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被逼政变还是野心篡位?“玄武门之变”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

孤单的飞11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野心篡位?从目前留下来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这些史料来看,结论是非常明确的,李世民确实是被逼无奈,才会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

这些史书上,连篇累牍地记载了李世民被逼无奈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史书上起码不下于20处记载李世民被逼迫的过程。

比如,李建成和李元吉请李世民去喝酒,李世民喝完回来后,吐血数升。

比如,李渊组织儿子们去打猎,李建成和李元吉专门准备了一匹烈马让李世民骑,目的是想把李世民摔死。

比如,李元吉曾在帐后安排勇士,想要杀掉李世民。

比如,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说,李世民自称“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引起李渊的极大猜疑。

比如,李建成和李元吉与李渊的嫔妃们淫乱,并且还撺掇李渊的这些嫔妃,轮番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试图让李渊杀掉李世民。

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数不胜数。

不但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世民,李世民的那些部下,也在逼迫李世民。

(长孙无忌画像)

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多次给李世民出主意,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不忍心兄弟相残,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就逼迫他,对他说,如果他不愿意动手,他们就将离他而去。为什么会离他而去呢?因为明摆着李世民不抢先动手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肯定会动手。到时杀掉李世民后,接着肯定就会杀他们,为了避免被杀,所以他们要提前离开李世民,以免落得个被杀的悲剧。

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了逼李世民出手,甚至在李世民召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来见李世民了。说是害怕引起李建成等人的猜忌,将来遭罪。所以,要和李世民撇清关系。他们这样做,逼得李世民气得让人拿上宝剑去请他们来。

也就是说,一方面李建成、李元吉,包括李渊的后妃们,都不断地整治李世民,要把他搞死。另一方面,李世民的部下们又逼迫李世民,让他不要优柔寡断,要下定决定。李世民在双重逼迫之下,实在无可奈何,才不得不发动玄武门政变。

不过,虽然这些史书讲了很多,讲的都是李世民被逼无奈,但是有一件事,却似乎泄露了秘密,把李世民真实的意图暴露出来了。这件事,就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时候的一个细节。

当李世民等人在宫内临湖殿附近埋伏好以后,便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平常都有上千人的卫队,但是进皇宫,肯定不可能把卫队带在身边,否则的话,也就是造反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到达临湖殿的,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

(李世民画像)

这时候,李世民跑了出来,招呼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看到李世民突然这样跑出来,预感到有些不对,于是李元吉拿起弓箭,连射了李世民三箭。

李元吉连射了李世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则拿起弓箭,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了。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这个细节,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李元吉射了李世民三箭,都没有射中。要知道,李元吉也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他的箭法,不可能很差。为什么连射了李世民三箭,都没有射中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李元吉心里慌张,还有一种可能是李元吉心中不忍。毕竟是亲哥哥,对着他射的时候,手有点发抖。

但是李世民只发了一箭,而且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了。这个细节其实是非常说明问题的。它说明了李世民非常冷静,而且非常冷血。如果李世民是被迫的,是顾念兄弟感情的,他绝对不会这么冷静,也绝对不会这么冷血。李世民能这么冷静、冷血,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早就有预谋,并且对这件事反复掂量斟酌。

史书在记载历史事件的时候,是讲微言大义的。尽管史书连篇累牍写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李世民,李世民被逼无奈才发动玄武门政变。但是,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这个细节,其实已经泄露了一切。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


张生全精彩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李世民在位期间,举贤任能,勤于政事,减轻赋税刑罚,体恤百姓,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所以,在后人的眼中,李世民是一位贤君圣主,甚至可以说是历代帝王的表率。但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有着自己不愿提及的隐晦一面。

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才得以荣登大宝。唐高祖李渊继位之后,李建成为太子,但由于李世民东征西讨,战功赫赫,隐有功高盖主之势。李建成遂与李元吉联合排挤李世民。最终,李世民不得已发动玄武门之变,斩杀太子李建成,两月之后李渊禅让皇位于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看似是一次备受压迫无奈反击的政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谜团浮出水面。

贞观三年,李世民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但是没过几月,李世民又下令把史馆移入禁中,由宰相监督修撰。自此以后,史馆成为了皇帝直接控制的一个常设机构,不再具有修撰历史的职责,而是专门负责修撰当朝国史。

在古代,作为帝王是不允许过问国史修撰。但是,李世民在位期间,不止一次的违例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且在自己的授意之下,史官们把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高尚行为。并且淡化唐高祖李渊的的作用,和太子李建成的成绩。把太原起兵描绘成由自己精心策划,而李渊处于被动的地位。于是乎,李世民变成了开创大唐帝国的第一人,其他人的作用微乎其微。给万民造成了一个皇位理应是属于他的印象。这样一来,李世民继承皇位十分合理。

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么?李建成网罗魏征、王珪等人才,辅助李渊治理朝政。军事上定西河,驻永丰,大破长安城,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纵观《新唐书》《旧唐书》《贞观政要》等大量文献,对李建成自相矛盾之说比比皆是。其原因便在于李世民修改了当朝国史。

再者,玄武门之变后两月,李渊宣布禅让皇位。李渊没有继续当皇帝,而是选择禅让,这一举动十分反常。大家都知道,李渊驾崩于贞观九年,之所以选择禅让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丧子之痛,但也有怕李世民有弑父的想法,所以早早让位。

无论从太子李建成之才,李渊之惧,亦或是李世民修改国史来看,李世民都有着自己不想表露的秘密。玄武门之变看似无奈被逼,实则无论从计划,到调遣,还是人员配合,都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政变。


古时新说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死,李渊退位,李世民登上帝位。

发生在大唐帝国统治者家族的这桩血案,注定成为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我看来,发生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李世民的野心,正是野心推动了李世民一步步走近玄武门,野心是这背后的推动力。

而形势的逼迫则成为了事件的导火索,给已经剑拔弩张的东宫和秦王府两方势力点燃了战火。

李世民是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俯视天下的野心的。

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是积极的建议者和推动者。

但起兵伊始,李渊就指定了李建成为太子。

于是,人们常常能看到李世民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率众冲锋。

大家都说李世民勇敢非常人,但其实不是李世民喜欢冲在前头斩敌杀将。他贵为秦王,他也惜命,只是他没办法。

太子是他的哥哥,不是他。


他只有建立越多的功劳,才能离那个位置近一点;他只有在战场上以身作则,披坚执锐,才能收服将士们的一片忠心。

最后,李渊的江山,至少有三分之二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的功绩也给自己换来了不朽的功勋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来看一下李世民当时的头衔全称:

李世民的完整头衔是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李世民。

东宫和天策府的情势如同水火,一方面是李渊赐立的太子,另一方面是功劳卓越,人才济济的天策府。两方明里暗里展开了斗争。

成功的关键在于李渊的喜好和取舍。

但事情发展到后来,李渊开始偏向太子李建成一边。李世民几次受到生死威胁,天策府人才也被逐步地分散瓦解。

继续下去,李世民将被孤立,最终李建成登基后一定不会放过他。

实在无路可走了,看明白了自己暗淡前景的李世民,孤注一掷地选择了最积极的做法。

主动出击,夺取皇位!


宣武门前,李建成是被李世民射下马的,这既鼓舞了手下们行动的信心,也表明了这件事是李世民主导的,他上来就直取李建成性命,扫除了东宫的核心,正是因为如此,尉迟恭才毫不犹豫的取下李元吉的性命,并进宫逼李渊妥协。

这就是我眼中的玄武门之变。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在这场皇子内部的权力火并斗争中,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同时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在此情况下,看似是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陷害、逼迫下,李自成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我更认为是李世民手下的那些陪着他东征西杀的大将和幕僚们逼着李世民杀兄弑弟,争夺皇位的。

毕竟,李世民凭着军功,凭着现在的地位,至少在他爹驾崩前都能保证荣华富贵,但是太子李建成,包括李渊对于李世民天策府的这些将领们、这些幕僚们,也就是长孙无忌、尉迟恭、李绩、程知节等,是非常不放心的。一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实数少数,位高权重难免成为新王朝的隐患;二来,这些将领都是李世民带出来的,对于李世民忠心耿耿,可对于李建成却没有任何忠孝之意,如果李建成继位,他们对于李建成的帝位稳固是个威胁。

与此同时,李建成对于这些将领和幕僚们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在。李建成可能会顾及军功和兄弟之情不动李世民,保证李世民的一家安全和荣华富贵,但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以及将来帝位的稳固,清理掉他们,从而打掉李世民的羽翼,彻底瓦解清除李世民的势力也就成为了必然和必须,况且这个时候,李建成已经和李元吉一起,有所行动了,尉迟恭就险些被征调到前线加以谋害,而《隋唐演义》中罗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李元吉陷害最终万箭穿心而死,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民间小说杜撰,都在强调这一点,李建成、李元吉集团已经准备并且已经在对李世民天策府的这些人下手了,所以正是李建成造成了天策府这帮人的紧张情绪。

李渊遵循有嫡立嫡的原则本就没有错,让太子李建成继位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而这对于李世民手下将领和幕僚的威胁远大于对李世民的,所以李世民更像是被他们逼着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李世民则杀兄弑弟、逼着老爹禅位,贞观之治也就此开始。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们也如愿获得了毕生的荣华富贵,跻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


雍亲王府


我认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要定义为野心篡位,理由有以下三点:

1.李世民开府后的幕僚比太子还多。

李世民在开府后,投奔他的手下和幕僚太多了,程咬金,秦琼,长孙无忌,比太子的实力都强了,他不是策划着谋权篡位要这么多手下幕僚做什么?

2.玄武门之变太子一个有准备的输给一个没准备的李世民,谁会信?

史书上记载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渊要秘密抓捕李世民,但是被李世民提前发现,打了李建成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这种话谁会信?史书都是由胜者书写的,李世民临时发现陷阱后,还能在不调动军队的情况下就把李建成给反杀了,这怎么可能是没有预谋的!

3.李渊一直站在太子李建成那边,李建成没必要在没登基前逼迫李世民。

李渊一直是挺李建成的,甚至最后李世民势力太大,李渊都在想办法削弱,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是这样的态度下,李建成没有必要亲自出来对抗李世民。因为一个不好就可能毁了他在他父亲心中的形象,李建成等登基之后再杀李世民岂不简单。所以李建成不存在逼迫李世民一说,李世民只是在杀了李建成之后,为了身后名声,才声称是被逼迫的。

以上就是我对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是野心篡位的三个理由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经过深思熟虑,衡权利弊后做出的理性决定。

李渊的三个儿子中,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战功赫赫。李世民的战功更大,更具才干。麾下的文臣武将也更多。

假如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即位后,李建成对于功高震主的李世民。能否容下?李世民之子李恪因为有才干,就在李治称帝后,被长孙无忌所杀。李世民若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即位后,恐怕他只有死路一条。

李世民既有野心。也是形势所迫。在这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事变。

新君即位,只有像《琅琊榜》中,天天思念宫羽姑娘的纪王爷。才能安然无恙。



杨朱学派


我们先来看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职位和权利好了!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官职有: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兼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爵位是秦王。

天策上将,是李渊专门为李世民量身定做的最高军职,可以开府治事设置属官,可以招纳人才,比太子的东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尚书令和中书令是尚书省、中书省长官,全国所有的政令都要通过李世明的手才能上通下达;太尉是三公中主管全国军事的;司徒也是位列三公;陕东道大行台牢牢控制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雍州牧又在京兆附近;爵位又以一字亲王为尊,秦王是一字亲王,是最高爵位。另外,李渊还把铸造钱币的权利奖赏给了李世明,因为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利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综上,李世民的官位、爵位、勋位和威名在唐朝都是最高的,真正的位极人臣,名义上的权力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储君李建成,李渊为了让李世民卖力打仗,甚至把太子的位置许诺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的权力不仅使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就连李渊也心有余悸;而齐王李元吉也不甘平庸,与太子结成攻守同盟,在太子、齐王的努力以及皇帝默契配合下,李世民节节败退,不紧丢失了在长安数万军队的控制权,尚书令、中书令等职位,就连府里的幕僚也无法继续为他效力,有被下狱的、也有被掉外任的,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还留在秦王府中,他与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侯君集以及尉迟恭等人,日以继夜地劝说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犹豫不决。

于是派人请房玄龄来问计,房玄龄不来,他派尉迟恭手持自己的宝剑去,如房玄龄不肯,就地处决,房玄龄对尉迟恭表示,假如李世民不肯动手,那么他们这些依附李世民的人在李世民死后还是死路一条,现在死只是早死,早死晚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尉迟恭空手回复李世民,李世民顿然明白,登顶皇位不紧是他内心深处的欲望,也是他众多手下想要拥立之功的愿望,进他是九五之尊,手下是新朝功臣元勋,退则是他带着大家一起被杀害。他的内心终于抛弃了兄弟情义,下定了决心。

626年7月1日,李世民密奏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且哭诉自己将要被害的冤情,李渊听候就召3人第二天对质;这件事情被张婕妤听见了,她提前告诉了李建成,李建成、李元吉惊慌不以,打算在玄武门杀死李世民。

而李世民这边早已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7月2日凌晨,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尉迟恭杀了齐王,事毕,李世民派尉迟恭去控制了李渊,并向李渊索要兵权和圣旨处理善后事宜,自此,玄武门之变尘埃落定!


识俊杰


Hello,我是木鱼,很高兴为你解答。

公元626年的7月2日,大唐的长安城皇宫玄武门发生了因为争夺皇权的军事政变,这场政变改写了唐朝的历史。

原本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是太子,顺理成章应该是他接替李渊做唐朝的第二个皇帝的,可是玄武门之变,他和弟弟李元吉都被李世民给杀了。

弑兄杀弟后,再加上逼宫,李世民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李世民的解释是他也是被逼无奈的,自己不动手,就要被太子和齐王所杀。

李世民究竟是被逼政变还是野心篡位了?我认为二者皆有之,这场政变有李世民的野心,也有被逼上梁山的味道。

我们一去回到唐朝去看看吧。

李世民自己是有野心的。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有军事才干的,多年来,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大唐的第一功臣。

李渊当初是在李世民的坚定支持下才在太原举起旗帜反隋,之后李世民更是带领自己的人马扫平天下十八路反王,灭尽七十二道烟尘,李渊这才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

有的人说,没有李世民,也许就没有大唐王朝,这话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大唐建立之后了,长幼有序,李渊立了长子李建为太子,只封了李世民为秦王。当然,李建成也是有才干的,但是比起李世民,那还是差多了。

不仅李世民,他的那一大帮出生入死的兄弟都不服气了,都认为李世民才是最有资格做大唐太子的人。

权势谁不爱了,李世民也有这个资本,所以说他自己肯定还是有野心。

被太子和齐王逼上梁山。

李世民和李建成毕竟是亲兄弟,当初一起反隋建唐的时候,兄弟俩也是在无数战场上出生入死,合作亲密无间的。

从李世民厚待跟着自己的那些勇士谋士来看,他也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最终能发动玄武门之变,和太子的步步紧逼也是分不开的。

李建成做了太子之后,内心也不踏实,秦王的威望比他高,手下又有那么多勇士,他总觉得李世民会起兵推翻自己。

他为了坐稳太子的宝座,也开始谋划了,先是拉拢齐王,许他皇太弟的位置,让齐王死心塌地跟着自己。

他们想架空秦王,先是试图收买秦王的人,例如拉了一车金银去收买秦王的第一勇士尉迟敬德,收买不成功,还试图诬陷杀掉他,秦王各种求情,尉迟敬德才好不容易捡回小命。

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也是最卖力的一个人,还亲手杀了李元吉,他不仅是护主李世民,还有给自己报仇的份了。

太子,齐王还有他们拉拢的后宫嫔妃多次给李渊说秦王有谋反的野心,说多了,李渊也对李世民有了猜疑,于是突厥暴乱时,李渊也同意了让李元吉取代李世民的位置,领兵出战了。

李世民内心肯定是凉凉的,想着去洛阳做秦王也不错,可是还是不被允许,都被太子和齐王阻止了,说秦王狼子野心,一旦放走了,还得了,肯定要起兵造反的。

不仅处处压制秦王,甚至还在邀请秦王赴宴的时候,公然下毒,可怜的秦王大口大口吐血,李渊也只是说了秦王不能喝酒,以后别给他灌酒了。

围绕皇权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已经演变成杀人了,这个时候,也撕碎了李世民最后的那丝丝兄弟之情,才决定听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的建议,发动兵变,弑兄杀弟逼宫,自己做皇帝。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有李世民自己的野心,也有被太子和秦王逼上梁山的一面。

你们怎么看了?欢迎讨论。

我是木鱼,愿和你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至纯的人性和爱恋,喜欢就关注我吧,谢谢你。


湘西小木鱼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兵变当上皇帝的,走上皇位之路充满了血腥。史料记载他被李建成和李元吉下毒吐血数升,为了保命迫不得已才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李元吉确实不是东西,但是李世民也并非善类,他其实也早做了打算,派自己的亲信温大雅镇守洛阳,后来又派秦王府幕僚张亮去暗中结交崤山以东的豪杰,等待事态变化,拿出大量的金银丝帛,任凭他们使用。但是却被李元吉察觉,张亮也被下了大狱,不过此人倒是守口如瓶,任你怎么威逼利诱就是不说一字,后来因为此时受到李世民的重用。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茫然不知的在宫内划船。身披铠甲、手握长予、衣带血渍的尉迟恭被李世民派入宫中担任警卫,着实吓到李渊一跳,这不是很明显的告诫李渊要识相,不然连你一块儿都给宰了。

李渊确实很识时务,赶紧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过不久有禅位给他,后移居大安宫做了九年囚徒死去,值得说的是李渊的陵墓不如长孙皇后的大,可见李世民也算是不孝。

虽然史书说李渊在李世民登基后,父子二人和好如初。其实李渊对李世民还是心存芥蒂的,曾亲口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投杼就是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李世民听了,反应很激动,即:“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李世民则惺惺作态吮吸李渊的右乳以希望能尽释前嫌。

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派人将大哥和四弟的十个儿子全部诛杀,彻底断掉兄弟二人的根,后来又过继自己的儿子给他们为嗣,真是惺惺作态。二子十孙被他所杀,李渊怎么会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忘却呢?

李世民晚年也得到了报应,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第四子李泰涉嫌谋嫡被徙居均州之郧乡县,第五子李祐举兵谋反于齐州被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晚年也是被这些谋反的儿子伤透了心,弄得身心疲惫。

真是一报还一报!


最爱肉丸子先生


第一个问题,李世民被迫成分和野心成分二者兼有。玄武门没什么真相,就是一次暗杀政变,一次政治冒险。

一个大好河山,一个悲惨的未来,李世民必须采取断然行动。

大唐三分之二河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从西到东征战了整个黄河流域。得中原者得天下,打下来的江山送给父亲,李世民估计毫无怨言。但这个大好河山将来送给自己的哥哥,李世民自己也不甘心。以后无非是一个太平亲王,看别人脸色行事,窝窝囊囊后半生几十年,李世民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怎么能忍?

李建成也很优秀,但兄弟之间已经离心,李元吉并没有起到小弟弟的好作用。李世民必须为自己的将来、为自己家人的将来,为跟随自己多年的大批部下考虑,把这个皇位争取到自己手里。

这是野心,也是被逼无奈,以李世民的功绩和声望,想当一个富家翁、富贵亲王已经不可能。

玄武门不过是李世民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出乎意料的事情而已。

李建成也一直有机会除掉李世民,只要肯撕破脸,肯冒着李渊愤怒的风险杀了李世民,一切问题都不存在。

李建成并不是个流氓,对社会底层的事情了解不多。以前听过古代富豪人家,老头死了只剩下老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精明能干,小儿子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将来家产必定留给大儿子掌管。但小儿子就冒险杀了大哥,老母亲考虑到一旦报官,家产就归别人了,只好捏着鼻子让老二继承家产,同时赏赐下人不让消息败露。

李建成不敢赌,说是书呆子有些不客观,但确实缺乏决断能力。

李世民就敢赌,他知道只要杀了建成和元吉,皇位肯定是他的。估计最后尉迟敬德能够站在李渊面前逼李渊交兵权已经是计划之外了,算是意外战果,这才真正彻底的一次性解决了全部问题。

否则,建成元吉死后,估计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准备直接逃出长安去洛阳,小杖受大杖走,等李渊气消了再说;如果走不了,就任凭李渊把他打入大牢,随便李渊处置。李渊总不会把窦皇后留给他的最后一个儿子也杀了吧?再等几年李渊没办法的时候父子和解。

李渊把李世民杀掉,让其他儿子继位的可能性极小,李世民还是敢于冒这个小小的风险的。

而李渊,即使面对荷甲持矛的尉迟敬德,也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只不过看到建成、元吉的人头,已经心灰意冷,就让世民随意吧。


说这么多,并不是否定李世民,而是这是流血最少的一种皇位更替手段。总比大唐分裂,杀个尸山血海好吧?而且李世民也对得起这个位置,古代皇帝几百个,千古一帝李世民可只有这么一个。

具体玄武门之变行动计划,我刚刚发了一篇相关的图文,可供参考。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