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才当上皇帝的?

我是中国水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他能成为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市因为朱元璋的力挺,要不然他当皇帝的几率真的很小。这当然不是信口胡说,而是有根据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说是因为朱元璋朱允炆才当上皇帝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有很大的权威,在朱元璋时代,皇帝才是真正的大权在握,朱元璋一句话下面绝对没有人敢去反对。在他的那个时候他说让谁当皇帝,那一定是谁能当上皇帝,他选择了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一定程度上说是朱元璋的一言而决才让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才有了后来的建文帝。

具体我们可以看一下,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一、朱元璋喜欢朱允炆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心中最满意的继承人是朱允炆的父亲,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出生在朱元璋创业的艰难时期,所以朱元璋十分喜爱这个长子。朱元璋晋封吴王的时候,朱标就是吴王世子。朱元璋称帝,朱标也生格为太子。

朱元璋给朱标配齐了当时最为豪华的东宫阵营,文武名臣都担任着东宫的属官。身为太子的朱标也多次见监国,甚至很多奏章都要送到太子那里,朱元璋才看。

朝中的文武大臣都十分佩服这一位太子,都想希望他能在朱元璋百年之后,开创一番盛世。

甚至有人说如果当时朱标能造反,那朱元璋都会高兴的将玉玺交给朱标。这当然是一句话玩笑话,但是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朱标的喜欢。朱元璋对儿子的喜欢转移到对朱标儿子的喜欢。

主标剧照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他从小极为聪明,更加孝顺。当朱允炆十四岁时,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他这一点让朱元璋十分赞赏,对这个孙子也比较满意。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从这里看出来的朱元璋对朱允炆十分满意,所以在太子之位空缺,诸子跃跃欲试的时候,朱元璋直接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

而且朱允炆性格温和,和朱元璋的霸道不同,他的性情因此与父朱标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朱元璋如果不喜欢他能会同意?

要知道老朱可是一个疯起来连自己都敢杀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的认孝,这一点朱允炆很像他的父亲朱标,如果没有这一层喜爱,朱元璋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儿子,比如英武的朱棣为太子,这一点完全有可能,但是没有。朱允炆如果不深得朱元璋的喜欢,根本不可能坐上皇位。

二、朱允炆嫡长子或者嫡长孙的身份有瑕疵

在1368年正月,朱元璋朱标为太子,而且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定下来继承人的规矩,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朱标瞧恰好是朱元璋的长子,老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

但是朱标在壮年去世,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是朱允炆这个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有瑕疵。因为朱标的正妃是常遇春的女儿,而且给朱标生下了长子朱雄英。朱允炆的母亲只是朱标的侧妃,后来朱雄英和常妃都去世,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来讲朱允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嫡长孙,他的这个身份有瑕疵。即使后来朱允炆的母亲扶正,如果有人拿这个做文章也能找出来理由。

朱允炆和朱棣(剧照)

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考虑到,但是他依然将朱允炆视为是朱标的嫡长子,自己的嫡长孙,立为皇太孙,这其中有对朱标的爱,也有对朱允炆的爱,也有他想要树立一个王朝继承规矩的行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朱允炆确实捡了一个便宜。

也就是说没有朱元璋的力挺,朱允炆很有可能当不了皇帝,当然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没有干几年就被自己的叔叔给赶了下去,无论谁对谁错,历史上多了一位雄主朱棣。


天枫说


答案是肯定的

洪武年间,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在朱元璋驾崩后,朱标会顺利继位。就在事情看似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25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太子朱标画像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按理说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呢?那要不要换人呢,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呀!

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多少是有些服气的。唉,谁让自己不是长子呢,长兄为父,他当皇帝就让他当吧,毕竟自己说了也不算。但是朱标死了,朱棣还是有着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的什么呀?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还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除了我还有谁?

皇太孙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依然执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下朱元璋的儿子们真是白干了。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到时不管自己是不是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这个结局却无法改变。

朱棣是有万般的不服气,奈何慑于朱元璋的威势,也不敢表现出来。直到朱允炆即位,想要削藩时,才让他产生了争夺皇位的念头。

燕王朱棣


知行合一2020


史书中记载,明太祖大约有26个儿子。 朱元璋的皇位没有传给他的儿子,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朱元璋才当上皇帝的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朱元璋决定在继承制度上树个朱家的好榜样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名的草根皇帝。尽管他当了皇帝后,杀死了很多的建国功臣,遭到了很多历史学家和后人的垢病。

但是,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拯救了汉民族,统一了中国。这是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最耀眼的一笔!

1368年,卓越的军事家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即明太祖。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没有躲在皇宫里莺歌燕舞!因为他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胸怀韬略的朱元璋,一心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中去。

经过各种形式的改进与努力,从中央到地方,从朝廷的大臣到种田的农民,都得到了休养生息,生产力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出现了历史上洪武之治的安乐局面,为三百年的大明江山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争夺皇位,手足相残,骨肉相杀的例子实在是不少。这位卓越的军事家,经过深谋远虑,决定为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制度,树立一个规范的典型。希望杜绝朱家的子孙,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血腥纷争!

1368年2月,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定下皇位继承的传统,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朱标为接班人。

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

其实,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中,朱标并不是父亲心目中的最佳太子候选人。

老大朱标性格温和,与善战的朱元璋却并不是同一类型的人。而老四朱棣却继承了他的血性,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但是,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利益,朱元璋还是放弃了老四朱棣。朱棣,就是后来历史上的明成祖。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儿子。

朱标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外面打仗。得到喜报后的朱元璋非常兴奋,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所以,朱标从小时候起,就得到了父亲多方面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完全是按照皇家接班人的标准来进行的。

1367年,13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

"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聪颖的朱标在父亲的栽培下很受教,同时也学习了很多儒家学说。所以,他的个性仁慈宽厚。

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朱标的太子之位。

1371年四月,太子朱标大婚。随后,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相继出生。

在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逐步让朱标参与学习并处理政事,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个,其实相当于朱元璋放权,让太子朱标慢慢开始监国。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朱标成为下一个皇帝,已经是铁板定钉的事实了!

人生的旅途,总有些意外。1392年4月,盛年的朱标视察陕西回京后不久,因病逝世,时年39岁。65岁的老皇帝朱元璋悲伤地哭泣: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

是的,正如老皇帝所言,是命,朱标没有当皇帝的命。

究竟谁来做太子?

英年的太子突然离去,皇位该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又成了个大问题。

朝中的大臣讨论了又讨论,朱元璋也困扰了好久!他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四燕王朱棣。

纵观自己的26个儿子,无论是才智,还是上场打仗,还是个性,朱棣是最接近君王的标准的。在朱元璋对子女的多种方式的教育中,成长中的朱棣也很受教。

当朱棣接受父亲的安排,到北方当藩王后,他利用自己在宫廷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地域管理并发展得非常好。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切都显示,朱棣是当太子的最佳人选!

《明太祖实录》中有记录, 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 翰林院的刘三吾当面提出了异义! 只因为朱棣是老四,就算老四有才能,直接越过了其他兄弟当太子,那么老二,老三,又会怎么想呢?

一句话击中了问题的核心!老皇帝无言以对。

这个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如果真把老四朱棣立为了太子,恐怕麻烦会一大堆。更为重要的是,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还开了个不规范的先例。

哎呀,这皇帝也不是万能的!

在榜样与祖制的面前,朱元璋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实行嫡长子的继承制。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在父亲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其实,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的长子,他的上面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雄英。可惜的是,朱雄英没有长大成人,在8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朱允炆,在个性上有点像他的父亲朱标。小时候就熟读儒家经书,性情温文尔雅。

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朱元璋加紧了对他的栽培,甚至包括诛杀了一些善于带兵打仗的功臣。在朱元璋建国和治国期间,发生了战乱和屠杀。

从某个角度来说,大明朝在现阶段,需要一位个性宽厚仁者的领导人,让百姓真正的安居乐业。

朱允炆,是最佳人选,而且符合皇位的继承制度。

1398年6月24日,忙碌了一生的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离世,遗诏命朱允炆继位。临终前,朱元璋嘱咐驸马梅殷辅佐朱允炆。

几天之后,年轻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后世称之建文帝。

三少说:

朱允炆能当上皇帝,当然是依靠了爷爷朱元璋。

可是,如果父亲朱标不早逝,如果哥哥朱雄英不夭折,朱允炆只怕与皇帝无缘!所以,朱允炆能当上皇帝,与他的人生的运气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你,怎么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三少yun


选定皇位继承人最终拍板人是皇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允炆确实是靠着爷爷才当上皇帝的。但是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并不是朱允炆。

纠结的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爱子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是朱棣,他曾在东角门召集群臣商量,说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朱元璋说出这一番话,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朱棣贤明、仁厚,和朱元璋有很多共同点,能力突出,是继承皇位的好人选;另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晋王也是个不成大器的角。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经形成,只有年长老道的朱棣能够驾驭。朱元璋倾向的是立贤!

刘三吾的建议

刘三吾是使朱元璋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刘三吾说:“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皇上您这样说,把秦王和晋王放在哪里?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哇哇大哭!其后,刘三吾又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刘三吾这个人,为人坦诚,自号“坦坦翁”,一下子就说到关键点上了。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欲立万世之法,在继承人的选择方式上自然不得马虎,尽管朱棣很优秀,但是他前面还有两位哥哥。朱棣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妃子,作为一个庶出的儿子,朱棣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太子朱标这一脉中选择。

朱允炆的优势

朱允炆虽然不是嫡长子,而且不是皇后所生。但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英雄八岁就死了,次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是有顾忌的,因为朱允熥的母亲是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朱元璋担心传位给了朱允熥,到时候主少国疑,常、蓝两个外戚集团会架空朱允熥,很容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从而动摇老朱家的统治。朱允炆年长,自然就是皇长孙!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身上有老年人朱元璋最看重的品格——孝顺!朱标生病后,朱允炆在身边照顾了两年,昼夜不暂离。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份上,相当不错了。朱标死后,朱允炆更是“居丧毁瘠”。朱元璋看着心疼,说道:“你这么孝顺,可怎么替我想想啊!”老年丧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孝顺的孙子给了朱元璋一定的心理安慰。

除此以外,朱元璋早年间治理国家用重典、下猛药,晚年他也意识到了这并非长治久安之策,想要改变治国策略。等朱元璋把一切障碍扫除了,宽厚仁爱的朱允炆做一个守成之君最合适不过了!

一言以蔽之,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有运气,有朱元璋的喜爱,也有贵人帮助,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小高读史


朱允文接过爷爷朱元璋的班,坐上皇帝宝座,看似朱元璋一手安排的结果,实则是不得已的选择。

按照封建礼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亡,则长幼有序,以此类推,在皇子中再选一位年长的作为皇太子,也可以选嫡长子的儿子为太子(其实是太孙)。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历史给他出了个“二选一”的选择题,既朱棣和朱允炆都是合法继承人,选择他们两个其中任何一个都合法。

如何选择?原本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一方面,朱标是马皇后所生 ;另一方面,他亲手培养了这么多年,还为朱标铺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只能把这份爱转嫁给孙子朱允文。加之,朱棣非马皇后所生,砝码自然轻了许多。

越过儿子,册立孙子,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朱元璋26个儿子,大多不成器,让朱元璋很是失望,秦王荒诞,晋王残暴,鲁王仙丹吃瞎了双眼。还有的是杀人犯,有的是酒鬼,有的好色成性。只有朱棣像自己,又非嫡出,不合理法,只好选择并不放心的孙儿朱允文。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这里公道的说一句,不是,朱允炆并不是因为爷爷才当上的皇帝,而是因为他的父亲。

朱允炆父亲叫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太子,朱元璋非常疼爱他,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来培养,但是很可惜,37岁时朱标因为得了风寒而病死。

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比国家灭亡还痛苦,不仅是亲生儿子,还是自己一手培养的继承人,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痛苦可想而知。

朱标死后,其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能被立为皇太孙,很大一点是因为朱元璋将对朱标的喜爱思念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朱元璋看见朱允炆就像是看见自己的儿子朱标,而且朱允炆本人也是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所以朱元璋才会立他为皇太孙。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顾历来宗制让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呢?还是因为一个人,朱标。

朱元璋本来的想法是让朱标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朱标先走一步,没能成为皇帝,所以朱元璋有个心愿,那就是让朱标能有个皇帝的称号,即使没能坐上皇帝位,也要有皇帝的荣誉。

在古代皇帝的尊号只能是儿子给父亲追尊,因此也只能是朱标的儿子来当皇帝,然后再追尊皇帝称号给朱标。

因此,在朱元璋弥留之际,写下了遗诏,让朱允炆当皇帝。

遗诏上写“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理科男读历史


朱允炆是不是靠朱元璋才当上皇帝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朱元璋称帝之后,嫡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乃是顺理成章,可惜朱标早逝,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元璋必须要从皇孙之中挑选一个储君,然而朱允炆却并非第一继承人,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将其扶上的储君之位,并最终使其顺利登上皇帝宝座。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允炆并非第一顺位继承人

对于明朝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成书于洪武六年)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即皇位传承不得“弃嫡立庶”。

△太子朱标

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朱标,其先后纳有两位太子妃,共生有五子,其中正室常氏生有嫡长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而侧室吕氏则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之后,因嫡长子朱雄英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便夭折,此时的皇位储君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嫡次子朱允熥,而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不过是庶长子罢了

△庶长子朱允炆并非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便是朱标的正妃在生朱允熥时难产而死,而侧室吕氏则被扶正成为太子妃(扶正时间不得而知),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拥有了半个嫡子的身份。然而,储君乃是国家大事,这“半个嫡子”的身份仍然不足以使其与朱允熥公平竞争。

朱元璋为何最终选定了朱允炆,朱允炆的母亲应该起了大作用

虽然《皇明祖训》成为了朱允炆成为储君的最大障碍,但“祖训”却是朱元璋本人所立,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乃是一位极为强势的帝王,在立储这件事上,他毫无疑问拥有着“一票否决权”,而大臣们却不敢对此说三道四。

那么,朱元璋为何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间选择了朱允炆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朱允炆“颍慧好学,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赢得最终的胜利,他的性格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其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昼夜不离一步,而持续时间更是长达两年。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又因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见状,甚至亲自劝说道,“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与朱标也极为相似,同样的温文尔雅。这些,不仅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而且令其极为满意。与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丧母的朱允熥根本毫无露脸机会,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将大名江山交给这个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皇孙手中。而这一点,朱允炆的母亲毫无疑问起到了关键作用。

2、朱允熥的外戚太过强大。朱标作为储君,朱元璋对他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不仅为其配备了极为豪华的东宫辅臣,在婚配上也是极为重视。朱标的正室,即朱允熥的母亲常氏,乃是常遇春的长女,虽然外公常遇春和大舅常茂均已去世,但二舅常升、三舅常森却仍然在世。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常常担心后世子孙压制不住这些开国功臣,甚至为此不惜大肆屠戮,对于外戚势力极为庞大的嫡孙朱允熥,他自然极不放心,而朱允炆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母亲吕氏乃是太常寺卿吕本的独生女儿,外戚实力并不强大。

自古便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作为国家的未来皇帝,储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终还是看走了眼,朱允炆虽然是个好孩子,可惜不是个好皇帝。而且,从其对藩王下手的时间来看,我嫉妒怀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在母亲授意下装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是上了大当了


香茗史馆


引言: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朱允炆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好的就像天降五百万彩票一样。

朱允炆是嫡长子吗?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去世后,朱标仍然是有三个儿子的。太子妃常氏,有二子,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朱雄英未满十岁就夭折,所以他当然没有机会。侧妃吕氏,庶长子朱允炆。朱允炆和朱允熥相差一岁,为什么朱元璋要违背自己创建的《皇明祖训》呢?既然朱标有嫡次子在,为什么要立庶子朱允炆呢?

明朝的第一次政治危机

为了让朱标坐稳大统,朱元璋封常遇春的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为太子太保,目的就是为朱标组建一支一流的武将集团,让朱标有能力镇压造反的塞王并且还能扫除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还为太子朱标培养了一批政治班底,例如太子为弟弟们求情、为侄子李文忠求情,朱元璋都会酌情减罚。

可是太子朱标突然病死?朱元璋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立朱允熥为吴王。朱元璋在害怕什么呢?当然是外戚干政。

朱允炆在很大程度是靠着朱元璋继位的。


普通的历史爱好者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问题,那叫个开水煮白菜,太扯了。就朱允炆小胳膊小腿的,他能当上皇帝,可不就是朱元璋力挺的结果,没朱元璋,轮也轮不到他呀。所以这问题应该换一下,这么问:朱允炆不是嫡孙,朱元璋为嘛要立他为皇太孙?

哎!这就顺气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掰扯了:“不是嫡孙,你快拉倒吧!逗乐呢?是吧!”

您别着急,俺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有道理,不会跟你瞎扯。

原因

话说朱标这人他也不是好那口的人,就俩老婆,一个是常氏,这人可大有来头,是常遇春的女儿。

理所当然的了,这才是朱标正儿八经的大老婆。

另一个是吕氏,这位分有点低,毕竟她的父亲就是个太常寺卿,还是这家里边的独女。

那么常氏生了朱标的大儿子叫朱雄英,这孩子早夭,活到八岁就死了,这才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嫡子嫡孙。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话了:“这说的,你难道不知道,过去这死了的不算数?”

这俺知道,咱再往下瞅。

这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允炆,他的母亲正好就是这吕氏。

所以说道根子上朱允炆是庶长子。

咱再往下瞅,这老三叫朱允熥,这是常氏所生。

所以这朱允熥虽然不是长孙,但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孙。

后边的咱就不用排了。

那么按照朱元璋老朱自己在《皇明祖训》当中说的,这皇位必须得是嫡母所生,这庶母生,你就是岁数再大,这都不够格,他的核心意思说道根子上就是不能弃嫡立庶。

可老朱自己个骚操作,这妥妥的打脸的节奏。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到吧!人家吕氏在常氏死了之后就被扶正了!关键还是常氏比朱标死的还早!”

咋说呢?这中间他就有个毛病,吕氏被扶正他是在生了朱允炆之后的事,这就有点尴尬,所以很多人认为朱允炆只能算半拉嫡孙,那么问题纠结就纠结在这里了。

礼法问题吗?这其实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如果从这里分叉的话,那么符合嫡孙要求的一个是朱允炆,一个是朱允熥,这俩人谁都合适。

这事咋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既然俩人都合适,老朱为嘛不选朱允熥呢?毕竟朱允熥可是有强大的外戚——常遇春他们家?”

是!您这话要是说给老朱听,老朱没听完,就得和你翻脸。

强大的外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这个,为嘛他规定老百姓的女儿他也能成为皇后呢?这其实就是在避免外戚专权,你还跑这里和他提外戚?这就有点作死的嫌疑。

当然这时间点上常遇春已经死了,但请你记住他几个舅舅还是在的。

所以外戚的强大,这是老朱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为嘛要选朱允炆呢?

按照书上所说,朱允炆这人“颍慧好学,性至孝”,也就是说,聪明好学,还特别的孝顺。

当年朱标生病了,那是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搁身边伺候的,而且是昼夜不离啊,这一伺候可就是两年啊!

而朱标死了之后,这朱允炆是日渐消瘦。

这都被朱元璋瞅到了眼里,而且朱允炆很多地方和朱标还是很像的,毕竟总是跟着朱标在一块。

在加上他这外戚不显,没那么强大。当年朱允炆的姥爷因为看护功臣庙不力,导致有点损毁,还被朱元璋踢到功臣庙里边做了一段时间伇工。

最为重要的一点,这朱允炆比老三朱允熥要大九岁啊!

那会朱元璋已经老了,他可不能再等九年了。所以在老朱的眼里这朱允炆就很合适。

那么朱元璋都发话了,太子就是朱允炆。老朱那是说一不二的主,二选一,他就这么选了,大臣们还能有啥话说?不能啊!所以就这么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的确是朱元璋力挺的结果,但也是朱元璋综合考虑之后才下的决定。

一、朱标死后的太子继承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在痛失爱子的同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继承人该由谁来继承?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

这是朱元璋深思熟虑之后召集群臣所说的一番话,可见其最初的考虑是由四子朱棣来继承太子之位。

从朱元璋的话中我们也知道朱棣是一个贤明、仁厚之人,在许多地方和朱元璋相似,可以说能力出众,是最好的继承人选。

下面众人不知作何回答,这时刘三吾说了这么一句话:

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

意思是:皇上,您这样说很对,只是把秦王和晋王放在哪里呢?

随后,刘三吾又说:

皇孙世嫡承统,礼也。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了关键点上,解决了困惑朱元璋多时的问题。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又制定了《皇明祖訓》这样的规章,自己自然是要遵从的,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容不得丝毫马虎。

尽管朱棣很优秀,但是他前面还有两位哥哥,且朱棣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妃子,作为一个庶出的儿子,又怎能继任太子之位呢。

所以最后,皇位的继承人只能从太子朱标这一脉中来选择。

二、朱允炆的优势

1、没有外戚势力

朱标的嫡长子是朱英雄,虽然朱英雄八岁就死了,而朱允炆又比朱允熥大一岁,但朱允炆毕竟只是庶長子,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允炆依然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但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是有原因的,因为朱允熥有两个势力非常厉害的外戚集团——常、蓝家族。如果传位给了朱允熥,朱元璋担心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从而动摇老朱家的统治。

因此,朱允炆又有了很大的优势。

2、半个嫡子

朱英雄和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正室,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侧室。

常氏死后吕氏就被扶正,虽然这是发生在朱允炆出生之后的事,但经过朱英雄的死和朱元璋的骚操作,这朱允炆也就算是“嫡子”了。

3、孝顺

这是朱允炆身上很重要的品格,同时也是年迈的朱元璋所看重的品格!

在朱标生病后,朱允炆曾在其身边照顾了两年,且昼夜不离开。人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朱允炆那时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朱标死后,朱允炆更是“居丧毁瘠”,朱元璋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老年丧子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而孝顺的朱允炆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心理安慰。

也是这些原因才使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而除了朱元璋的力挺,其实也有朱允炆自身的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