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富春一凡


古代社會採用的是土葬。

越是有錢有勢的帝王將相,越是會把他們的墳墓修建得很豪華。這些帝王將相去世,被埋進墳墓之前,都會想盡辦法保護屍身,確保屍身在地裡延緩腐爛的速度。就算屍身腐爛了,也要保持屍骸不變。

除了會保護屍身以外,古人還會想方設法把更多的隨葬品塞進墓葬裡面,希望去世的人,在陰間也能夠享受到陽間的那些榮華富貴。尤其是一些帝王,當他們剛剛登基當皇帝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考慮他們的墓葬問題了。因此,隨葬品是極為豐富的。

(古代帝王陵)

正因為古人的墓葬是極為豐富的,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挖掘他們的墓葬,簡直就是打開一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把非常多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保留了下來。我們研究這些墓葬,研究這個“博物館”,我們就掌握了古人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很多我們原本不清楚不知道的歷史和文化,就因為研究這些墓葬,變得真實起來,歷史真相得到了還原。

比如秦朝的歷史,我們不熟悉。但是,通過對一系列秦陵的挖掘,我們對秦朝的歷史清晰了不少。

說到這裡,於是有人就想到,現代人採用的是火葬的方式。而且不會在墓葬裡留東西。那麼,未來人肯定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墓葬裡一無所獲。實際上,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公墓。公墓是有年限的,到了一定時間後,連這個公墓或許也不存在了。對於未來人來說,我們這一個時代的墓葬根本不可能給他們提供任何有關歷史的東西。那麼,這對於未來的人來說,是不是一種損失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開掘古代的墓葬。

盜墓賊挖掘古代的墓葬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盜墓賊想要從墓葬裡面找到文物,並拿這些文物去賣錢。

(盜墓場景)

但我們並不是盜墓賊,我們為什麼依然要開掘墓葬呢?

我們開掘墓葬的第一個目的,其實是被盜墓賊給逼的。因為如果我們不開掘這些墓葬,盜墓賊就可能把墓葬裡的東西全部給偷光。出於保護墓葬裡文物的目的,所以我們需要搶先開掘。只要我們開掘了,把墓葬裡的文物拿出來了,盜墓賊就無從下手了。

我們開掘墓葬第二個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護墓葬裡的文物。這次不是害怕盜墓賊,是害怕墓葬裡的文物在地下遭到自然災害的破壞。文物在地下,因為沒有防護,必然要遭遇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水災、風蝕、細菌吞噬、地震、塌方等等的侵害,這些都可能讓沒有得到保護的文物損毀。

一切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文物被損毀,就絕不可能再出現了。所以保護文物,實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開掘墓葬第三個目的,是為了研究歷史和文化。實際上這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之所以要研究歷史,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歷史記載非常少,甚至根本就沒有歷史記載。當找不到歷史記載的時候,我們只有通過開掘墓葬,試圖找到那段歷史。畢竟墓葬裡的東西,都是那個時代的人使用過的,或者是打上那個時代烙印的。因此,當我們在研究這些東西的時候,似乎就能把那時候的歷史再現出來了。

當然了,也不可能完全再現。比如我們挖掘出了三星堆,但是三星堆裡的那些文物,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依然是一個謎。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不說話的文物,至少給予了我們進入歷史的機會。很可能我們現在把它解讀不出來,但是將來一定會把它解讀出來的。

(三星堆文物)

雖然我們說到了三個目的,歸納起來,實際上只是一個目的,就是可以通過墓葬裡的文物,研究歷史與文化。

我們再來看現在的火葬對於未來的影響。

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火葬,對於未來可以說毫無影響。

為什麼說毫無影響呢?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開掘墓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研究古代的歷史文化。之所以要研究,是因為古代沒有或者少有記載。但是我們現在不一樣啊。現在不是缺記載,是記載太多了,是信息爆炸。對於未來的人來說,困難的是如何甄別這些信息,而不是找不到信息。

既然信息那麼多,自然就沒有必要通過開掘墓葬來了解歷史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覺得還是會的。墓葬對於考古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墓葬中的遺骸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材料,考古學家不僅可以藉此研究古人的身高、年齡、性別、死因等生物學因素,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墓主人之間的親族關係,進而管窺社會。

二是墓葬中的隨葬品,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是可以反映生者死前的生活的,比如漢代,像海昏侯、滿城漢墓墓主中山靖王劉勝,都把衣食住行各種器用帶入了墓內,幾乎力圖在地下照搬地上的生活。當然,嚴格地來說,墓葬不能等同於現實世界,它應該等同於“理想世界”,比如現在的晚輩給故去的老人燒紙錢,一燒就燒個“幾萬”、“幾億”——想讓人有錢,這是和現實世界等同的,但是想這麼有錢就是“妄想”了。由此就可以說到墓葬中的一些壁畫、帛畫等美術圖像,它們往往“半真半假”,有西方接引、神獸開道這般的內容,還有墓主人對坐、打馬球等現實場景。不過換個思路看,人們的“妄想”其實也是思想史上的“真實”不是?也很有意義。總之,對隨葬品、墓葬美術的研究,是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三是墓葬本身,其結構、佈局等等,也帶有很重要的考古學信息。古人建墓不是挖個坑把人埋進去就完了,根據地位、輩分、性別、風水等等因素,安排墓位、設計墓形,這其中蘊含著包括親族關係、社會等級、風俗演變等等層面上的信息,可以引發考古學家極為豐富的解讀。

由此,相比來看,火葬雖然也不是徹底的“水過無痕”,多少還會剩下灰燼和焚燒地點,也算是一種社會風俗觀念的反映,但總體而言還是失卻了前述的很多信息留存可能。雖然墓葬考古只是考古學的一部分,未來的考古學家還可以發掘城市、沉船等等,未來的文獻史學(包括用紙和電子手段記載下的文獻)材料肯定也會豐富到爆炸,但墓葬考古這個分支領域,確實很可能因為火葬的普及而日漸失色。


挖啥呢


很多老人不想火葬,特別是農村的,因為他們怕挫骨揚灰。算是個傳統思想吧。

現在的現實也是,假如土葬的話,那麼不用很久,山頭上除了墳包就是墳包,樹木都被砍伐做成了棺木。很可怕的現象,覺得吐槽火化政策是有一點極端,因為這個真的是關係到這個地球還能不能給後代住下去的大事。當然,那些所謂的火葬的各種圈錢手段被人深惡痛絕,特討厭的還壟斷經營,這個噴一噴真的不冤枉,因為有點缺DE。

至於說不留屍體做以後考古的問題,那就不需要擔心那麼多了。

假如人類文明不中斷,那麼依照現在的科技文明,根本再也不要考古了,因為各種醫學數據,各種遺體捐贈之後的保留手段,比埋在土裡面高明的多。其他的各種文明形態的保留以及傳承,就更加不用說了。

假如人類文明中斷了,那麼我們還保留這些玩意幹什麼呢?

與時俱進,為現代人的後代保留最大的生存空間,應該是我們最大的義務了。環保,應該是最大的保護地球的方法。

(如果我估計沒錯的話,未來一定會嫌棄火葬消耗的能源太多。人類的屍體,估計會用生物的辦法解決。)


老龔說勢


火葬是當代人的一種喪葬方式,其根本目的在於節省土地資源。那麼這對今後的考古工作有沒有影響,這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

想要了解火葬對考古的影響就要對考古這個名詞進行一個剖析。簡單來說,考古就是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遺存,但是發掘的範圍,研究的維度以及考古的目的和意義無法一言以蔽之。

首先考古發掘的範圍並不侷限在墓葬,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城址、作坊等各種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古遺蹟都是考古的對象。問題中的“火葬”僅僅是把問題侷限在了墓葬上,當千百年後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考古的範圍依舊不會僅限於此。

其次考古的目的是通過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生活,並以此來啟發當今的社會。中國範圍內從舊石器時期至晚清民國曆經了一百多萬年的滄海桑田,即使是經過這麼久的變幻,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文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可以藉助考古發掘研究古代各時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無所不觸及。墓葬考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代墓葬可以讓我們瞭解古代人的墓葬制度、氏族關係、等級制度。古代墓葬進一步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但是當今社會結構的大框架不是一個墳塋可以反應的了的。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家做主,打破了分封、氏族的關係,所以考古現今的墓葬意義並不大。

最後,考古的範圍再廣闊,內容再豐富,但其根本是著眼於人類本身。古代的信息記錄並不發達,雖說古籍是卷帙浩繁,但是依舊不足以讓現今的人做到無死角的研究。當今信息存儲量巨大,醫學、科學、文學等各種有關人類的信息通過網絡都可以查得到。簡單粗暴來講,只要千百年後還有網絡,就不愁瞭解不到如今社會的狀況。至於火葬自然對於今後的考古不會產生過多的影響。


北京民俗


現代人火葬怎麼會影響以後的人的考古呢?未來,考古這門技術可是會被淘汰的。


先說一下,考古的存在是由於古代資料記錄方式不全,資料留傳難度比較大,而現代人又想知道古代人的各種細節,所以發展出了相應的考古技術,希望從有限的古代資料裡還原真實的歷史。

比如現在工地上無意中挖出個漢墓,裡面的陪葬品很豐富,但是找不到墓主人的資料,這個時候就要考古隊出馬,收集陪葬品分類研究,從各種細節推斷墓主人的身份。如果墓裡幸好還有能看的石碑或是竹簡,那更是考古界的幸事,因為這些文字性的東西能更準確的記錄墓主人的身份,或是更好的反映墓主人生活年代的實際狀況。如果沒有文字留下來,那麼就要靠陪葬品和墓的規格形制去推斷墓主人的生平。這就是考古的意義。


可是到了現在都21世紀了,已經不存在所謂的資料不全這種狀況了,我們有各種方式留下這個時代的生活資料,讓後人可以清楚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

比如,後人想知道我們日常的生活如何,吃什麼、穿什麼、關心哪個明星,只要看咱們留下的微博資料或是西瓜視頻就行,根本不需要考古。


在比如火葬以後,親人可以把逝者的生平所有事做成音像類的電子文檔,然後永久存到互聯網上去,墓碑上放上二維碼,只要有人想知道這個人的生平,直接掃二維碼就可以。


你看,現代社會保存資料的手段如此豐富,未來的人再也用不到考古了。時代就是這樣,隨著技術發展,很多行業都會被淘汰。生產力發展了,修鍋補碗的手藝就會被淘汰,記錄當代生活的手段多了,未來考古學就可能會給淘汰掉。


西山講歷史


火葬所能影響到考古的,其實只是一部分範圍。

首先,我們對“考古”這個詞得有一個瞭解。考古是從大範圍、多方面進行的,並不是只侷限在對葬墓、古人屍骨的研究,還有遺址啊、古物啊、活動跡象啊,甚至還有保留的記載文獻等等。

古人注重葬禮,陪葬的物件和禮數有很多,因此考古也容易從墓地裡挖掘出許多歷史來,然而現代人的“火葬”,不僅是不留下屍骨,事實上已經改變了葬禮文化,然而試想想看,任何方面都比現代要落後的古代,都能被考古出這麼多的文化,當今先進的技術,當然可以從更多的方面記載人類的進程。

但說到文化的改變,人類不僅僅是因為葬禮的變化,而不再有大型的墓地遺址,舊樓的拆遷也使得好一些有歷史的建築被新樓覆蓋,從而沒有了考證的可能。有代表性的建築以及文化遺址,倘若不能被好好的保護,考古在“遺址”這方面的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無論是考古,還是社會文化的不同,都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發展,在當今社會,火葬確實是更符合國情的喪葬辦法。然而考古以及歷史的記載,當然也是與時俱進的,根據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著其考察與記錄的方式。

火葬會不會影響考古,小新認為,相對於舊時候的考古,當然是有影響的成分,但是自然會有新的辦法新的技術去彌補這一部分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文物、歷史遺址,以及我們身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文化。


新氧生活


這個問題再深一步:會不會有一天,考古學將要終結?大學不再設考古專業了,不單一門學問沒了,考古工作者也沒事做了、沒飯吃了,集體失業?!

不會的。

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源於一個誤解,以為考古就是挖墓,甚至有人極端地說,考古就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盜墓。

誠然,對普通人來說,挖墓是最有意思的考古活動,充滿了神奇色彩,有人看了《盜墓筆記》就自稱愛上了考古!但考古絕不等同於挖墓,或墓葬的發掘。考古還包括古代遺址、遺蹟和遺物的發掘,比如上古、先秦時期的城址,在這些城址裡,有城牆、宮殿、作坊、冶煉場所、祭祀臺、天象觀測臺、水利設施等等,當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墓葬和殉葬坑。可見,墓葬只構成考古的一部分內容。



然而這個問題也不是毫無價值的。

從考古學存在的基礎來說,主要面臨兩個問題:

首先,古代遺址遺蹟隨著大規模的發現與發掘,必然會越來越少,這個大趨勢是沒法改變的。人類活動會不斷留下新的遺址,然而我們從現實中看到,今天的現代化城市裡,連五十年以上的老房子都很少見了,不斷的拆拆拆、建建建,當代文明留給後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將非常有限。電子化生存的時代,一切都在加速,似乎再也沒有時間進行沉澱了。

其次,今天除了部分特殊地區,大多數地方都強制推行火葬。火葬的意義不僅僅是遺體的火化,而是喪葬文化的根本變化。雖然人死後,還會留一把骨灰,但骨灰多安葬在公墓裡,一隻木匣、一處小穴、一塊異常簡單的墓碑而已(當然還有一份20年一續的公墓續租合同),千墳一面,再無任何文化和遺物的附著。


古人實行土葬,遺體入土時,地上地下都會留下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物的遺存,如墓穴(不同的葬式、葬俗)、陪葬品、棺槨、遺體、碑刻(墓誌銘、神道碑)、墳塋、地面建築(及其附屬物)等,為考古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材料。而幾十年來,除了分散的民間墳包(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迅速消失),再就是集中入葬的商業性的公墓、陵園,人死之後入葬在標準化的公墓裡,已成為時代的新趨勢。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墓興起以來,到今天已過去一代人的時光,這二十多年到底為將來的考古留下了什麼呢?怕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人類的器物化歷史:遺蹟、遺址、遺存、遺骨,如同地球人的自然資源一樣,整體上將是不斷減少的趨勢,但何時耗盡還不好說,畢竟現在每年還在評選年度的“考古十大發現”。或許很快,當“十大”很難再評選出來,那時危機就會明顯了。

然而“考古文博”這個學科和專業不會無事可做,即便很少有“古”可考(發掘活動)了,但還有海量的文物要保存、整理和研究,屆時,文博事業(各類博物館和收藏機構)還會繼續興旺發達下去。

說到這,我想說一句,我其實是挺為人類的命運擔心的,現在發展這麼快,二百年超出了過去三千年,當今消費文化盛行,一次性產品、電子產品大行其道,而缺乏文明的積澱,會不會人類最終把自己也當成了快速消費的一次性產品?說不定未來二百年不到,都不用考古了,因為人類自己先已經滅亡了!人類的墳墓就是一個堆滿了廢品的巨型垃圾場。

希望這只是危言聳聽和杞人憂天。


皇帝不稱朕


這個問題挺牛的,已進入了哲學的範疇。這裡我們要明白,考古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考古?考古是通過科學的調查,發掘,取證,得到完整的系統的有說服力的揭示和收集。在歷史,人文,藝術,宗教,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給我們更精確的佐證,幫助我們建立完整的資料,便於後人站在現有的平臺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

火葬是必然的,地球上已經這麼多人,住得已經很擁擠,還哪有那麼多地方埋人呢?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我們雖然沒留下頭骨供後人研究,但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資料和發掘保護的古物。後人會有更高的空間進行下一步的研究,這是我們為後世所做的事情,就算我們不做,後人也會做的,為他們的後人而做。

再,世界這麼廣闊,還有無數未知在等著我們發現,發掘。只有起點高了,新發現的遺蹟發掘才會有更精確的定位,更高的價值。這也是考古為後世所留下的遺產。

最後,比起擔心後世找不到我們這代人畜頭骨,我們不如從更實際的角度出發,如何更好的,更長久的保護保存我們已經發掘的遺蹟,古物,最大程度的留給後人。不要等到後世找我們時找不到,再找我們之前的,發現也沒有了...

想起鄭大聖的電影《古玩》,一個出色的畫師收藏了很多古畫,後來古畫沒了,留下一本印刷畫冊...電影很多人看過,例子舉的並不恰當,不過可以想象後人拿著畫冊時的心情,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事情,不要讓後人...


sphinxAAA


其實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引起過人們的激烈討論,雖說火葬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推行了,可是目前還有很多農村的老人無法接受火葬, 按照古人的說法,火葬代表著灰飛煙滅,在古時候只有犯了不可饒恕之罪才會火化,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迷信的思想,再加上中國入土為安的思想,很多人至今不願火葬。

火葬已經是趨勢,如果不火葬,如今地球上這麼多人,以後哪還有地方埋人呢?言歸正傳,火葬到底影響不影響後人考古呢?眾所周知,現在的考古,有時候是需要挖掘前人的古墓,從古墓挖出的東西中得出歷史信息,並且與史書相對應。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火葬完全不會影響後人考古,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常的發達,很多東西都會通過電腦之類的東西保存下來,現在的人也已經有意識的為後人留下東西,不會讓後人對現在一無所知的,至於說分析屍骨,現在有很強大的醫學數據庫,這些都是會留給我們的後人。

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考古不是說去研究屍體,而且考古有時候需要挖墓,這並不代表考古就是一定要去挖墓,這個觀點絕對是不正確的,等到幾千年後,屍骨肯定是沒什麼研究意義,因為在醫學數據庫裡有詳細的信息,相信若干年後,後人們挖到現在小孩子玩過的小玩具都要比挖到屍骨更加的興奮,那個小玩具都更具有考古價值。

我們現在為什麼考古?因為幾千年前,幾百年前,人們想要儲存信息實在是太難了,現在則完全不同了,我們可以通過視頻,語音等方式給我們的後人講述我們現在的生活,而且是完全的呈現在他們眼前,後人完全不需要擔心考古這個問題,除非以後出現了文明的斷層,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文明出現斷層,那麼下次人類出現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知道之前這個地球上還曾有過人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原本都是埋起來,突然都改火葬了,如此突然的轉變,或許歷史上還真不多見。但不管如何,這種改變還是無可避免的發生了,並且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這個時候,一些好奇心強的寶寶們,很自然地拋出了個問題:

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客觀來講,包括考古學家在內,基本都難以迴避這個問題,坦然承認,影響是肯定有影響的,但不至於讓考古工作者“失業”。

就所謂的“屍骨”來說,考古學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叫體質人類學,就是利用考古發現的人類骨骼、牙齒等檢測分析,從而可以得出這個標本的年齡、性別、病理甚至人種、進化程度、生活習性等。

我們中學的時候做理化實驗都知道,標本越多、標本反映的信息越多越有利於減小誤差、減小偶然性,所得到的結論就越可靠、越有說服力。火化後的骨灰和土葬後自然腐爛形成的骸骨,從量上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並且高溫火化對材料本身也是有所傷害,因此僅就屍骨標本來看,影響是不小的。題目中所說的“都沒有屍骨可以分析了”就是這個道理。

圖:體質人類學復原的古人容貌

但是考古,不只是考“骨”。

以火葬為代表的現代喪葬方式,與傳統的土葬相比,差別並不只是對屍體的處理上。

古代墓葬,遠了不說,就明清而言。有功名的墓前有一排石像生、供桌、香爐,墓室則由石或磚砌成,還有主室、側室之分,墓壁繪有壁畫,墓內會有反映墓主生平的墓誌銘,墓室或者棺槨內會隨葬一定的器物,有日用器或者墓主把玩、收藏的珍貴器物。而普通的平民墓,一般都有家族的塋地,或者叫塋林。

上世紀的農村還有這種地方,當然現在有些地方也有,但規模、形制以及講究上都跟當時比不了。之前家族墓地有著嚴格的昭穆制度,哪一支埋在哪個方位,老大在哪,老二在哪,秩序上都比較分明。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是埋在自家的田裡,或者埋在村裡一個公共地方。反倒不如以前講究多了。城市的公墓更省勁,一排整齊的松樹,一排整齊的石碑,有的地方甚至連封土(墳包子)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墓葬所反映的信息就十分有限了。

但是墓葬只是考古的一小部分,儘管我們所知道的重要考古發現兵馬俑、海昏侯等都跟墓葬有關,但考古關注的點多了。

比如圓明園這樣的建築遺蹟。圓明園裡有許多的宮殿、石刻以及樹木、池塘。我們可以根據文獻記載找到相關遺蹟的位置,也可以根據考古發掘揭露遺蹟的歸屬。比如這地方里有許多淤土,我們就可以推測可能與池塘有關。如果出土樹木標本,我們還能拿到實驗室去化驗樹種、年齡以及當時的氣候環境,那可推測的東西就多了。所以看到這跟墓葬沒有關係,就算清朝都用火葬了,也礙不著圓明園的考古研究。

事實上,對考古造成衝擊的不只有火葬。

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加強,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能力”也提高了。例如現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為了安全得打地基吧?這必定要深挖土地,這種情況下土裡的遺蹟也就被破壞的一乾二淨。

另一方面,子孫後代也難以用常規的考古手段去“瞭解我們”。例如商周時有車馬坑,通過考古我們就可以復原當時車的形狀。而現在我們並不會因為車輛報廢或者其他原因就把車埋在土裡,後世人也就無法用我們的考古手段就瞭解我們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