在加入李自成後,先是向李自成推薦了宋獻策這位軍師,後又給李自成提出了“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這種頗具戰略眼光的建議,這也使得牛金星很快成為李自成非常信賴的嫡系。

在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牛金星官拜丞相,但後來因為路線之爭,他和李巖、宋獻策人發生了激烈衝突。這是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他的集團內部,對於北京城內的達官貴人、官僚階層、地主鄉紳等大明朝既得利益者,有兩種不同的處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以牛金星和劉宗敏為首的激進派所提出的,這些激進派要麼出身社會的最底層,要麼曾受到大明官員和豪紳們的陷害,走投無路之下才投靠李自成,換句話說,他們和大明朝這些既得利益在有著不可消除的仇恨,所以他們主張對這些達官貴人予以最殘酷的打擊。

第二種方案,是以李巖和宋獻策為首的保守派,他們主張拉攏這些明朝既得利益者,讓他們為李自成效力。但總的來說,李自成集團中的絕大部分人,包括他的嫡系成員和中高級將領,大都是來自社會的最底層,這也就註定他們和明朝這些既得利益者存在天然的隔閡。所以最終支持牛金星和劉宗敏方案的人佔絕大多數,而李巖也因此被殺害。

後來,李自成兵敗之後,牛金星又趁機帶著兒子牛佺投降了清軍。由於牛金星曾在北京城大肆打擊明朝舊官僚,所以這些遺老遺少對牛金星恨之入骨。在得知牛金星投降清軍後,這些已經投降清朝的明朝舊官員,紛紛上書朝廷,要求誅殺牛金星這個叛亂分子。

據史書上所記載,在這些明朝舊官員上表的奏疏中,最出名的一封是這樣寫的:“賊相牛金星,弒君殘民,抗拒王師,力盡始降,宜嬰顯戮;乃復玷列卿寺,覥顏朝右。其子佺,同父作賊,冒濫為官,任湖廣糧儲道,贓私鉅萬。請將金星父子立正國法,以申公義,快人心。”

然後,清政府考慮到牛金星是主動投降,如果把他殺掉,恐怕將不利於後續招降工作的開展,於是清政府並沒有誅殺牛金星,只是讓他閒職在家,但作為補償,他的兒子牛佺,則被多爾袞任命為黃州知府,不久又升任湖廣糧儲道。此後,牛金星就一直躲在兒子牛佺的府邸中生活,享受著老太爺的待遇,直到順治九年才去世,享年58歲,算得上是善終。


我是趙帥鍋


牛金星乃是大順朝的宰相,官居天佑閣大學士。大概在1595年,牛金星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是縣博士,雖然位卑但是在縣城中還是頗有地位的。所以牛金星從小就是錦衣玉食的生活,並熟讀四書五經,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而後在天啟七年中得舉人。



按理說牛金星的人生本應該是繼續的一帆風順,中得進士,然後光宗耀祖。可是事與願違,在崇禎十年的時候,牛金星因與王姓親戚起衝突,被誣以“抗欠賦稅、強佔婦女18人”的罪名,因此被革去舉人功名,充軍盧氏當差服役,自此牛金星的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崇禎十三年,對明朝徹底失去信心的牛金星在李自成謀士李巖的推薦下,進入李自成的賬下效力。加入到李自成的麾下後,牛金星就提出了“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的根本策略,而李自成在採納這個政策後,其勢力開始了快速的發展,並最終在1644年讓大順政權得以在西安建立。



而作為大順國的開國功臣,牛金星被任命為天祐殿大學士,開始執掌這農民大帝國的中樞政事。但是作為一國宰相,牛金星並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胸懷,可謂是心胸狹隘,更甚者他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更是絲毫不顧當時的政治環境,先是在條件不太允許的情況下,力勸李自成登基稱帝,而後又蠱惑李自成殺害吳三桂在京的家人,最終促使吳三桂迎清兵入關,中華神器從此被異族所掌。



後在吳三桂和清兵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在入主北京不到二十餘日就被驅逐出北京。而在如此的危機關頭,牛金星非但不想方設法的幫助李自成團結內部,反而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將逃離中的李自成內部弄的是烏煙瘴氣的。更甚至牛金星還直接的毀掉了可以最後拯救大順的兩個人。先是大順軍中最有戰略觀,最文武雙全的李巖被牛金星誣陷殺害,而後大順軍最重要的謀士宋獻策也被牛金星逼走。



可以說隨著李巖的被殺,宋獻策的出走,再加上李自成已盡失民心,最終大順國徹底的走向了滅亡。而大順軍的滅亡牛金星絕對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若不是牛金星的利慾薰心,若不是牛金星的心胸狹隘,恐怕大順不會滅亡的那麼快。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可以說間接造成大順國滅亡的主,最終卻能夠善終,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公元1645年,牛金星和他的兒子牛佺投靠了清廷,他的兒子做了黃州知府。而由於牛金星在明朝的官紳中名聲極差,所以清廷不便讓他出來做官,但是卻給足了他榮華富貴的生活。最終在清廷的照顧下,牛金星舒舒服服的過完了最後的7年時間,在1652年牛金星老死在了自己兒子牛佺的官署中。



臨死前的牛金星留下了“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門教子,勿再出。”這樣一個遺言,在這遺言中牛金星似乎有了一絲的悔悟。“閉門教子,勿再出”恐怕這就是牛金星對於世人最後的交代吧。



其實牛金星的去向並不是個謎,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牛佺之孫牛次在為牛佺所寫的墓誌銘中就早已解釋了一切,其碑文稱牛金星葬於香山之陽,這也就印證了耿興宗《牛金星事略》記載的牛金星遺言。同時也就驗證了《牛金星事略》所記載的事情的真實性,

那就是投靠清廷,終老而死。


澳古說歷史


牛金星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與其子牛佺投降清朝,得到善終病死,另一種說是李自成敗亡後逃遁他處,不知所蹤。




在大順政權,牛金星是為數不多的文人,與李巖、宋獻策並稱大順政權三大謀臣。不過,相比宋獻策等人,牛金星雖然能力最為出眾,但人品也是最差的,最後還進讒言殺害了有恩於他的李巖。

牛金星家世出身比較好,他的父親牛垧是魯王府的紀善(王府授課教師),牛金星從小得到了很好的培養,為人敦厚朴實,嗜讀書,通曉天文卜學兵法。天啟七年(1627年)牛金星鄉試中舉人,按照家人安排,他接下來應該是繼續深造,朝著會試、殿試出發。

崇禎十年(1637年),牛金星“以事忤同邑之巨紳”,與一頗有權勢的王姓鄉紳親戚鬧了矛盾,結果被誣告抗欠賦稅,強搶民女十六人,遭官府革去舉人資格,還被充軍河南盧氏縣做苦役,作為一個讀書人蒙此大冤,牛金星自然是對腐敗的官場產生了仇恨。崇禎十三年(1640年),牛金星得到李巖的引薦成為李自成的幕僚,提出“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的建議,為大順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牛金星被任命為天祐閣大學士,加大順政權左輔,同年,大順軍揮師入京。牛金星日益驕橫,以宰相弄權,當時大順政權在北京立足還未穩,最大的威脅就是駐守山海關的明平西伯吳三桂和對關內虎視眈眈的清朝。牛金星不思布兵預防,卻醉心於登基儀軌,多次勸進李自成,在李自成與吳三桂之間不斷激化矛盾,最終使得吳三桂徹底倒戈清朝。



四月,經過山海關之戰慘敗而歸的李自成,在北京屠殺吳三桂之父吳襄全家三十餘口。二十九日,牛金星率領文武百官,見證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並代帝祭天於天壇,此時吳三桂已領清軍揮師入關,匆忙即位的李自成於次日撤出北京。途中,牛金星進讒言殺害有恩於他的李巖,李巖無辜被害,大順軍因此人心渙散,大順政權開國大軍師宋獻策因此出走。



關於牛金星的去向,目前存在著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順治二年(1645年)牛金星與其子牛佺投降了清朝,這種說法見於《清史稿·季開生傳》及部分內閣檔案,另清代文人耿興宗撰《牛金星事略》也有相同的記載,可信度比較高,據云,牛佺官任黃州知府,而牛金星因為人品極壞,在明遺官紳中名聲較差,清廷為安撫前明官員並沒有給他安排官職,牛金星最後於順治九年(1652年)老死於其子牛佺官衙任所。

上一世紀五十年代,曾發現了牛佺孫子牛次張在乾隆年間為祖父立的碑,碑文中有曾祖父(牛金星)葬於香山之陽的字,與耿興宗所著《牛金星事略》相吻合,這就更肯定了牛金星投降清朝並得到善終的事實。

另一種說法見於一些明末清初文人筆記,說牛金星在李自成敗亡後乘機脫離大順軍,後不知所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