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節假期,網上流行一段話:
前天睡醒 假期還有3天
昨天睡醒 假期還有6天
今天睡醒 假期還有14天
不能再睡了 再睡就退休了
可以說上班12年來,我第一次嘗試這麼長的春節假期。武漢的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都在祈禱中國的平安❤
在2020年春節假期前,你是這樣的
在這個春節的你,心願是這樣的
每天呆在家,不出門,有數大米的,數瓜子的,數來往車輛的,連自己都這樣了������
所以,這個假期,你過得怎麼樣?
是睡醒了吃,吃飽了睡,地也拖了,桌也擦了,還把米數了都覺得一天很難熬?������
是每天看書,手機跟客戶交流,用互聯網的趨勢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充實地過著每一天?
你,屬於哪種?
我,用假期看了一部電影《囧媽》,感受了當媽的嘮叨,兒子“反抗”的緣由,其實媽媽愛兒子,兒子也愛媽媽,媽媽有夢想,兒子陪著追夢,最後想辦法幫媽媽圓夢。從而反思了自己跟父母的關係,也反思了跟子女的關係。
作為子女,我們不喜歡父母嘮叨。
這是我們青春時一直以來的心態,哪怕父母才多交代一句“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我們都覺得是多餘的、煩人的,有木有同感的?而長大以後,才發現,這種嘮叨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磨練,越發覺得珍貴。
出門求學,常常羨慕別的同學天天能接到父母叮嚀的電話,羨慕同學每週回家都帶來父母精心準備的美食;漂泊異鄉,常常盼著回家見見電話那頭的父母,常常一句“你多穿點”便淚流滿面,常常一句“累了就回來吧”,築立已久自以為堅固的心牆瞬間坍塌!
不是你脆弱了,是生活讓你嚐到了你忽視父母叮嚀的孤獨;不是你愛哭了,是父母的愛從未走遠才能暖到你,不笑而用哭代替那份不可替代的親情!
作為父母,我們卻喜歡嘮叨子女
結婚成家,成了孩子的媽,隨著女兒的長大(六年級),我卻天天嘮叨:女兒,多穿點;女兒,記得喝水;女兒,帶筆沒?女兒,考試別緊張!
自從有了女兒,自己一點點關於她的小事都很緊張,生怕哪做得不好,讓她的身心不能健康成長,生怕照顧好了身體健康,又忽略了心理健康,一堆的莫名其妙的擔心������
女兒往往用不耐煩的語氣來回應我:唉呀,知道了,媽,我長大了,懂得照顧自己,你就別叨了!
等等……
這場景怎麼這麼熟悉?
這不是我們青春時期跟父母生活的活生生的場景複製嗎?������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與父母,我們曾經那麼遙遠,從不懂父母的愛,任性過,以為爸媽是為了管我們;與子女,我們現在重複“遙遠”,嘮叨的關懷,自我覺得很暖,卻發現,只是孩子眼中的“煩惱”。
從子女轉換到父母,角色如何不讓子女覺得有隔閡,也許從《目送》中,我們可以學到一點,當她(他)成了你,她(他)便懂你,就像我們現在長大了,才懂父母。未長大前,跟孩子溝通時,我們想想以前的自己會怎麼做!
看了一場電影,懂了父母,理解了女兒,放過了神經繃緊的自己……
閱讀更多 仙子媽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